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战正酣 康保县扶贫行动纪实,下面是河北新闻网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康保县无抵押贷款
2016年,是“十三五”扶贫开发的开局之年,也是扶贫开发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地处河北省坝上地区的康保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也是河北省贫困面最大、扶贫开发任务最重的县之一。
今年,康保县全面贯彻“六个精准”,大力实施“六个一批”,把扶贫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效结合起来,以村级规划为引领,以产业扶贫为抓手,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创新扶贫模式,扎实推进精准脱贫工作,一年的时间,该县切实做到了让81贫困村脱贫出列,实现了1.58万扶贫对象稳定脱贫。
“摸穷底”突出规划引领
为确保扶贫对象精准、帮扶项目精准,该县全力开展好“摸穷底”活动。
年初,该县共识别出贫困人口4.46万人,扶贫开发重点村165个,其中:扶贫对象15875人、低保户27595人、五保户1174人。
为确保帮扶措施、脱贫成效精准,康保县建立健全领导包联责任制、定点帮扶驻村工作制、科技培训工作制等制度,完善了乡镇有县级领导联系、贫困村有单位帮扶、贫困户有干部联系的帮扶运行机制。
在康保县屯垦镇五棚村,在驻村工作组的帮扶下,仅仅十个月的时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美了,村民幸福感提升了,全村建档立卡的274人实现全部脱贫。
“改善村内生产生活条件,营造脱贫产业,以先富带后富,实现全部脱贫是我们工作的基本工作思路。”省公共资源监督办公室精准扶贫工作组成员江庆红如是说。
为了更好地实施扶贫,驻村工作组计划多次与乡村干部、村民进行座谈交流,按照“六必访”要求,入户走访,坚持做到“五必问”、“四必看”,了解民情民意,建立精准扶贫电子档案,以实干实政推进精准扶贫各项工作全面展开,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按照致贫原因、贫困程度的不同,将贫困户分类,因户施策,帮助他们制定脱贫计划,选好发展项目,输送致富信息和技术等,使扶贫政策、项目、措施到户到人,做到帮扶政策三年不变,帮扶对象不脱贫、结对帮扶不脱钩。
在扶贫工作中,工作组主动与村民 “蹲边聊天”拉家常,一起干农活、修房屋,增进感情;从整理村委会院落开始,引导村民主动参与清扫村内垃圾,改变生活习惯,美化村内环境;启发村民思考家庭、村庄发展,增强集体意识,使他们淡化扶贫攻坚对象意识,增强扶贫攻坚主体意识。
每名工作组成员都做到了难事面前不急躁,困难面前不埋怨,通过 “多开院子会”“多交政策底”,让贫困群众看到改善境遇的希望,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从而调动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激情与斗志。
为提升贫困群众的致富能力,康保县整合扶贫、就业、农牧等培训资源,投入扶贫培训资金500万元,开展 “雨露计划”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30期,转移就业3400个劳动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2万人次,确保每个贫困户至少有一人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同步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各领域致富带头人培训5期300人次,通过一系列的规划引领,该县脱贫致富之路渐行渐近……
“摘穷帽”打造特色产业
“只有把产业纳入脱贫规划之中,脱贫才有希望,才能保障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康保县县长魏红侠说。
今年,康保县将工作重点落实在打造“五大产业基地”上。
在东南奶牛养殖基地, 新增良种奶牛1000头,通过农场化托管养殖或扶贫资金入股方式,辐射带动贫困户1000户,贫困人口2400人。
在南部蔬菜种植基地,新建高效节水蔬菜3万亩,春秋棚1200座、小拱棚1.2万座,推广“公司+基地+农户”股份制设施蔬菜种植模式,辐射带动贫困人口1.5万人。
在西南特色种植基地,新建草莓、西香瓜培育棚50座,促进产品由量向质转变,辐射带动贫困人口2000人。
在西部特色养殖基地,发展黄牛6000头,建成黄牛养殖专业村22个,建设珍禽养殖基地3个、黑猪养殖专业村8个,辐射带动贫困人口4500人。
在北部肉羊养殖基地,采取由散养变舍饲精养与牧草种植相结合的模式,引进杜泊良种肉羊10万只,培育良种肉羊养殖专业村26个,辐射带动贫困人口7000人。
“依托和谐宜居的美丽乡村环境,发展塞外风情民宿,依靠地方资源发展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屯垦镇党委书记张晓东谈起了南井子村的发展规划,他说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统筹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互助幸福院和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工程,力争实现居住区、生产区、养老区分片建设。通过扶持餐饮、住宿示范户,大力发展休闲旅游服务业,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
另外,用微生物肥技术实现有机种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产量;用光伏发电技术,实现清洁能源再利用,为贫困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低能耗和无污染的发展样板;引进鱼菜共生系统,打造康复经济、会议经济等绿色经济;研发地下建筑,争取县或市的科技立项,形成科技成果,产生伊甸的区域知名度。
同时引进新型理念F2T(从农场到餐桌)、F2N(从农场到邻居)、F2H(从农场到健康,或者叫从食物到健康),除了带给客户好的食材之外,更带动乡村健康饮食文化的发展,为旅游经济铺路和做后盾。
打造优势特色产业,是实现持久脱贫的必由之路。不仅仅是南井子村,闫油坊乡贺旺营村也是另一个典型的用特色产业带动脱贫的例子。
今年年初,省直工委入驻闫油坊乡贺旺营村,确定了以“改善村内生产生活条件,营造脱贫产业,以先富带后富,实现全部脱贫”的基本工作思路,以产业扶贫为重点,以增强内生动力为关键,以提升贫困村群众幸福指数为落脚点,按照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对食用菌种植、奶肉牛养殖、光伏等项目进行考察,进行可行性分析。
通过市场调研,明确了依托食用菌生产龙头企业,发挥村内致富带头人作用,带动贫困户发展食用菌种植致富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加农户”经营模式,形成了以食用菌种植产业为主导,以实施节水灌溉高效种植业为基础,以改善生活环境为重点,制定了“一年打基础,二年脱帽子,三年奔小康”的精准脱贫总体规划。
经过一年的努力,康保全县的脱贫工作已经逐步驶向了快车道。
“拔穷根”创新扶贫模式
“要想彻底改变贫穷现状, 必须创新脱贫模式。”康保县扶贫和农业开发办公室主任王建彬掷地有声地说。
针对生存环境恶劣、贫困程度深、常规措施脱贫难的贫困村,康保县大力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程。2016年,计划整合涉农资金9600万元,完成23个贫困村、871户、1607人贫困人口易地搬迁工程,通过县城新建移民搬迁小区安置贫困人口320人,通过乡镇新建移民搬迁新型社区安置贫困人口1150人,通过现代农业园区与安置小区“两区”同建安置贫困人口137人。
易地搬迁仅仅是创新扶贫模式的其中一种,王建彬告诉记者,改变贫穷现状,还需要多种脱贫手段,产业带动扶贫是目前最为重要的模式。
通过龙头企+合作社+农户入股的手段,将农民自有的土地进行大面积的流转,将政府给予的配额资金入股到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带动农民脱贫。
“除了土地流转的租金,农民每年还可拿到企业的分红,最高可分10%”。王建彬说,同时,大力推进特色种养、家庭手工和“互联网+”等产业发展,切实拓宽搬迁群众的稳定增收渠道,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除此之外,政府还对农户实行了新的小额贷款扶贫政策,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按每户5万元以下小额贷款,限期3年,免抵押,免担保,政府贴息的形式,入股到农业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光伏产业、农民合作社及种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
并以农业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及其它涉农企业带动贫困户占60%以上的,100%贴息; 带动贫困户占30%—60%的,50%贴息;贫困户不足30%的,不予贴息;光伏产业带动贫困户贷款,100%贴息的创新入股分红模式,实现资金到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社),权益到个人,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形式与贫困户确定股权收益,并签订“四方协议”,从根本上促使贫困户脱贫致富。
引进一个企业,致富一方百姓。今年,张家口星瀚商贸有限公司正式开始帮扶康保县二号卜乡,通过农民入股+打工的模式带动农户脱贫。
“入股企业的农户每户可分红6000元,除此之外,他们还可以在企业打工,赚取劳动报酬。”总经理段贵斌如是说。
段贵斌的玫瑰种植产业让二号卜乡周边5个村350户村民实现了脱贫摘帽,农民们都成了享有租金、佣金和股金的“三金农民”。
未来,段贵斌还准备将自己的产业再扩大,通过种植玫瑰将二号卜乡打造成休闲旅游之地,将周边的村子建设成为一村一特色的农庄,让村里的百姓富裕起来。
近一年的时间,在政府的引导和驻村工作组的积极努力下,康保县的81个村子均实现了脱贫出列,村内的1.58万人也都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康保县的全体扶贫工作者打了一场漂亮的脱贫攻坚战,全县的经济发展又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实习记者宋锦丰 通讯员胡年帅)
鹤山抵押贷款
今年以来,宁阳县抢抓“齐鲁富民贷”普惠金融政策红利,政银企三方联动,县乡村三级齐抓,拼质量、拼速度、拼服务,着力破解一般农户贷款难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目前已投放贷款365笔7412万元,放款规模、覆盖农户数均居全市第一、全省县域前三。
“齐鲁富民贷”是由山东省乡村振兴局、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山东省农担公司今年联合创设的农户小额信贷产品,该产品通过山东省农担公司提供增信机制,农业银行向符合条件的一般农户发放,贷款期限最长5年,单户贷款额度起点为3000元,额度最高300万元,3000-10万元的采用信用贷款,无抵押担保,执行利率3.9%;30万以上-300万元的采用省农担担保贷款,享受政府贴息,执行利率3.65%;10万以上-30万元的由农户自行选择采用信用贷款或农担担保贷款。
为将优质农户筛选出来,宁阳县全面共享农技、畜牧、市场监管等部门数据,托底掌握种植、养殖、农机服务、农资销售等小农户以及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户信息,储备服务对象9670户。镇村、农行成立工作专班,以村居为单位,先后召开需求对接座谈会560场次、入户访谈15000余人次,精准摸排客户经营项目、家庭收支、信用情况等。截至目前,建档客户891户、贷款需求2.9亿元。
“太快了!周三银行的业务经理上门建档,周五30万的贷款就打到我的银行卡里。”说起放款速度,位于伏山镇的宁阳县先元家庭农场场主董先元赞不绝口。而这得益于宁阳县在全省率先开展的便捷化放款服务:村级筛选客户,乡镇即时初审上报,县乡村振兴局专人汇总第一时间移交农业银行纳入“白名单”;农业银行限时2个工作日入户建档,网点业务经理通过手机客户端线上采集信息,同步收集贷款所需材料;采取信用方式贷款的,建档后3天内即可放款;采取担保方式的,开通“绿色通道”,加快农行、农担联审流程,银行派专人跟踪服务办理抵押手续。“便捷服务源自‘抓大不放小、大小同兼顾’的工作理念,极大满足了小规模生产经营农户贷款需求。”宁阳县乡村振兴局副主任刘健介绍。
“多亏了县里的好政策、多亏了县农行工作人员周到的服务,解了我的燃眉之急!”位于鹤山镇的宁阳县信嘉家庭农场场主赵亮说道,今年5月,他想通过“齐鲁富民贷”贷款200万元购买化肥,根据山东农担公司审批要求,需要将赵亮名下济南市高新区房产进行抵押登记。但当时赵亮人在济南,因疫情原因无法返宁。化肥价格只涨不降,地里的玉米又等着施肥,急得赵亮嘴上都起了泡。“了解情况后,我行积极与省市农担公司、济南市高新区不动产登记中心沟通,5月18日上午派专人赴泰安、济南协助赵亮办理手续,中午拿到不动产登记证明,下午贷款到位。”中国农业银行宁阳县支行党委委员、行长助理任彬介绍道。
“齐鲁富民贷”不是一锤子买卖,后续服务更重要。宁阳县乡村振兴局牵头成立金融服务专班,联合农行、农担公司、涉农部门对贷款农户每月回访一遍,查看资金用途,给予技术指导,帮助联系销售,缓解资金压力,坚决杜绝“户贷他用”、逾期贷款发生,降低贷款风险。近日,记者在宁阳县西岭家庭农场看到,县畜牧兽医事业发展服务中心金融服务专班人员正对蛋鸡进行抽样采血采便,检查鸡群抗体水平,并叮嘱农场主刘艳高温天气蛋鸡防暑降温注意事项;在磁窑镇王家庄村鹿庆辉的猕猴桃种植基地看到,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保护发展中心金融服务专班人员围绕如何进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防治猕猴桃病虫害进行业务指导。
“‘齐鲁富民贷’让老百姓尝到了甜头,更发展了乡村产业。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县委县府要求,完善工作机制,提升服务质量,落实周调度、月考核、季达标、半年跨越、年底突破的既定步骤,10月份实现村村破零,年底放款规模突破1.2亿元,惠及1200余农户,把工作真正办到群众的心坎里。”宁阳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县乡村振兴局局长侯典辰表示,宁阳县将“齐鲁富民贷”与农业强县、信用宁阳建设紧密结合,助推乡村产业振兴,让“富民贷”真正起到“带民富”作用。(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涛 通讯员 孔昕昕 王庆国 报道)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康保县无抵押贷款(鹤山抵押贷款)":http://www.ljycsb.cn/dkzs/15108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