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卡牛信用管家高昂服务费,下面是北京商报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用卡牛贷款有风险吗
年利率远超监管规定“红线”、收取高额“砍头息”费用?北京商报记者近日发现,一家名叫卡牛信用管家的借款平台被屡遭投诉。不少借款人对记者表示,自己无缘无故被收取了上千元的“砍头息”服务费用,且该平台借款的年化利率奇高。北京商报记者亲自借款调查发现,借款1000元后,平台收取了共120元的支付咨询费和还款保障金,该费用并未在当天扣除,实际年化利率逼近监管规定的36%红线。但此前两位借款人因服务费在放款后立即被扣除,导致实际利率超过36%红线。
用户被收取“砍头息”?
调查:放款后暂未收取
因为资金周转困难的李静(化名)通过社交软件接触到了一家名为卡牛信用管家的借款平台。在提交了简单资料后,卡牛信用管家向李静开出了5500元的借款额度,李静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称,“在填写资料时,我发现借款5500元分6个月还清,利息只需要600-700元左右,自己还可以承受,但在真正放款时,却无缘无故被‘砍头息’”。
李静进一步表示,她在卡牛信用管家平台借款5500元实际到账仅为4400元,该平台收取了她共计1100元的“砍头息”。做家装定制生意的王博(化名)也遇到了这种情况,他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自己在卡牛信用管家借款24000元,在借款成功后,平台确实放款24000元,但在一分钟不到,随即便扣除了5760元的“砍头息”费用,实际到账只有18240元。
为了验证借款人的说法,北京商报记者亲自注册卡牛信用管家并尝试借款发现,在卡牛信用管家官方App首页,不时滚动着某借款人借款成功的信息。该平台放款比较容易,只需要身份证、信用卡就可以进行申请借款。但在审核资料方面,借款人需要提供身份证信息、通讯录信息、刷脸认证、工作单位、家庭住址所在地等个人信息。在填写资料后,卡牛信用管家为记者审批了6500元的借款额度,月利率为0.83%。北京商报记者在该平台尝试借款1000元后发现,放款成功后银行卡实际到账1000元,该平台并未收取“砍头息”费用。
公开资料显示,卡牛信用管家是随手科技旗下产品,上线于2012年5月,累计为超过8000万用户提供智能账单管理、自动化逾期提醒等一站式综合账单管理服务。在网贷之家研究院院长张叶霞看来,虽然监管层多次发文要求清理整顿现金贷的“砍头息”、高利借贷、暴力催收、滥用信息等问题,但受利润因素驱动,行业中“砍头息”或变相“砍头息”等现象仍较为常见、屡禁不止,目前“砍头息”多以服务费、咨询费、会员费等形式存在。针对用户投诉的收取高额“砍头息”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向卡牛信用管家发去采访提纲,截至发稿,并未收到回复。
实际利率高于36%?
调查:利率逼近红线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聚投诉平台上,针对卡牛信用管家的投诉帖共有189条,解决量为52%,解决率仅为27.51%,除了高额收取“砍头息”费用外,“利率奇高”的案例也不在少数。据李静提供的截图,她这笔借款实际到账4400元,借款12期总共需要还款7452.46元,利息高达3052.46元,用(IRR)单利公式计算可得,该笔借款年利率高达83.32%,用年金现值公式计算也可得出,该笔借款年利率为83.76%,远超监管规定的民间借贷年利率36%红线。王博实际借款18240元,每月需要还款2269.43元,借款期限为12期,最终需要还款32993.16元,用IRR公式计算可得,该笔借款年利率也高达81.34%,用年金现值公式计算也可得出,该笔借款年利率为81.84%。
同样,卡牛信用管家给北京商报记者审批的借款金额1000元,分3期还清,每期的还款金额为353.51元,通过IRR公式可以算出,这笔借款的年利率为35.96%,逼近监管规定的民间借贷年利率36%红线。但值得关注的是,这笔借款借款人需要支付咨询费和还款保障金共120元。
记者以借款人身份对上述费用一事咨询卡牛信用管家在线客服,该客服人员表示,由于借款金额、用途、期限以及个人资质不同,对应的费率也不相同,费率的规定是在借款人提交信息后,系统审批决定的。上述客服人员还介绍称,建议借款人保持良好的综合情况,有助于降低费用。当记者问到平台具体的审核方法时,该客服人员表示,信审原则是公司机密,不能透露。
“作为一个借款的中介平台,为了平台的长期发展,可以收取一定的服务费,既可以向借款人单独收取,也可以向提供资金的银行就利息收入收取一定的分成。”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何南野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但不管向何方收费,服务费加利息成本的总和除以借款金额后计算出的年化利率不得高于36%,不得触碰监管红线。”
而此前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的《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明确规定禁止从借贷本金中先行扣除利息、手续费、管理费、保证金以及设定高额逾期利息、滞纳金、罚息等,各类机构以利率和各种费用形式对借款人收取的综合资金成本应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间借贷利率的规定等。对借款人来说,张叶霞建议,如果综合资金成本超过36%则意味着平台存在违规情况,借款人可以要求平台返还超过36%的部分。针对上千元“服务费”的收取明细,北京商报记者向卡牛信用管家发去采访提纲,截至发稿并未收到回复。
股权信息牵金碟国际“魅影”
投资人角色?
卡牛信用管家是随手科技继“随手记”之后推出的又一款明星产品。而随手科技与软件供应商巨头金蝶国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天眼查信息显示,金蝶国际创始人、董事长徐少春是随手科技大股东北京随手科技有限公司的实控人。
金蝶国际近几年也把目光转向了金融领域,据金蝶国际2019年上半年财报显示,报告期内,金蝶金融已拓展签约交通银行、富民银行、瀚华金控等深度合作伙伴。据金蝶国际旗下金蝶效贷官网资料介绍,该产品额度为1万-100万元不等,期限1-24个月不等,月利率在0.4%-1.02%之间,据平台数据统计,金蝶效贷注册客户数突破5万家,平均审批通过率为30.25%,件均贷款20万元。
“严格意义上讲,随手科技股东之中并没有金蝶国际,同时,金蝶国际是港股上市公司,运作应该是非常规范的,应该不太可能涉及到随手科技的具体运作,因此金蝶国际就随手科技涉嫌“砍头息”、利率高企等问题并不需要承担法律意义上的责任。”何南野表示,但是从实际情况看,随手科技是金蝶国际内部孵化出来的一个企业,徐少春充当投资人角色,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随手科技出现的很多问题,很容易被外界理解为是金蝶国际的问题,无形之中给金蝶国际的企业声誉造成较为负面的影响,这是金蝶国际及徐少春需要认真考虑的。
对金蝶国际来说,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强调,责任的承担需要厘清该平台是导流角色,还是有自营贷款产品。如有自营贷款产品,可能会带来的后果有,若资金方为机构,例如金融机构等,出于合规要求和风险规避因素暂停与平台的合作;若资金方为P2P资金,根据近期颁布的P2P接入央行征信的相关内容,超过法定利率的逾期信息不被支持,从而加剧贷后管理的难度;若为自有资金,牌照监管方根据后续调查可能采取相应惩罚措施。
“金蝶国际属于关联公司,并不是直接参与方,不过如果负面舆情过多的话,势必也会对公司声誉及形象产生较大影响。”张叶霞如是说道。针对卡牛信用管家一事为金蝶国际带来的影响,北京商报记者尝试致电金蝶国际总部进行采访,但电话未有人接听。
北京商报记者 岳品瑜 宋亦桐/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51和卡牛哪个好用
2016年,曾有一则消息霸屏中国境内互金圈:51信用卡30天内连拿近4亿美元融资,成为Fintech领域彼时新晋的独角兽。如今,这家来自杭州的金融科技公司已在香港开启IPO招股,即将登陆港交所。
智通财经APP翻阅招股书发现,51信用卡2015年、2016年、2017年营收总额分别约为8973万元、5.71亿元、22.6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02.9%,与之相对应的经调整净利润分别约为-1.01亿元、0.53亿元、7.44亿元。
这家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02.9%的公司有着海量的用户支撑。智通财经APP了解到,截至2017年底,51信用卡所有应用程序注册用户达8100万。据Oliver Wyman报告,以近三年的月活跃用户数量计,51信用卡运营着中国最大的线上信用卡管理平台。该公司管理约1.063亿张信用卡,于2017年促成的信用卡还款交易总计1085亿元人民币。
从工具平台进化为金融服务公司
51信用卡是孙海涛的第四次创业,在此之前他曾创办过E都市、房途网、租房宝,但都没有达到他对企业成功的标准。
2012年,在连续创业造成资金紧张,只能靠多张信用卡来周转经营生意时,他发现自己需要一个工具来管理信用卡账单,于是干脆从信用卡账单管理切入。
说干就干。孙海涛带领五六个人的团队花一个月时间开发出了51账单(51信用卡管家前身)APP。这款APP通过用户授权后利用技术解析用户信用卡账单邮件,从中提取账单信息,帮助用户实现信用卡账单信息管理及个人债务智能化管理。简而言之,就是一款可以提醒用户账单信息并能在线还款的工具。
不经意间,孙海涛恰好切中了2亿信用卡用户的刚需。在正式上线不到5个月里,51信用卡管家用户数便突破200万。最初作为一款给用户提供免费服务的工具,51信用卡早期的商业化路径并不清晰。
不过,背后巨大的市场需求及51信用卡管家对流量的强大吸引力,不仅令51信用卡在APP上线首年便获得了天使投资,也收到了来自银行的“橄榄枝”。51信用卡开始与银行合作,承接银行的线上办卡业务,这一业务逐渐成为公司的主要收入,2014年还加入了信贷业务,与宜信合作推出面向信用卡人群的纯在线速贷产品“瞬时贷”。
51信用卡从一款功能简便的APP出发,经过6年运营,完成了从工具型平台到大数据公司,再到金融科技公司的转型升级,积累了从流量到用户,从资产到资金,从数据到技术等金融科技业务发展所需的关键要素。
信用卡金融生态下的盈利模式
招股书显示,51信用卡目前拥有三大主营业务,分别为个人信用管理服务、信用卡科技服务,以及线上信贷撮合及投资服务。
其中,个人信用管理服务主要通过“51信用卡管家”APP应用,向信用卡持有人提供信用管理服务,包括管理信用卡账单及家庭账单和纪录,如房屋按揭、汽车贷款及水电账单;信用卡账单及其他账单还款服务;以及其他增值服务。
个人信用管理服务是51信用卡生态系统的主要入口,帮助其他业务增长吸引及挽留庞大的用户基础。据了解,2017年51信用卡撮合的信贷交易中,大约74.1%的贷款用户来自信用卡管理用户。
据了解,近年来业务涉及信用卡账单管理的同类平台逐渐增多,市场上类似于51信用卡这样的公司,还有卡牛信用管家、挖财信用管家,但51信用卡起步早,技术强,服务好,市场份额也更大。
信用卡科技服务主要指在线办卡。2017年,通过51信用卡发出的新信用卡数目为210万张,过去三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14%。从2017年4月开始,51信用卡与信用卡发卡行深入合作,提供联名信用卡,51信用卡将在数年内可以分享联名卡产生的收入。截至去年底,51信用卡已发出联名信用卡累计超过10万张,其中6.74万张于去年第四季度发出。
值得一提的是,信用卡科技服务的业务量仍在不断增加。近两年,在对公业务增长放缓的背景下,股份制银行更加重视信用卡业务,加大信用卡的年度任务指标,2017年个别银行甚至下达翻倍、两倍的任务量指标。从2017年银行年报看,信用卡利润贡献力度迅速拉升。以中信银行为例,其信用卡收入达到390.65亿元,同比飙升53.17%。
还有一个趋势是,银行推广信用卡的方式逐渐从线下转向线上。2017年新发行的信用卡中,约35%通过线上渠道发行,约14%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公司发行。目前与京东、淘宝、腾讯等流量大咖合作发行联名卡是银行的首选,但相比这些渠道,51信用卡有一个很大的优势——获客成本更有竞争力。
据内业人士透露,银行通过线上获取一个信用卡用户的成本大概在200元,而51信用卡的人均获客成本维持在19.2元左右,这无疑令51信用卡在与其他平台的竞争中更占优势。
51信用卡的线上信贷撮合及投资服务主要是通过旗下“51人品”平台提供信贷撮合服务,公司从中收取撮合及服务费。这是51信用卡近几年增长最快的业务,收入占比从2015年的18.67%提升至2017年的71.73%。
根据Oliver Wyman报告,目前我国信用卡渗透率仍很低,2017年为20.1%,预计2021年将增长到36.9%,信用卡持有人增至5167万,这意味着未来线上信用卡管理的潜在市场巨大。
从过往的业绩看,51信用卡利用信用卡管理平台获取用户,并为用户提供信用卡科技服务及信贷撮合业务的商业模式是可行的,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张,51信用卡未来的增长也尤为可期。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用卡牛贷款有风险吗(51和卡牛哪个好用)":http://www.ljycsb.cn/dkzs/9807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