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林间号!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车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手机租机

林间号 > 贷款知识 > 乐贷款给我下款了(分期乐大额借款突然不能借了)

乐贷款给我下款了(分期乐大额借款突然不能借了)

贷款知识 瞭望消金 原创

撮合贷款破千亿的乐信,“原罪”已得到“救赎”?,下面是瞭望消金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乐贷款给我下款了

乐信专题(一)

来源 | 瞭望消金(lwxj001)

作者 | 咖喱

同样是靠“校园贷”发家,并在2017年下半年赴美上市,乐信与趣店的命运却大不相同。

瞭望消金发现,截止2020年3月30日,乐信报收10.05美元,周涨幅达到14.73%,是当前互金中概股里股价唯一突破10美元的。

趣店则报收2.02美元,虽然周涨幅有7.45%,但股价处于历史地位,徘徊在“仙股”行列附近。

日前,乐信发布的财报显示,2019年全年实现营收106.04亿元,同比增长39.58%;净利润22.95亿元,同比增长16.04%;促成贷款金额达到1260亿,同比增长90.6%,成为逆流而上的“王者”。

其中,乐信2019年第四季度促成贷款金额达到428亿元,同比增长104%。而同一时间点,趣店业绩骤降,四季度开放平台撮合交易额仅80.2亿元,环比下降19.7%。

在经历过“校园贷”整治,互金行业大浪淘沙后,乐信真得能“左右逢源”吗?

01

乐信发家史里隐藏的“原罪”

2013年10月,分期乐(乐信集团前身)正式上线,最初是面向学生的分期电商。

“校园贷”产品主要是分期乐信用钱包,可用于分期购物、话费一卡通等充值服务、取现服务、O2O商户交易服务。

据瞭望消金所知,当时乐信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肖文杰(曾是腾讯财付通产品总监,后离职创业)还亲自设计了第一份在学校做推广的传单。

肖文杰十分看好分期乐业务的“潜力”。在小规模“打样”后,凭借可复制的模式,开始疯狂地攻城略地。

2014年下半年,分期乐交易额突然飙升至一个亿,导致资金链全线吃紧。为了能够在市场争夺赛中获得充足“弹药”,分期乐建立了自己的资金渠道,也就是后来大家熟知的桔子理财。

之后的两年间,分期乐先后获得四轮融资,资金方包括经纬中国、华兴资本、京东集团、华晟资本、共建资本等。

2016年2月,其成立了鼎盛资产(金融资产开放技术平台),8月成立乐信,10月分期乐宣布升级为乐信集团,并揭露集团注册用户量已突破1500万。

然而, 随着“校园贷”市场不断壮大,高校频现跳楼、裸条等对社会有不良影响的事件。不仅将涉及“校园贷”业务的企业推到了风口浪尖,同时也开启了“校园贷”的整治闸门。

2016年4月,教育部与银监会(现银保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高校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和实时预警机制,同时,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应对处置机制。

2017年6月,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在校大学生网贷业务,逐步消化存量业务。

面临日益趋严的“校园贷”监管,乐信集团并未完全放弃这一业务。2017年12月,其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招股书显示:目标客户群体为年龄介于18至36岁之间受过教育的年轻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招股书中“educated young adult”的字样一共出现了81次。而肖文杰在采访中更是期待大学生从学生到30岁期间,使用分期乐提供的金融服务进行租房、买车等等。

在肖文杰看来,“校园贷”乱象大多是民间的放贷造成的。他认为,学生的金融需求是客观存在且不变的,如果有一天正规的校园贷都停止服务,这个市场会更糟糕。

02

靠锁定高成长客群“救赎”

就2019年而言,趣店在疯狂地开采“副业”中迷失了自己(传言趣店创始人罗敏原是分期乐职员),而乐信集团的转型之路走得还算是比较沉稳的。

据瞭望消金所知,乐信转型后的主战场是个人无抵押、纯信用的整个消费金融领域,并在2019年初提出了新消费平台战略。

虽然其业务形态和发展战略发生了改变,但乐信集团的客群始终锁定为,经历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

在此次财报中,有分析师注意到乐信所谓的take rate(以促成费用除以新增贷款)处于同业较低水平,而且呈现下降趋势。

乐信方面解释,这主要是新获客的群体普遍有提早还款的习惯,而提早还款会影响收入费用。

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或许就是乐信一直锁定“高成长客群”的原因,受过教育的人群金融意识更强,也更加珍惜自己的信用。

那么,这类“受过教育的人”是否包括在校大学生呢?

瞭望消金从此前多家报道中获悉,在乐信旗下分期乐平台上,大学生只需填写正在就读的学校和入学时间等信息后,就顺利地进行借款。

而乐信解释为“只要年满18周岁就可申请借款,与是不是学生无关”。按照乐信方面的说法,“平台只提供技术和初审服务,最终放款是合作的金融机构”。

瞭望消金通过分期乐APP发现,“乐花卡”产品虽要求用户使用服务时应年满18周岁。但未能保证从根源上杜绝未成年使用信贷服务,就更别说在校大学生了。

(分期乐APP内“乐花卡”服务协议)

有业内人士表示,对于放贷机构而言,对金融服务识别能力较弱、又具有强烈消费需求的大学生群体是高额利润的重要来源之一。但他们大多数自身并无收入能力,抗风险能力较差。

瞭望消金认为,乐信集团极力想甩掉“校园贷”标签,却又忍不住“偷吃”大蛋糕。旗下“分期乐”顶风违规放款,不仅存在较大的违规经营风险,也是对投资人不负责任的表现。

即便乐信目前的股价处在同业内的“高位”,背后的风险依旧不容忽视。

03

结语

对于自己的“未来”趣店是早有预感,于2020年1月17日,宣布撤销此前公布的2019年盈利预期,并称不再公布2020财年业绩指导。

相比之下,乐信则是自信满满。2020年初便对外表示,得益于新消费平台战略落地实施的良好态势,预计2020年全年交易额将达1700-1800亿元。

那么,乐信旗下各项业务的合规性究竟如何?是否真得能在2020年实现可持续性增长?

欲知详情,请听下回分解!

关注瞭望消金才能不迷路噢~

分期乐大额借款突然不能借了

疫情下大学生债务逼近“爆雷”

网贷精准围猎,校园成了“收割场”

半月谈记者 方问禹 林光耀 骆飞

疫情对许多大学生的重要影响,在一个不易察觉的方面,正在快速发酵。

半月谈记者走访发现,使用网络贷款平台支出日常消费已成大学生常见的消费方式,疫情期间,往常依靠生活费、兼职打工来偿还网贷的大学生,因为没了“收入”,债务接近“爆雷”,一些人不得不借遍亲朋好友,或通过借新还旧、以贷养贷堵上债务窟窿,以致债务越滚越大。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现象背后,一些大型正规网贷平台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以大学校园为目标,精准收割“优质客户”。

没了生活费,债务就彻底没希望还上了

“困在家中,每月没了生活费,我的债务就彻底没希望还上了。”武汉某高校大一学生小杨说,疫情开始没几天,一直关注疫情的他突然意识到困在家里没了生活费,“就睡不好了”。

自从高三那年分期买了一台新上市的三星S9手机尝到“甜头”,为了追求那一刹那“爽”感,小杨便陷入超前消费泥潭,踏上每月还贷之路。目前他每个月要在3个平台上还款,最多时一个月要还1950元。

半月谈记者走访了解到,疫情将高校学生留在家中,也让部分依靠生活费还贷的学生失去收入来源,在逾期的压力下焦躁不已。

谈到网络贷款,贵州某高校大四学生小姜说,它让自己大学生活质量变得越来越差。“支付宝花呗目前还有3000多元没还上,今年待在家没有生活费,借了不少同学和亲戚的钱,总算没有‘爆雷’。”小姜说,网贷一接触就甩不掉了,“像个无底洞”。

小姜告诉半月谈记者,她们宿舍4个同学,有3个人背着网贷债务,还不起钱就找别人帮忙贷款还,拆东墙补西墙。重重压力下,不少同学借新还旧、以贷养贷,债务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一位大学辅导员说,据他观察,现在大学生80%的人都有网贷行为,贷款原因各有不同,比如日常消费、购买大件电子产品等,也有一些学生陷入物质主义的消费理念无法自拔。借网贷的不少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有的甚至是贫困家庭,他们生活费不多,又不能抵挡消费诱惑,难免开始网贷。

据艾瑞咨询2020年6月发布的后疫情时代零售消费洞察报告显示,中国的网民结构中,超过50%的“90后”月消费高于2000元,超20%“90后”月消费高于3000元。

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说:“我们这些大学生是网贷平台的最优质客户。”

无处不在的“潘多拉魔盒”

事实上,在大学生消费欲望过度、缺乏自制力的背后,更需关注的是无处不在、“潘多拉魔盒”般的网贷诱惑。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当前网络贷款门槛低,各类产品广告铺天盖地,充斥于年轻人每天要使用的各个手机应用中。杭州某高校大学生小沈喜欢看美国职业男子篮球联赛,他每天都会在国内某主要网络平台体育App刷新闻,但每刷几条,就会看到网贷视频广告。他感慨:“这真是精准营销。”

一些正规、大型消费贷款平台,针对大学生提供“精准服务”,各类循循善诱的让利规则暗藏玄机。

“京东之前每周都会送我白条免息券,付款的时候也会默认推荐白条付款,QQ空间里的广告是分期乐,美团有美团借钱,支付宝有花呗借呗,就连小米金融也不断给我这个三星手机用户发广告推荐网贷产品。”作为一个没有正式收入的大学生,小沈在各个平台上都有2万~3万元的借款额度。

这些网贷平台宽松的审批和超出个人还贷能力的放贷额度为大学生埋下隐患。据专家介绍,目前市面不少网贷产品宣称每日利息不到0.05%,让人以为利息很低,但实际上这种日利率对应的是18%的高额年利。

小姜目前使用的一个主流网络消费贷款平台会主动向用户推送一些贷款优惠或消费优惠的信息。她最开始仅有三四百元的贷款额度,但短短两年,贷款额度提升至三四千元,就是因为使用频次高,贷款额度会不断增加,无形中助推了贷款消费行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使用淘宝、京东购物时,花呗和白条变成了支付时的优先选项,而借呗、金条等借款服务也总是经常出现在App的醒目位置,提醒我还有三五万的额度可以使用。”刚参加工作不满半年的95后浙江青年小戴觉得自己是被各类App推到了超前消费的陷阱里。

他告诉半月谈记者,由于花呗、白条每月底或次月初才出账,出账前往往对负债情况没有概念,花起钱来也难免大手大脚。久而久之就出现了负担不起账单的情况,这时蚂蚁借呗等按日收取利息的互联网贷款自然而然地变成了花呗还款的方式了。

不少受访者认为,网贷平台为了利润,刻意培养用户超前消费习惯,并引导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以信用为担保透支个人账户。一位受访者说,这些正规的、大型的消费网贷平台,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渗透到校园里,透支着年轻人的活力。

对在校学生放贷,应设最高限额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消费金融信贷课题组开展的中国消费金融主体评估(2019)发现,选择消费信贷的客户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90后群体占比接近50%。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2019中国消费金融发展报告》显示,在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记录未完全纳入征信系统、中小消费金融平台信息共享不足的情况下,近几年消费金融中多头借贷的现象严重,带来较大的逾期风险。

一些年轻人在消费主义心态和网贷平台“围猎”下,带着一身债务走出校园、走上社会,这样的处境或许意味着人生面临失控风险。

半月谈记者走访了解到多类个案:某职校学生因为欠下网贷债务,不惜骗取同学身份证在多家网络平台上贷款;一些大学生贷款与网络赌博行为交织,边赌博边贷款,最终陷入绝境……

“以往没有网贷,找同学或亲戚借钱,借不到就算了。现在网贷太方便,平台又多,无形中给大学生借钱贷款提供了便利,也不断助长消费欲望。”贵州某高校大学生小梅说,不少大学生没有正确的理财消费观念,尽管老师一再提醒,但还是有不少人抵挡不了诱惑陷入网贷泥潭。

专家认为,网贷是当前最常见的金融消费方式,要进一步加强网贷利弊宣传,把理财消费作为大学生必修课;同时,更需规范约束各类网络平台贷款行为,在打击非法网贷平台的同时,尽快出台细则,规范正规网络平台面向大学生的贷款行为,如设定贷款最高限额、避免多平台借贷等。

(完)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乐贷款给我下款了(分期乐大额借款突然不能借了)":http://www.ljycsb.cn/dkzs/14682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