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林间号!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车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手机租机

林间号 > 贷款知识 > 马歇尔计划贷款(马歇尔计划美国获利多少)

马歇尔计划贷款(马歇尔计划美国获利多少)

美苏争霸期间,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为何让苏联如临大敌?,下面是猫爷的渔场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马歇尔计划贷款

为了您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为了您及时看到更多内容,点个“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更新精彩故事、分享不一样的历史瞬间!

1947年6月5日,美国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时任美国国务卿的马歇尔站在美国哈佛园的台阶上,向眼前众多即将毕业的青年才俊们发表了一次著名的演讲。

与大多数毕业生所期待的不同,马歇尔的演讲并没有什么“祝各位前程似锦”之类的囫囵话,他在演讲中大谈当时世界上的局势,尤其是欧洲局势。

(马歇尔)

他表示,欧洲的所遭遇的战后衰退局面极为严重,而美国应该对欧洲伸出援手,帮助欧洲重新振兴。

马歇尔的演讲在传到欧洲各国后引起了轰动,英国媒体BBC更是将马歇尔的演讲全文一字不删地在报纸上发表,看到马歇尔演讲的欧洲人无不振臂高呼,感谢马歇尔与美国的慷慨。

而与欧洲人的反应截然相反的是苏联,在听到马歇尔的计划后迅速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商讨对策。

次日,便有多份分析“马歇尔计划”的文件摆在了斯大林的桌子上,随后整个苏联都似乎在为“马歇尔计划”奔走。

这不禁令人好奇,马歇尔计划无非是一个为了重建欧洲而提出的经济方案,为何能够让当时身为世界一极的苏联方寸大乱?

(时任苏联最高领导人的斯大林)

一、马歇尔计划

1945年,随着日本的正式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宣告结束,世界人民迎来了久违的和平,欧洲的民众纷纷走上街头,庆贺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然而战争的结束,带来的幸福感并没持续多久,经济上的溃退再次将欧洲的民众打回了现实。

彼时的欧洲,尤其是战争中心的西欧各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遭到了法西斯的轰炸。

他们积累了上百年的财富都被德国法西斯掳走,无数人因战争而失业,上千万人沦为难民,依靠救济而生。

(二战结束)

而在战争中,为了购买武器抵御德国法西斯的入侵,各国政府已经耗尽了所有的钱财,甚至欠下了数百亿美元的外债。

彼时的法国、西班牙、波兰等国,虽然名义上是战胜国,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胜利使他们毫无胜利者的体面!

曾经的世界经济中心英国也在战后元气大伤,工业不振,交通瘫痪,粮食歉收,整个国家都陷入了停摆。

更加可怕的是,1945—1946年,由于气候的原因,数十年难遇的大饥荒席卷了欧洲,让本就苦难的欧洲人民更加雪上加霜。

但是在大洋彼岸,美国却是截然不同的光景。战后的美国,凭借着在战争中向各国售卖军火挣了个盆满钵满。

(美国时代广场上的世纪之吻)

并且作为战胜国,美国在战后和苏联瓜分了整个欧洲的绝大多数利益,再加上美国本土并未受到战争的波及,所以美国此时算得上是兵强马壮!

当欧洲人走在残破的大街上排数百人的队伍领取可怜的救济面包时,美国民众正悠闲躺在家中喝着咖啡,吃着牛排,看着电视。

但如此的光景并没持续多久,很快美国的经济学家就意识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虽然美国的经济正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但这种繁荣却并不会持续多久。

(二战后美国经济走势)

因为欧洲的经济衰退,必然会造成世界市场的溃缩,如此一来,美国生产的商品再多,经济再繁荣,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换言之,欧洲人买不起美国人生产的商品,那么美国经济的衰退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另一方面,美国的政治家也意识到另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那便是欧洲经济的衰退局面,对于苏联而言是个巨大的利好消息。

如果不能及时挽回欧洲的局势,那么苏联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于欧洲的入侵将不可抵挡。

届时整个欧洲都插满了苏联的红旗,美国也将彻底失去与苏联争霸的可能。

(二战后的苏联局势)

在如此的背景之下,1946年年初,美国杜鲁门政府开始设想出手干预欧洲的经济局势,助力欧洲经济的恢复,“马歇尔计划”便从此开始酝酿。

二、苏联的反应

1946年6月后,随着马歇尔的演讲在欧洲大陆上的传播,欧洲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激情再一次被点燃了。

而苏联在听闻“马歇尔计划”的消息后,却有一种如临大敌的危机感!因为美国人这招“欧洲复兴政策”着实打在了苏联的命门之上,堪称是千古少有的阳谋。

(马歇尔计划)

要知道当时的苏联正在积极地争取与欧洲各国的和谈,争取社会主义在欧洲的传播。

而恰在此时,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对于欧洲各国而言,绝对是雪中送炭一般的关怀,欧洲人不可能因为和苏联的关系而拒绝美国的援助。

苏联要是出面阻止美国人对于欧洲的援助,那么苏联在欧洲人面前便成了坏事做尽的恶人,将要遭受的国际舆论压力不可估量。

而且苏联要是想在对欧洲的经济援助上与美国竞争,以争取欧洲人的好感,也是极为不现实的。

(战后的苏联首都莫斯科)

毕竟苏联在二战中所遭受的损失并不比欧洲各国少,作为抵御德国法西斯的主力军。

二战后的苏联也算得上是元气大伤了。国内民众的生活尚且得不到保证,哪里有多余的钱来援助欧洲呢?

更加可怕的是,美国人的富裕程度与宽容程度超出了苏联的想象,在美国的马歇尔计划中,包括苏联在内东欧各国,竟然都是援助的目标。

只要苏联领导人一点头,美国的金钱与物资就会以最快的速度送到苏联国内,帮助苏联渡过难关。

(马歇尔计划)

因此,1946年6月17日,马歇尔演讲后的不到两周时间,英法两国外长就在巴黎举行了会晤,商讨与马歇尔计划的相关事宜。

此次会谈结束后,两国又向苏联发起了邀约,决定在6月 27日在巴黎召开英法苏三国外长会议讨论马歇尔计划。

面对着美国人的阴谋与英法两国的邀约,苏联的心情极为复杂,包括时任苏联外长的莫洛托夫都认为,现在的苏联需要得到美国的援助。

于是在6月21日,苏联通过会议,同意与英法两国外长就马歇尔计划展开会谈。但苏联内部也有人对马歇尔计划持警惕心态,认为美国不可能如此“圣母”!

(苏联外长莫洛托夫 右一)

所以在会议开始的前三天,苏联世界政治经济研究所所长、苏联科学院院士瓦尔加便将自己对于马歇尔计划的意见递交给了莫洛托夫。

希望他能够再好好地审视一下马歇尔计划,不要在27号的外长会议上贸然接受美国的糖衣炮弹。

而在瓦尔加递交的文件中,他详细地阐述了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的原因,并深层次地探讨了该计划对于苏联的利弊。

他这样写道: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就在于,如果为了自身的利益美国必须以贷款的形式向国外没有偿还能力的债务国提供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美国产品的话 。

那么就必须从中获取最大的政治利益。此话一针见血,简明扼要地将美国的最终目的指出,使莫洛托夫意识到了这并非一场无偿的援助!

(马歇尔计划)

也是在这一天,另一封来自苏联驻美国大使诺维科夫的电文,也指出了马歇尔计划背后的真相。

他在电文中直言不讳地表示,马歇尔计划的本质就是为了扶持西欧,打压苏联,以帮助美国在杜鲁门主义下诞生的冷战中取得优势。

苏联必须拒绝马歇尔计划,并且与美国相抗衡,不然苏联将彻底落入美国的陷阱之中。

这两份文件让莫洛托夫以及原本支持马歇尔计划的苏联高层陷入了沉默,他们不得已在三国外长会议即将开始之前重新召开了一次会议,商讨苏联的对策。

(美国杜鲁门政府)

新的会议中,在瓦尔加和诺维科夫的文件支持下,反对马歇尔计划的意见占据了上风。

会议结束后,苏联对于马歇尔计划便成为了一边倒的反对,负责参加会议的苏联外长莫洛托夫也转变了想法。

6月27日,莫洛托夫带着对马歇尔计划的反对与批判,如约参加了三国外长会议。

会议上,莫洛托夫如同一位斗士一般,与英法两国的外长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最终几方不仅迟能达成协议,会议还陷入了僵局。

(莫洛托夫与斯大林)

6月30日,会议进行的第三天,苏联的克格勃特工成功截获了美国与英国就马歇尔计划达成的私下协议。

这份协议的出现,无疑是瓦尔加和诺维科夫观点的最好支撑。至此,莫洛托夫仿佛理解了一切。

在与斯大林就会议进展进行了简单的讨论后,便决定与英法美三国彻底撕破脸。

于是在两天后的7月2日上,莫洛托夫正式宣布苏联推出马歇尔计划,并且在会议上对美国的“无耻行径”进行了强有力的谴责,会议也不欢而散!

然而令苏联没想到的是,这样的情况正符合美国人的预期。

(马歇尔计划)

就在苏联宣布推出“马歇尔计划”的两天后,美国再次向包括东欧各国在内的22个欧洲国家发起了邀约。

约定与各国在巴黎举行会谈,商议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如此一来,一场围绕着马歇尔计划展开的美苏博弈彻底地拉开了序幕。

三、苏联的反击

当美国人的邀约传递到东欧国家时,这些国家的民众无不激动异常,毕竟美国的援助可是实打实的。

而苏联这边为了维护自己的阵营稳定,只能以强硬的手段禁止这些东欧国家参加巴黎的会议。

一时间,苏联的强硬手段遭到了东欧各国的极力反对。这些东欧国家的反对之声,在马歇尔计划真正在欧洲实施时达到了最大。

(东欧各国)

1947年7月,马歇尔计划正式启动,美国的经济援助以最快的时间抵达了欧洲,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时间,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欧洲国家的工厂重新运作,农业重新繁荣,人们逐渐恢复了就业,也不再担心饥荒的困扰。

这样的场景让东欧的各个卫星国极为羡慕,对于苏联的反对声音也在此刻达到了顶点。

于是,为了能够抵御马歇尔计划对于东欧各国的冲击,防止他们重现离苏的倾向,苏联当局不得不从牙缝中挤出钱,对东欧国家进行政治安抚和经济安抚。

(莫洛托夫计划)

在1947年7-8月的时间内,苏联先后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等多个东欧国家签订了贸易协议,并进行了经济援助,史称“莫洛托夫计划”。

另一方面,为了能够长久地维持对于东欧各国的援助,以防止美国对东欧的经济侵蚀,1949年苏联在莫洛托夫计划的基础上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莫洛托夫计划与经互会的诞生,可以看作是苏联对于马歇尔计划极为强有力的反击。

但是从后来历史上看,苏联的反击似乎有些“用力过猛”,莫洛托夫计划与经互会的存在,甚至最终促使了苏联的灭亡。

(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平分了欧洲)

三、经济的反噬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经济实力在二战后便与美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莫洛托夫计划实施与经互会建立后,苏联经济困境更是雪上加霜!

这是因为莫洛托夫计划的存在,将苏联与东欧各国的经济牢牢绑定在了一起,进而形成了狭窄封闭的地域性经济区。

从经济学的理论来看,这无疑是对经济全球化的倒行逆施,脱离了全球的大市场独自发展经济,致使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经济长期地落后于拥有全球市场的西欧与美国。

(苏联经济)

另一方面,经互会的存在对于苏联的经济而言也是巨大的累赘。

在经互会的原则中,任何经互会的成员国都不需要担心商品的售卖,成员国只需要负责生产就行,不管生产多少苏联都会照单全收。

在这种情况下,经互会的成员国需要机器,苏联就会无偿贷款或直接捐赠,需要人才,苏联就会无条件抽调,需要市场,苏联就会无条件收购。

因此在20世纪的经互会时期,诸如古巴、朝鲜等小国生活得都非常不错,几乎达到了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然而如此做的代价便是苏联自身承担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经互会时期的朝鲜)

其实若是苏联不搞经互会,不搞莫洛托夫计划,苏联的集体制经济将会得到腾飞一般的发展,苏联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水平都不会落后于美国。

更不会落得在1991年草草解体的结局,所以说正是这看似“人畜无害”的马歇尔计划,间接性地让苏联这样的一个庞大帝国毁于一旦。

结语:

尽管目前的史学界都公认,苏联灭亡的根本性原因在于苏联本身的争霸之心,而非是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军事竞赛、太空竞赛等等。

(苏联解体)

但美国这一招马歇尔计划也真的算得上是一招千古阳谋,不费一兵一卒便让苏联陷入了长久的经济困境之中。而苏联作茧自缚,也是咎由自取!

参考资料:

房源晟 马歇尔计划的美国政治文化探源

王新谦 马歇尔计划的历史真相: 一种基于史实的解读

王 萌 试析马歇尔计划对二战后欧洲经济的影响

吕雪峰 来自莫斯科的最后通牒——苏联禁止捷克参加马歇尔计划研究

张盛发 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判断和对策 (根据俄罗斯新的档案材料 )编辑:谢晚堂

责编:ZXT

马歇尔计划美国获利多少

1985年的冬天,原和光贸易公司莫斯科分部负责人熊谷独与公司发生了职务上的纠纷,因不满于公司安排的他,在气头上辞了职。

人们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次平常的职务纠纷,但熊谷独接下来的所作所为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离开公司后,他果断向美国政府商务部和巴黎统筹委员会组织检举揭发了日本东芝机械公司伙同位于挪威的孔斯贝格公司、日本伊藤忠商社、日本和光贸易公司等,违反巴黎统筹委员会的协议,擅自向苏联出口了9轴联动数控机床的行为。

这件事一经报道,立刻在国际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美苏冷战

在二战时,作为抗击法西斯的同盟,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关系虽然不能以“蜜月”来形容,但也算是比较和谐。虽然二战期间,两国短暂结盟,但这种结盟关系并不牢靠。

战争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两国之间的猜忌愈发严重。最开始,他们只是表现出些许的不信任;后来两国之间的敌意具现;到最后,美国和苏联完全发展成为紧张敌对关系。

美国和苏联都是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国,如果这两个国家之间爆发战争,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要被卷入熊熊战火中。

二战的胜利来之不易,它是用无数国家的人民的性命堆积起来的。美国和苏联虽然强势,但还保存着大国的担当,不会轻易交战。

取而代之的是,美苏关系从上世纪40年代后期正式进入了一种冷战的状态。这样一来,世界上其他国家要被迫在美国和苏联之中选择一个,与其站队。

当时,共产主义在东欧的影响广泛,苏联势力很快就扩张到了这里。这一形势,让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感到警觉。

他们担心苏联的势力扩张会影响到自身利益;虽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西欧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但也害怕与自己相对立的意识形态构筑强大的国际影响力。

渐渐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美国和苏联的带领下日渐扩大,冷战就此成型。它不但涉及到地缘政治,还涉及到相应的意识形态和经济模式。

两方阵营的轴心国,美国和苏联,更是展开了疯狂的经济竞争和军备竞赛。

二战的胜利,得益于现代冷兵器的大量使用,大量的现代船只、潜艇、飞机被研发投入到战场上。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的两颗原子弹,更是加速了战争的进程。

可以说,冷兵器让人们见识,也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其中,核潜艇作为一种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武器,更是受到了美国和苏联的绝对青睐。

日苏交易

二战期间,许多科学家远渡大洋,逃难至美国,这使得美国的科学技术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冷战开始后,美国为了保持对苏联的相对优势,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力发展潜艇事业。当时的美国不单在核潜艇质量上远超于苏联,还研发出世界领先的水下反潜技术。

苏联潜艇显然没有美国潜艇的质量高,它们虽然数量众多,但往往会发出巨大的噪声。依赖于水下反潜技术,美国人在上百海里以外就可以轻松探测到苏联潜艇。

在小于20海里的距离内,美国的反潜技术还能精准识别出苏联潜艇的型号。这一情况,让苏联潜艇被美国人引为饭桌上的笑料。

冷战期间,美国为了“帮助欧洲发展经济”,推出了著名的“马歇尔计划”。尽管美苏已经陷入冷战,但如果公开拒绝苏联参加援助计划,显然是会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

为了表现出“对盟友的信任”,马歇尔在演讲中诚恳欢迎苏联加入。但正应了所有人心中所想,苏联很快就如法炮制出一个“马歇尔计划东欧版”——“莫洛托夫计划”。

为了对抗苏联,美国及其西欧盟国组建了军事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苏联也组织了华沙条约作为回应。

随着苏联入侵阿富汗,新一波的“冷战”开始了。美国政府将“限制对高新技术转让”作为其出口管制政策的重心。

为了强化对苏联的贸易管制,美国多次向巴统要求,提高贸易管制水平。在1982年年末,巴统成员国经会议达成一致:

不向苏联提供能使其经济军事化的优惠援助;不与苏联签署任何新的天然气协定;制定并督察对苏联的信贷政策;加强巴统的贸易管制。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想与北约国家和美国达成公开的贸易往来,可谓是难上加难。

1988年1月,熊谷独在他的《再见吧,莫斯科——违反巴统管制事件的背景》一书中,回忆了“东芝事件”的具体内情。

所谓的“东芝事件”,即是日本东芝公司在美苏冷战期间,向苏联走私了4台数控机床,并从中获利35亿日元。

从此,苏联核潜艇的质量突飞猛进,美国人失去了在远距离就可以对其探测的巨大优势。事件爆发后,日本政府迫于种种压力,展开了对东芝公司的检查,并抓获很多涉案人员。

就连日本首相,也难逃罪责,出面公开道歉。最后,日本人还花费了大约1亿日元在美国50 多家报纸上刊登了“悔罪书”。

据熊谷独所言,1984年4月,日本的三家公司:日本东芝机械公司、伊藤忠商事公司和和光交易公司派出代表,与苏联政府对外贸易部、苏联技术机械进口公司、苏联巴尔契克造船厂的代表签署了一份协定:

即日起,东芝机械公司将会向苏联提供4台9轴数控机床 ,总价值约35亿日元。

他还说:“1982年12月至1983年6月,大家花费了大半年时间,才将这批设备在日本装船。”

可以推测得到:在1984年初,苏联就收到了这批设备,并且将它们投入了后续的使用。

苏联为什么要购买这样一批机床呢?

这是因为,这种9轴数控机床能够加工直径40英尺的潜水艇推进器,对改进苏制潜水艇的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不落后于美国,苏联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机会。

但当时巴黎统筹委员会组织已经有相应的规定:凡是属于2轴、加工能力在直径10英尺以上的数控机床,通通禁止向苏联出口。可以看出,这笔贸易实际上是一笔违反了巴统贸易管制规则的非法出口交易。

东芝机械公司并不是不清楚这笔交易的非法性,但在面对苏联人给予的巨大利润时,东芝机械公司还是决定铤而走险。

为了能够及时交货,东芝煞费苦心。它要偷偷摸摸把9轴数控机床在美国人的监视下运送给苏联,不得不打起十二万分精神。

因此,东芝机械公司先是从北约成员国挪威的国营军工企业康斯伯格公司那里,进口了型号为NC2000的2轴数控机床。

当这批机床到达日本国内后,东芝立刻着手将其改装成为了9轴数控机床。然而在做出口申报时,东芝仍然以“2轴数控机床”作为其商品的类型。

另外,东芝在申请出口许可证时,更改了商品名称,它将这批设备的名字填报为不受出口限制的“竖式机床”。

同时,东芝找到了在通产省有着很好声誉的藤忠商事公司出面,为其申请出口许可证。这样一来,这笔交易不但涉及到了日本和苏联,还间接和挪威扯上了关系。

东芝公司敢在老虎眼皮底下如此行事,是因为他们早有“前科”,现在做起来熟门熟路。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东芝公司就利用康斯伯格作为中转站,向苏联出口过5轴数控机床。

然而,七十年代美苏关系处于缓和期,巴统因此对苏联和相应的“共产党国家”交易管制并不严苛。

熊谷独向美国告发东芝公司后,1986年,美国政府立即要求日本政府和挪威政府彻查真相。彼时,日本政府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此事的内情,种种相关的细节都是由美方提供。

事件发生得让人措手不及,日本全然没有能够立刻应对危机的好办法,只好按照美国政府的要求乖乖盘查。

1987年3月26日, 美国国务院指令驻日大使向日本政府郑重阐明美方的立场,还出示了详细的证据,他们罗列出了几项要点:

一、该事件非常严重,“不仅影响美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的安全, 而且也影响日本的战略利益”;

二、东芝机械公司向苏联出售的9轴数控机床在申报出口时的型号是TDP—70/110,其实际出口的型号应为MBP—110。据调查,在1976年后的十年里, 东芝机械公司的生产线上并没有出现过TD/TDP系列产品;可以说,东芝机械公司、和光交易公司、伊藤忠商社协力伪造了出口文件和出口合同;

三、挪威康斯伯格公司向东芝机械公司提供的NC2000数控设备明显是违反巴统国际管制清单的规定的;

四、东芝机械公司内部使用的修正旋床软件显示了该公司对数控机床有过加工历史;

五、东芝公司就最终用户的信息欺骗了日本政府;六、为了达成该次交易,东芝公司向日本政府出具了10种相关合同,其中不乏故意伪造得到的。

事件影响

在事件开始发酵时,挪威和日本政府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应对态度:挪威积极配合美国提出的各项检查要求,而日本则呈现出非常抵抗的情绪。

当时,日本社会上有几种流行的舆论:

一是认为美国政府要借此事件获得对日本制造业的控制权;

二是美国政府指责日本是单方面武断的表现;

三是推测美国政府将用“国防安全”等名义打压日本发展;四是在“安全保障”的问题上,几个党派各执一词,有要求强化出口管制的,也有要求日本政府退出巴统组织的。

日本政府在事件初期,屡次以坚决的态度否认美国对“东芝事件”的指控;直到1987年,其立场才发生彻底转变。

首相中曾根康弘公开提出:“东芝机械事件对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自由世界国家的安全保障来说都是重大问题, 这个事件本身损害了日本的贸易体制’。‘安全保障与自由贸易之间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从这种认识出发考虑各种对策’”。

“东芝事件”是必然会发生的,甚至于可以说,如果没有“东芝事件”,美国和日本之间的关系也会因为其他事件的发生而爆发。

日本在战后发展的资本主义,本就是一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依附于美国的资本主义。日本以重化工业为基础,建立了严重依赖输出的产业结构,后来更是效仿美国大搞垄断资本主义,进行再生产和积累。

由于日本输出的产品是高技术化的,它与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逐步加深。两国在高端技术行业和汽车行业展开了激烈的市场占领竞争,在70年代,这样的竞争已经进入了一种白热化阶段。

然而,日美贸易摩擦在初期均是由日方率先让步或做出妥协而得以解决。虽然美国一直高举“自由贸易主义”的旗帜,但“反对保护主义”的口号一直都只是说说而已

里根执政时,针对美国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地位逐年下滑,他别无他法,只有再次加深对“同盟国”的压制,日美摩擦也就因此越来越具象化、不可调解化。

最初的国际舆论认为, “东芝事件”会为东芝公司乃至日本带来的沉痛的代价。美国在国际社会上一直扮演着霸主的形象,此次非法贸易可以说是触及了美国的“逆鳞”。

198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规定:在此后3年以内,禁止东芝机械公司的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其实在最开始,美国政府提出的处罚期限是5年,而后才减至3年;最初处罚对象是整个东芝财团,而非仅仅是东芝机械公司。

这样称得上是温和的、轻微的惩处,出乎了绝大多数人的意料。

美国对日本这般“仁慈”,并不是因为它真的良心发现,而是以此作为影响日美关系的契机。“东芝事件”后,美国政府就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领域,再次推动巴黎统筹委员会提高了对数控机床的管制标准。

美国政府既想要就此弥补现存于巴统贸易管制体质的漏洞,又想要在全世界更大的范围内推行这样的针对于苏联的经济遏制政策。

另外,日本政府也在此事件后,将“安全出口管制”作为出口管制政策的核心, 并且逐渐向美国提出的“不扩散”与“反扩散”式的出口管制体系转变靠拢。

这样的转变,正好预示着在冷战时期末期,日本突破了之前与美国在经济贸易上的诸多纷争和摩擦,两国向新的国家关系发展。

可以说,“东芝事件”成为了日本出口管制政策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这样的转变,在美国人看来是应和了其一直号召的政策,是拥护了美国的“霸主地位”的。

对于日本而言,“东芝事件”起源于美日在冷战初期到事件发生时越来越紧张的经济贸易摩擦,以及日本人对经济利润的追逐。

“东芝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偶然,但它却是突破美日关系的重要契机,对后续日本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为日本邻国的中国来看,日本出口管制政策的转变却是中国引进日本的先进技术、推动中日两国在高新技术领域充分合作的主要障碍。

文/林伯南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马歇尔计划贷款(马歇尔计划美国获利多少)":http://www.ljycsb.cn/dkzs/14601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