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开出“三剂药方” 严查个人消费贷款流入房地产,下面是每日经济新闻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银监会查贷款流向
【银监会开出"三剂药方" 严查个人消费贷款流入房地产】从中国银监会获悉,根据国务院“严格管控各类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的指示精神,银监会已就加强消费信贷监管专门作出批示、部署,各派出机构已开展行动,从开展风险排查、加强规范管理、加大监管问责三方面入手,严查个人消费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各地银监局已针对个人消费贷款资金流向开展排查,重点关注高风险特征,如借款人或其配偶短期内办理多笔贷款、贷款发放后资金迅速回流、收入证明金额异常等。”(经济日报)
银行怎么追踪贷款流向
文:华创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 、首席宏观分析师 张瑜(执业证号:S0360518090001)
联系人:张瑜(微信 deany-zhang)
报告摘要
报告目录
2023年一季度,新增本外币贷款约10.7万亿。其中,企业贷款增长9.03万亿,居民贷款增长1.7万亿。
企业层面,票据融资负增长,企业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均明显多增。行业层面,企业中长期贷款主要流向基建和制造业领域,房地产中长期贷款有所修复。
居民层面,仍以经营贷款为主,一季度非住房消费贷款增长1978亿,住房贷款增长1400亿,与疫情前相比均有较大差距。
流向层面,一季度流向涉农领域的贷款比例较高(33%),其次是普惠(29%),绿色(26%)。结构性工具对贷款流向的推动效果依然明显。
一、工业和制造业贷款:占整体贷款的比重越来越高
未来判断:年内工业中长期贷款占企业中长期贷款的比重预计仍将抬升,且同比进一步走高。2020 年以来,一季度工业占企业中长期贷款的比例通常是全年最低值。这意味着,未来三个季度,企业中长期贷款中流向制造业的比例预计更高。不过结构层面,2021年以来,一季度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工业的比例通常是全年最高。这意味着,未来三个季度工业企业在承接更多企业中长期贷款的情境下,更高比例的资金可能流向工业中的非制造业领域(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
二、房地产与基建行业:高基建低地产时代,小盘股或更有优势
从企业视角来看:①一季度流向基建行业的企业中长期贷款约2.2万亿,占整体贷款的比重为32%。②一季度流向房地产行业的企业中长期贷款约0.7万亿,占整体贷款的比重为10%,近三年增量和比例都是最高值。
从居民购房贷款来看:①一季度居民新增的个人住房贷款1400亿,是2009年以来的历史最低值。②根据RMBS测算的住房抵押贷款的早偿率来看,当下提前偿还住房贷款的居民比例仍然维持在高位。
当下经济仍处于强基建弱地产组合,历史期间当基建投资增速高于地产投资增速期间,除非出口特别强(比如2016~2017年),其余时间段中证1000通常能跑赢沪深300。
三、结构性工具现状:重点关注科技、绿色、普惠
绿色贷款现状:一季度新增绿色贷款3万亿,占所有贷款的比重为26%,占比与2022年基本持平。具体行业层面来看,细项公布的行业包含节能环保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这三类行业的新增绿色贷款占比均有回落。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解读,“绿色贷款是指金融机构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等经济活动,发放给企(事)业法人、国家规定可以作为借款人的其他组织或个人,用于投向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和绿色服务等领域的贷款。”
普惠小微现状:一季度新增普惠金融领域贷款3.1万亿,占所有贷款的比重为29%,占比是2020年以来的最高值。具体普惠小微贷款层面,一季度新增普惠小微贷款2.4万亿,是2019年以来最高值。普惠小微贷款占整体普惠金融领域贷款的比重则持续回落,表明当下普惠金融更多元化。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解读,“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包括单户授信小于1000万元的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经营性贷款、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农户生产经营贷款、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消费贷款、创业担保贷款和助学贷款。”
结构性工具的现状:相较于2022年末,2023年一季度MLF余额增长5590亿元,结构性工具余额增长3754亿元,其中支小再贷款余额增长160亿,PSL余额回落237亿,碳减排支持工具余额增长897亿,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554亿,科技创新再贷款增长1200亿,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增长296亿。
当下的结构性工具主要以科技创新和碳减排为主,支小再贷款余额增长并不明显。未来货币政策或逐步从总量的MLF投放逐步转向为结构性工具投放。结合2023年Q1人民银行货政报告,未来结构性货币政策或主要针对“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解读,“科技创新再贷款支持范围包括‘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科技企业,优先支持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企业、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关键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及上下游关键配套企业、参与组建创新基地平台企业以及国家级科技园区内企业。”
四、存款视角——观察风险偏好能否提升
从总量数据来看,一季度居民和企业存款增量双双历史最高。一季度新增居民存款9.9万亿,新增企业存款3.2万亿。
疫情三年,人均GDP较高的省份获得了更多的居民存款。2017年至2019年,三年期间居民存款增长21.5万亿,2020年~2022年,三年期间居民存款增长39.0万亿。结构来看,人均GDP更高的省份分走了更多的存款蛋糕,而人均GDP较低的省份新增居民存款占全国的比重甚至有所下滑。
从结构数据来看,2022年新增的定期存款明显抬升。2022年,居民新增定期存款13.7万亿,比2021年多增5.4万亿;非金融企业新增定期存款5万亿,比2021年多增1.5万亿。不能简单的以居民减少消费或减少购房来解释存款的大幅多增,因为无论居民的消费还是买房行为,本质上均是存款的转移。
定期存款大量抬升的背后,是总量力度的推动以及居民和企业风险偏好的极度回落。总量的力量反应在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的资金流入明显加大(疫情前三年社融PLUS均值22万亿,疫后增量均值31万亿);
风险偏好回落体现在居民配置行为的改变。我们将存款和现金定义为无风险资产,剩余的股票,公募,理财,货基等等均定义为风险资产。2022年风险偏好的极度回落体现在,2022年3月开始,居民和企业持有的定期存款增量持续高于风险资产增量,这一情景自2012年以来从未出现过。央行在金融数据发布会上也谈及了这一点“资管资金回流表内也是M2上升的重要原因,去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市场有所波动,实体部门的风险偏好有所下降,理财等资管产品的资金转回表内,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张”。
展望未来,历史经验来看,随着经济景气的修复,居民和企业配置风险资产的意愿通常会滞后抬升。这意味着,站在居民和企业的“现金流量表”的视角,2023年只要居民和企业获得的资金流入不变(对应社融同比,财政力度与2022年基本持平),那么随着经济景气程度带来的风险偏好的改善,二级市场的增量资金有望明显增多。这一过程或体现为从2022年四季度的配置定期存款为主,到开始逐步转移至低风险的固定收益资产,再逐步转移至风险相对较高的权益资产。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一季度是2008年以来首次,M1同比低于M2同比且M1与M2的剪刀差回落的情境下,企业加大了中长期融资(企业中长期贷款+信托+委贷)。这或许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当下部分行业在结构性工具的支持下贷款利率较低,因此企业或存在套利行为。
具体内容详见华创证券研究所5月18日发布的报告《【华创宏观】一季度信贷,钱都去哪了?》。
20230404-如何评估当下经济的高度?
20230329-小险怡情——海外银行及流动性50张图全跟踪
20230321-对接高标准经贸规则也是需要重视的改革动能
【国内基本面】
20230303-复苏途中,下行风险偏低,尚有上行动能——1-2月经济数据前瞻
20230301-两个指标看继续“扩内需”的必要性——2月PMI数据点评
20230201-温和的开局——1月PMI数据点评
20230201-今年利润会是什么节奏?——12月工业企业利润点评
20230118-疫情三年36个指标回顾:各个环节现状如何?12月经济数据点评
20230104-GDP读数或不足以反映需求收缩程度——12月经济数据前瞻
20230101-稳增长需要解决一连串问题——12月PMI数据点评
【金融】
20230415-重点是结构性工具——2023年Q1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点评
20230412-为何社融强,债市利率下行?——3月金融数据点评
20230411-大行的存款利率未来会下行吗?
20230318-降准:调节流动性的工具——央行2023年3月27日降准点评
20230314-定量测算居民提前还款可能造成的影响
20230225-货币政策:“质”比“量”重要——2022年Q4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
20230220-2022年信贷流向行业图谱
20230211-金融数据开年三问——1月金融数据点评
20230111-社融“至暗时刻”,降息“翘首以待”——12月金融数据点评
20230415-加息结束看什么信号?经济还是通胀?——3月非农数据点评
20230324-因子投资与机器学习及业绩归因——海外论文双周报第15期
20230323-美联储难题在于利率敏感性不对称——3月FOMC会议点评
20230317-美国超额储蓄还能撑多久?——海外双周报第2期
20230316-市场预期大幅波动会影响联储加息节奏吗?——2月美国CPI数据点评
20230312-时薪增长对通胀的压力仍未缓解——2月非农数据点评
20230311-日银新行长可能带来什么政策调整?——3月日央行货币政策会议点评
20230302-关于反通胀,历史会告诉我们什么?——海外论文双周报第14期
20230227-欧日韩高通胀的动力是什么?——新版海外双周报第1期
20230213-美国就业市场真得如此紧张吗?——海外论文双周志第13期
20230216-当下跟2022年3季度一样吗?——1月美国CPI数据点评
20230204-日本“失落的十年”与居民消费——海外论文双周志第12期
20230203-美股“抢跑”转向,警惕后续补跌风险——2月FOMC会议点评
20230114-美国通胀:油、房、商已缓,“人”紧是关键——12月美国CPI数据点评
20230109-就业强劲+薪资放缓≠软着陆可期——12月非农数据点评
20221215-市场预期主要央行加息周期何时见顶?——12月FOMC会议点评
20221030-全球能源通胀的新时代——海外论文双周志第11期
20221214-让子弹再飞一会儿——11月美国CPI数据点评
20230406-浙江如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政策观察双周报第55期
20230326-关注海南自贸港:十件大事落地情况回顾——每周经济观察第12期
20230307-历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怎么改?——每周经济观察第9期
20230307-夯实科技、产业自立自强根基——政策观察双周报第53期
20230219-什么是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每周经济观察第7期
20230217-中央一号文件的10个新提法——政策观察双周报第52期
20230207-地方两会的五大看点
20230206-2023年海内外有哪些“大事”?——每周经济观察第5期
20230204-15个关键词看部委新年工作安排
20230131-春节假期哪些政策值得关注?——政策观察双周报第51期
20230118-部长专访里重要信息有哪些?——政策观察双周报第50期
20230115-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三年对比,三个变化
20230103-提振信心”有哪些抓手?——政策观察双周报第49期
20221227-移动靶时代:边开枪,边瞄准——宏观2023年度策略报告
20220516-有形之手突围,中美风景互换——2022年中期策略报告
20211115-赢己赢彼的稳增长——2022年度宏观策略展望
20210510-登顶后的惆怅——2021年中期策略报告
20201123-2021:归途——年度宏观策略展望
20200625-显微镜下的经济复苏——2020年中期策略
20191111-踏边识界,持盾击矛——2020年度策略报告
20181126-来者犹可追--宏观2019年度策略
【投资导航仪系列】
20220815-当宏观可以落地·2022版——16小时千页PPT邀邀约!
20210909-中国政经体系与大类资产配置的指标体系——2021培训系列一
20210910-旧瓶如何出新酒?200页PPT详解中国宏观经济特色分析框架——2021培训系列二
20210911-中美通胀分析框架的共性和差别——2021培训系列三
20210912-流动性之思——2021培训系列四
20210913-财政收支ABC——2021培训系列五
华创证券研究所定位为面向专业投资者的研究团队,本资料仅适用于经认可的专业投资者,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华创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资料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公司的客户。普通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
本资料来自华创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若对报告的摘编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须注意的是,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华创证券研究所后续发布的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华创证券的其他业务部门或附属机构可能独立做出与本资料的意见或建议不一致的投资决策。本资料所指的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价值及收入可涨可跌,以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显示及担保。本资料仅供订阅人参考之用,不是或不应被视为出售、购买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要约或要约邀请。订阅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华创证券不对使用本资料涉及的信息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通常基于特定的假设条件,提供中长期的价值判断,或者依据“相对指数表现”给出投资建议,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因此不能够等同于带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普通个人投资者如需使用本资料,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相关的后续解读服务。若因不当使用相关信息而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华创证券对此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未经华创证券事先书面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者复制本资料的内容。华创证券未曾对任何网络、平面媒体做出过允许转载的日常授权。除经华创证券认可的媒体约稿等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如因侵权行为给华创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华创证券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
订阅人若有任何疑问,或欲获得完整报告内容,敬请联系华创证券的机构销售部门,或者发送邮件至jiedu@hcyjs.com。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银监会查贷款流向(银行怎么追踪贷款流向)":http://www.ljycsb.cn/dkzs/144946.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