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林间号!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车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手机租机

林间号 > 贷款知识 > 海航6000亿贷款(海航3000亿)

海航6000亿贷款(海航3000亿)

贷款知识 投资潮 原创

再入一家新媒体公司,总资产6000亿的海航堪称资本界翘楚,下面是投资潮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海航6000亿贷款

在 “买买买”这件事上,海航当以出手之快,金额之多,涉猎之广居为翘楚。而最新的消息称,这一巨头终于在横跨旅游、物流等多个领域后,终于将收购的标的扩展到了新闻媒体领域来。

据澎湃新闻报道,海航集团旗下金融产业集团海航资本集团有限公司斥资880万已经收购了运营《财经》杂志网站的公司80%股权,这家公司指的是北京联办财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下称联办财讯)。这笔交易在2016年12月12日获得监管机构的核准。

交易与《财经》杂志无关

工商信息显示,联办财讯成立于2014年1月,对外投资了包括北京联办财经智库国际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

不过随后,经财经官方公开表示,报道中的880万并非并购价格,而是公司注册资本金的股本。联办常务干事、媒体事业部总经理 ,并兼任联办财讯董事的戴小京表示,联办财讯是“一家跟新媒体运营有关系的公司,它(拥有)好多家公司,(达到)20多家。海航收购的是新媒体业务,和《财经》杂志及网站无关。”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该公司的三大股东和其占股分别为:英大传媒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北京联办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海航资本;核准日期为2016年12月12日。但没有显示具体股东的占股比例。

而根据其2015年年报,此前,其股东分别北京融联信息传播有限公司、北京联办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英大传媒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可见,海航入股后,融联信息传播退出。

戴小京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此次收购不代表海航对《财经》纸质版杂志与其编审团队有任何控制权”。海航并未向外界披露此番收购的用意,可以知道的是,除了财经网外,北京联办财讯文化传媒旗下还负责有新旅行等几家旅游网站的运营。

自去年起完成超300亿美元交易

据凤凰科技报道援引消息人士称,北京联办财讯文化传媒的估值在10-15亿元之间。但是对于动辄就砸金几十、上百亿美元的海航而言,这笔交易的体量也算不得亮眼,但外界对此并不乏关注,理由呢,资本入主媒体,总是能挑动不少人的神经。

目前,这家雄心勃勃的企业业务遍及航空和房地产等多个领域,并在国内外大举收购旅游、物流、技术相关的企业。从去年到现在,海航已经完成了超过300亿美元交易。

据虎嗅统计,海航在2016年先后投资过优步中国,60亿美元投资英迈公司,15亿美元对瑞士航空服务公司Gategroup发出收购要约,100亿美元收购CIT Group Inc.旗下的飞机租赁业务,65亿美元购买希尔顿25%股权,斥资1.3747亿美元收购华盛顿州八个高尔夫球场,旗下渤海租赁的子公司Avolon以100亿美元收购国控股银行CIT Group Inc.的飞机租赁业务。

到了2017年2月17日,德意志银行文件披露称海航集团入股德银,并取得3.04%的投票权,此举使得海航集团成为德意志银行第四大股东。3月,海航集团以1500万欧元收购哈恩机场82.5%股份。

据新三板在线统计,截至2016年2月3日,海航集团至少在新三板铺下了13家直系子公司(不含参股公司)。其中联讯证券、易建科技、海航冷链、新生飞翔、首航直升、海航期货、皖江金租和一卡通等8家公司已经实现挂牌。

此外,我们还不能忘了海航还斥资5亿美元成为了国内旅游互联网平台“途牛”的第一大股东。途牛强大的O2O资源将使海航旅游产业链的构建更加立体。

虽然上述收购对象表面看来甚至有些凌乱,但海航的总体战略可以概括为“旅游”与“供应链”这两条“全产业链”,而航运、金融以及实业三大业务则作为构建这两条“全产业链”的核心组件。

海航投资预亏4亿引关注

从1993年的一家小航空公司到今天的中国第四大航空公司,总资产逾6000亿人民币,业务覆盖多个产业,海航的这盘棋正越下越大。但在这24年里,海航也并非一番风顺,至少经历了三次危机。

第一次危机是海航集团成立的2000年。当年7月,国家民航总局开始部署以国航、南航、东航三巨头为中心的战略重组。这一明显带有政府配置市场色彩的计划,令当时仍偏居海南一隅的海航备感焦虑。

第二次危机发生在2003年,受SARS所累,一向现金流充裕的海南航空出现历史上首次亏损,当年报亏10亿余元。这让公司认识到,尽管航空业有日常现金流好的优点,但也有受外部影响大、敏感度高、利润率低的缺点。所以从那时候开始,海航开始围绕航空主业进行上下游产业链延伸。

2008年前后的次贷危机,海航开启了第三次转型,海航海外收购步伐开始大举加快。那些为我们所熟知的宝能系、生命人寿系、茂业系、中植系、安邦系甚至中科招商系等等,投资范围绝大部分局限于A股,而海航系触角早在2008年以前就开始已伸向全球。

不过在近日,海航资本旗下子公司海航投资又因2016年预亏4亿元而遭到了联合信用评级有限公司的关注。今年1月26日,海航投资发布业绩预告称,公司预计2016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4亿-4.7亿元,而上年同期,海航投资的净利润为盈利约2.22亿元,对于归属净利润由盈转亏的原因,海航投资表示,主要受本期地产结算收入减少、财务费用支出增加及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等影响。

资料显示,海航投资的前身为亿城股份,2013年8月6日,公司原大股东乾通实业与海航资本签订了《股份转让协议》,乾通实业拟将持有的上市公司2.86亿股股份,占亿城股份总股本的19.98%全部转让给海航资本,转让价款总计约16.1亿元。按照海航资本受让价格5.63元/股计算,较亿城股份停牌前2.75元/股的收盘价溢价逾一倍。而后,亿城股份于2015年2月6日正式更名为海航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但截至目前,按照海航投资2017年2月10日5.22元/股的收盘价计算,海航资本的持股市值目前仍浮亏约1.2亿元。

实际上最近几年,海航投资一直在尝试从单纯的房地产业务向以房地产、金融与产业投资为主要业务的运营模式转型。但相关数据表明,在2013-2015年期间,海航投资实现营业收入分别约为25.9亿元、20亿元及12.3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约为2.14亿元、1.9亿元与2.22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分别约为8895.21万元、-2.02亿元及-1.73亿元,呈现出明显的业绩下滑趋势。这说明,公司在转型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

海航3000亿

成立34年,总资产超过3600亿元的方正集团,正经历至暗时刻。

2月18日,方正集团晚间发布公告称,其债权人北京银行以方正集团未能清偿到期债务,且明显不具备清偿能力为由,已申请法院对方正集团进行破产重整。

目前,央行、教育部、北京市已经成立清算组接管企业。

一石激起千层浪。

作为民营企业中曾经的佼佼者,方正在2019年“中国企业500强”的排名是第138位,体量规模高达3000亿,如今却落得没钱还债“被破产”的结局。

消息一出,“方正破产”很快登上微博热搜,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

那么方正到底欠了多少钱?

2019年三季度末,方正集团总负债已经高达3029亿,资产负债率82.82%——作为一家“科技企业”,这样的负债率可谓高的惊人。

而相比于欠钱,更绝望的是看不到还钱的可能性。

财报显示,2019年方正集团归母的净亏损达31.9亿元,相当于平均每天亏掉1183万元。

从涉足IT、医疗、产业金融、产城融合,坐拥6家上市公司,比肩联想、惠普,到如今深陷债务泥潭被重组,方正集团是如何走到如今的境地呢?

科技起家

1986年,北京大学投资40万元创办方正集团,王选院士发明的“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系统”为方正集团奠定起家基础。

(“方正之父”王选院士)

随着激光照排系统投入市场,仅3年过后,其订货金额就突破一亿元大关。

技术大牛出身的王选,一直非常注重自主创新;在他的带领下,方正探索出了一种“顶天立地”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所谓顶天,就是要“不断追求技术突破”,立地,则是要关注“技术的商品化和市场推广”。

可以说,方正最初的成功与其浓浓的技术底色密不可分。

1995年,方正在香港上市,王选受邀担任方正(香港)董事局主席,成为方正的灵魂和旗帜,媒体甚至称他为“方正之父”,尽管他并没有担任过方正集团的董事长和总裁。

彼时迅猛增长的PC机、显示器、服务器、笔记本电脑业务,为方正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现金流。短短两年,方正科技的营收和净利润就增长10倍。

到1999年,方正集团已拥有三家上市公司,A股的方正科技(电脑)和香港的方正控股(电子排版)、方正数码(电子商务)。

同年,王选被诊断出罹患癌症,此时的他或许并不知道自己只剩下7年的寿命,但本能让他开始为自己身后的布局——王选决定辞去方正研究院院长一职,全力支持年轻人参与管理。

2002年,他又辞去了方正控股公司董事局主席的职务。

“让一个60岁的老者去领导一个高科技企业,无论从哪方面说难度都太大了,至于经营管理,我是不擅长的。”

王选希望他退下来后,新的领导者可以将自己“产学研结合”的方正模式发扬光大。

引狼入室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事与愿违。

中国的早期科技企业,往往都有技术优先与市场优先的路线之争,譬如联想的倪光南和柳传志。

而灵魂人物王选淡出之后,公司再无重量级元老居中调和,方正内部技术派和经营派的矛盾开始日益公开化。

管理层的内部问题自然也反应在公司业绩上,1999年,方正遭遇了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亏损。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2001年6月,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魏新“空降”方正,出任集团副董事长。

当了十几年大学老师的魏新,并无太多根基和企业治理经验。面对方正内部的“少壮派”和原管理层的压力,急于寻求外援的他,宿命般地遇到了张海和李友。

不同于温文儒雅的魏老师,中专学历的李友很早就出来混社会,靠着十多年摸爬滚打的江湖套路和一股子狠劲,早早就在资本市场上扬名立万。

(前方正集团CEO李友)

1996年,从河南审计厅离职的李友与民间“气功大师”张海合伙创业,靠着一招藏秘瑜伽“包治百病”的套路,短短几年竟发展出30万信徒,敛财数千万元,换算到今天相当于现在的十几亿。

这种体量的资金,足以在当初刚起步的股市呼风唤雨。

于是自2000年左右,李友与张海在深圳改组成立凯地投资公司。

他们先是收购了东方时代公司,进而入主上市公司中国高科,并先后操盘方正科技、银鸽投资、飞亚达、中科健、深大通等,成为资本市场名震一时的“凯地系”。

看中了李友的凶狠手段,天真的魏新迅速将他引入了方正集团,出任CEO,希望李友这头狼能够为自己所驱使。

然而与狼共舞的结果,却是“引狼入室”。

李友当初读书的中专叫做郑州航院,靠着这段学习经历,李友积累了众多的“战友”。

据统计,李友执掌方正集团期间,先后有多达21位同学校友投入麾下。

魏新很快成为了被架空的傀儡。

而这群被称为“郑航系”的势力,也将在日后通过各类令人眼花缭乱的神奇操作,最终将方正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李友入住之后,一直以科技领先为底色的方正集团突然调转方向,开启了“多元化经营”的并购模式。

2002年,方正斥资2.3亿收购了浙江证券;2003年出资2亿收购苏州钢铁集团;同年以3亿入主西南合成制药、以4亿元收购武汉正信投资等。

靠着高杠杆举债的疯狂扩张,方正短短几年时间资产已膨胀数倍。

审计出身的李友,非常熟悉大型国企的审计工作,这段经历使他对资本市场那些舞弊的手法烂熟于心。

在大量“郑州航院”的亲信同学以及自己的亲戚的配合下,李友熟练运用“交叉持股”、“空壳公司”、“资本腾挪”等资本玩法,编制起了一张以自己为中心、密不透风的大网。

方正错综复杂的股权结构及交易关联方,不仅让外人看得云里雾里,连监管层也看不清真相。

靠着一群“外围公司”的利益输送,李友等人把方正的资产一点点掏空。

8年后,第一财经日报发表《方正集团高管250万撬动200亿国资》的报道,揭露出当年方正集团改制的内幕:

时任方正集团首席执行官李友,利用职权让亲属同学各据高位,通过北京招润以250万元净资产“撬动”200亿元的国资巨头。

媒体的舆论揭开了冰山一角。

2015年1月5日,李友与魏新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方正集团董事会当天由北大方面派出的团队接管。

2016年,李友因犯内幕交易罪、隐匿会计账簿罪等,数罪并罚,判以有期徒刑4年6个月,判处罚金7.5亿。

次年,李友因“行为性质特别恶劣,违法情节特别严重”,被证监会“终身市场禁入”。

方正集团大批高管纷纷落马,其后方正集团高层人事持续动荡。

债务型扩张的黄昏

抛开管理层的经济问题不谈,方正的悲剧,很大程度上也源于其选择的债务扩张路径。

如果说联想最为人诟病的遗憾,是放弃了“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让公司变成了“电脑组装厂”。

那么脱离了“产学研”模式的方正,则索性扔掉了技术的帽子,一路朝类金融公司蒙眼狂奔。

毕竟炒资产的钱太好赚,谁还会苦哈哈的做研发呢?

2019年前三季度,方正集团营业收入917亿,净利润亏损24.68亿,其中公司的研发费用3.33亿,研发费用仅占比营业收入的0.36%。

作为标榜以IT产业为基础的方正,这一数据远低于大多数高科技公司研发占比10%左右的平均水平。

而3.33亿的研发费用,即使绝对额来算,也远不及许多科技类上市公司动辄百亿的研发投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前三季度财务费用高达62.04亿,是研发费用的近20倍。

再结合集团涉及的产业包括金融、地产、大宗商品贸易等领域,与超高的资产负债率,方正俨然已是一家类金融公司。

(2019年前三季度,方正研发费用仅为3.33亿)

2月21日,上海清算所发布公告称,目前“仍未收到北大方正支付的付息兑付资金,无法代理发行人进行本期债券的付息兑付工作”。但因北大方正已进入重整程序,因此不会提前清偿单一债务,也不会兑付21日到期的这笔超短融。

换句话说,如果不是一天前启动了重整程序,方正的这20亿元债券将在今日构成实际性违约。

然而出来混,迟早也还是要还,巨大的债务窟窿早晚要来填。

目前方正集团旗下拥有6家上市公司,方正证券、方正科技、方正控股、北大医药、北大资源和中国高科。此次方正集团进入重整程序,这6家上市公司可能面临股权结构变化,实际控制人也可能易主。

事实上,方正的困境也并非个案。

无独有偶,2月19日晚间,据多家媒体报道称,拥有万亿资产却又高额负债的海航集团即将“被接管”,旗下的航空资产也将被拆分。

2月20日,针对市场传言,海航集团一高管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相关传闻并不确切,其从未了解到关于海航集团的接管、拆分或重组等相关信息。

消息的真伪无法评论,但是客观上,负债累累的海航集团无疑正徘徊在生死关头。

海航集团董事长陈峰曾在去年的新年献词中,这样定义海航的2020年:2020年是海航化解流动性风险的决胜之年。

截至2019年6月底,海航集团的有息借款总额超过5548亿元。据2019年三季报,海航公司账上货币资金为389.6亿元。即便加上应收账款等流动性较高的资产,非流动资产也仅是513亿元。而海航的短期借款,如果加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其负债金额为972亿元。

考虑到公司日常运营所需资金,如果这些借款银行不续贷的话,海航很难过关。

唯有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

业内有句老话,“大潮退去,就知道谁在裸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资产像潮水,债务像石头。

处于经济扩张期,企业可以通过高杠杆控股模式进行债务性扩张,在短时间内迅速做高资产规模,再用资产去抵押,源源不断的借出新的贷款,进而去控股新的企业,周而复始。

在这个时期里,资产的价值大于债务的价值,潮水盖在石头的上面。

但经济有高有低,潮水有起有落,石头却永远是刚性的。

一旦经济进入调整期,潮水退去,水落石出。

近年来,随着金融业供给侧改革的推进,金融开始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市场也日趋理性,此前高杠杆、高负债的资产扩张模式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

马克思曾经说过,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而邓公则更进一步,直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有数据显示,在经济增长中,科技创新平均贡献率高达85%,著名管理学大师波特(Porter)早在1992年就说过,一个国家要想提升国际竞争力,必须不断地对产业进行创新和升级,而这又来源于对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投资。

2019横空出世的科创板,正是重构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这也标志着赚快钱的日子已一去不返,踏踏实实做技术的“老实人”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而以方正为代表的企业们,唯有不忘自己当初“科技起家”的初心,回归商业的本质,才是正途。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海航6000亿贷款(海航3000亿)":http://www.ljycsb.cn/dkzs/94694.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