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林间号!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车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手机租机

林间号 > 贷款知识 > 信用社信用贷款(农信银行怎么贷款)

信用社信用贷款(农信银行怎么贷款)

源自草原上的金融需求 青海农信探索农牧业信用贷款模式,下面是经济观察报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信用社信用贷款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胡艳明果洛藏贡麻村,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镇,是一个位于青海湖北岸的高原新村。在村口高大的牌匾上,“果洛藏贡麻村”几个大字苍劲有力,村里的民房坐落在整洁的道路两旁,抬眼望去,不远处的山坡上羊群在悠闲地散步觅食。

说起这些羊群,不能不提到背后的“金融”故事。以前,牧民在草场放牧,待小羊羔长成可以出栏售卖的羊,一般需要一年的时间,虽然成本低,但是周期长。

在当地高校科研成果的支持下,许多牧民逐渐将放牧和饲料喂养相结合,在这种方式下,羊的生长周期可以控制在3个月左右。而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养殖方式的改革,农牧民对资金的需求应运而生。

青海省地广人稀、多民族聚居,面临生态建设任务艰巨、基础金融服务薄弱等情况,长期以来,农牧户存在缺信息、缺信心、缺信用的信贷“瓶颈”。对此,当地农信系统与当地行政部门合作,开展“双基联动”,将当地基层村组织的信息、组织、行政资源优势,与银行的资金、技术和风险管理优势进行对接,创新出独具当地特色的信用贷款模式。

草原上的金融需求

果洛藏贡麻村是一个藏族牧业村,也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曾经这里水、电不通,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2014年,在政府帮助下,果洛藏贡麻村的132户牧民告别了游牧生活,从山沟里搬了出来,在县城边上的新村安家落户。

俄藏加也是从游牧生活到果洛藏贡麻村定居的村民之一。以前传统放牧,基本不需要资金投入,只需要人力成本和草场的支出,大家都在草原上放牧,成本低,但是回报慢。

在草原放牧的时候,居无定所,根据草场的植物生长状况不同,羊群也在不停迁徙。羊群走到哪儿,俄藏加的临时住所就搬到哪。搬到县城后,俄藏加还是拾起来养羊放牧的“老本行”。

除了羊羔的购买成本支出,养殖方式的改革也是当地牧民资金需求的一部分。刚察县泉吉乡宁夏村原党支部书记才保告诉记者,“青海这边的藏系羊,如果单纯依靠放牧的话,生长周期一般在一年左右。后来,在青海大学等当地高校科研成果的支持下,宁夏村牧民将放牧和饲料喂养相结合,目前羊的生长周期在3个月左右。这一方面减轻了草场压力,避免了过度放牧,另一方面也使得牧民纯收入有所提升。”

几年前,得知当地刚察县农商银行有优惠贷款政策,俄藏加试着向银行贷款几千元,启动家庭养殖生产。

在贷款的支持下,牧民的养殖效率和规模都得以提高,“在以前放牧的模式下,牧民几乎没有饲料支出,如今饲料拉升了畜牧成本,另外饲料养殖对畜牧业防疫的要求也更为严格,这也是支出增加的另一个原因。”才保解释称。

通过几年的发展,现在俄藏加家的养殖规模逐步扩大。“现在我家里养了200多头牛羊,再加上草原奖补、公益岗位等家庭总收入就超过20万元。”俄藏加告诉记者。

“双基联动”

2019年,才保不仅是宁夏村党支部书记,还被刚察县农商行聘任为当地支行的副行长。

这样源于当地行政部门和银行合作开展的“双基联动”模式,即两个基层的联动,这种模式是,基层村委党组织选派村干部,到农商行的支行兼任“村委行长”,全程参与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发挥金融业务调查员、管理员、监督员的作用。而农商行选派行长或信贷员到基层党组织兼任 “金融村官”,发挥的是金融宣传员、推销员、服务员的作用。

刚察县农商行沙柳河支行行长周显俊,就是刚察县农商行派驻到果洛藏贡麻村的“金融村官”,在村里小小的“双基联动”合作贷款办公室里,记者看到,“双基联动”合作贷款“双签”材料、合作贷款推荐登记簿等材料一应俱全,摆了满满的一桌。

在村委和行长的这种合作下,双方联合对当地逐乡逐村逐户进行全面摸底调查,了解农牧民个人基本信息、生产经营能力、家庭收入、家庭资产等。会同村委专项成立评定小组,开展农牧户信用评定工作,划分为优秀、良好、一般户,实行差异化的利率政策。

周显俊告诉记者,在“双基联动”合作贷款办公室中,村委行长和金融村官,共同负责包括设立合作贷款办公室、推进信用体系建设、贷款发放管理等流程。

信用贷款发放后,贷款能否按时还款,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在共建“信用村”下,才保告诉记者,当地农牧民之间也形成了互相监督和互助的模式。以宁夏村为例,村里共有农牧民96户,为了更好管理并培养农牧民的金融意识,评级一致的农牧民10户一组,全村农牧民被分为多个小组。

银行对农牧民发放的信用贷款主要是采取按季付息的方式,但考虑到生产养殖周期,才保表示,不少农牧民难免有资金周转不开或者在外放牧的情况。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同一小组的农牧民可以先帮助付息,等资金周转后,再及时偿还。这样保障了村级整体信用等级,同时农牧民之间的相互监督进一步加深了良好金融意识和行为的形成。

聊起当地牧民贷款的情况,刚察县农商行董事长赵海弘对当地行政村的住户和贷款金额情况“了如指掌”。“目前刚察县各‘信用村’的贷款是零不良。” 赵海弘表示。

实施信用修复重建

在对青海省内客户的信用建设中,青海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青海农信”)负责人告诉经济观察报,通过深度融合,致力于实现信用体系建设全域覆盖,通过“党建+整村授信”的工作模式,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批量化作业,实现了覆盖乡村、社区、城镇、居民、农牧户的全域信用体系建设,解决农牧区重点领域和薄弱社会群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在风控环节,除了“双基联动”的基本机制,地方的农商行还前置了权责划分和尽职免责的工作。对于遭受突发情况,无法按时还款的客户,地方的农商行也给予了充足空间,设置容时容差和减本贴息的后置缓冲。

在2017年7月,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尕巴松多镇秀麻村更尕太受自然灾害影响,无力偿还贷逾期贷款45730.63元,对此,同德县政府替更尕太还本贴息7244.3元,同德县农商银行减本贴息19470.82元,更尕太共获减本贴息26715.12元,还贷压力减轻后,更尕太偿还剩余本息结清逾期贷款。2019年7月16日同德县农商行再次向更尕太发放小额信用贷款4.6万元。

通过以点带面的信用修复模式,同德县农商银行累计对同德县3615户农牧户进行了整村信用修复工程。在信用修护后,实现了当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德县农商行负责人表示,在信用修复中,农商行一是积极取得当地党政部门支持,有效依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精准识别农牧户、贫困户信用报告产生不良的原因,分门别类,找准信用修复方法,实施“谅解机制”“救助机制”,及时完成农牧户、贫困户信用评定,开通“普惠信贷”渠道,实现贷款需求对接;二是通过农牧户、贫困户信用修复重建,农牧户、贫困户结清贷款本息,不良记录逐步消失和归于零,有效破除了小额信贷和扶贫信贷投放对象存在不良记录的瓶颈,提升了信贷扶贫的活力;三是农牧户、贫困户信用修复增强了农牧户的信用观念和守信意识,在牧区,农牧户、贫困户开始了“要我还贷”到“我要还贷”的转变,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打造“农牧民自己的银行”

2016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批复在青海省开展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工作,青海成为全国唯一省级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的省份。青海省农信系统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建立“双基联动”合作贷款模式,实现金融村官与村委行长联手,助力农牧民增收、村集体发展、农牧业壮大。

近期,记者通过在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市、西宁市大通县、海东市互助县、海南州同德县和海北州刚察县走访调研,了解当地农牧区金融供给的情况。

与俄藏加一样,通过当地普惠金融支持,发展壮大养殖规模的人还有很多。在青海省海南州同德县尕巴松多镇贡麻村,村里的养殖户满周也是从几千元的小额贷款,逐步增加到1万元,20万元,扩大养殖规模。现在,满周已经建起了自己的养殖场,年总收入150万元左右。

在这过程中,双基联动机制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据了解,双基联动机制推进至今,青海农信已累计选派“双挂”人员4700余人,双基联动办公室覆盖全省近80%的行政村,惠及农牧社区66万户老百姓;双基联动合作贷款余额近250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33%以上。

至2020年末,青海省农商银行(农信社)系统累计评定信用县15个,占全省县(区)总数的35.71%,信用乡(镇)256个,占全省乡(镇)总数的69.57%,信用村(社区)2835个,占全省行政村(社区)总数的68.35%,信用户65.44万户,占全省农牧户总数的65.84%,信用户贷款授信总额达325.07亿元,用信总额158.85亿元。

目前,青海省的农牧民通过金融助力,开展了艺术品加工、唐卡绘制、种植业、乡村旅游等多种经营形式,实现增收。青海省农商银行(农信社)系统通过建立“双基联动”合作贷款模式,解决当地农牧民发展产业贷款难、贷款贵、贷款慢的难题,也为各村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农村商业银行成为“农牧民自己的银行”。

农信银行怎么贷款

2022年5月的一个早晨,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农信联社大魏村信用社走进来一位姓安的客户,他衣着朴素、皮肤黝黑,小心翼翼地向信贷员咨询“惠农贷”业务。在了解了客户情况、查询了征信后,信贷员发现这是一位非常“特殊”的客户。安师傅在本地养殖肉牛,经营状况不错。但因征信上贷款条目颇多,导致其在其他银行申请信用卡、贷款都受到阻碍。但仔细分析征信情况后,信贷员发现安师傅虽然借款次数多,但每次都是按时还款,从未有过逾期记录。

在信贷员的询问下,安师傅追悔莫及地告知了自己的难处。原来,他养殖肉牛,这几年收益还不错。但因为资金薄弱,养殖场常常出现临时缺钱的情况。他不好开口向身边的亲戚朋友借钱,又不了解银行的金融借贷产品,在抖音上看到其他人借网贷,方便、快捷,金额还不少,便跟随他人走上了“网贷之路”。但几年下来,安师傅发现自己赚的血汗钱有很大一部分都成了网贷“利息”,心疼不已,想向银行借贷,又因为征信问题屡屡被拒,这才想着来农信社看看有没有办法。

听了农户的陈述,大魏村信用社主任王彦昭心中有了数: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很多农民家庭资产较少,无法提供抵押物,加之收入不稳定,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往往很难。但他们又的确存在着农业投资、紧急意外、资金周转等金融需求。而网贷作为一种互联网的新兴产物,其产品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宣传,把农村当成其发展的“蓝海”,以贷款门槛低、易下款的特征,“俘虏”了很多不明所以的农户。而实际上,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农户们对网贷金融产品的成本风险收益的了解往往不全面,在产品内部信息和定价方面完全属于劣势,很多人在贷款之后才发现利息太高,无法承受。不乏有的农户通过网络贷款借下很多利息高的资金,最终因为经营不善,欠下大额债务。

当天下午,大魏村信用社王主任就带着信贷员,一起到安师傅的养殖牛棚去实地走访,并询问了该村其他农户,了解到安师傅是一位勤劳肯干、为人本分的养殖户,众多网贷记录完全是源于其缺乏金融知识导致的,虽然身陷“网贷漩涡”,却始终在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奋斗。经过仔细研判,魏村信用社最终决定对安师傅给予授信,审批低息信用贷款5万元,并为他和周围的农户们做了一场及时的“银行贷款和网络贷款知识普及”,既帮扶了他的养殖经营,也帮他走出了网络贷款的泥潭。

在农村,像安师傅这样身陷“网贷”的居民已然不少。频繁借贷、高额利息,一方面摧毁了他们的征信,对其申请信用卡、贷款带来诸多困难,另一方面也导致部分自控力差的人会养成超前消费的习惯,甚至陷入了“黑网贷”套路陷阱。据了解,在大魏村信用社收到的贷款申请中,有网贷记录的申请者占一半之多,其中在青少年申请者中比例更是达到了80%以上。不少家庭已是全家借贷、集体背债,生活一片狼藉。

为了解决农村信贷的痛点问题,保定市清苑区农信联社以“党建引领+双基共建”推进“整村授信”,通过走乡串户、赶大集等方式,引入数据源,为客户建立基本信息、财务信息、授用信信息、账户信息等多维度立体画像,为辖区内农户的精准营销和精细管理提供了平台基础。在此基础上,该联社锁定农户经营主体客户群,为其量身定制金融服务,并出台了纯信用、无抵押的“惠农贷”“惠商贷”等信贷产品,同时制定了一套标准化的信贷流程,简化放贷手续,极大的解决了农户的资金问题。截至2022年5月末,该联社共发放小额信用贷款2228笔,总金额7052万元。这些举措,既能倒逼网贷蔓延,也加强了农村互联网金融消费的宣传教育,切实增加了农村居民金融风险辨识和防范知识,提高了农村金融消费者的风险承受能力。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肩负着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天职,在农业农村的发展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保定市清苑区农信联社紧扣时代脉搏,以“惠农贷”产品入村入户,解决了农民急、难、盼的贷款问题,建立起金融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长效机制,对肃清网络贷款给农村农民带来的危害荼毒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张玉帆

单位: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农信联社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信用社信用贷款(农信银行怎么贷款)":http://www.ljycsb.cn/dkzs/8191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