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林间号!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车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手机租机

林间号 > 贷款知识 > 北京荣氏集团贷款(广西荣氏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荣氏集团贷款(广西荣氏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贷款知识 最华人 投稿

中国唯一的财团家族:祖孙三代都是首富,却无比低调,下面是最华人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北京荣氏集团贷款

提到中国的富豪,大多数人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马云、马化腾、李嘉诚等,这些人不仅有钱,还相当有名气。

其实,除了这些高调的富豪之外,中国还存在着一些“隐形富豪”,他们深谙中庸之道,不显山不露水,却坐拥着大量的财富。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荣氏家族。

荣氏家族极具传奇色彩,有着近百年的辉煌史,有句古话叫“富不过三代”,可荣氏家族却轻而易举地打破了这句“魔咒”,祖孙三代都曾当过中国首富。

就连毛主席都曾评价他们:“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那么,荣氏家族究竟发生过哪些惊心动魄的事情?他们是如何成为“中国唯一财团家族”的?如今的荣家后人又怎么样了?

荣氏家族的崛起,还得从荣宗敬、荣德生两兄弟说起。

清朝末年,祖国大地战火迭起、民不聊生,荣家的生活也过得非常艰难。

由于家境贫寒,年仅14岁的荣宗敬离开江苏无锡老家,到上海闯荡。他在一家铁锚厂当学徒,之后又到钱庄做“跑街”。

所谓“跑街”,就是跑码头,为钱庄招揽生意、讨要债款。

弟弟荣德生小2岁,在老家的学堂读书,因成绩优异,被一家人寄予厚望,认为他将来一定可以考科举当大官。

但荣德生不这么想,他视哥哥为榜样,也想早日为家庭分忧,于是在15岁那年,他搭乘一条小木船,从无锡来到了繁华的大上海。

在哥哥的引荐下,荣德生进入另一家钱庄做学徒。

荣宗敬(左)、荣德生(右)

兄弟两人很卖力地干活,他们相互帮扶,渐渐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异乡扎下根来。

几年后,他们不仅摸清了上海金融市场运转和调拨的规律,更重要的是,有了自己的人脉圈,也攒下了一些钱。

1900年,25岁的荣德生南下广东,远远看到码头上白茫茫一片。

他走近一瞧,发现全是面粉,打听后才知道,这些面粉都是从外国进口来的。兵荒马乱的年代,面粉的需求量非常巨大,而国内的面粉工厂却屈指可数,只能大量依赖进口。

这让荣德生敏锐地发现了商机。

回到上海后,他将投资办厂的想法告诉了荣宗敬,兄弟二人一拍即合。

于是,1901年,他们在无锡西水墩创办了一家面粉厂,取名“保兴面粉厂”。

17亩地皮,4台法国炼石石磨,3道英国麦筛,2道英国粉筛,这就是保兴面粉厂的全部家当。

保兴面粉厂

那个时候,正赶上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荣家的面粉产业获得了极快的发展,日产面粉300包供不应求。

他们果断加大投资,定下“三年不分红”的规定,将赚来的钱全部投入到工厂内,同时改名茂新面粉厂。

经过几年的发展,茂新面粉厂已达到日产面粉2500包的规模,成为无锡机制面粉工业之最。

一战期间,西方各国粮食产量锐减,这给中国本土面粉产业带来机遇,兄弟二人以极大的魄力,不断增资添机,在全国多个省市设立工厂,面粉不仅供应国内,还远销英、法、澳及东南亚各国。

到了1923年,他们已拥有茂新、福新两大面粉公司,共12个厂,分设于无锡、上海、济南、汉口等地,日产面粉96000多包,占到了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32%。

这种速度,不仅在当时的中国绝无仅有,即使放眼世界也是非常罕见。

同年,北洋政府颁布《商标法》,茂新面粉公司第一时间提出商标申请,旗下“兵船”牌面粉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枚注册商标。

“兵船”牌面粉

之后,兄弟二人扩大投资领域,将目光瞄准了纺织业,成立申新纺织公司,先后在国内各地设立9个纺织厂,拥有纺织工人3万余名,占据了全国棉纱市场25%以上的份额。

自此,茂新、福新、申新三大公司,共同构成荣家资本集团,掌握着中国人吃、穿两大江山,这对曾经贫苦的兄弟,以超越常人的眼界和魄力,成为当时中国资本最大的实业巨头。

那时的中国流传着一句话,叫“荣家衣食,半边天下”,意思是荣家生产的衣服和面粉,占据了中国市场的半壁江山。

荣氏兄弟顶着“面粉大王”“棉纱大王”两个头衔,坐拥商界首富宝座,一时风头无两。

但这对白手起家的兄弟,并没有因此冲昏头脑。

他们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办学校、建桥梁、修公路、兴水利,在家乡无锡及周边宜兴、常州、丹阳等市造了近百座桥梁,其中著名的“宝界桥”耗时173天、耗资10万大洋,成为当时江南第一大桥,周边百姓得以“舍舟渡而畅运,弃绕径以直达”。

他们先后开办十多所公益学校,涵盖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大学教育,就连钱伟长都曾在荣家创办的公益工商学校读书。

然而,就在荣家势头正盛的时候,抗日战争爆发,大片国土相继沦陷,荣宗敬也于1938年在战乱中离世。

荣氏企业遭受重创,有的在战火中被日军炸毁,有的被日军占据,只剩租界内的工厂仍维持生产。

日本觊觎荣氏纱厂,专程派人找荣德生商谈,要他将申新一、八厂卖与日本丰田纱厂,当即遭到荣德生的严词拒绝。

汪伪外交部长褚民谊只得亲自来沪,给荣德生施压,他厚颜无耻道:“中国的半壁江山都给了日本人,何患申新小小的两个厂?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

荣德生凛然言道:“我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被日军炸毁的茂新第一面粉厂

为了支援抗战,荣家将工厂内迁,先后在重庆、成都、宝鸡、天水等地建立工厂,但即便如此,仍在战火中损失惨重。

据统计,抗日战争期间,荣氏企业损失了战前总资产的35%,约有1/3的纱锭、一半以上的布机和2/5的粉墨被破坏。庆幸的是,荣家仍掌握着剩余工厂的所有权,为战后重建保留了根基。

1948年,国民政府倒台前夕,上海经济渐趋瘫痪,产业界人士纷纷迁资海外,荣氏家族内部也出现了大震荡——

荣宗敬长子荣鸿元因套购外汇,被国民政府判处缓刑,缴了100万美元才算了结,情绪一度陷入低潮,最后远走巴西;其弟荣鸿三、荣鸿庆和荣德生之子荣尔仁、荣研仁也先后离开上海。

资金的外流,让荣德生气愤不已,他道:“生平未尝为非作恶,焉用逃往国外?”于是在最后关头,荣德生和儿子荣毅仁留在了内地。

上海解放后,父子二人看到一片宁静祥和,解放军战士为了不打扰百姓,在街头席地而睡,这让荣氏父子大受震撼,也让他们重新认识了这支队伍。

上海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34岁的荣毅仁接替父亲,成了荣家第二代掌舵人。

这位曾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贵公子,毫无半点纨绔品性,在工厂从底层干起,与工人同吃同睡,深受拥戴。

作为民族资本界的龙头,荣氏企业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高度重视,他们亲自接见荣毅仁,毛主席还亲临上海荣家纺织厂视察工作。

毛主席视察申新九厂,与荣毅仁交谈

那时战后百废待兴,荣氏企业在资金、原料等方面存在着不小的困难,国家通过发放贷款、供应原料、收购产品、委托加工等方法,对荣氏企业予以扶持。

荣毅仁也秉着“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理念,在抗美援朝时期,捐献了大量的战略物资,不遗余力地支援祖国抗战。

50年代中期,国家着手进行公私合营,荣毅仁首先响应号召,将整个家族产业并入到国有资产中,实行公私合营,为新中国的工业复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荣毅仁“红色资本家”的称号也响彻全国。

荣毅仁

当时,中国纺织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急需一个经验丰富的领导人来管理,荣毅仁临危受命,先后出任国家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顾问等职,为国家经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1979年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的支持下,荣毅仁创办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也就是如今中信集团的前身,荣毅仁亲自制定了公司的第一份成立文件。

公司成立第一年,荣毅仁便接待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名客人,与他们洽谈业务,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首个窗口。

1987年,荣毅仁被评为“世界50名著名企业家”之一,这是中国企业家首次入选。

凭借中信公司,荣毅仁也在90年代登上中国首富宝座。

1993年,荣毅仁辞去中信董事长职务,出任国家副主席,5年任期内,他将主要精力放在国家经济建设方面,先后访问美国、英国、日本、葡萄牙、西班牙等国,与许多国家领导人和商界知名人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2005年,荣毅仁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89岁。

虎父无犬子,继荣毅仁之后,荣家第三代掌舵人荣智健,亦是一位传奇企业家。

荣智健

本可以凭借家族余荫,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富家少爷,荣智健却只身闯荡香港,以不同凡俗的商业头脑和商业模式,赚得70亿身家,于2002年成为中国首富。

更值得一提的是,当他得知祖父荣德生当年建造的宝界桥,因周边游客众多而形成严重的交通拥塞问题时,果断捐资3000万元,在老桥东侧10米处再建新桥,平行的两桥犹如两道彩虹飞架一水之上,祖孙造桥也成为当地一段佳话。

新老两座宝界桥

此外,荣智健极其重视教育,先后以“荣毅仁教育基金”的名义,向江南大学捐资6000多万元;以“荣智健教育基金”的名义,向母校天津大学捐资5000多万元;又向清华大学捐资3000万港元,用于建设明理楼等,资助清华大学法律学科的发展……

2008年汶川地震,荣智健第一时间向灾区捐款5000万港元,并向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都江堰市各捐款1000万港元,大力支援抗震救灾、重建家园。

与财富的传承相比,荣氏家族对公益慈善事业的传承,更显得弥足珍贵。

如今,荣智健已退居幕后,他的三个子女仍然从事着商业相关工作,尤其长子荣明杰,身兼多家企业董事、董事长职务,被视为荣氏产业的主要继承人。

而除了荣毅仁这一脉,荣家当年远走海外的子孙们,也几乎都在政商界有着卓越的成就。

比如荣智健的堂兄荣智宽,是巴西环球公司总裁,在巴西具有很高的威望,曾多次随巴西总统及外交部长出访中国;荣智健的堂妹荣智美,有德国商界女强人之称,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德两国贸易发展;堂妹荣海兰,则是美国龙族集团创始人,因贡献杰出,被封为马耳他爵士……

其实,对于荣氏家族而言,重要的已不再是谁会成为下一代掌舵人,而是家族人才辈出,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彼此帮扶、不断壮大。

曾有人这样总结荣氏四代人的业绩:第一代白手起家,第二代另类传承,第三代隔代创业,第四代厚积薄发。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荣氏家族在乱世与盛世中得以延续的基因。荣氏后人不仅继承了祖辈的财富和遗志,而且能根据时局变化制定新的战略,每一代的守业方式迥然相异,这是顺应时代变革的结果。

庞大的家族企业,只有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中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才能不被时代的巨浪吞噬。

从军阀混战的北洋时代,到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荣氏家族历经风雨始终屹立不倒,他们护国、兴国、荣国,在每一个历史节点都大放光彩。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这是荣德生当年题下的家训,也是荣氏一族百年来始终践行的箴言。文/牧龙闲人

广西荣氏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普陀区是上海市的老工业区和沪西工业区的主体部分。吴淞江(苏州河)横贯全境,为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天然的运输水道,并为工厂的给排水提供了便利。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开始,民族实业家和外商纷纷在普陀区苏州河两岸,尤其是南岸,开设工厂。

叉袋角

1918年上海地图中的“叉袋角”周边

历史地名,有两处。苏州河是上海除黄浦江之外的主要航道,沿岸的地方绝大部分被码头、堆栈、仓库、工厂占据,苏州河流经现在的昌化路桥后,在昌化路桥与长寿路桥之间形成几个急弯,在浜南形成几个明显的“尖角”,这一带旧称“叉袋角”(沪方言“叉”发音近似cuo,《法华乡志》作“沙袋角”),有些人望文生义,以为苏州河多沙滩,于是这里被叫做“沙滩角”,沪方言“沙滩”音近“suo tai”,“叉袋”音近“cuo dai”,读音相近,讹为“叉袋角”。实际上,以前上海普遍使用一种麻织的大口袋,口袋的开口处有两只“耳朵襻”,形状像现在的“马夹袋”,农村里多用于存放农作物,把棉花、粮食等农作物装入大口袋后,把“耳朵襻”打结,就可以封住袋口,用扁担挑,这种口袋称之为“叉袋”或“麻叉袋”。

所谓的“叉袋角”应该就是这里的河道弯弯曲曲,形似“叉袋”的“耳朵襻”而得名的。

旧时阜丰面粉公司和该厂商标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直隶候补道、安徽寿州(治今寿州)人孙多森和叔父、江西临江知府孙传檙,以及兄弟孙多焱、孙多鑫,亲戚何芷舟、龚景张等集资30万两,在叉袋角创办“阜丰面粉厂”,于1900年正式投产,是中国最早的机器面粉厂,也是中国最大的面粉厂。

1912年,荣氏企业投资4万元在苏州河北岸的闸北光复路创办福新面粉厂(后来称之为福新面粉一厂),生产“兵船牌”面粉,以优异的质量打开和占领中国的面粉市场,到1925年,福新面粉厂先后建立第一至第八厂,除了第五厂在汉口外,其余的工厂全部开设在上海。其中第二厂就在叉袋角,与阜丰面粉厂贴邻。阜丰面粉厂与福新面粉厂第二厂于1956年合并后改为国营,就是上海面粉厂,是中国最大的面粉厂。20世纪末,上海面粉厂转制,旧址东就是现在著名的“M50创意园”。

今日M50创意园

从莫干山路“叉袋角”向东,现在淮安路苏州河两侧的地方也叫“叉袋角”,当地的居民仍有使用。

大自鸣钟

区片地名,指现在的西康路长寿路一带。日本的“内外棉纱厂”1901年来华开业,称之为内外棉“第一工场”、“第二工场”等,内外棉的纱厂大部分集中在苏州河南岸的“小沙渡”两侧,“小沙渡”也是工人最集中的地区。

1947年上海地图中的“大自鸣钟”在长寿路、西康路十字路口的中央

大自鸣钟旧影

1922年,内外棉在上海事业的开创者川村利兵卫逝世,两年后,内外棉向公共租界工部局申请,在小沙渡路、劳勃生路(今西康路、长寿路)十字路口建立“川村纪念塔”。在五层与六层之间安装四面有钟面的建筑自鸣钟。自鸣钟声可以传到方圆几里外的地方,催促工人起床、上班。于是,这一带就被叫做“大自鸣钟”。

1990年代大自鸣钟路口俯瞰

1953年,上海建设长寿路桥,拓宽、延长长寿路,位于西康路长寿路交叉口中央的“川村纪念塔”严重阻碍交通,遂被拆除。

今日大自鸣钟路口

造币厂桥

1930年代中央造币厂和造币厂桥

历史地名,又叫做“洋钿桥”,即跨苏州河的江宁路桥的旧名。

1928年上海地图KIANGSU COVERNMENT MINT即江苏

造币厂,后改名中央造币厂,即今上海造币厂

上海造币厂旧楼

中央造币厂计划于1932年正式投产。上海荣家的“申新”集团在戈登路苏州河两岸有许多纱厂和面粉厂,而这一带的苏州河上没有桥梁,许多工人只能依靠摆渡往来于苏州河两岸,十分不便,还耽误时间。1926年,严裕棠在苏州河戈登路北岸购地60余亩建立“大隆机器厂”,工厂业务由铸造、加工向制造业发展,也是旧上海著名的民营铁工厂之一。因为大隆机器厂在苏州河的北岸,必须与南岸保存联系,于是,严裕棠也愿意出资建桥。桥为木桥,建成于1929年,木桥的北端通造币厂,于是,被叫做“造币厂桥”;当时,上海人把银元叫做“银洋钿”“洋钿”,于是,该桥也叫做“洋钿厂桥”。1949年后,被正式命名为“江宁路桥”。1969年,重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就是现在的江宁路桥。

1980年代江宁路桥和大隆机器厂

改建后的江宁路桥新貌

药水弄

历史地名。与潭子湾、朱家湾、潘家湾合称“三湾一弄”,是著名的棚户区。上海话中的“药水”可以指医药水,如外用的红药水、蓝药水及口服的咳嗽药水、点滴的眼药水等,而早期多指指硫酸、盐酸、硝酸(俗称“硝镪水”)等化学水 。以前,工人在焊接金属时,必须用盐酸清除金属表面上的锈迹或杂质,人们会说,“滴几滴药水”;又如,汽车使用的蓄电池称之为“电瓶”,电瓶里有稀盐酸,使用一段时间后,盐酸会蒸发,就要添加盐酸,人们会说,“加一点电药水”。生产药水的工厂就叫做“药水厂”。

江苏药水厂办公楼兼大班住宅旧影

当然,生产化学水的技术是近代以后从西方国家传入的,上海也是中国最早建立“药水厂”的城市。20世纪初,药水厂搬迁到小沙渡的苏州河南岸,公共租界外的一侧,并改称“江苏药水厂”(Kiangsu Chemical Works),有工人约250名,从美国及西西里进口硫磺,生产硫酸、盐酸、硝酸,是当时中国主要的制酸厂。小沙渡地区也成为上海工人集中居住的地区,于是,原来的江苏药水厂所在的地区,即后来的西康路1371弄、1501弄就叫做“药水弄”,“药水弄”还泛指今长寿路以北,苏州河以南,常德路两侧的一大片地区。

原江苏药水厂办公楼兼大班住宅,现在是同济二附中教师办公室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上海开始对药水弄改造,原药水厂旧址改建为西康路小学和普陀中学,如今则是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现在的镇坪路桥南堍西侧的同济二附中里有一幢老洋房,它就是当年江苏药水厂的大班住宅和办公楼,如今已被公布为普陀区文物保护单位。药水厂的西侧棚户拆除后,建成 “大上海城市花园”住宅区;镇坪路桥堍东侧的棚户拆除后建成德诚大厦。“药水弄”曾经是上海著名的区片地名,如今,它的名字逐渐被人们遗忘。

资料:上海市测绘院官方微信@图溯上海

编辑:陈露露、张添翼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北京荣氏集团贷款(广西荣氏投资集团有限公司)":http://www.ljycsb.cn/dkzs/9560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