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降息、再贷款……金融政策持续发力稳经济,连平:建议适度调整宏观审慎部分指标,下面是每日经济新闻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降准降息对贷款
策划人 蒲付强 每经记者 张寿林 北京报道 每经编辑 廖丹
当前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俄乌冲突对全球经济形成新的挑战,国内疫情多点散发,部分地区物流和供应链受阻。
5月2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重要讲话。
李克强说,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地方肩负着促一方发展、造福一方的重任,要守土尽责抓落实。不断解决两难多难问题,是对各级政府行政能力的考验。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全面把握,防止单打一、一刀切。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加大流动性投放力度,为支持小微企业留抵退税加速落地,加快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截至4月中旬已上缴6000亿元,主要用于留抵退税和向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相当于投放基础货币6000亿元。
4月以来,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大力度。4月18日,人民银行、外管局印发《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的通知》,提出加强金融服务23条政策举措。
举措包括加大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支持力度,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和两项减碳工具,加快1000亿再贷款投放交通物流领域,创设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和400亿元普惠养老再贷款,预计带动金融机构贷款投放多增1万亿元。
此外,对于受困人群,金融机构要灵活采取合理延后还款时间、延长贷款期限、延迟还本等方式予以支持,相关逾期贷款可以不作逾期记录报送。
紧接着,4月25日,人民银行降准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为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支持力度,对没有跨省经营的城商行和存款准备金率高于5%的农商行,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额外多降0.25个百分点。
5月15日,央行再推重举,对于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的居民家庭,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调整为不低于相应期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减20个基点。自此,各地住房市场迅速升温。
从LPR报价来看,经过几轮下调,已经较上年明显降低。2021年12月20日LPR为:1年期LPR为3.8%,5年期以上LPR为4.65%。今年5月20日LPR为:1年期LPR为3.7%,5年期以上LPR为4.45%。
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1-4月企业贷款利率为4.39%,同比下降0.25个百分点,保持在有统计记录以来的低位。
近日,金融政策层全面发力,旨在稳住经济盘。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将今年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额度和支持比例增加一倍。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货车车贷、暂时遇困个人房贷消费贷,支持银行年内延期还本付息;汽车央企发放的900亿元商用货车贷款,要银企联动延期半年还本付息。将商业汇票承兑期限由1年缩短至6个月。
同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召开主要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指出金融系统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齐心协力,将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全力以赴稳住经济基本盘。
专访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
针对金融体系如何发挥自身特点,全力稳住经济基本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了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连平表示,当前形势下,货币政策还可以动用多项工具。如进行TMLF操作,定向降准或再次全面降准,增加现有专项再贷款额度,创设消费再贷款,激励更多银行支持贷款延期等等。
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可降至1.5%甚至更低水平NBD:在您看来,接下来货币政策是否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出?
连平: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多地疫情加重了市场主体经营的困难程度,失业率上升;境外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大,CPI有所抬头,PPI持续高位。
在如此复杂的经济形势下,货币政策更应有所作为,进一步加大实施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受疫情影响严重行业的快速恢复,最大程度地发挥货币政策在稳增长、稳就业、稳价格方面的重要作用。
今年以来,降准、下调政策利率、引导LPR下调、推出科技创新再贷款与普惠养老再贷款、支持部分贷款延期还款等多项措施已落实到位,取得较好效果。
当前形势下,货币政策还可以动用多项工具。如定向降息,当前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基本在1.7%-2%之间,可以降至1.5%甚至更低水平,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推动其下调三农、小微企业与个体工商户的贷款利率。如进行TMLF(定向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定向降准或再次全面降准,增加现有专项再贷款额度,创设消费再贷款,激励更多银行支持贷款延期等等。
当然,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种类的多寡,或者已使用的工具能否再次使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政策工具能否切实有效地缓解当前需求不足、企业经营困难、经济下行等问题,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因此需要从实际出发,精准应对。
可考虑将信贷激励扩围至涉农贷款、绿色行业NBD: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49.97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8个和2.4个百分点。但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9102亿元,比上年同期少9468亿元。
4月货币增速与信贷社融增速已出现一定的背离,资金存在空转风险。请问如何进一步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避免出现信用收缩和资金空转?
连平:当前银行流动性相对宽裕,但信贷需求不足,一部分资金滞留在金融机构内部,未能及时有力地支持实体经济。
为避免资金空转与信用收缩,进一步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强调银行的主体责任,适度提升风险偏好,积极主动加大信贷投放力度,适当调整信贷条件,对小微企业与个体工商户开通贷款绿色通道,支持餐饮、零售、旅游等特困行业企业恢复经营。5月24日主要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也强调各主要金融机构要调动行内各方面力量,高效对接有效信贷需求,强化政策传导。
二是加大对银行的信贷奖惩力度。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今年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额度和支持比例增加一倍。银行将获得普惠小微贷款延期本金的2%激励,将有效提升银行信贷的积极性,还可以考虑将信贷激励扩围至涉农贷款、绿色行业等其他重点领域。对信贷投放进度过慢的金融机构也要有一定的督促机制。
三是继续推进市场贷款利率下行,刺激信贷需求。5月LPR下调会较大程度带动中长期信贷增长,但同时也要注意防止金融机构扩大LPR加点幅度,鼓励其降低原有加点幅度,有效释放LPR改革效能,真正实现让利实体。
四是合理控制非银金融机构贷款业务,加强监督,防范虚假交易。
可适度调整宏观审慎部分指标NBD:请问在行业监管政策,比如银行考核指标等方面,可以做哪些优化和倾斜?
连平:当前特殊经济形势下,银行监管要求可适当调整。
一是对重点领域或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增量进行考核,可考虑增加对五个特困行业信贷投放增量占比要求,提高普惠金融领域贷款的占比要求,进行季度考核。
二是可适度调整宏观审慎部分指标。如适度调整拨备覆盖率,2021年末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96.91%,大幅超过监管要求的150%,个别银行甚至超过500%,可考虑适度降低拨备覆盖率下限或设定拨备覆盖率上限,降低资金占用,增加信贷投放。可鼓励银行适度降低流动性覆盖率LCR,释放部分优质流动性资产,2021年末为145.3%,远高于监管要求的100%。或下调商业银行杠杆率(一级资本与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余额的比率)4%下限至3%的国际标准。
三是可考虑小幅降低系统重要性机构的附加资本要求(目前为0.25%-1.5%)和附加杠杆率要求(目前为0.125%-0.75%)。
四是适度放宽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提高四档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与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促进房地产信贷的合理增长。
每日经济新闻
降准和降息对房贷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胡艳明 增量政策或在路上?组合拳应会加快出台!延续4月下行趋势,不及预期的5月经济金融数据令市场开始预估政策加码时点提前。
降低7天期逆回购利率10BP、公布5月金融数据、降低MLF操作利率10BP……过去的一周,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动作频频,市场也在观察和解读央行动作中所透露出来的货币政策信号。
不只是中国央行动作频频,全球金融市场更是将过去的一周称为“超级央行周”。 美联储、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都在这一周举行了议息会议。北京时间6月15日凌晨,美联储宣布在今年6月暂停加息。
对于中国央行启动的政策利率端降息,多位券商分析师直言本次下调幅度超预期,“比想象的更积极。”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专题组负责人、首席分析师杨畅认为,这是政策利率对经济基本面做出的顺势反应。“此次超预期调降,或体现降息稳定市场信心的迫切性。”国金证券首席分析师赵伟认为。
在市场人士看来,本次降息可能意味着中国由此开启降息周期,并预测货币政策会有进一步的宽松空间。
降息“信号”与疲弱的5月金融数据
按照惯例,央行会在每月10日左右公布上月度金融数据。排除周末因素影响(6月10日是周六),6月12日了,央行网站依然没有动静。
直至6月13日上午,一次政策利率下调引发市场关注。央行网站显示,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23年6月13日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2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1.9%,上次为2.0%。
消息公布后,债券市场有所反应。国债期货全线高开,10年期国开活跃券“23国开05”收益率下行2.41基点,10年期国债活跃券“23附息国债12”收益率下行3个基点。
7天期逆回购利率的短期政策利率,和1年期的MLF利率(中期政策利率)共同组成了政策利率体系。分析人士认为这次下调意味着政策性降息启动,将带动后续实际贷款利率下行,进而刺激信贷需求。
随着本次7天逆回购利率下调,多位分析人士预计本月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将同步下调10个基点,同时本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概率将同步进行调整。
在降息信号发出后,6月13日下午四点,央行网站公布了5月金融数据:2023年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56万亿元,比上月多3312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31万亿元;5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36万亿元,同比少增5418亿元。
5月新增社会融资数据和贷款数据均低于此前市场预期,人民币贷款数据更是自2022年11月以来首次出现同比少增。
从5月的社会融资数据来看,人民币贷款、政府和企业债券融资三项拖累了5月的社融数据,相比去年5月少增加的1.31万亿中,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6030亿,以及企业和政府债券融资合计同比少增7552亿。
5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36万亿元,与去年5月相比,少增加5418亿元。从贷款构成(中长期贷款、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来看,则是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拖累新增人民币贷款。
而在银行放贷端,感受到的行业的竞争激烈。有江苏地区股份行客户经理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现在放贷压力很大,用流行的话说就是,市场严重‘内卷’”。
分部门看,新增的贷款也主要以企(事)业单位贷款(也即:对公贷款)为主。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855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5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7698亿元,票据融资增加420亿元。
去年5月,票据融资对贷款的拉动作用明显,当月票据融资增加7129亿元,单月增量创下有统计以来最高值。相比之下,今年5月企业票据同比少增超6700亿元。“今年行里有考核要求,严禁用票据融资来冲量。”6月初,一位江苏地区股份行贷款业务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
相较于企业端,居民端融资依然较弱,尤其是居民贷款(也即住户贷款)的中长期贷款增长疲弱。住户贷款增加367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98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684亿元。不过居民贷款情况已好于4月,今年4月居民贷款出现负增长,住户贷款减少2411亿元,反映居民消费信心和购房意愿较弱。
MLF下调 LPR降息将至
有了前期的铺垫,6月15日,央行开展MLF操作则符合市场预期。
当日央行开展2370亿元MLF操作,本月MLF操作利率为2.65%,较上月下调0.1个百分点。并且,本月MLF到期量为2000亿元,意味着本月实施了370亿净投放,央行连续第七个月对市场超量续作。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本次政策性降息过程启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二季度以来经济修复动力稳中偏弱,楼市也再度出现转弱势头,需要货币政策适度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二是近期物价水平明显偏低,其中1至5月CPI累计同比仅为0.8%(5月为0.2%),扣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更能体现整体物价水平的核心CPI累计同比为0.7%(5月为0.6%),明显低于3.0%左右的温和通胀水平。这为适度下调政策利率提供了空间。
本次MLF利率下调是自2022年8月以来首次,在此之前LPR也已经连续9个月未变。从LPR的产生方式看,LPR由各报价行按照对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MLF利率)加点形成的方式报价,也即LPR=MLF利率+加点。
自2019年8月LPR报价改革以来,MLF操作利率共下调了5次,这5个月的当月LPR报价的利率均跟进下降。不过,除了2019年11月的LPR下降幅度与MLF利率幅度保持一致外,其余四次LPR的下降幅度均与MLF不完全一致。
对于LPR可能的降息幅度,王青判断,6月1年期LPR报价和5年期以上LPR报价有可能出现非对称下调,即1年期LPR报价可能下调0.05个百分点(也即5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报价下调0.15个百分点(也即15个基点)。信达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的看法是,考虑到本轮存款利率降幅较明显,货币条件宽松,预计本月1年期LPR或下调10个基点,5年期LPR可能不对称下调。
仍需政策端保驾护航
景顺亚太区(日本除外)全球市场策略师赵耀庭对经济观察报表示,早于预期的降息令人意外,同时,政策利率的下调先于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同样令人意外。
“在降准之前先降息可能表明,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放宽货币政策对经济产生更积极和立竿见影的效果。事后看来,中国央行在这一时机表现得积极主动甚是合理。”赵耀庭认为,中国央行加大宽松力度的条件已经成熟。中国国家统计局本周公布5月份的月度经济数据,同时,美联储宣布暂停加息。
多位研究人士将本次降息视为本轮宽信用的开始,并预料货币政策会进一步宽松。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认为,在4月数据弱于预期之后,其一直预计会有一两次小幅降准和MLF。在本轮行动后,央行下一步仍有空间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如果第三季度数据进一步令人失望,可能在今年晚些时候再次适度下调MLF利率。
巴克莱银行发表的研究报告也称,中国进入降息周期。其预计,到2024年第一季度,政策利率将每季度下调10个基点,并在2023年第三季度和2024年第一季度分别下调25个基点的存款准备金率,同时下调60至80个基点的抵押贷款利率。其亦预计中国央行在其他方面的政策也会加大回应力度,包括加强支持房地产行业。
赵耀庭也预计,今年晚些时候会有进一步的宽松措施,比如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及进一步的房地产市场相关措施以提振市场情绪和开发商融资。“我认为,政策制定者还可能宣布进一步的财政刺激措施,比如在地方政府层面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为高科技制造企业提供税收减免,以及为消费者提供补贴。”
经历了4月和5月疲弱的金融数据,王青预计“宽信用进程将再度提速”。他认为,6月新增信贷规模有望与去年政策发力期的高水平基本持平,从而结束4月和5月新增信贷放缓势头。伴随政策性降息落地,宽信用进程将再度提速,进而为三季度经济复苏势头转强积蓄力量。“仍需其它政策支持措施。”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也认为需要更多政策支持——仅靠适度降息不足以提振经济动能。除了货币宽松之外,仍然需要其它更多支持增长的措施(比如针对地产和基础设施等)。这些措施也许已经在酝酿中,以维持经济复苏,并令社融同比增长稳定在10%左右。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降准降息对贷款(降准和降息对房贷)":http://www.ljycsb.cn/dkzs/119249.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