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林间号!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车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手机租机

林间号 > 贷款知识 > 个人贷款信用打分模型(量化打分模型常用的算法)

个人贷款信用打分模型(量化打分模型常用的算法)

贷款知识 上观新闻 原创

探索建立长三角统一的个人信用评分体系,促进信用消费提质升级,下面是上观新闻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个人贷款信用打分模型

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再次强调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

信用是现代社会的通行证。守信的人畅通无阻,失信的人寸步难行,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消费领域亦是如此。去年3月印发的《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提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供需有效衔接的重要保障,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坚实基础,是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国民经济循环高效畅通、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建立健全个人信用评分体系,让守信人更加便利地进行信用消费,是促进消费的一条重要路径。

个人信用评分是一种重要治理工具

从个人信用评分的历史来看,其最早被应用于金融领域。最初的个人信用评分工具,主要是对贷款信用风险进行评估。之后,个人信用评分在金融机构个人信贷业务中逐步得到使用。20世纪80年代,个人信用评分在金融机构得到广泛应用。进入21世纪,其应用领域逐步拓展到商业交易,对金融和消费起到了促进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个人信用评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杭州、苏州、芜湖等多地推出了自己的城市信用评分,应用于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并产生了积极影响。在杭州工作或生活且年满18周岁的市民,无论户籍归属,都可以拥有自己的钱江分。钱江分高的市民可以在杭州享受到更便利的生活、更优质的服务。在安徽芜湖,市民拥有乐惠分,对信用记录良好的自然人通过“积分奖励、政策优惠、绿色通道”等方式实施守信激励,在就业、旅游、体育、招投标、医疗、文化、金融等领域实施惠民举措。苏州市民拥有桂花分,桂花分高的市民可以享受“信易+”服务,包括信易贷、信易借、信易游和信易行。

个人信用评分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治理工具,也是公共信用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之所以重要,原因就在于能够在法律框架下依据个人信用评分高低进行奖励或惩戒,从而对人们的经济和社会行为产生约束。这样,就会形成守信得到奖励、失信受到惩戒的社会导向,形成守信处处受益、失信处处受限的社会氛围,使社会向着良好的信用趋势发展。信用消费是个人信用评分一个重要的应用场景。

个人信用评分是一种声誉机制,目的在于预测行为者未来的行为能力或者满足决定者的选择偏好。个人信用评分是利用评分模型,按照一定的评分标准和程序,依据个人历史行为的数据计算得出的。因此,个人信用评分是动态的、可积累的、可衡量的,是可以用来约束信用行为的。一般而言,个人信用评分数据来源越广泛、维度越多,对个人信用状况的描述越接近于现实。

推进长三角区域个人信用评分建设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提出,探索建立覆盖企业、自然人、社会组织、事业单位等主体的公共信用评价体系。作为公共信用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信用评分是社会信用公平的基础,是分配社会信用资源的重要依据,是长三角区域促进消费的重要环节,对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个人信用评分在长三角区域只是运用于个别城市,区域内尚未建立统一的个人信用评分体系。加快个人信用评分体系建设,对于提高长三角区域消费能力,推进长三角区域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建设,完善长三角公共信用体系一体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具体实践中,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信用信息是个人信用评分的依据。

个人信用评分的主要依据是信用信息。信用信息是个人历史信用行为数据的记录。理论上,任何有助于个人信用评分的特征变量都应包括在信用信息中。我国《征信业管理条例》列出“禁止征信机构采集个人的宗教信仰、基因、指纹、血型、疾病和病史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采集的其他个人信息”。除此之外的信用信息,理论上都是可以采集的。

信用信息是个人信用评分的基础条件。个人信用信息应包括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把影响个人信用状况的各个维度信用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构成完整的、科学的信用评分指标体系,形成判断个人信用评分的科学依据。从历史经验来看,信用信息的维度越多,指标体系越科学,个人信用评分就越接近准确。

目前,长三角区域公共信用信息归集的范围和标准尚未统一,各类信用信息尚未进行充分整合,且缺乏统一的评分指标体系,信用评分的依据还不够充分。推进长三角区域信用评分建设,可以在总结个别城市个人信用评分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快信用信息整合,建立统一、系统、科学的信用指标体系,为推行统一的个人信用评分奠定基础。

第二,评分模型是个人信用评分的技术工具。

早期的个人信用评分模型基本上使用判别分析、线性概率等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统计回归、神经网络等方法也得到广泛使用。目前最为常用的方法是大数据挖掘,这使个人信用评分的方法更为科学,可应用的场景也更多。从评分模型所使用的数据来源看,个人信用评分大致包括两类:一类是通用化评分,即不是针对某个单一信用产品开发的;另一类是定制化评分,是针对某个信用产品开发的。

长三角区域个人信用评分可采用通用化评分模型,选取的特征变量应具有一般化、可比较的信用特征。目前,长三角开展个人信用评分的城市所运用的模型各不相同,评价标准也各具特色,而更多的城市则没有开展个人信用评分。推进长三角区域个人信用评分建设,应公开征集社会意见,运用统一的评分模型,制定统一的评分标准,进行程序化的动态评估。

第三,奖惩是个人信用评分的落脚点。

在社会信用体系中,个人信用评分是奖惩的重要依据。奖惩机制主要是把社会经济生活中发生的信用行为扩大化,约束失信者的交易、融资成本和数量。

目前,在长三角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个人信用评分为各个消费场景的信用奖惩提供了更多精确的判断依据。信用评分高的市民已经切实体会到信用带来的好处和便利。不过,在长三角区域信用评分建设过程中,个人信用评分与失信惩戒问题仍有很多方面需要厘清。例如,如何判断失信程度、奖惩的边界,等等。

第四,个人信用评分推进必须以立法为保障。

个人信用评分必须在法律约束下进行,才能保证其公平、公正。个人信用评分是极其严肃的工作,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个人信用评分的信息来源、评分模型、评分程序、应用场景、奖励与惩戒等方面,都应在法律层面做出明确的规定。推进长三角区域个人信用评分建设,可以借鉴历史立法实践,总结个别城市建设经验,积极探索个人信用评分立法,为国家层面的立法积累有益经验。

个人信用评分是长三角信用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步骤和治理工具,是促进信用消费的重要举措,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在长三角信用体系一体化建设过程中,一市三省要积极建立个人信用评分机制,协同推进城市个人信用评分的信息标准、评价模型、评价程序、应用场景等一体化发展,让守信的市民享受到信用消费的好处,让城市的信用生活更美好。

(作者分别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讲师、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教授)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周丹旎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

来源:作者:王一然 石薇 李杰群

量化打分模型常用的算法

学生一举一动皆量化打分?教育数字化“好经”别念歪了

半月谈记者 叶前 郑天虹 黄浩苑 胡林果

孩子中午不午睡,扣分;坐姿不正确,扣分;周一不穿礼仪服,扣分……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一款覆盖3000万学生的教育类App“班级优化大师”在全国部分中小学校应用甚广。

这款App记录学生在校的几乎全部行为表现,并通过加减分给学生排名,公开评比。有的学校排名结果还与评先评优挂钩。不少家长、学生对此产生新的焦虑。

用数字技术赋能教育评价改革,是方向也是趋势,为破解长期存在的教育评价难题提供新的可能。但在实际应用中,切不可把教育数字化“好经”念歪了。

一举一动都被量化打分

“班级优化大师”App在全国中小学广泛使用。据该App开发运营者广州视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给半月谈记者的信息显示,“班级优化大师”App自2016年上线以来,目前在全国覆盖学生超3000万、教师超380万,教师点评学生的留言约80亿条。

在“班级优化大师”中,老师可通过电子触摸屏和软件,在上课时段对学生表现实时打分,加分项包括“举手回答问题”“积极思考”“按时到校”“集队快静齐”“小组数学(语文)课堂第几名”等,减分项包括“没有完成老师交办任务”“没有登记作业”“周一不穿礼仪服”等。老师给学生加分或者减分,学生可当场看到,并且会推送给学生家长。

不少学校老师明确要求家长使用“班级优化大师”,及时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一所小学家长告诉半月谈记者,2022年10月,老师明确在班级群里面通知:“班级优化大师”的加扣分评价,请家长每天查看,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和表现。广州市海珠区家长也反映,今年2月开学后,孩子班主任在群里通知,新学期运用“班级优化大师”进行班级管理。

半月谈记者上网发现,多地家长在互联网社交平台吐槽、投诉该App:“好好的孩子被分数划成三六九等”“还嫌孩子压力不够大?家长不够焦虑吗?”……

一位网名为“小椽de世界”的家长将App截图转给泉州市教育局,截图上全是孩子的扣分:追跑打闹扣1分,没交作业扣1分,上课有小动作扣2分,上课走神扣1分,疏于思考扣1分……短短两天,孩子被扣了近10分。他在微博上说,孩子因此厌学,不想上学,觉得学习无趣。

多名家长向半月谈记者诉苦,在App上的评分、排名跟加入少先队、三好学生等评优评先挂钩,家长被要求每天查看,孩子非常紧张。有的老师把App加减分累计情况实时向学生公布,让一些减分多的孩子“很伤自尊”。

一名小学生道出对该App评分排名的不满:“今天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被扣分了,感觉很不好意思,别的同学还会嘲笑我。”还有不少家长说,孩子一回到家就会问起自己当天被扣分是不是爸妈看到了。有的学生很担心自己扣分、排名落后会让老师不高兴。

评价标准不科学,收费受质疑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陈先哲说,一些学校借助教育App对学生进行所谓全过程成长记录,并跟学生的评价档案结合,看起来挺科学,但这些做法容易增加学生心理压力和家长教育焦虑,不利于教育发展。

除了对分数、排名不满外,引起家长学生不满的还有评分标准本身。不少家长吐槽,该App评价标准不科学。

有家长反映,因为孩子中午不午睡、坐姿不正确被扣分,质疑“这是要把学生管成傻子吗”。有的老师是1分、2分地加减,有的老师则10分、20分地加减,打分全凭主观,没有客观标准可言。

另外,“班级优化大师”这款App还诱导家长交费查看排名。半月谈记者登录App看到,家长用户如果不付费只能看到自己孩子的加减分等简单情况,而支付39.9元年费后,可以看到孩子在班级中超过多少名同学,App还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梯队”形式展示孩子排名情况。

支付39.9 元年费可查看详细排名

有家长质疑,虽然没有通知交费,但老师一通知,家长不敢不用。如果大多数家长交费,App运营企业靠该项业务每年能获得大量收入。

严禁打分排名,加强过程监管和规范

教育部三令五申,禁止学校、教师对学生成绩进行排名,也明确要求教师不得公开学生成绩和排名。2019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则明确规定,对要求统一使用的教育App不得向学生及家长收取任何费用,推荐使用的教育App也不得与教学管理行为绑定,不得与学分、成绩和评优挂钩。

广东省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说,关于学情的收集、反馈,很多学校没有人力物力去做,但是一些学校觉得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引入教育App来做。但前提是不能收费,不能有强制性,不能与成绩、评优挂钩。如果班主任在班级家长群中提出让家长安装使用与学情相关的教育App,且存在诱导收费行为,肯定是违反规定的。

广州市荔湾区一所使用“班级优化大师”的学校告诉半月谈记者,发现家长投诉后,已在学校叫停使用该App。也有老师告诉半月谈记者,自己因其他老师推荐而使用该App,学校尚未有统一规范。

广州视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产品设计人员说,“班级优化大师”只是一个工具,怎么使用由老师决定。有的老师设定很多加分项,主要用来奖励学生;有的老师设定很多减分项,用来管理学生。

目前市场上的教育类App不止“班级优化大师”这一款,存在的排名问题比较类似。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基于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管理和评价,目前技术上不成熟,使用程序、规范上也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在推广应用时一定要避免让学生被工具简单操控。

另外,尤其要警惕相关企业钻空子,以科技为名,把生意做到课堂上。家长呼吁,监管部门对中小学校正在使用的教育类App进行全面排查,严禁使用排名类App;加强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推荐使用App的监管;对现有的应用如何进入校园进行倒查,对其中可能存在的利益输送和腐败问题不能姑息。

(刊于《半月谈》2023年第10期)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个人贷款信用打分模型(量化打分模型常用的算法)":http://www.ljycsb.cn/dkzs/14621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