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银行业绩跌落:股东贷款暗藏雷区,大额减值风险犹存,下面是产业科技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民生银行贷款好批吗
来源 | 镭射财经(leishecaijing)
作为股份行中唯一一家民企标签显著的银行,民生银行曾经以较高的ROE和PB水平,领先其他股份行。甚至,民生银行曾经一度为业绩太好利润过高而苦恼。
但如今,民生银行已经不复往日荣光,暂且不论规模利润增速式微,仅拨备覆盖率、拨贷比、资本充足率等核心监管指标,已远远落后于头部股份行和城商行。
民生银行沦落至此,由其基因决定。一方面,民生银行的狼性经营文化,在展业过程中容易忽视风险,致使经营不审慎,这从民生银行的历年罚单即可看出,罚单之王的趋势似乎并未扭转。
另一方面,民生银行成也民营,败也民营。虽然其无实控人,但众多民营股东各自为阵,通过关联交易寻求贷款便利,以至于出现股东经营不善,民生银行踩雷的情况。
股东贷款不审慎,关联交易迷雾层叠,也为民生银行损益增添阴影。
3月27日,民生银行披露了2022年业绩,从数据上看整体稳定。但击穿较低的不良、拨备水平后,一个由股东关联交易造成的巨大不良和减值风险,隐现于财报背后。
这个风险即民生银行股东泛海控股所遗留的存量贷款,年初民生银行已经将其起诉。根据现有数据来看,民生银行可能还未在报表中把泛海系贷款认定不良,自然也没有计提相关信用减值,当期利润风险未被释放。
而在业绩会上,民生银行执行董事、副行长袁桂军表示:“2020年至2022年,本行累计清收处置不良和存在风险隐患的资产超过3000亿元,存量风险基本上化解完成。”这个“基本”是否包括泛海系等股东方的关联贷款,不得而知。
近年来,民生银行各大股东利益为重,在民生银行的借贷余额大幅增长,所占公司贷款比重上升。关联交易的膨胀,看起来像是民生银行成为股东们的取款机,这在股份制银行中较为少见。
更大的隐忧是,泛海控股已经陷入债务危机,多个泛海系股东犹如一颗颗不定时炸弹,被置于民生银行财务报表中。即使现在还未引爆,关联风险尚未出清,但纸包不住火,计提在所难免。
而在另一边,民生银行原本拨备水平较低,信用减值计提同样走低,利润空间已经被充分释放。一旦惊雷落地,那才是真得难。
踩雷泛海,计提疑云
民生银行股权分散,民营企业股东关联交易比重上升。当股东出现债务问题,或者借关联交易牟利时,民生银行的经营也会受到牵连。
事实上,民生银行的股东关联贷款时常被市场诟病,尤其是在民生银行无实际控制人的情况下,各民营企业股东站在自身经营角度寻求贷款便利化,在一定程度上增添资产隐患。
一如泛海控股。今年1月份,民生银行发布公告称,民生银行北京分行以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为由,对武汉中心大厦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简称“武汉中心公司”)、武汉中央商务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武汉中央公司”)、泛海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泛海控股”)及卢志强提起诉讼。
民生银行的核心诉求就是让股东泛海控股和副董事长卢志强赔钱。武汉中心公司、武汉中央公司未按合同约定履行还款义务,而泛海控股和卢志强未履行保证担保责任。这两笔贷款一笔是武汉中心公司39.72亿元,一笔是武汉中央公司30.46亿元,合计约70亿元。
民生银行在春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发布了这则“利空”的公告,可谓用心良苦。正当市场在围观民生银行与股东对簿公堂时,质疑的声音逐渐传开,这两笔涉诉贷款是否被充分计提?惊雷在天上还是落了地?
毕竟泛海控股已是自身难保,还钱遥遥无期。换个角度看,民生银行能把股东和副董事长告上法庭,可知还款希望之渺茫。前几日,民生银行相关领导公开透露,根据法院的反馈,大概4月底开庭。
同时,民生银行承认泛海控股集团确实有风险,对此也采取了加负债权、压降敞口的策略,对存量业务追加抵押物和担保。事已至此,双方撕破脸皮,似乎已经到了坏账阶段。
但在民生银行报表中,未明确看到对这两笔涉诉贷款的不良认定和计提准备,对报告期内的利润损益影响自然也被规避。
首先,从风险抵御能力看,民生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指标刚好压线,远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为了追求利润值最大化,风险抵御能力较低的民生银行,对未来坏账的拨备也不会从严从紧。
2020年至2022年,民生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39.38%、145.3%、142.49%;贷款拨备率为2.53%、2.6%、2.39%。两项指标均呈现下滑趋势,与头部股份行招行和头部城商行宁波银行相比,更是天壤之别。
民生银行保持较低的拨备率,或与监管要求不符。早年间,监管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把拨备覆盖率红线指标从150%将至120%-150%,但前提是鼓励拨备水平较高的大型银行及其他优质上市银行有序降低拨备覆盖率。目前,优质上市银行依然保持较高的拨备覆盖率,但民生银行已经在红线边缘徘徊。
从银行业平均水平看,2022年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5.17%,较年初上升0.04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205.85%,持续保持合理水平。民生银行近三年资本充足率在13%左右,资本充足和拨备水平,低于行业平均值。
其次,民生银行不良认定存在空间,不良贷款远未覆盖第三阶段贷款。根据民生银行信用风险数据,2022年民生银行第三阶段贷款总额791.39亿元,而不良贷款总额为693.87亿元,虽然不良贷款同比较少29.51亿元,不良率同比下降0.11个百分点,但硬币的另一面是,民生银行的不良贷款规模未覆盖已发生信用减值的第三阶段贷款。
同时,民生银行第三阶段贷款的预期减值准备仅415.16亿元,是阶段三贷款规模的一半左右,拨备覆盖不充分。这也意味着不良认定和拨备松垮的的民生银行,对泛海系问题贷款的认定和计提可能不够充分。
况且,泛海控股的贷款可能已经发生了信用减值。在2022半年报中,民生银行表示所有关联贷款未发生信用减值,这也就是说涉诉的70亿泛海系贷款不属于第三阶段贷款。
民生银行2022半年报
但在年报中,民生银行不再说明关联贷款未发生信用减值,意味着泛海系关联贷款可能存在减值风险。
民生银行2022年报
最后,从计提节奏看,民生银行是否将泛海系问题贷款认定不良并计提了呢?答案依然模糊。民生银行2022年年中信用减值损失为239.6亿元,年终为487.62亿元,减值力度平和稳定,各季度并未出现异常大额减值。
2022年信用减值损失甚至同比下降37%,释放了较大利润空间,这也侧面说明了民生银行在2022年可能未对上述泛海系贷款作不良认定并计提减值损失。
就泛海系关联贷款的主体质量而言,泛海控股资金链危机一时半会难以消除,给民生银行的资产隐患增添了诸多雷区。泛海系为民生银行合并持股5%以上主要股东,泛海控股及一致行动人泛海国际股权投资有限公司、隆亨资本有限公司和中国泛海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均持有民生银行股份,且多已将其所持民生银行股份质押。
2023年1月10日、1月18日,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有民生银行18亿股股份被轮候冻结,占总持股的99.8%。同时,泛海系也是民生银行关联贷款最多的股东方。
除了上述两笔涉诉贷款,民生银行仅泛海系的关联贷款还有很多,包括泛海控股股份有限公司92亿元贷款,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46.66亿元。四笔贷款合计208.84亿元,加上泛海系其他小额贷款,泛海系在民生银行的贷款余额为212亿元。
关联贷款中,作为担保方的泛海控股和卢志强无法履行担保义务,可见泛海控股的资金链十分紧张,另外两笔贷款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泛海控股负债规模高达969亿元,前不久被法院强制出售旗下优质资产,包括民生证券控制权。
值得注意的是,泛海控股贷款违约案件已经立案,说明违约事件早已发生,因此民生银行作为上市银行,本应及早在财务报表中将此标注为不良贷款,进行减值准备,以缓释风险,维护中小股东利益。
缩表阵痛持续
民生银行能在营收逐渐萎缩的情况下,仍能实现利润正增长,参照招行、平安、中信等股份行的营收利润双增数据,民生银行在上市股份行中着实比较另类。
在业内人士看来,民生银行的利润修正可能与其不良认定和计提不充分有关。但就整体而言,民生银行的缩表趋势明显,一时的利润翻红难掩长久的经营阵痛。
财报数据显示,民生银行2020年-2022年的营业收入为1849.51亿元、1688.04亿元、1424.76亿元,营收三年连续下降。净利润343.09亿元、343.81亿元、352.69亿元,连续三年稳定增长。
营收下降主要由利息净收入下滑所致。民生银行近三年的利息净收入为1352.24亿元、1257.75亿元、1074.63亿元,连续三年下降。
利润增长则离不开大幅降低信用减值力度,以及不良认定宽松和核销出表。2020至2022,民生银行信用减值损失为929.88亿元、773.98亿元、487.62亿元,尤其是2022年信用减值损失竟大幅下调37%。
民生银行表示近三年核销力度加大,从贷款减值准备及拨备覆盖水平下滑,即能看出民生银行可能通过核销等手段消耗减值准备,进而降低减值损失。
2020至2022,民生银行贷款减值准备为976.37亿元、1051.08亿元、988.68亿元,逐年下滑。与之对应的是不良贷款总额降低,计提减值损失减少。2022年,民生银行仅贷款业务的信用损失就减少近170亿元,而实际上民生银行对三阶段和泛海系关联违约贷款的不良认定可能存在缺口。
看似风平浪静的报表背后,民生银行的缩表阵痛仍在蔓延。虽然民生银行资产大盘体量居股份行前列,但自2019年开始,整体趋势向下,由此所产生的营收利润下滑明显。
2019年至2022年,民生银行资产增长率11.5%、4.02%、0.04%、4.36%,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和股份行均值。即便民生银行资产规模增长有所反弹,但代价十分明显,2022年净利息收入下滑了14.56%。
净利息收入下滑系净息差收窄所致。民生银行近三年净利差2.12%、1.81%、1.51%;净息差2.14%、1.91%、1.6%。两项核心盈利指标均出现较大幅度下跌。
在负债成本保持稳定的情况下,息差收窄则是由于资产收益率下跌造成。2022年民生银行的主要生息资产贷款业务的收益率为4.53%,同比下降了0.43个百分点,公司贷款和个人贷款收益率均有所下降。
同业对比,民生银行的贷款收益率与招行持平,但负债优势不及招行,因此息差水平远低于招行。为了维持资产规模稳定,民生银行不惜下调贷款收益率,可见其所承受的缩表阵痛一言难尽。
在央行LPR报价维持稳定的态势下,小微金融降费让利政策持续推动,民生银行的公司金融和小微金融资产定价承压,如果负债端优势不再,则息差水平可能继续下探。
更大的隐忧是,民生银行的部分公司贷款资产多分布在高风险行业,关联交易行为又多为股东贷款,减值风险本身较高。
2022年民生银行关注类贷款总额1197.2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4.23亿元;关注类贷款占比2.89%,比上年末上升0.04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增加主要是受房地产行业风险暴露影响。
公司金融业务作为民生银行的创收主力,2022年公司类贷款(含票据贴现)总额23992.7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49.15亿元,占比57.94%。公司类不良贷款总额432.76亿元,不良贷款率1.80%。
截至报告期末,民生银行公司类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和制造业,两大行业不良贷款总额合计230.52亿元,合计在公司类不良贷款中占比53.27%。房地产业、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不良贷款余额分别比上年末增加59.71亿元、10.03亿元和7.93亿元,导致不良贷款率比上年末上升。
2022年,房地产贷款总额3633.44亿元,不良贷款总额155.45亿元,不良率4.28%,而2021年房地产贷款不良率2.66%;采矿业贷款总额727.05亿元,不良贷款总额67.75亿元,不良率9.32%。2022年上半年房地产业不良贷款就达107.51亿元,由此可推测泛海系地产公司涉诉关联贷款可能在2022年未被认定不良。
从股东关联交易的违约案例看,民生银行似乎成为股东们的取款机。十年间,民生银行的关联方贷款规模持续增长,由2012年的48.69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707.43亿元,期间增幅超1300%。
民生银行从诞生起就采取了差异化打法。面对拉存款困难、负债端受阻,民生银行将目光放在对公和同业上,尤其创新了传统的企业融资模式,打破抵押物崇拜,展业模式更加狼性激进。因此,民生银行也在业内获得了中小企业之王的称号。
定位服务民营企业,分散的股权结构让民生银行的禀赋有别于其他股份行。但一众民营股东在防止大股东一家独大时,也没能阻止个别头部股东借关联交易牟利,泛海系关联贷款违约即是损害了中小股东权益。
伴随展业模式粗放,业务风险滋生,频频遭到监管处罚,民生银行在二级市场中的表现较差,市净率和市值远远落后于强势股份行。估值跌落背后,既有银行板块的周期调整外因,也含有民生银行经营之困的必然。
急需用钱10万的最佳办法
近日,家住江苏苏州的吕先生遇到了一件烦心事儿,为了周转资金,他通过贷款公司的业务员认识了一位夏总。在吕先生看来,这位夏总很有能耐,不仅帮他快速办理贷款,还给他介绍了额度高利率低的贷款项目。然而最终,吕先生却被骗走了百万余元。
办理贷款遭遇套路 被骗走上百万元
被害人 吕先生:他们专门做贷款的,打电话联系到我,他们的业务员主动到我公司来,上门服务。
“快速办理贷款,您有需求吗?”接到贷款业务员电话的吕先生,正在为公司陷入资金困境而犯难。业务员说,只需交一笔服务费就可以简化流程、资金快速到账,这一番说辞让吕先生非常动心。
在业务员的介绍下,吕先生认识了这家贷款中介公司的一位夏总。在他的帮助下,吕先生很快申请到了一笔82万元的贷款,解了燃眉之急。
被害人 吕先生:第一次贷款成功之后,我去过他公司,他有营业执照,有自己办公的地方,他还帮我贷到款了,所以说当时就比较信任他。
对方称上一笔贷款有状况
需重新申请
然而过了几个月,这位夏总联系了吕先生,说这批贷款可能会出问题。他说,由于吕先生的贷款资质不足,加上银行近期查得严,之前贷出的那笔资金很可能被收回。为此,夏总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只需满足一个条件,他就可以帮吕先生重新申请一笔贷款,不仅额度更高,而且利息更低。
被害人 吕先生:他说这个资金能做到两百万元,但前提是,要把贷的钱先还进去。
额度更高且利息更低
听上去极具诱惑力
禁不住优厚条件的诱惑,吕先生同意了这个方案,并依照夏总的要求,将重新办理贷款的事情全权交给夏总来处理。
被害人 吕先生:因为之前是他帮我操作的,他当时自己也有公司,我当时就把之前借的钱,转到他的公司里面了。
一来二回成“老熟人” 遂产生信任
出于信任,吕先生陆续将82万元汇入了夏总的贷款公司账户中,之后,又支付了8万元的手续费。本以为交齐了费用,新申请的贷款就能顺利到账,但事情却没有按照吕先生的预期发展。
钱迟迟没到账,贷款的事儿一直没着落,这让吕先生有些担忧。不仅如此,夏总还以交纳所谓的保证金、加急费、前置利息等理由,让吕先生陆续转账了七十多万元。
对方不断增开条件
以各种名义要求转账
面对夏总的各种转账要求,吕先生其实也心生疑虑,但随着投入的钱款越来越多,他的内心总是抱有一丝希望,只要支付了这次的款项,或许事情就能办妥了,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被害人 吕先生:就是陆陆续续以各种理由,大概当时套了我150多万元。
多人陷入贷款骗局 庭审揭开更多案件细节
150多万元不是一笔小数字,此时,吕先生终于放弃了继续按照要求转账就能挽回损失的想法。在他多次追讨下,夏某陆续归还了近30万元的钱款,但这与吕先生的损失依然相差甚远。最终,吕先生选择了报警求助。警方发现,陷入骗局的还不止吕先生一人。2022年1月,夏某被批准逮捕,同年11月,苏州市相城区人民法院审理了这起案件,更多细节也被一一展现。
公诉人 柳丽丽:被告人以帮助被害人办理贷款为由,谎称银行查贷款风控,有办法降低你贷款利息,提高贷款额度的理由,以代为还贷缴纳前置利息、贷款保证金、加急费、配合风控验资等名义,骗取居住在苏州市相城区的10名被害人,合计人民币4649514元。
根据公诉机关的指控,案发前经追讨,夏某归还了两百万元左右的钱款,实际骗得金额合计260余万元。
苏州市相城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检察官助理 徐新佳:本案被告人自2015年起就接触贷款业务,工作内容就是帮客户办理贷款,并从中收取正常比例的服务费。但是被告人挥金如土,收入和支出的严重失衡,让他逐渐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专门成立贷款中介公司实施诈骗
为了支撑自己的奢侈生活,夏某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通过捏造各种理由向需要办理贷款的客户收取更多钱款。2020年初,他成立了一家贷款中介公司,开始将自己的计划付诸行动。
苏州市相城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检察官助理 徐新佳:被告人通过打电话广撒网的方式来寻找客户,并利用客户急需贷款的心理,编造各种理由来骗取钱款,实际上被告人并没有真正想帮被害人办理贷款。
利用网络查询平台
寻找下手目标
先是利用网络查询平台收集企业负责人的联系方式,再让业务员打电话寻找有贷款需求的客户。之后,所有的业务则都由夏某自己来谈,方便他伺机作案。就这样,被告人将自己的业务串成了一条完整的“诈骗链条”。
公诉人 柳丽丽:被告人收取相应的服务费、保证金、前置利息、加急费,都是自己想出来的,实际是不存在的。银行也不会要求收取保证金,也不需要中介约束客户还款。其跟被害人说保证金实际就是骗他们,这些钱都被他自己用了。
以“无门槛”“有特殊渠道”等噱头做诱饵
案件的被害人基本上是面临资金困难的企业负责人,他们更容易被夏某承诺的所谓“无门槛”“快速放款”“额度高利息低”“有特殊渠道”等噱头所迷惑,一步步落入圈套。
公诉人 柳丽丽:来找中介都是第一不想麻烦,第二不想求人,第三征信不好。企业老板征信坏了,有的负债提高了,他们在一些大的银行是办不下来贷款的,就需要找中介看看有没有特殊渠道办贷款。
拆东墙补西墙
与多名被害人周旋
实际上,夏某根本没有什么特殊的渠道来办理贷款,他只是利用客户想解燃眉之急的心理实施诈骗,并用诈骗所得东拆西补,在多名被害人之间周旋。
苏州市相城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检察官助理 徐新佳:当被害人提出疑虑的时候,被告人就以银行审核贷款需要时间,没有找关系,需要出加急费等理由拖延被害人,甚至再次索要钱款。当谎言没有办法继续的时候,被告人就用其他被害人的钱款来填补窟窿。
随着资金缺口越来越难以填补,夏某的手段也更加疯狂起来。在假装帮助被害人之一的顾先生办理贷款的过程中,他竟然还神不知鬼不觉地从顾先生的手机中转出了30万元,直接收入囊中。
公诉人 柳丽丽:夏某说钱下来,转30万元到夏某的公司上过个账,顾先生当时是不同意的,后来他直接操作顾先生的手机,转账到了其公司30万元,转账过程中他是没有跟顾先生说的。
办贷款时
借机操控被害人手机偷偷转账
夏某以办理贷款的名义操作顾先生的手机,并让其输入了付款密码,等顾先生发现不对劲了也为时已晚。夏某的诈骗所得基本都用于个人消费、支撑公司运转以及归还部分钱款以便维持骗局。
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夏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相关事实、编造相关名义,骗取他人财产,数额特别巨大,构成诈骗罪;又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他人财产,数额巨大,构成盗窃罪。被告人夏某犯数罪,应当数罪并罚。最终,2022年11月,苏州市相城区人民法院对案件做出判决。
苏州市相城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 乔宁宁: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第264条、第64条等相关规定,判决被告人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万元。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十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三万元。责令被告人继续退赔被害人的各项损失。
涉及贷款诈骗的案件中,骗子往往以“零门槛”“秒到账”“不查征信”等名义,吸引被害人上钩。法官在此提醒,有贷款需求的客户应当到正规的金融机构进行办理,不可轻信所谓的“特殊渠道”,以免遭受财产损失。
苏州市相城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 乔宁宁:第一,在放款之前有要求你缴纳手续费、解冻费、加急费、前置利息的,应当慎之又慎,必要时可以向金融机构咨询。第二,加强个人重大信息的自我保护意识,对于自己和家人的身份信息、银行账户、银行密码等,不要轻易泄露给他人。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民生银行贷款好批吗(急需用钱10万的最佳办法)":http://www.ljycsb.cn/dkzs/90185.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