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花呗对以后贷款会有什么影响吗?,下面是郑州微你贷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蚂蚁花呗影响银行贷款
我过去在银行做过贷款审批。有影响,贷款机构在审核你的贷款时会看到你使用花呗的记录。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的。
花呗,其实是一种额度下循环贷款。就是蚂蚁金服下的小额贷款公司对你的一个授信额度,你在这个额度下购买一个宝贝,就相当于动用一次贷款。还清之后,额度又恢复。既然是贷款,就会通过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将你的额度、使用情况报送到人民银行征信数据库。你个人的信用报告就可以看到这些贷款信息。
银行在审批贷款的时候都会查询你的信用报告,会根据你过去贷款的记录(额度使用情况、是否逾期、贷款金额、贷款期限)来决定是否给你贷款。大概就是用你过去的信用行为推测未来你是否会如约偿还贷款。
正面影响如果你经常使用贷款,且每次都能如期还款,没有任何逾期记录。这在银行眼里是好的信用记录。银行基于你过去使用贷款的表现,推测未来你的信用也是好的。所以,单就这一点,银行倾向于给你贷款。
负面影响经常使用花呗可能会被认为是一种缺钱的表现
花呗通常是很小额的贷款,使用花呗不仅有你的贷款记录,还会有征信报告查询记录。
蚂蚁金服给你贷款,你注意看看你的支付宝授权协议,会经常查你的征信报告。因此如果你的征信报告有一条被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查询的记录,银行就认为你曾经申请了一次贷款。频繁的使用小额贷款(金额低于1万或者5万以下的贷款,具体认定标准每家银行不一样)和频繁的被查询征信报告,银行会认为你很缺钱,就会推测你的还款能力不强。所以,单就这一点,银行又不想给你贷款了。
负面影响会越来越小为什么会有负面影响?过去整个金融体系中没有“花呗”这样的电商场景的额度下小额循环贷款。只有银行贷款跟小额贷款贷款,小额贷款贷款就是由小额贷款公司发放的小金额贷款(一般5万以下)。而通常银行认为,一个人去贷小额贷款,是一种缺钱、信用情况不好的表现,所以如果一个人信用报告有小额贷款记录,银行的风控政策就会拒绝这个人的贷款申请。
以前,银行的风控政策主要看金额来认定小额贷款。而“花呗”显然不是传统的小额贷款的范畴(因为是用于网购的贷款,很普遍,并不是因为没钱才用花呗),但从征信报告上,银行根本看不出来这笔贷款蚂蚁金服的花呗,还是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
为了不错杀客户,银行也在逐渐修改风控政策,不仅从金额上认定,也从第三方数据来查询,是不是花呗,来排出这些贷款,所以影响会越来越小。
花呗影响车贷吗
来源:钱江晚报
近日花呗发布公告,在央行等相关部门的指导下,花呗正逐步推进接入央行征信系统。在用户授权的基础上,部分用户可以在征信报告中查到花呗记录。
一旦花呗接入央行征信系统,意味着个人用户在花呗的借款和逾期、违约信息,将进入央行征信系统,若有违约、逾期等行为,会对用户未来的大额贷款如房贷、车贷产生影响。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信贷服务接入征信体系是大势所趋,此前微粒贷、京东白条已经接入央行征信系统。花呗方面表示:由于花呗所属的公司与银行并列,同受银保监会监管,所以其服务记录信息,也需像银行信贷信息一样,纳入征信系统。
不久前央行明确表达了两个观点:一是金融业务必须“持证上岗”,坚持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监管;二是要求支付回归本源,断开支付工具和其他金融产品的不当连接。金融安全,国之基石,当然要进行严格监管,征信系统完善则有助于诚信社会的建设。
花呗接入央行征信系统的消息公布后,网友纷纷调侃称要“关闭花呗”。事实上,用户同意授权升级花呗服务后,其基本信息、花呗额度以及还款情况将会以月度为单位上报央行征信系统,接入征信不会暴露个人的具体消费信息,也不会导致信用记录数量剧增。反倒是,它会倒逼年轻人收敛自己的超前消费行为,避免在征信报告上留下污点,这是好事。
花呗曾经公布一组数据,显示主力用户人群也就是90后用户中出现了逾期不还的用户,他们的特点是“消费欲望失控”。很多人因为有了一定的花呗额度,没有正视自己的消费能力,养成了超前消费甚至过度消费的习惯,而到了每月还款日,就要为还清账单而绞尽脑汁、捶胸顿足。毕竟商业机构在为人提供方便的同时,还要赚取利润,利润自然来自分期利息或者手续费。年轻人因为有消费额度而有恃无恐,从“月光族”变成“月缺族”,以征信污点来敲打一下,有助于培养他们量入为出的习惯。
所以,花呗入征信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只要正常借按时还,尽管放心用。就像花呗在公告中说的,“目前99%以上的花呗用户都有良好的使用记录,希望大家都能保持科学、理性的消费习惯”,有节制地消费才是好习惯。评论员 项向荣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蚂蚁花呗影响银行贷款(花呗影响车贷吗)":http://www.ljycsb.cn/dkzs/86666.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