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那些看起来无脑的操作,不良贷款一折卖,不同意客户七打折还,下面是凌霄的人间渡劫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不良贷款打包处置
相信不少人都看到过,银行把不良贷款打包以很低的价格,甚至一折卖给资产管理公司的新闻。
如:上海一家银行风控部门人士向人民财经透露,某大行上海分行不久前将39笔总价1.9亿元的中小企业不良贷款,1折处理给了资产管理公司,目的是为了“压降不良,不然数字太难看”。
如:2023年3月16日,中邮消费通过银登中心网站,将一个本金1668万元,本息合计3154万元的不良包进行拍卖,起拍价仅为102.5万元,本金打了0.6折,利息打了0.3折。
为何银行会那么低价的出售这些贷款,一个重要原因是确实很难收回来。
银行对不良贷款有个严格的考核制度,但凡有担保、有抵押、有希望收回的贷款,都有专门的人盯着。打包出售的不良贷款,很多已经是有好几年,确实收回的希望渺茫。
很多人评论说,银行你都一折往外卖不良资产了,为何不接受很多贷款客户只还本金,或者本金打个七八折的还款请求。
这个事可以从两方面分析原因。
第一个是合规性。
先说不良贷款,虽然说不良贷款已经是不良了,很难收回了,但毕竟还是资产。对于不良贷款的处置,外面有各种法律条例,内部也有各种规章制度。
所有的法律、规章、制度中,除了极个别时期,国家专门颁布出台过一些政策,没有一项规定是可以减免客户本金的。
曾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第四十九条 专业银行享有贷款自主权。任何单位、任何个人都不得强令发放贷款,不得阻挠收回贷款。未经国务院批准,任何单位无权豁免贷款。虽然这个法令在1995年就被废止,但很多银行依然延续着这个习惯。
没有具体规定,就很难办,想要办就要特事特办,银行自然不会同意,转让给资产公司就不一样了。
1999年,国家成立信达、华融、长城和东方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他们曾经的历史使命就是,剥离处理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资产。银行向资产管理公司出售不良资产,有这一套周密的法律,有这一套严格的流程。
一个是给客户减免,没有具体法律支持,没有具体操作流程。一个是打包卖给资产管理公司,安全高效,银行自然喜欢选择后者。
第二个,防止贪腐和跟风。
我们都知道,银行每年的不良资产虽然比例上不高,但绝对额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如果允许银行打折收回客户贷款,肯定要牵扯到一线经办人员,后台审查审批人员。
对于客户来说,打折还款有着巨大的诱惑,客户100万的贷款,到期要还100万。拖着逾期之后,只需要还50万,你让客户花30万他都愿意。
银行的制度再严密,所有的流程还是需要人去操作。100万的客户所有经手人可能禁得起诱惑,一千万、一个亿呢?
这样还在客户之中造成一个示范效应,逾期可以少还钱,谁还正常还款。
出现不良这种事,大家都不想的。
不良的贷款,尤其是金额大的,本来就是检查、监管的重点。一笔几百上千万的不良,每次检查可能都被拿出来过一遍。
银行大佬出事,基本也是栽在贷款上。
比如之前出事的恒丰银行董事长蔡国华,主要贪腐的点也是在贷款和信托上。
银行这地方,可谓是位高权重。一个县级行长,可能级别上只是正科,但就掌握着几十几百什么千万的贷款审批权。可以调动的能量,大的难以想象。
不良贷款处置有前景吗
近日,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有限公司(简称“银登中心”)发布已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机构统计表显示,多家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不断跟进挂牌待售的不良资产包,纷纷参与竞价。在监管部门和市场机构的配合下,不良贷款转让试点总体运行安全平稳,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发布实施一周年之际,银行零售不良资产转让试点整体表现如何?怎样有效应对转让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不良资产处置加快推进
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经过一年多的培育和发展,各大金融机构相关业务有序展开。记者根据银登中心数据梳理显示,2021年全年,试点机构共有50个零售资产包挂牌转让,债权金额达56.61亿元,其中本金合计19.42亿元,涉及债务人9332户,涉及资产29114笔。平均来看,单个资产包规模1.1亿元,但实际上各包规模差异较大,最大金额11.5亿元,最小的仅有56万元。
面对这些资产债务“包袱”,金融机构能否化危为机、从中分得一杯羹?哪些金融机构在参与试点工作?
根据《通知》要求,目前包括6家大型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内的18家大中型商业银行准予通过批量转让模式处置零售类不良资产;参与试点的收购机构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符合条件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
从试点银行来看,18家大中型银行总资产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60%以上,在参与转让试点业务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通知》允许零售类不良资产批量转让、批发类不良资产单户转让,降低了不良资产转让的要求和门槛;同时将转让对象扩展到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有助于增加不良资产处置主体,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力度。
自去年首批4单项目完成竞价以来,整体上参与机构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这也意味着不良个贷批量转让持续升温。从银登中心公布的机构实际开户数显示,截至1月底,大型商业银行(包含分行)开户数达18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包含分行)开户数达201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包含分公司)开户数达109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开户数达49家;金融资产投资公司有5家开户。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郑忱阳表示,一方面,金融机构处置不良个贷有较大需求。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影响经济复苏进程,个人贷款资产质量依然承压,尤其是个人消费贷、信用卡不良率不断上升,不良个贷批量转让无疑是银行化解零售业务不良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一年多的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多单不良贷款批量转让的落地加速了该业务的市场化进程,为其他试点银行提供了先行经验和示范。
董希淼表示,总体而言,相关机构参与不良资产转让试点工作的积极性较高,但机构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部分股份制银行总行未开户,参与度较低。这反映出,部分银行对不良资产转让试点工作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亟需化解。
市场化处置机制逐渐形成
不良资产作为金融机构的一类特殊资产,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品,是在监管的指导下,让有资质受让的资产管理公司以竞价方式参与,最终促成出让方与受让方在价格上达成一致。
试点以来,从出让银行角度看,18家银行中有5家未进行试点,仅有13家银行参与出让50个资产包。其中,平安银行出让不良资产包数量达22个,出让债权金额达53.42亿元,占比约为94.4%;建设银行出让债权金额达1.47亿元,占比约为2.6%,其余各行合计1.72亿元,合计占比3%。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目前平安银行是资产出让的主力,其余发生出让业务的商业银行均未超过5个资产包,其中9家银行单包规模平均不超过1000万元,业务带有明显的“试水”性质。部分具有试点资质的商业银行仅完成了开户,实际上并未挂牌项目及开展资产转让业务。
此外,按照目前试点的业务流程,受让的资产管理公司以竞价方式参与。曾刚表示,五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相对“小心翼翼”,东方、华融和银河3家机构分别实现1个竞标,不良资产包均额低于800万元。此外,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竞标得到18个不良资产包。总体上,50个资产包仅有21个完成交割并披露受让机构信息。
专家表示,从转让的成交结果看,最终的平均成交价约是本金的4折。零售不良资产批量转让,资产定价估值是核心,决定了买卖双方的成交情况,但当前定价依然是难题。比如,首笔不良个贷转让落地后,出现近200%的资产溢价;随后资产包的交易溢价现象逐渐减少,出现大幅折价销售,大约在3折左右;而近期的不良资产包起拍价约占不良贷款本金余额的5%至10%。
郑忱阳表示,不良资产包定价波动较大、估值难,使得买卖双方都谨慎出手。虽然资产价格与出售方的资质、购买方的处置能力、债务人的信用状况密切相关,但资产价格出现较大的波动,说明不良资产的定价模型不够精准、定价机制尚未健全,难以精确地反映资产包的价值。随着前期交易形成的参考标准,交易双方的价格博弈更加充分、有据可循。可以预见,不良资产转让的市场化机制正逐渐形成。
盘活金融资产的重要手段
受疫情影响,商业银行零售类不良资产批量转让无论从规模还是质量都将有所上升。在消费金融需求增加、居民杠杆率上升等背景下,批量“打包”转让不良资产对金融机构而言是盘活资产的重要手段,将有更多银行有动力参与该业务,有序化解不良风险。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1年,银行业累计处置不良资产3.13万亿元,同比增加0.11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有效降低了信用风险水平。2017年至2021年,5年间累计处置不良资产11.9万亿元,超过此前12年处置总量,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提供了重要保障。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近年来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成效显著,银行不良率维持低位,有利于保障银行稳健经营。考虑到不良资产处置涉及多部门,需要多部门配合、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完善征信体系,积极培育二级市场,发挥机构各自专业和区域上的优势,丰富不良处置方式,仍有不少工作要做。
从试点至今,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经历了从谨慎观察期、尝试参与期到热情高涨期的转变。曾刚表示,当前,不良资产包价格已呈现均值回归的态势,买卖双方都将更加重视资产估值。对于纯信用零售不良资产估值,更多要把握贷款的主要特征,依托大数据估值模型来充分估值。目前,仅限18家大型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参与资产出让,还应鼓励更多机构参与,这样更有利于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降低银行业不良率。
“包括城商行、农商行、消费金融公司等在内的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率相对较高,但不良资产处置方式较少,手段匮乏。”董希淼建议,应尽快将中小金融机构纳入不良资产转让试点,采取更多差别化的措施,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减轻历史包袱。
未来,对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而言,不良资产包转让需求的释放,有望成为其业务“蓝海”。郑忱阳认为,尤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在受让个人不良贷款时将面临广阔的业务机遇,有利于提高其盈利能力和经营业绩。在供给方和需求方市场都打开的情况下,随着交易数据积累和参考标准的建立,业务“试水”、资产估值等要素都会逐步健全,进而提升零售类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的质效。(记者 王宝会)
作者:王宝会
来源: 经济日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不良贷款打包处置(不良贷款处置有前景吗)":http://www.ljycsb.cn/dkzs/90366.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