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新增贷款创历史次高,是否可持续?——3月金融数据速评,下面是申万宏源宏观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住房贷款的历史
3月金融数据速评
贾东旭 宏观分析师
屠强 FRM 高级宏观分析师
王胜 博士 宏观研究部负责人
申万宏源宏观
主要内容
信贷:新增3.89万亿,居民部门短贷和中长贷同步改善,企业中长贷高光延续,企业短融则进一步回落。3月新增信贷3.89万亿,同比多增7600亿,好于市场预期。居民部门新增规模创历史次高,其中新增居民短贷创有数据以来新高,新增6094亿,延续2月异常高增表现,或源于居民低利率环境下贷款置换,更为重要的是居民中长贷新增6348亿,创历史同期新高,和3月地产销售积极回暖表现一致。企业中长贷方面,则连续第四个月高光表现,当月新增20700亿,同比多增7252亿,一方面显示“保交楼”政策强度延续,对地产竣工的改善可以更乐观一些;另一方面也在表征基建在前期政策工具不断落地过程中,信贷的积极配合。信贷的拖累主要来源于企业短期融资,新增6128亿,同比少增5148亿,源于去年3月上海疫情复杂化引致的短融集中释放形成的高基数。社融:新增5.4万亿,主因信贷强劲扩张,同时表外融资延续改善,国债融资有所回落。3月新增社融5.4万亿,同比多增7309亿,同样好于市场预期,主要源于上述信贷高增。表外融资延续改善,未贴现汇票新增1790亿,虽然多增幅度有所放缓,但仍能体现出企业生产活跃性的提升。此外委托贷款(新增174亿)好于历史同期水平,信托贷款(新增-45亿)延续2月的积极趋势,表外融资亦提供对于地产和基建的短期支持。政府债券新增6022亿,考虑到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3月新增5299亿)发行更多,或主要源于国债融资的回落。持续释放的企业中长贷令企业债券融资并不急迫,当月同比少增462亿。M2同比高基数下仅小幅回落,居民存款多增规模有所退坡,贷款创造存款令企业存款新增规模保持高位。3月M2同比12.7%,回落0.2个百分点,强于市场预期。居民存款新增2.9万亿,同比多增2051亿,多增幅度较过去五个月(月均同比多增1万亿)明显缓和,在一季度就业回暖,居民收入改善的背景下,居民对未来预期展望在修复。但根据央行公布问卷调查,居民更倾向于投资而非消费,储蓄新增规模的下降或难以直接对标消费恢复。企业存款新增2.6万亿,同比少增456亿,但少增更多源于去年3月疫情扰动下的高基数,实际新增规模好于疫前,和1-3月企业中长贷持续放量,贷款持续形成存款密切相关。财政存款新增-8412亿,同比基本持平,低于过去五年平均新增(-6472亿),财政靠前发力,上半年无需担心基建和政府消费稳定需求的力度。3月M1同比回落0.7个百分点至5.1%,主要是源于较高的基数,实际上3月企业经营活跃度可能延续2月表现。居民部门加杠杆过程或难持续,企业部门加杠杆趋势可适度乐观。3月金融数据延续了年初以来企业融资改善的势头,有望推动地产基建投资延续改善,上半年投资仍将成为支撑内需的最重要因素,以等待消费这一慢变量的滞后复苏。本月的焦点在于居民部门贷款的回暖是暂时性因素还是趋势性回升。但当前商品房销售的两大不均衡令我们对未来居民部门信贷扩张趋于谨慎,一是当前地产需求地区间的不均衡,一线地产需求明显强于二线,但“人地矛盾”更加突出,令一线地产销售的改善可能是以二、三线城市销售压力为代价,考虑到销售面积主要源于二、三线,令全国范围内地产销售面积的改善弹性更小;二是新房和二手房之间冷热不均,二手房供给强于二手房销售强于新房销售,可能是居民对于房地产投资属性认知的一种修正,居民更倾向于持有确定性的资金。再叠加本次销售的快速改善,与去年6月递延需求的集中释放有一定的相似性,以及居民短贷连续两个月异常高增所可能指向的贷款置换,都令未来房地产销售的可持续性存疑。地产销售在量上的真正恢复,更多的需要根植于更平衡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来实现城镇化再提速、房价收入比下降、居民杠杆率稳定的健康组合。风险提示:稳增长政策见效速度慢于预期。以下为正文
一、信贷:新增3.89万亿,居民部门短贷和中长贷同步改善,企业中长贷高光延续,企业短融则进一步回落。
3月新增信贷3.89万亿,同比多增7600亿,好于市场预期。信贷放量的支撑主要来源于居民部门,合计新增规模创历史次高(仅次于21年1月)。其中新增居民短贷创有数据以来新高,新增6094亿,同比多增2246亿,延续2月异常高增表现,或源于居民低利率环境下贷款置换,更为重要的是居民中长贷新增6348亿,同比多增2613亿,创历史同期新高,和3月地产销售积极回暖表现一致。企业中长贷方面,则连续第四个月高光表现,当月新增20700亿,同比多增7252亿,一方面显示“保交楼”政策强度延续,对地产竣工的改善可以更乐观一些;另一方面也在表征基建在前期政策工具不断落地过程中,信贷的积极配合。信贷的拖累主要来源于企业短期融资,新增6128亿,同比少增5148亿,源于去年3月上海疫情复杂化引致的短融集中释放形成的高基数。
二、社融:新增5.4万亿,主因信贷强劲扩张,同时表外融资延续改善,国债融资有所回落。
3月新增社融5.4万亿,同比多增7309亿,同样好于市场预期,主要源于上述信贷高增。表外融资延续改善,未贴现汇票新增1790亿,同比多增1503亿,虽然多增幅度有所放缓,但仍能体现出企业生产活跃性的提升。此外委托贷款(新增174亿,同比多增67亿)好于历史同期水平,信托贷款(新增-45亿,同比少减214亿)延续2月的积极趋势,表外融资亦提供对于地产和基建的短期支持。政府债券新增6022亿,同比少增1052,考虑到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3月新增5299亿,同比多1093亿)发行更多,或主要源于国债融资的回落。持续释放的企业中长贷也令企业债券融资并不急迫,企业债券融资当月新增3288亿,同比少增462亿。
三、M2同比高基数下仅小幅回落,居民存款多增规模有所退坡,贷款创造存款令企业存款新增规模保持高位。
3月M2同比12.7%,回落0.2个百分点,强于市场预期。居民存款新增2.9亿,同比多增2051亿,多增幅度较过去五个月(月均同比多增1万亿)明显缓和,在一季度就业市场回暖,居民收入改善的大背景下,居民对未来预期的展望在修复。但根据央行公布的问卷调查,居民更倾向于投资而非消费,储蓄新增规模的下降可能难以直接对标消费的恢复。企业存款新增2.6万亿,同比少增456亿,但少增更多源于去年3月疫情扰动下的高基数,实际新增规模好于疫情前,和1-3月企业中长贷持续放量,贷款持续形成存款密切相关。财政存款新增-8412亿,同比基本持平,低于过去五年平均新增(-6472亿),财政靠前发力,上半年无需担心基建和政府消费稳定需求的力度。3月M1同比回落0.7个百分点至5.1%,主要是源于较高的基数,实际上3月企业经营活跃度可能延续2月表现。
四、居民部门加杠杆过程或难持续,企业部门加杠杆趋势可适度乐观。
3月金融数据延续了年初以来企业融资改善的势头,有望推动地产基建投资延续改善,上半年投资仍将成为支撑内需的最重要因素,以等待消费这一慢变量的滞后复苏。本月的焦点在于居民部门贷款的回暖是暂时性因素还是趋势性回升。但当前商品房销售的两大不均衡令我们对未来居民部门信贷扩张趋于谨慎,一是当前地产需求地区间的不均衡,一线地产需求明显强于二线,但“人地矛盾”更加突出,令一线地产销售的改善可能是以二、三线城市销售压力为代价,考虑到销售面积主要源于二、三线,令全国范围内地产销售面积的改善弹性更小;二是新房和二手房之间冷热不均,二手房供给强于二手房销售强于新房销售,可能是居民对于房地产投资属性认知的一种修正,居民更倾向于持有确定性的资金。再叠加本次销售的快速改善,去年6月递延需求的集中释放有一定的相似性,以及居民短贷连续两个月异常高增所可能指向的贷款置换,都令未来房地产销售的可持续性存疑。地产销售在量上的真正恢复,更多的需要根植于更平衡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以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手段引导制造业回流中西部或二三线城市等低成本地区,来实现城镇化再提速、房价收入比下降、居民杠杆率稳定的健康组合。(详见《地产周期的“第三次转型”-房地产产业链研究框架革新与展望》(2023.03.23))
内容节选自申万宏源宏观研究报告:《居民新增贷款创历史次高,是否可持续?——3月金融数据速评》证券分析师:贾东旭 屠强 王胜发布日期:2023.04.11
历年来房贷利率一览表明细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结束连续多月的“按兵不动”,迎来自去年8月后的首次调降。9时15分,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3年6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55%,5年期以上LPR为4.2%,均比此前下降10个基点。
新华社资料图 图文无关
上次LPR调降还是在去年8月。2022年8月22日,5年期以上LPR迎来当年的第三次下调,2022年8月22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65%、5年期以上LPR为4.3%,分别较前一个月下降了5个基点和15个基点。
此次LPR调降符合市场预期。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央行6月15日宣布开展237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2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其中,MLF操作利率为2.65%,较此前下调了10个基点。在此次MLF利率下调之前,央行已于6月13日下调逆回购利率10个基点,为去年8月以来首次下调。
一般来说,逆回购、MLF和LPR之间存在着传导关系。当央行降低逆回购和MLF的成本时,商业银行就有动力降低LPR报价,从而带动贷款利率下降。市场普遍认为,逆回购利率和MLF利率双双下调,是央行在经济下行压力下稳增长的政策举措,有助于修正经济预期并提振市场情绪。因此,当时市场普遍预测称LPR有望下调,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减轻个人的还款压力。
6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要推动贷款利率稳中有降。持续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效能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重要作用,推动经营主体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LPR调整关乎贷款购房者的“钱袋子”。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相关的5年期以上LPR下调,房贷族将有机会享受到政策“大红包”。
对于北京购房人而言,此次LPR下调意味着什么?北京地区银行目前执行的房贷利率为首套房商贷利率加55个基点,二套房商贷加105个基点。此次调整后,北京目前首套个人住房商贷的利率是4.2%加55个基点,为4.75%;二套房贷是4.2%加105个基点,也就是5.25%。
记者算了笔账,以首套房贷款100万元、20年等额本息偿还方式进行计算,LPR调降后月供为6462元,较调整前的6516元相比少还了54元。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房贷族一定能省钱。对于此前放弃转为LPR、选择固定利率的购房者来说,房贷利率和LPR调整无关,房贷不会发生变化;对于已转换为LPR定价利率的存量客户,需把重新定价周期和重定价日考虑在内,在重新定价日前月供不变。
具体来看,大部分银行是从新一年的第1月份开始调整,假设购房者与银行约定的重定价周期为1年,重定价日为每年1月1日,本月5年期LPR下调并不会影响其今年每个月还的房贷数额,2024年1月,很多人的房贷将会迎来新一轮调整周期。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住房贷款的历史(历年来房贷利率一览表明细)":http://www.ljycsb.cn/dkzs/130609.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