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迁徙率估算新生成不良(下),下面是价投谷子地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贷款整体向下迁徙率
在前两篇中,我们详细论述了通过迁徙率估算新生成不良这一算法的基本思路和关键参数。今天,我主要介绍一下这一算法存在的问题和适用范围等。公式完成后,我利用公式对招商银行2019年至今的中报/年报进行了回顾,得到如下表1
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我用招行过去的9份中报/年报进行数据校验。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中报的预测结果非常准,年报的预测结果不太准,而且清一色是负偏离。
如果只看中报的预测5份中报的预测值偏离度的算术平均值为3.45%,而且最大正偏离度为11.46%。可以说是非常完美的预测结果。对于年报数据,基本负偏离在-30%~-20%,这说明这个负偏离是算法本身原理上造成的。
年报系统性负偏离的问题主要来自于原始模型和真实世界的差异。我们在上篇和中篇为了简化问题忽略了当期新发生贷款带来的不良。也就是说,我们的计算实际上是期初正常贷款和关注贷款在期间新产生的不良。真实的模型应该是如下图4所示:
图4
从图4我们可以看到粉色的部分是被我们忽略的部分。在半年报的时候这部分新发放的贷款本身发放时间较短,可能还没来得及变为不良(一般贷款逾期90天,信用卡逾期60天后才被认定为不良)。大家可以设想一下,银行一季度刚给你发放的贷款,你不能马上就逾期吧?好歹也要到2-3个月后才会出现逾期贷款,然后半年报出的时候新发放的贷款即使有部分逾期也还没有达到认定为不良的标准。所以,粉色对于半年报不良生成的数据影响不大,但是到了年报就会产生较为明显的漏算情况,即系统性负偏离。
至于负偏离的程度和银行贷款中短期高风险贷款的占比相关。例如,如果银行的信用卡贷款占比偏高。那么银行当期新发放的贷款规模就会显著偏高,而信用卡的不良生成率本身就显著高于按揭和一般贷款。这样信用卡业务占比较多的银行,在年报中粉色区域即新发放贷款中产生的不良就会比较多。
知道了这个原因,我们在进行年报估算的时候可以人为地对估算的新生成不良进行修正。比如针对信用卡贷款占比较高的银行,将估算金额乘以125%,占比较低的银行乘以115%等等。
最后说一下这个方法使用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的几个地方。
第一,注意半年报的迁徙率口径
投资者在使用这一方法计算中报的时候要特别注意2个迁徙率的口径。我看过的上市公司报表中,有的迁徙率是按照年化数据披露的,有的是按照非年化数据披露的。对于年化的数据我们需要除以2再使用。
第二,注意迁徙率公式的变化
按照2022年1月,银保监会下发了《中国银保监会关于修订银行业非现场监管基础指标定义及计算公式的通知》(银保监发〔2022〕2号,以下简称“2号文”),本次“2号文”是对《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非现场监管指标定义及计算公式的通知》(银保监发〔2006〕84号,以下简称“84号文”)进行的修订。
在2号文中对各种贷款迁徙率进行了重新定义,具体公式如下:
正常类贷款迁徙率:(年初正常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年初为正常类贷款,报告期内转为不良贷款并完成不良贷款处置的金额)/年初正常类贷款余额*100%*折年系数;
关注类贷款迁徙率:(年初关注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年初为关注类贷款,报告期内转为不良贷款并完成不良贷款处置的金额)/年初关注类贷款余额*100%*折年系数;
可以,看到这两个新的公式和前面的文章有着本质的差别。一个是分子增加了转为不良且被处置掉的贷款,分母是期初各类贷款的余额,不用考虑到期率问题。所以,我们对于新生成不良的公式需要删除掉到期率的因子:
X+T= Lz*ZQ-dg-b* GQ*Lg
但是这里面比较讨厌的是各家执行的口径不同。有的银行从2022年中报开始就一直按照新的公式在执行。有的银行是从2022年年报开始执行的。更有甚者是中报执行老公式,年报执行新公式。这就给我们的计算带来了很大的干扰。比如:上面的表1对于招行2022年年报的数据最初负偏离高达70%以上。后来,我怀疑招行在2022年年报使用了新的公式,于是我删除了新生成不良计算中的到期率系数。然后,我得到的估算值负偏离和之前趋同。但是,到了2023年中报似乎招行又换回了老方法,一方面是所有披露迁徙率都是非年化数据,另一方面是消除到期率系数后的估算值出现20%的正偏差。
展望未来,大概率上市银行会逐渐过渡到全部使用新方法。这会让我们利用迁徙率估算不良生成的方法更加精确。
第三,不披露贷款减值准备变动明细的无法使用这一方法
由于我们需要利用二阶段减值准备的迁移明细来辅助我们计算参数b。所以,对于那些不披露这部分信息的银行就无法通过本文的方法进行估算,比如:平安银行。
文章的最后,贴一下我计算过的其他数据,仅供参考:
贷款迁徙率什么意思
近日,成都银行(601838,转债113055)发布2022年年度业绩报告。年报显示,2022年成都银行资产总额为9176.5亿元,增幅19.43%;实现营业收入202.41亿元,增幅13.1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00.43亿元,同比增长28.24%。净利润的增速高于营收的增速。
业务规模持续跃升,经营结构保持稳健
报告期末,总资产突破9000亿元,达到9176.5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93.04亿元,增幅19.43%。
负债总额8562.2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53%。从负债项目看,存款余额6546.5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0.31%;其中活期存款2561.22亿元,定期存款3678.97亿元。存款占总负债的比例为76.46%,经营结构保持稳健。
贷款总额4878.2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82.00亿元,增幅25.20%。
从资产负债平均余额及平均利率来看,成都银行2022年总生息资产平均余额从2021年的6757.16亿上升为8094.88亿元,一般而言,银行资产增速的长期增长对银行的长期成长性非常重要,对净利润增长的贡献有所提升。
2022年成都银行的净息差2.04%,而2021年这一数据是2.13%,同比下降0.09%,2020年为2.19%,受LPR下行、信贷需求低迷、存款成本刚性等因素影响,近三年银行净息差持续回落。
经营业绩持续攀升,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上升
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202.41亿元,同比增长23.51亿元,增幅13.14%;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0.42亿元,同比增长22.12亿元,增幅28.24%;基本每股收益2.69元,同比增长0.60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9.48%,同比上升1.88个百分点。股东权益614.2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8.08%,规模实现稳步增长。
2022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96.92亿元,较上年同期净流入增加132.13亿元;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出227.32亿元,较上年同期净流入减少351.38亿元;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421.15亿元,较上年同期净流入增加335.46亿元。
资产质量持续优化,安全性及流动性表现良好
从资产质量来看,2022年资产质量保持稳定向好,截至报告期末,不良贷款总额37.77亿元,较上年末减少0.29亿元,不良贷款比例0.78%,比上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这是成都银行连续7年实现下降,拨备覆盖率501.57%,较上年末增长98.69个百分点,流动性比例81.44%,较上年末增长13.76个百分点,流动性持续充裕。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不良贷款总额37.77亿元,较上年末减少0.29亿元,不良贷款比例0.78%,2021年、2020年的数据分别为1.37%、0.98%。其中,个人购房贷款的不良贷款余额863.67亿,同比上升了0.16%
从五级分类来看,关注类贷款总额22.42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34亿元,关注贷款比例0.46%,较上年末下降0.15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 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为21.22%,明显高于2021年的8.35%。
另外,成都银行的近两年的拨备率一直居高不下,2021年拨备率达402.88%,而2022年则为501.57%,众所周知,拨备覆盖率是准备金与不良贷款二者的比率。统计显示,此前,成都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一直处于前十名内,2022年排名跃进到第七位。
中小银行拨备覆盖率较高表明冲抵贷款损失、抵御信用风险的能力强,对各种突发风险的应对能力也就强,在市场竞争中容易获得优势地位,但也并不是越高越好的,拨备率越高,准备金将会越多,这必将会占用大量可贷现金,不利于成本控制和利润创造。
成都银行成立于1996年12月,是一家国有控股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引入马来西亚丰隆银行作为境外战略投资合作伙伴。2018年1月31日,成都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四川省首家上市银行、全国第8家A股上市城市商业银行。目前,成都银行注册资金36.12亿元。截至2022年末,成都银行总资产9176.50亿元,各项存款6546.52亿元,各项贷款4878.27亿元。
本文源自金融界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贷款整体向下迁徙率(贷款迁徙率什么意思)":http://www.ljycsb.cn/dkzs/148496.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