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P2P的前世今生,下面是浙江日报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微额贷款新口子
P2P网贷业务自2007年进入中国以来,经历了三年的蛰伏期之后开始进入快车道。又经三年的乱象丛生、野蛮生长,2013年起进入爆发式增长。此间的大背景自然是“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大爆发和“互联网金融”概念的大炒作。
P2P的前世今生
▌P2P的鼻祖是个孟加拉人。
1974年,孟加拉国发生了一场毁灭性的大饥荒,这让当时还在吉大港大学担任经济学系主任的穆罕默德·尤努斯深受打击。
在他看来,漠视贫困、漠视真实世界中人的痛苦与愿望是经济学的最大失败,而不能用经济学知识去缓解并消除贫困,是所有经济学者最大的耻辱。
于是,尤纳斯开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贫困与饥饿的研究中,并于当年创建了孟加拉乡村银行。他开创和发展的“微额贷款”服务,让那些贫穷的人也能获得贷款。因此,他还荣获了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尤努斯的做法逐渐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认可。2005年,全球首个P2P网络小额贷款平台——ZOPA(Zone of Possible Agreement)公司在英国成立。
根据最新的官网数据显示,目前平台上已有超过5万名的活跃贷款人和8万名借款人。借贷总额逾5.14亿英镑(约合人民币53亿)。2012年,ZOPA更是获得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投资,老牌金融大佬的支持对互联网金融来说无异于一支强心剂。
尽管ZOPA在英国获得了较大成功,但其发展进程依然受缚。背后的一大阻碍便是“监管模糊”问题。没有权威的监管,ZOPA便无法赢得广泛的信任。不过好消息是,2012年年底,英国财政部对P2P行业表示认可,宣布将进行监管,鼓励人们信任这个行业,以促进其发展。今年,英国有望实现相关立法。届时,ZOPA等P2P网贷机构将成为官方认可的正式金融机构。
P2P在国内的艰难起步
▌中国P2P业务于2007年横空出世。先行者是拍拍贷,它在国际金融中心上海起家,带着“让天下没有难借的钱”的愿景,踏上了中国P2P网络借贷业务的开荒之路。
可是,P2P在国内的发展出师不利。原因有三。
首先,彼时中国人的借贷需求并不旺盛,个人借贷市场尚未成型。
国人居高不下的储蓄率便是一强有力的佐证。从纵向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储蓄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从1980年代初期的34%最高升至2008年的53%,目前仍保持在50%左右的水平。从横向看,2011年美国储蓄率是15.8%,日本是21.7%,欧盟27国是20.3%,印度是32%,巴西为17.2%,新加坡为51.5%。中国是50.3%,属于全球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其次,P2P网站成立门槛极低,且缺乏监管,不免出现假借网贷之名,鱼目混珠、肆意欺诈之徒。
这方面的案例颇多,且呈现愈演愈烈之势。2011年9月,贝尔创投成为国内首家被公安机关调查的P2P网贷平台。这一标志性的事件将P2P的风险扯开了一个口子,给狂热的投资者泼上了一盆冷水。但显然,这种个案式的风险远远敌不过高收益的致命诱惑。紧接着,10月份的“天使计划”欺诈案、一年后的“淘金贷”欺诈案……中国的P2P网贷行业就这样在高风险与高收益之间跌宕前行,踉踉跄跄地撞进了2014。
再者,市场监管空白,加之国内尚未形成完善的征信体系,难以取信于民。
根据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平主持的《互联网金融报告2014》,自2006年开始,P2P借贷平台在中国陆续出现并呈快速发展趋势。截至2013年末,至少有238家活跃的P2P借贷平台,整体数量在700家到800家之间,成交额超过1000亿人民币。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只有几个人的小公司。这些平台的资金进出、项目结算、坏账率等数据,鲜有监管。
这些因素导致传统的P2P一直无法做大做强。即使是拍拍贷这样的行业老大,也是在做了7年之后,每月平均成交量仍然难以过亿。
P2P的变革及高层回应
行业变革势在必行。于是,开始出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这一模式的诞生也颇具中国特色。小微企业融资一直是中国经济的老大难问题,P2P行业正是因为相中了这片蓝海,开始一路高歌,狂飙猛进。
一方面,线下团队开始积极寻找小微企业等资金需求方;另一方面,他们也开始积极联系一些金融机构作为资金提供方。就这样,中国式P2P经历了个人借钱给个人、个人借钱给企业、企业借钱给企业的嬗变路径。终于在2013年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在《互联网金融》一书中,作者罗明雄也提及,传统金融机构难以覆盖社会工薪阶层和小微企业主等有资金需求的人群,是P2P发展的根本原因,民间资金投资渠道有限则是助推P2P行业爆发的重要因素。
目前,对国内P2P网贷的分类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纯线上模式,以拍拍贷为代表。
第二种是线上线下结合模式,以人人聚财、有利网为代表。本次涉事的中宝投资也属于这一类型。
第三种则是纯线下+债权转让模式,代表即是宜信。
所谓的线下债权转让模式,就是宜信的创始人唐宁或其他高管提前放款给需要借款的用户,唐宁再把获得的债权进行拆分组合打包成类固定收益的产品,并通过销售队伍将其销售给投资理财客户。
事实证明,保守的企业可能无法在短期内获得暴利,但步子也会迈得比较稳健;求新的企业或许可以获得高利润,但也容易摔大跟斗。
宜信就是这样一个摔跟头的企业。4月8日,宜信被爆出有8亿贷款已坏账。9日,宜信发布声明称,相关媒体报道与事实不符。这场风波,也把披着“普惠”外衣的互联网金融从云端拉下“神坛”。宜信的回应纵然快速,但今年以来,随着十余家P2P相继出现提现危机或倒闭,P2P的发展乱象也进入了高层视野。
也恰好是在4月8日,银监会首次确认主导对P2P的监管。博鳌论坛上,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表示,按照国务院最近的决定,为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规范和监管,监管部门之间大概做了分工。国务院决定由银监会牵头来承担对P2P的监管的研究。
P2P究竟是金融创新还是庞氏骗局?是前途似锦还是危机四伏?资本逐利与政府监管之间的博弈,无疑是记录中国经济发展最好的注脚。
更多精彩内容可关注旗下微信公众账号【浙江时局】(zhejiangshiju)。
微粒贷提额有什么要求
“不管是小贷公司、金融消费公司还是互联网贷款平台,它们的特点都是每做一次贷款就会抓取一次征信。
如果银行发现客户近期征信查询次数非常频繁,或会判断这个人资金非常短缺,进而影响贷款特别是信用贷款。
如果频繁使用每笔几十、几百块的消费,或许银行会怀疑你的消费理念太超前。”
——某银行负责消费贷的工作人员
日前,市民罗先生向记者反映,今年年初去一家银行办理首套房贷款,发现利率上浮高出5%,银行工作人员告知他原因在于“个人征信评级太低”。罗先生表示,他平时很少使用信用卡,也没有使用过网络贷款产品,他怀疑是使用花呗、借呗影响了他的个人征信。
在移动支付铺天盖地的时代,即使没有在网络平台借过款,也或多或少用过花呗、白条这样的支付方式。那么,使用花呗、白条、微粒贷等到底是否会影响贷款呢?
市民自述
首套房贷款利率上浮5%
疑是花呗、借呗等影响了征信
32岁的罗先生是成都本地人,今年刚过完年,他就用按揭的方式买了首套房。在一家银行把贷款办下来后,他发现原本银行首套房起始上浮利率是15%,但他办下来却是20%,而银行工作人员给出的原因是“银行给他的个人征信评级太低”。
罗先生提到,今年2月初,他去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打了个人征信报告,上面可以看到信用卡和支付宝借呗的还款记录。罗立表示,由于自己在做生意,所以一直非常注意个人征信问题,因为很早就考虑到要购房,所以此前所有的经营性贷款都没有以自己的名义去贷。除了使用信用卡和蚂蚁金服的花呗、借呗产品,其他网络消费类产品罗先生都没有使用过,且从未出现逾期。在个人收入方面,他也表示没问题,自己的月收入是月供的几倍。
罗先生不明白到底是哪里出了岔子,导致个人征信评级太低,“难道是花呗、借呗一类的网络消费贷款产品影响了个人征信?”。
金融平台
多个产品系向金融机构贷款
大部分纳入征信系统
使用花呗、白条、微粒贷一类的平台产品是否真的会影响个人征信从而影响贷款?记者先后采访了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和微粒贷客服。
蚂蚁金融客服告诉记者,支付宝花呗是蚂蚁金服小微小贷平台推给消费者“这月买、下月还”在线消费金融服务的一款产品,本质上属于“信用消费”。目前支付宝花呗的消费记录不会上报征信,但如果用户收到系统随机推送的“一键提额”升级任务消息,点开并同意《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授权书》,完成任务后用户花呗会提额,此后该用户的花呗会进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征信系统。借呗是由蚂蚁金服推出的一款用于个人消费的借款服务,如果使用借呗,用户的借款和还款情况会上传至个人征信报告,其在征信里体现的是“网商银行”的经营性贷款。
京东方面,京东金融客服告诉记者,京东白条是京东商城推出的个人消费贷款服务,其上报主体是重庆两江新区盛际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记者查询天眼查发现,股权结构图显示,京东数字科技控股有限公司通过另一家公司对其控股。客服告诉记者,只要用户每月按时还款,白条消费就不会上征信,如果逾期就会在征信上体现;京东金条是由京东金融与合作资方联合出资的,用户的借款情况会由其中一方进行征信上报,具体情况以征信报告为准。
腾讯方面,微粒贷客服告诉记者,微粒贷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征信系统,其上报主体是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属于银行资质。即用户使用微粒贷,实则是向微众银行申请贷款。
业内人士
如果频繁逾期或分期
或将降低银行对个人征信的评级
记者先后采访了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在成都地区办理贷款的支行。四大行相关工作人员的说法基本一致:即办理贷款的银行在查询客户征信记录时,通常会看到客户征信记录上显示有几百元的消费贷款,他们无法查询这些消费贷款是出自网络贷款平台还是信用卡。他表示,只要按时还款且不发生逾期,这些消费贷款对个人征信基本不会产生影响。不过,如果是频繁逾期或分期,将降低银行对个人征信的评级。
王丽(化名)是四大行之一的某银行负责消费贷的工作人员,她向记者详述了银行对个人征信的评级流程。王丽表示,银行在办理每一笔贷款时都会查询客户征信,花呗、白条、微粒贷等一类产品,在征信系统里面显示出来的都是消费贷款。银行通常是和客户进行面谈从而去判断这笔贷款的具体用途及通过什么平台产生的。
王丽提到,银行会特别关注客户征信报告上近半年的大额消费贷款项目,因为银行担心这笔大额消费类贷款流入禁止性领域,比如付房贷首付,“银行放房贷时要判断客户是否有还款能力,其中之一就是首付款需要自有资金。”王丽表示,客户有多少金额的消费贷就不能贷款,这个问题银行并没有硬性规定,主要还是根据银行的客户经理和客户沟通的情况,“有些客户经理可能比较严格,但凡客户名下有消费类贷款会要求全部结清,或在审批房贷的过程中提供消费贷款结清的凭证。如果客户实在结不清,必须提供明确的贷款合同和贷款用途,证明这笔贷款没有流入禁止性领域。”
除了看重近半年的大额消费贷款项目,客户的近期征信查询次数也是影响银行对客户征信进行评级的重要因素。
王丽表示,花呗、白条、微粒贷等产品与信用卡不一样,信用卡在办理时银行会抓取一次客户的征信,通过征信评级给予客户额度,在这个额度下使用,银行不会每次都抓取客户征信。“但不管是小贷公司、金融消费公司还是知名的互联网贷款平台,它们的特点都是每做一次贷款就会抓取一次征信。”王丽提到,如果银行发现客户近期征信查询次数非常频繁,就会判断这个人资金非常短缺,进而影响贷款特别是信用贷款。
“银行最终放贷需要看当地金融政策和客户个人能力,目前尚没有使用过花呗、白条一类网络消费贷款产品就不予贷款的规定。”但王丽建议,如果个人资金有能力覆盖消费,尽量少用网络贷款平台支付每笔几十元、几百元的消费,因为“如果频繁使用,银行会怀疑你的消费理念太超前”。 据《成都商报》
(责任编辑:曾蔷)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微额贷款新口子(微粒贷提额有什么要求)":http://www.ljycsb.cn/dkzs/145474.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