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贷3000元,1年后涨到69万,女大学生深陷“套路贷”,下面是壹福清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花豹贷款怎么样
壹福清
近期,女大学生深陷“套路贷”引起广大网友热切关注,3000元贷款在15个月时间里,增长到69万元!在当事人亲戚朋友接连被骚扰,家里再也凑不齐钱后,他们选择了报警。随后警方一举打掉位于合肥、天津的2家贷款公司。
事件起因
女大学生李媛媛一次意外中弄坏了室友的手机,为了还钱,她找到一个名为“某公司”的线上贷款平台,得到了3000元的贷款。一个月后,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的李媛媛开始违约,“某某乐”的催收员便将这笔债务“转让”给了另一家贷款公司。此后,这样的“转让”在55家公司一再上演,而原本3000元贷款,也在15个月里,增长到69万元。
在看到女儿李媛媛的绝笔信后,家住甘肃省定西市的李志宏再也坐不住了。他拽上女儿,前往公安局报案。
在过去一年多里,因为李媛媛在大学期间一笔3000元的“贷款”,老李一家原本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他们收到了来自陌生电话号码的恐吓信息,也收到了女儿的不雅照,连家门口都被人泼上油漆,写上“欠债不还,天理不容”的字样。
邻居们围上来,相互打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老实了一辈子的李志宏连头都不敢抬。他抵押了房子,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一圈钱,先后帮女儿还掉58万元的贷款,但剩下的11万,他再也凑不齐了。
此时,贷款的违约金、滞纳金与日俱增。深深懊悔中,李媛媛想到了一死了之。
被套住的大学生
出生于1997年的李媛媛,就读于山东某高校。一次意外中弄坏了室友的手机,因为担心父母责怪,李媛媛决定自己处理这件事情。
通过手机广告推送,李媛媛找到一个名为“某公司”的线上贷款平台,业务员陈某也主动加了她的微信。很快,第一笔数额为3000元的贷款顺利下放。
一个月后,除了每月生活费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的李媛媛开始违约,“某某乐”的催收员便将这笔债务“转让”给了另一家贷款公司。在“套路贷”的专业术语中,这一操作叫作“平账”。
实际上,两家公司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甚至是同一个老板,“就像将右口袋的钱还到了左口袋。”
此后,这样的“转让”在55家公司一再上演,而原本3000元贷款,也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从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15个月里,增长到69万元。
在提交给警方的材料中,李媛媛写下10多位经手业务员的名字,并陈述了这样的事实,“借9000元还6万元,只因逾期1小时”“胡某某与胡某某是一家,孟某某介绍的吴某某”。
“刚开始是小额,之后就是大额,还不清就有‘过桥’(高利息)。”由于害怕,李媛媛一直捂着这件事,直到恐吓信息接连出现在家人、朋友的手机上。
“我们这几天就开始收拾他(她),让你还在外面躲着可以,家里留人我们收数”“你孩子在外面的钱再不还,我们捉到他,把他(她)舌头割了,腿打折了,让他(她)乞讨”。
看到这样的短信,远在老家的李志宏被吓坏了,他四处筹钱,想填补这个窟窿。但一系列恐吓、羞辱,并没有就此停止。甚至在报案后,他还陆续收到了催收信息,“今(天)下午我们开两辆车带十几个兄弟到你家,让你孩子准备好。”
层层设计的圈套
学生只是诱饵,家长才是目标
在5个层级的紧密配合下,有资金需求的大学生很快会钻进“套路贷”的圈套。1个月后,便是贷款平台的“收网”时间。超过还款时间1分钟,就至少收取500元的滞纳金,此后,每天加收5%的利息。
为了催款,这些非法网贷平台会对贷款学生频繁进行电话、短信骚扰,并向其父母朋友发送催款信息。
在另一位受害人张霞提供的资料中,她就先后遭遇各种“软暴力”,有被技术合成的与陌生人亲热的照片,还有摆在灵堂上的“遗照”。甚至有群发信息,上面写着“得了性病,需要捐助医药费”、“爸爸死了,到某地吃丧酒”。
同时,催收组还会强制贷款学生说出手机的客服密码,通过通信公司调取通话记录,确认主要联系人。“一般在手机通讯录上,查找10个号码。5个是最常联络的人,另5个是‘豹子号’。”“套路贷”公司的催收组总结出规律。
“豹子号”就是与贷款学生不会经常联络,但拥有“6”“8”等吉祥数字的号码。“被骚扰久了,常用联系人或许会变更号码,但‘豹子号’的主人不会轻易换号码,而他们的身份大都也是受害学生父母的同事、朋友。”此时,网贷公司催收人员会购买手机轰炸服务,最终迫使“豹子号”的机主向贷款学生的父母施加压力。
这一招屡试不爽,爱面子、珍惜孩子前途的家长大都会“乖乖”还钱。但在贷款本金与利息陆续回流时,“套路贷”的套路还没有走到尽头。撤销借条费、撤销资料费又是新的支出,“从300元到无限多。”赵志军说,这笔收费属于敲诈勒索。
“学生只是诱饵,等他们上钩,钱就由父母来还了。”一位犯罪嫌疑人告诉办案民警。有时,他们甚至会用“提起诉讼”的方式逼迫贷款学生还钱。“制作合同时,已经将借款合同变成了租赁合同,在双方明晓利害的前提下,这份合同具备法律效力。法官再同情你,也只能相信证据,而不是你的眼泪。”
从受害者到加害者
在兰州警方盘点的近千例大学生贷款“被套路”案例中,受骗大学生分布在各大高校,贷款的理由五花八门。有人贷款深造,有人贷款创业,有人贷款看病,但更多人写的是周转与个人消费。
就读于江苏某高校的王鑫磊贷款是为了交学费。由于家境贫寒,上大学后,王鑫磊不想为家庭增加负担。一次偶然机会,他接触到网贷平台,并顺利贷出3000元。一开始,王鑫磊计划通过勤工助学还清贷款,但很快这笔钱变成了9万元。
在陆续还掉4万元后,王鑫磊的父母再也拿不出多余的钱。为了能将剩下的欠款一笔勾销,在贷款平台业务员的游说下,王鑫磊于2018年5月办理休学,加入了恒逸公司。直到前不久,王鑫磊被刑事拘留后,他的父母才知道儿子早已辍学。
“原本是来报仇,现在反而被抓进来。”“反电诈”侦查大队刑警焦志恒转述了王鑫磊的供词。
在2018年12月20日,警方打掉天津这一犯罪窝点的当天,还有一名大学生在应聘这家公司的中介人员。“拉1个算1个挣提成,慢慢抵消自己所欠的贷款。”
来源/平安福清
编辑/品洪
福清市融媒体矩阵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壹福清
福清哥
福清新闻网
新闻热线0591-85156500(工作日)
邮箱地址2714394292@qq.com
新浪微博@壹福清
花豹网贷倒闭了吗
微信群里,红包随便抢?最近几个月来,25岁的小杨不停在动手指抢红包,原来他是在微信上参与抢红包赌博。不过,这是个无底洞,4个月来他输了30多万元。
楚天都市报记者刘闪李辉
“红包随便抢”暗藏陷阱
小杨是应城人,2015年大学毕业后,在光谷金融港一家公司做电销专员,工作1年多就有了6万元积蓄。原本顺风顺水的生活,因为一个微信红包群,让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今年3月初,一名网友把小杨拉进一个微信群,说里面有红包,随便抢。小杨抢到200元红包后,这名网友给他发来了“斗牛”游戏规则,让他下注小玩一下。碍于情面,小杨下了20元玩玩,结果因抢到的红包代表的数字没有庄家的“大”,按18倍输赢的规则,他一下子输了360元。不过,几把下来,他又赢了不少回来,每把输赢少则几百,多则上万。
当晚,小杨最终输了3000元,他心有不甘,想赢一点回来回本,结果一发不可收拾,越陷越深。一个月下来,小杨的积蓄全部输光了。
透支信用卡借贷筹赌资
虽然逐渐明白了群里进行的是赌博行为,但高倍输赢的刺激太吸引人。4月初,这个微信群关了后,小杨又被人拉进其他的微信斗牛群。刚开始只是夜里玩,不久连白天工作期间也在偷偷玩,赌注越下越大,有时一晚赢了3.8万,不过总归是输多赢少。最多的一次,他在四五个小时内输了10万。
积蓄输没了,小杨透支了六张信用卡10万元,后来又找网贷公司借钱,拆东墙补西墙。今年6月,他又打起了亲友的主意,以要投资汽车店等为借口,向亲戚和同学借了十多万元,他统计已输了至少30万元。近日,楚天都市报记者见到小杨,他看起来十分焦虑。
赌博群隔段时间就解散
记者在小杨的微信斗牛群里看到,每个群里有上百人,里面有管理人员、统计注数的“机器人”,还有专门的财务、发包手、兑奖员。如果要参与下注,群友需先向群里的财务转账上分,1元是“1分”,相当于赌场里的筹码。
小杨介绍,每个群玩法稍有不同,但大体上是根据抢到的红包金额看输赢。红包发出后,庄家和群友都要抢,每人抢到的金额不同,代表着不同的大小:0.10元是金牛,0.22元是对子,1.00元是满牛,1.23元是顺子,3.21元是倒顺,1.11元是豹子……其中“豹子”最大。如果群友的金额代表的数字比庄家的大,就可赢钱,反之则输钱。他输多赢少,感觉很难赢庄家,而为躲避监管,微信赌博群每隔段时间就会解散。
小杨的父亲说,儿子一直娇生惯养,参与赌博简直是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实在难以理解。
目前,小杨已离职回到家中。他希望用自己的经历提醒其他人,不要沉迷于微信赌博。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花豹贷款怎么样(花豹网贷倒闭了吗)":http://www.ljycsb.cn/dkzs/92295.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