央行再出手,下调!,下面是环球网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央行存贷款口径
来源:中国经济网
“麻辣粉”降价了!正如市场预期,在7天期逆回购及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下调后,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利率也迎来了下调。
6月15日,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开展2370亿元MLF操作和2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逆回购操作利率维持1.9% 不变,MLF操作利率则由此前2.75%下调10个基点至2.65%。
6月13日,央行将7天逆回购政策利率从2.0%下调到1.9%;当日晚间,同步下调了常备借贷便利利率10个基点,隔夜期下调至2.75%,7天期下调至2.9%,1个月期下调至3.25%。
“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是短端政策利率,其与1年期MLF操作利率一起构成当前政策利率体系中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根据政策利率体系联动调整的一般规律,在7天期逆回购利率先行下调后,MLF操作利率通常也会跟进下调。这一调整节奏在2020年2月份已有先例。”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6月13日央行也下调了作为当前政策利率走廊上限的各期限SLF操作利率0.1个百分点。由此,此次MLF操作利率下调0.1个百分点,符合市场普遍预期。
同时,王青认为,本次相关利率的调整,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二季度以来经济修复动力稳中偏弱,楼市也再度出现转弱势头,需要货币政策适度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二是,近期物价水平明显偏低,为适度下调政策利率提供了空间。
在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看来,下调MLF操作利率,充分释放出加强逆周期调节、全力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信号,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在资产端继续让利实体经济,推动实际贷款利率、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稳中有降。
从操作量来看,鉴于本月有2000亿元MLF到期,故在MLF口径央行实现净投放370亿元,这也是央行连续第7个月加量续作MLF。据悉,去年12月份至今年5月份,每月MLF操作的增量资金分别为1500亿元、790亿元、1990亿元、2810亿元、200亿元、250亿元。
“本月MLF加量续作,并非源于市场资金面收紧。”王青表示,这释放了清晰的稳增长信号,接下来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将会上升,而银行信贷投放节奏也将加快。本月MLF加量幅度扩大,能够提前补充银行体系中长期流动性,增强其信贷投放能力,为接下来的信贷投放再度提速做好准备。
MLF操作利率是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定价基础,随着MLF操作利率下调,6月20日将发布的新一期LPR下调已是大概率事件。
王青预计,6月20日LPR将跟进调整。考虑到当前企业贷款利率已处于历史低点,且明显低于居民房贷利率,加之近期楼市再度转弱,预计6月份1年期LPR和5年期以上LPR有可能出现非对称下调,即1年期LPR可能下调0.05个百分点,5年期以上LPR下调0.15个百分点。这将带动企业和居民贷款利率特别是居民房贷利率更大幅度下调。
庞溟亦认为,考虑到目前宏观经济修复的形态、节奏与力度,社会有效需求需要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宏观政策继续呵护与刺激,后续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非对称下降的概率较高。
人行普惠和银监口径
9月28日,银保监会发布消息称,为阶段性总结宣传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成果,落实《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国发〔2015〕74号)“定期发布普惠金融白皮书”要求,银保监会牵头编写了《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报告》(以下简称白皮书),拟于近期出版发行。
作为首次由政府部门对外发布的普惠金融白皮书,白皮书总结了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意义、主要措施、主要成效和基本经验,从发展多层次普惠金融供给、构建市场化经营模式、创新普惠金融产品服务、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金融知识普及和开展普惠金融试点等八个方面具体介绍了普惠金融发展举措,客观分析了当前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未来建设普惠金融体系的思路。
根据白皮书,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主要取得了四方面的成果:
一是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17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营业性网点22.76万个,较2013年末增长8.5%,银行业网点乡镇覆盖率达到95.99%。2013至2017年,全国人均拥有的银行账户数由4.1个增加到6.6个,全国银行卡人均持卡量由3.1张增加到4.8张。
二是薄弱领域金融可得性持续提升。截至2017年末,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0.74万亿元,较2013年末增长73.1%,为1521万户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服务,较2013年末增长21.7%;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30.95万亿元,较2013年末增长48.2%,其中农户贷款余额8.11万亿元,较2013年末增长80%。
三是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提供线上信贷服务。浙江网商银行主要依靠互联网运营的模式,实现三分钟申贷、一秒钟放款、零人工介入的“310”贷款模式。银行业持续减费让利,降低普惠金融融资成本。2017年大中型商业银行对普惠金融客户取消收费项目335个、对387个项目实行收费减免,全年减费让利总金额约366.74亿元。
四是金融扶贫攻坚成效卓著。截至2017年末,银行业扶贫小额信贷余额2496.96亿元,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607.44万户,占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的25.81%;向贫困户发放的扶贫开发项目贷款余额2316.01亿元;积极开展贫困人口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全国25个省(区、市)1152个县(市)承办了针对贫困人口的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业务,覆盖贫困人口4635万人。
在普惠金融机构体系建设上,国有大型银行率先全面完成普惠金融事业部设立工作。按照贴近市场和客户的原则,从总行到分支机构、自上而下搭建垂直的经营管理机构。在总行层面,于2017年6月30日前全面完成了普惠金融事业部挂牌工作,实现机构落地、人员到位、专人专岗。在一级分行层面,已于2017年9月30日完成了全部185家普惠金融事业部分部的设立,6万余家支行及以下网点从事城乡社区金融服务,实现了机构全面覆盖。股份制银行还设有5147个小微支行、社区支行,重点服务普惠金融客户。民生、兴业、渤海、浙商、平安、光大等6家银行已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招商、中信等2家银行设立了普惠金融服务中心。
其次,普惠金融专业化经营机制已经基本成型。大型银行积极做实“五个专门”经营机制,采取了多项工作举措。一是提高了年度综合绩效考核中普惠金融业务指标权重,专项考核结果纳入各级机构综合绩效考核和领导班子年度考核。二是安排专项激励费用,与客户数量、业务量、专营机构建设情况等挂钩。三是制定专门的尽职免责办法,保护经营行从事普惠金融服务的积极性。四是制定专门的信贷计划,大型银行2018年普惠口径信贷计划增量共计1623.1亿元,并分解下发至各分行执行。五是降低内部资金成本,对普惠金融重点领域贷款给予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优惠。
截至2017年末,大中型商业银行普惠金融贷款(包括小微、“三农”、“双创”、扶贫、校园助学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1.97万亿元,增长9.63%,同比多增1.16万亿元。相关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成立后,新发放普惠金融贷款共422万余笔、3.41万亿元。
为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政府在货币、差异化监管和财税等方面处出台鼓励措施。
货币政策方面,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继续落实并完善对各类普惠金融服务机构的优惠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发挥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对资金投向、利率的传导功能,创设扶贫再贷款,同时发挥宏观审慎工具的激励引导作用。
差异化监管政策方面,强化监管考核,在前期小微企业贷款、涉农贷款增速、户数等监管考核目标的基础上,原银监会于2018年重点针对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含)的小微企业贷款提出“两增两控”的新目标,针对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含)普惠型农户经营性贷款和1000万元以下(含)普惠型涉农小微企业贷款、扶贫小额信贷和精准产业扶贫贷款等提出增速等新目标。建立差别化的监管指标体系,小微企业贷款适用优惠风险权重,将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小微企业、三农、扶贫等普惠金融服务情况纳入监管评价体系,适当提高小微企业、三农等贷款不良容忍度。支持银行发行小微、三农专项金融债,拓宽普惠金融信贷资金来源。稳步推进小微企业贷款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流转和收益权转让等业务创新,加速资金流转。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渠道,鼓励试点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企业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鼓励通过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合规开展小微企业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试点。
财税政策方面,对银行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贷款利息免征增值税、对贷款合同免征印花税,准予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延续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机构有关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扩大自主核销权。整合设立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包括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等4个资金使用方向。
同时银保监会也强调,遏制乱象、防范风险,是普惠金融发展的基本底线。技术进步为普惠金融带来金融服务创新的同时,也伴随着打着普惠金融旗号追逐暴利、从事违法违规活动的乱象,严重侵害广大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及时发现并重拳出击整治这些乱象,正本清源,是普惠金融发展的基本底线。需要认清普惠金融的金融本质和风险属性,平衡好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和防范普惠金融领域风险的关系。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监测,提升普惠金融领域信贷资产质量,避免出现不可持续的发展态势。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央行存贷款口径(人行普惠和银监口径)":http://www.ljycsb.cn/dkzs/13530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