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企业被拒贷?看看信贷人如何评判企业风险,下面是好法务法律咨询中心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贷款风险预警信号
当企业遭遇资金链断裂,就如同身体遭受重大创伤,面临着生存的危机。资金链的畅通与健康对于企业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它相当于血液在经济体系中的循环。然而,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企业资金链可能面临断裂的危险。这意味着企业无法及时偿还债务、支付员工工资、采购原材料,甚至可能导致经营瘫痪、倒闭。面对这一严峻挑战,企业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来修复资金链,确保企业的持续运营和发展。
企业获取经营资金主要依靠三个渠道。
首先是股东投资、追加投资和临时性借款,这是企业最初的资金来源。
其次是通过经营活动创造的价值,包括在经营过程中实现的增值和投资活动中获得的投资回报,这是最为有效的资金来源。
第三个渠道是外部筹资,通过发行股票、债券、银行贷款以及其他方式来筹集资金。然而,这部分资金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受到外部政策、经济环境和内部经营状况的影响。
资金对于企业而言就像血液对于人体一样重要,一旦资金链断裂,企业就会陷入休克状态。此时,如果企业无法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无法使资产运转、资金流动,并且得不到股东和其他外部资金的支持,将直接威胁到银行的资产安全。
因此,企业必须密切关注维持资金的流动性和稳定性,积极寻求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以应对不可预见的风险和挑战。同时,合理规划和管理资金的运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价值创造能力,对企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1、外因
资金链断裂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不科学、经营管理水平低下以及风险控制能力不强,这些是内部原因也是根本原因。
而宏观政策、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只是导致资金链断裂的外部因素。只有准确理解企业在不同经济周期和发展阶段导致资金链断裂的原因,我们才能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挑战。因此,企业需要加强法人治理,建立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加强风险控制能力;同时密切关注宏观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灵活应对,并制定相应的资金管理策略。只有通过综合应对内外因素,企业才能够有效维护资金链的稳定,确保持续的经营发展。
2、资金链断裂的常见原因
(1)在企业创立的初期,资本金来源存在问题,不合理、不真实、不稳定。有些资本金是借来的,甚至在企业刚成立时就通过其他应收款等方式提取资本金,导致企业在后期建设和经营时资金不足,容易发生资金链断裂。
(2)股东自身实力薄弱,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资金困难时,无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甚至有些股东以各种方式抽取资金。
(3)股东或企业实际控制人设定过高、不切实际的经营发展目标,导致经营者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采取冒险和短期投机手段,不顾企业的长期利益。资金被用于高风险项目,一旦项目失败,资金链就会突然断裂。
(4)经营者管理能力不强,企业内部管理不科学、不合理、不严谨,或者管理措施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导致生产经营和组织管理混乱,无法按计划进行。
(5)经营者财务运作能力不强,为了增加销售和提高市场份额,不顾自身条件限制,通过短期借款延长使用期限,扩大投资和增加产能。这导致企业营运资金不足,资产周转速度下降,产生流动性风险,导致资金链断裂。
(6)外部信用风险的发生,如无法收回应收账款、预付款项以及无法追回对外借款,涉及到的担保出现诉讼或代偿等情况,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民间高利贷融资也可能出现此情况,由于高额利息支出,使得企业难以承受经营压力,导致资金链断裂。
(7)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存在投机心理,他们往往有过较成功的投资和经营经历,性格特点是激进、冒险且不够稳健。当企业在经营上取得一定成绩时,不顾自身资金实力,盲目进行多元化投资,在产品和业务上成立与企业无关的关联企业,导致资金分散,资金链紧绷。一旦关联方经营不善,容易导致资金链全面断裂。
(8)企业的生产方式、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与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市场环境的要求不相适应,没有采取相应的对策,导致经营困难,进而导致资金链断裂。
看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预兆当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时,通常会出现一些预兆。以下是主要的预兆情况,但不限于:
1、与银行往来方面:
结算量减少,存款急剧下降,急需获得信贷支持,即使利率很高也接受。出现欠息、逾期、银行垫款等问题。对银行的配合不积极,不愿意让银行工作人员到企业现场访谈,提供报表等资料延迟,对银行的存款、结算、代发要求反复变化。2、资金使用方面:
未按合同约定使用资金,提供虚假的贸易合同,通过虚假贸易将大部分资金转移至关联企业。还款来源与计划不一致,大部分还款资金来源于民间高息借贷。3、资产负债表分析:
资产类指标表现:货币资金急剧减少,应收账款增加,存货增加,固定资产非折旧性减少。负债类指标表现:预收账款减少,应付账款减少,其他应付款增加。权益类指标表现:资本金发生变化或投资人变更。4、损益表分析:
销售能力和盈利能力下降:销售收入持续或突然下降,支出减少,营业外收入增加,利润总额下降。
5、现金流量表分析:
经营性现金流入量持续下降,净现金流量迅速下降甚至为负值。
6、内部情况:
管理不如以前顺畅,生产、工作环境脏乱差。缩减或拖欠员工工资,员工士气低落。水电等费用支出下降甚至拖欠。高管和专业人员离职频繁。7、关联企业情况:
关联企业经营不善,出现破产倒闭。
8、重大诉讼案件及资金冻结:
主要股东及企业本身涉及重大诉讼案件,资金账户被冻结等。
9、外部环境变化:
经济环境和产业政策的变化对企业及其上下游经营发展不利,行业整体面临经营困难。
对于企业已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预兆,他们会做好这些工作:
1、综合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测:对企业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监测,收集相关预警信息和信号,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资金链断裂的原因,并判断其是否会实际发生。
2、完善授信合同和手续:如果判断企业的资金链将要断裂,应仔细检查与授信业务相关的合同和手续是否完整、合规,如发现瑕疵,应立即补充和完善。
3、追加有效担保:要求企业提供更有效的担保措施,例如增加有实力的保证人提供保证担保,要求企业提供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股权等作为抵质押担保,以完善风险缓释手段。
4、获取最新资金情况:尽力了解企业最新的资金往来、结算情况以及有效资产的分布情况,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企业的资金状况。
5、强化担保公司贷后检查:如果有担保公司提供担保,应要求担保公司加强对借款企业的贷后检查,可以要求担保公司提供增加保证金等方式来增强担保的有效性。
6、提前到期和法律措施:在完成必要的工作和手续后,如果授信风险仍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应宣布贷款提前到期,并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早日解决问题,积极维护银行的合法权益。
所以,要想顺利贷款,以上的种种都是企业应避免(或隐藏)的信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风险预警信号主要包括
国家疾控局21日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高温热浪公众健康防护指南。具体内容如下:
高温热浪公众健康防护指南
为保护公众健康,针对我国夏季高温热浪引发的健康问题,提出人群健康风险干预措施和建议,指导公众进行科学防护,预防和降低高温热浪对人群的健康危害,特制定《高温热浪公众健康防护指南》。本指南适用于夏季高温热浪发生时的公众健康防护,公众宜学习高温热浪与健康相关的基础知识,了解高温热浪健康防护的基本理念,采取高温热浪健康防护措施。
一、基础知识
1. 高温热浪
《高温热浪等级》(GB/T 29457—2012)将高温热浪定义为气温高、湿度大且持续时间较长,使人体感觉不舒适,并可能威胁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增加能源消耗、影响社会生产活动的天气过程。
2. 高温热浪健康影响
高温热浪可直接引起热疹、热水肿、热晕厥、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等热相关疾病。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是重症中暑的三种不同临床表现,具体如下:
(1)热痉挛。大量出汗后出现短暂、间歇发作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多见于四肢肌肉、咀嚼肌及腹肌,尤以腓肠肌为著,呈对称性。体温一般正常。
(2)热衰竭。出现以血容量不足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如多汗、皮肤湿冷、面色苍白、恶心、头晕、心率明显增加、低血压、少尿,可伴有眩晕、晕厥。体温常升高但不超过40℃,部分患者早期仅出现体温升高。
(3)热射病。出现以体温明显增高及意识障碍为主的临床表现,表现为皮肤干热、无汗、谵妄、昏迷等;可伴有全身性癫痫样发作、横纹肌溶解、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体温高达40℃及以上。
高温热浪可加剧循环、呼吸、泌尿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引起心脏病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发作;引发严重肺部疾病;造成肾功能急性下降,严重时导致肾衰竭;还可引起精神与行为障碍,引发认知障碍、焦虑、抑郁等系列精神疾患,进而导致事故伤亡事件增加。高温热浪期间过多暴露于高强度紫外线辐射,还会对皮肤和眼睛产生不良影响。
3. 高温热浪健康防护的重点人群
重点人群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为敏感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人群;第二类为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如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精神与行为障碍、肾脏疾病及糖尿病等患者;第三类为户外作业人员,如农民、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快递员等人员。
4. 高温热浪预警信息
(1)高温预警信号。《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规定高温预警信号分三级(详见表1)。
(2)热健康风险预报预警干预信息。包括健康风险监测、健康风险警示、健康风险预警信息(详见表2)。
二、基本理念
1. 科学有效的个体防护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温热浪的健康危害。
2. 及时发布高温预警和热健康风险预报预警干预信息,指导公众做好科学防护,可有效减少健康损失。
3. 儿童、孕妇、老年人等敏感人群,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人群在高温热浪下需加强自身防护。户外作业人员的高温热浪健康防护需重点关注。
三、一般人群防护措施建议
1. 保持室内环境凉爽
(1)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室内温度较高时,可以使用降温设备降低环境温度;夜间和清晨时段可通过开窗通风降低温度。室内湿度不适宜时,可以使用除湿或加湿设备调节室内湿度。
(2)减少太阳直射。关闭朝阳的窗户或使用遮阳帘、窗帘等遮挡阳光直射。
(3)减少室内电器设备的使用。关掉不必要的灯和易产热的电器设备;防范因用电量过高,导致电线过载而引发的火灾。
2. 减少室外高温暴露
(1)减少外出。尽量避免室外体力活动和户外运动;若需外出活动,尽量避免高温时段外出。
(2)注意防晒。外出穿轻便、宽松、浅色的衣服,并使用防晒用品。
(3)在阴凉处活动。尽量避免高温环境与太阳直射,宜在阴凉处活动。
(4)减少体力消耗。高温天气如需外出,应减少剧烈活动并注意及时休息,避免过度的体力消耗。
3. 关注身体健康
(1)准备防暑降温药品。将防暑降温药品妥善储存,身体不适时服用(以药品说明为准);若患有慢性基础性疾病或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应咨询医生。
(2)注意调节饮食。及时饮水,准备防暑降温饮品,适量冷饮,避免饮用含酒精、咖啡因以及大量糖分的饮品;少食多餐,饮食要清淡易消化。
(3)关注体温变化。及时测量体温,体温异常时可使用冷水、冰块、冰袋、冰毛巾等降温用品,对皮肤、衣服或颈后进行物理降温,条件允许时沐浴、冲凉。
(4)关注不适症状。外出随身携带解暑药品,一旦出现中暑,可用所带药品缓解症状。若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口渴、多汗、心悸、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略高于正常等中暑先兆症状,应及时寻求帮助,尽快转移到阴凉处休息,并测量体温,补充水分;若出现肌肉痉挛,应立即在阴凉处休息,并适当补充含有电解质的饮品;若不适症状持续存在,应及时就医。
(5)症状严重即刻就医。若出现皮肤灼热、意识模糊、激动、言语不清、易怒、谵妄、抽搐和(或)昏迷,即刻就医或呼叫救护车,同时立即在阴凉处休息,将降温用品放在颈部、腋窝和腹股沟进行降温,并测量体温,保持通风。
四、重点人群防护措施建议
重点人群在做好一般人群防护措施的基础上,还需要根据下述措施建议加强自身健康防护。
1. 敏感人群
(1)尽量避开高温。避免剧烈活动,使身体得到充分休息;鼓励在户外玩耍的儿童尽可能待在阴凉处,孕妇和老年人尽量待在凉爽的室内。
(2)保证水分充足,补充电解质。主动、多次、适量饮水,不要感觉口渴才喝水;适当补充含有电解质的饮品,避免饮用含糖量过多的饮品;注意尿量及颜色,若尿量减少、颜色变深,表示体内水分不足。
(3)保持沟通联系。与家人和邻里保持联系,及时获取他人帮助与照顾。独居老人宜每天探望,并将联系方式留给邻居或社区。
2. 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
(1)及时补充水分。主动、多次、适量饮水,不要感觉口渴才喝水;若因疾病限制饮水量或者需要服用利尿剂,及时询问医生合理的饮水量。
(2)减少运动。不进行剧烈活动,使身体得到充分休息;若必须锻炼,尽可能安排在一天中较凉爽的时间。
(3)适当补充电解质。通过餐食和饮品适量补充身体流失的电解质;若正在进行低盐饮食,应咨询医生。
(4)保持联系。与家人和邻里保持联系,及时获取他人的帮助与照顾。
3. 户外作业人员
(1)补充水分及电解质。在中等强度作业活动中,应每15至20分钟喝1杯水(200mL~300mL);应在口渴前喝水,以保持身体水分。及时摄入含盐和矿物质的餐食和饮品,补充身体流失的电解质。
(2)保持凉爽。宜穿着反光衣服和放置冰袋的冷却背心等;及时更换被汗水浸湿的衣物。
(3)合理安排户外作业时间。尽可能将高温暴露较多的工作安排到一天中较凉爽的时间;户外作业人员应定时休息,休息应在阴凉处或有降温设备的场所进行;可在高温时段采取轮班制度,尽可能增加作业人员休息时间与频率。
(4)预防职业性中暑。减轻劳动强度,放慢劳动速度,若出现中暑先兆症状时,应立即移至阴凉处休息,适量喝水降温;病情严重应即刻就医或呼叫救护车。
(5)定期健康体检。户外作业人员在上岗前和在岗期间宜定期进行常规职业健康检查和应急职业健康检查,严禁患有慢性肾病、未控制的高血压、未控制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未控制的糖尿病、全身瘀痕面积≥20%、癫痛等人员从事高温作业。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贷款风险预警信号(风险预警信号主要包括)":http://www.ljycsb.cn/dkzs/129416.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