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林间号!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车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手机租机

林间号 > 贷款知识 > 运城身份证贷款(西安身份证空放贷款)

运城身份证贷款(西安身份证空放贷款)

紧急止付132.7亿元!我省发布典型案例,下面是山西政法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运城身份证贷款

5月23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全省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举措和工作成效新闻发布会。据了解,去年至今,全省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19563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4905人。今年以来共紧急止付涉案资金132.7亿元

我省还发布10起侦查打击典型案例、10起预警劝阻典型案例。

10起侦查打击典型案例

3月29日,吕梁市公安局反诈中心会同孝义公安统一收网抓捕,打掉了一个专门帮助境外电信诈骗的洗钱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13名,扣押大量作案用的手机和银行账户。经查,今年1月,该团伙主犯任某、邢某二人在太原经王某介绍,了解到通过银行卡帮人走账洗钱能挣钱,遂组织亲戚以及周边朋友提供本人银行账户,由上线王某通过“纸飞机”聊天软件给任、邢二人提供转账需求信息,任、邢二人再组织他人用手机银行进行转账“洗钱”,按照千分之三点五的比例抽成,非法获利35万余元,涉案资金上亿元。

3月28日,朔州市公安局会同开发区公安分局捣毁一个涉案流水6000余万元的“跑分”洗钱窝点。专案组抓获了犯罪嫌疑人郭某,并循踪发现其上线,最终抓获以林某铭为首的外省帮助信息网络犯罪团伙,打掉1个“跑分”洗钱窝点,抓获犯罪嫌疑人6名、缴获电脑7台、手机26部、U盾5个、硬盘1个、银行卡48张、手机卡7张、POS机4台、账单1本、护照5本、营业执照10本、个人印章1个,扣押了2台汽车及一系列的作案工具和涉案物品。经查,该团伙自2021年9月组建并开始招募员工,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林某铭为首的较为稳定的犯罪团伙,于2022年2月开始实施“跑分”洗钱活动,在2个月时间内,涉案流水6000余万元,非法获利98万元。

3月25日,运城市公安局盐湖分局在工作中发现,未成年人张某名下银行卡活动异常,经过民警深入研判分析,初步断定盐湖区藏匿洗钱“跑分”团伙。经查,该团伙以犯罪嫌疑人解某为首,通过传销模式,吸收所谓的“会员”,拉人头发展贩卖银行卡的“下线”,并组织“下线”进行跑分洗钱。解某一方面直接教唆、引诱盐湖区无业的未成年人实施“跑分”洗钱,充当帮凶;另一方面拉拢“老乡”、“同学”、“亲属”等人员灌输“发财梦”,充当“骨干”为其实施“跑分”洗钱。盐湖公安先后抓获跑分洗钱犯罪嫌疑人19名,现场扣押电脑8台、手机20部、银行卡31张,追缴违法所得5.5万元。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3月22日,大同市公安机关捣毁了以犯罪嫌疑人张某为首的电信网络诈骗引流犯罪窝点,抓获犯罪嫌疑人11名。经查,自2021年11月起,犯罪嫌疑人张某伙同多人收贩电话卡,招聘多名话务员按照既定语言,每日拨打1000—2000个诈骗电话,诱骗受害人下载由境外诈骗团伙提供的Gugu、Aiyoo、Bela、HOGOO等虚假的炒股投资App,再由境外诈骗团伙对受害人实施精准诈骗,共涉及电信网络诈骗案件13起,涉案金额达80余万元。

2021年3月9日,长治市潞州区发生一起涉案55万余元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案发后,长治市公安机关多警种集中分析研判、合成作战,锁定诈骗集团金主。2021年4月24日,专案组前往多地对本案“回流”国内的金主、股东、组长、诈骗话务员进行统一收网。经查,该团伙通过抖音等社交平台进行引流,诱导受害人在“企业信聊”虚假投资平台进行投资。该案牵连黑灰产关联案件216起,在省市两级公安机关积极推动下,于2021年12月7日发起全国集群战役。截至目前,长治市共抓获犯罪嫌疑人30人,共查扣冻结涉案资金300余万元,查封房产3处、价值1650余万元,扣押作案车辆1辆,实现了案件的全链条打击。

2021年8月份,临汾市公安机关打掉一个架设GOIP设备为境外诈骗犯罪团伙提供语音转接服务的窝点。经查,该GOIP设备窝点主要从事冒充公检法类诈骗犯罪,后期逐渐增加贷款类诈骗和注销校园贷类诈骗,犯罪分子先后在霍州市设置有5个GOIP设备窝点。经过严密侦查,临汾市公安机关成功将该窝点打掉,抓获嫌疑人3名,缴获GOIP设备3台。

2021年6月13日,长治市公安机关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孟某波、杜某,当场缴获物联卡、注册卡7900余张,猫池3台、手机10余部、电脑3台、打号机等作案工具。经查,犯罪嫌疑人大量批发、销售未实名注册的手机卡,从中获利,并在网上大量购买公民个人信息,通过他人身份信息进行虚拟卡的实名注册,制作手机卡、流量卡、注册卡等,再以高于“白卡”的价格出售获利。现已将同案的11名犯罪嫌疑人全部抓获归案,共打掉5个互相勾结实施买卖实名手机卡的犯罪团伙。

2020年8月14日,太原市晋源区发生一起涉案金额达453万余元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受害人先后被“佰益汇”等三个平台诈骗。公安民警经过严密侦查,最终锁定了以金主“天哥”何某华、梁某为首的诈骗集团,将其成功打掉。2021年12月15日,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太原市晋源区人民法院对“8.14”电信网络诈骗案犯罪嫌疑人进行一审公开宣判,“金主”梁某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其妻子、父母、岳父母、堂弟等亲友及其他涉案人员等均被判处三年至十四年五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

2021年8月6日,晋城市公安机关抓获为网络赌博平台“上下分”的犯罪嫌疑人5名。专案组顺线深挖,成功捣毁一个涉案人员众多、涉案金额巨大的为信息网络犯罪提供支付结算服务的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117名。经查,2020年10月至2021年8月,犯罪嫌疑人裴某雄、刘某佳明知其上线实施信息网络犯罪,先后发展段某等人员租用多处房屋开办“工作室”,招募李某豪、马某、赵某等40余人高价收购他人手机银行账户,通过境外某聊天软件与上线进行联系,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支付结算资金。

2021年8月29日,太原市公安局晋源分局接辖区群众秦某报警,称其在网上被诱导下载“购基0元”APP,并在平台上进行投资,被骗人民币40余万元。接警后,反诈中心对该案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深入研判,逐步确定了一级银行卡主、水房洗钱团伙、技术、服务器搭建团伙、电信诈骗犯罪团伙成员身份,成功打掉其犯罪窝点并抓获犯罪嫌疑人17人。

10起预警劝阻典型案例

4月20日,太原刘女士接到冒充“快手”购物客服理赔的陌生电话,谎称其曾在“快手”平台购买产品,因“快手”总部失误操作,将刘女士办理为代理业务,现为其取消代理业务,并办理相应的回执单,并将电话转接到工商银行处理。随后诈骗分子要求刘女士给指定账户转入4.2元,3秒后退回4.2元,以此获取信任。其后又告知刘女士再转3000元,并告知刘女士随后会有96110来电,请不用接听96110电话。刘女士随即拨打96110(显示太原市反诈骗中心)核实,劝阻人员告知其对方是诈骗,并向其普及相关诈骗手段和反诈知识。在此期间,刘女士又接到诈骗分子电话,均未相信,最后成功劝阻。

4月12日,晋中市公安局反诈中心接到预警指令,某公司老板陈先生有被诈骗风险。民警立刻联系到陈先生,对其面对面劝阻。了解到当日一个自称是晋中市太谷县某单位领导“张某某”的人添加陈先生微信,因之前有过接触,陈先生便通过了好友申请,寒暄一番后,陈先生对“张某某”的领导身份深信不疑。“张某某”声称自己正在开会不方便接听电话,因为身份特殊不方便操作,所以让陈先生帮其转账90万,意思是所谓“张某某”先把款转给陈先生,然后让陈先生把钱转给“张某某”的同学。陈先生信以为真,把自己的银行账号发给了对方,等待对方转账。随后,民警告知其是骗局,此时骗子正在制作假的“延时转账凭证”准备让陈先生上钩,陈先生和单位领导电话核实后确认正在遭遇冒充领导诈骗。由于公安机关的及时介入,成功避免被骗。随后民警对其宣传反诈知识,引导其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

3月31日,大同市公安局反诈中心接到预警指令:冯先生存在贷款诈骗高危风险。民警迅速电话联系冯先生开展劝阻。经了解,冯先生有10万元贷款需求,便下载了所谓的贷款APP。通过该APP提交贷款申请,操作后并未通过。此时,平台客服通过电话联系到冯先生,让冯先生重新申请贷款并签订了网贷电子协议,且给冯先生发送虚假的银保监会冻结文件,要求冯先生支付贷款需求的50%。在冯先生正准备转账时,反诈中心民警及时告知其正在遭遇电信网络贷款诈骗,诈骗分子后期还会虚构各种理由,包括本人提供账户数字有问题、账户被冻结、缴纳保证金等理由使其贷款失败,并骗取钱财。经耐心工作,民警成功阻止冯先生被骗。

3月30日,朔州山阴县公安局民警接到居民曹先生电话称,其妻荣女士接到自称朔州市公安局户政科张超的电话并自报警号,随后准确地说出了荣女士的名字和身份证号,称其办理了护照并已购买外省机票,因为疫情需要2小时内必须处理,不然身份证3年内不能使用。随后给荣女士转接了所谓外省警方的电话,让荣女士下载飞书软件,根据操作程序输入验证码,荣女士在验证人脸时被家人发现异常,其丈夫曹先生随即联系公安机关。经民警核实,系电信网络诈骗,随后向荣女士讲解反诈知识,成功阻止荣女士被骗。

3月30日,大同市公安局反诈中心接到预警指令,郭女士有被虚假投资理财诈骗风险。民警迅速电话联系郭女士,了解到郭女士经他人介绍下载了所谓“三星”软件。诈骗分子告知郭女士关注公益账户,每次可获利10元,郭女士当天就获利100元,便对该赚钱项目深信不疑。次日,诈骗分子通知郭女士可进行三期投资,并可获得本金的50%盈利。郭女士便进行了三期投资,在后期提取现金时,诈骗分子告知郭女士提款需要缴纳税费。郭女士进行三次缴纳后,仍提现失败。此时诈骗分子又称郭女士排名靠后,若要快速提现需升级会员,郭女士不甘就此罢休,便又听从诈骗分子缴纳资金升级会员,后期又进行重新注册,缴纳保证金,但仍是无法成功提现。民警掌握情况后,告知其正在遭遇虚假投资理财诈骗,但郭女士对其在网上投资理财的事情仍深信不疑,不相信民警所说。经耐心说明,并让其到附近派出所找民警帮助查看,郭女士才明白遇到电信网络诈骗。由于劝阻及时,避免郭女士遭受更大财产损失。

3月28日,忻州市公安局反诈中心接到预警指令:高女士疑似遭到电信网络诈骗。经了解,高女士接到自称是某银行客服的电话,说高女士的银行账户出现问题,随后高女士在与对方的聊天中透露了自己所有的银行卡信息和存款。由于诈骗分子一直在与受害人通话,导致民警一直无法联系到高女士。民警迅速研判,找到了高女士的父亲,让他尽快联系高女士。高女士看到她父亲发来的微信后挂掉了对方的电话。随后民警立即联系高女士,通过耐心劝阻,高女士终于意识到自己正在遭遇电信网络诈骗。由于研判准确、劝阻及时,成功避免被骗。

3月26日上午,李女士到晋商银行吕梁分行营业部,要求为其办理转账汇款业务,神色慌张且不断操作手机。银行工作人员高度警觉,怀疑其可能正遭受电信网络诈骗,立即与市公安局反诈中心取得联系,开始劝阻。经核实,李女士三天前结识一名网友,对方称兼职推销保健品可返还三倍佣金,让李女士先缴纳保证金,并引导其通过平台申请“贷款”。李女士在一名所谓“客服”的引导下到银行转账1万元以激活“贷款”。经工作,最终避免李女士被骗。

3月25日,中信银行长治分行在为客户李先生办理挂失补卡业务时发现,该客户办理挂失补卡业务的目的是向其所在微信投资群内的某用户转账进行理财投资,在此之前已转款4.5万元,其存在被电信诈骗的风险。银行工作人员遂第一时间与长治市公安局反诈中心取得联系并申请协助处理,在民警和银行工作人员的耐心讲解和劝导下,客户幡然醒悟。同时,警银联动成功替客户挽回经济损失10万元。

3月18日,临汾市公安局直属分局接到郝先生报案称:其妻子贺女士11时21分被自称是临汾市公安局户政支队的民警,通知去银行办理业务,之后家人一直联系不上贺女士。接到报案后,民警立即对贺女士的银行卡紧急止付,成功止付366669.38元。14时27分,民警在临汾市煤化巷建设银行门口找到贺女士,为其讲解反诈知识,成功避免贺女士被骗。

1月5日,太原某企业负责人王先生来到中国银行太原综改区支行,声称公司于2021年12月27日办理了一笔21.6万英镑(折合人民币180多万)的境外汇款,但是对方截至目前仍未收到汇款,希望工作人员能帮忙进行查询。银行工作人员通过与王先生交谈得知,在汇款前对方收款人及账号突然变更。工作人员怀疑该企业遭遇电信网络诈骗,提醒负责人到对方公司所在地香港实地查询。经公安机关与银行迅速止损,成功避免180多万元被骗。

来源:山西发布、山西省公安厅

西安身份证空放贷款

人脸识别视频最低0.5元/套,质量较高的100多元/套,其中,质量较高的可通过大部分App验证的消息令人胆战心惊。“刷脸”时代到来了,老百姓该如何保护好自己的“脸”?

  一场关于人脸数据的“争夺战”正在打响,一边是不少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在人脸数据等领域疯狂“攻城略地”,不少App甚至采用“霸王”条款,比如不进行人脸识别就不能寄快递、投简历、上厕所,甚至还有个别企业安装摄像头“偷”人脸数据……另一边是公众对人脸信息等个人信息保护的强烈呼吁以及监管部门不断重拳出击。

  4月23日,《信息安全技术人脸识别数据安全要求》国家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开始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提出刷脸必须征得明示同意,并不得用于预测个人经济状况。

  并且,今年5月1日,《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也将正式实施。其中明确了App运营者不得因用户不同意收集非必要个人信息,而拒绝用户使用App基本功能服务。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联合国世界丝路论坛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教授王春晖表示,对个人必要信息的范围进行划线,填补了人脸识别应用领域的空白。这一次,不断伸向“人脸”的“黑手”能否被斩断?

  不“刷脸”就不能买票、寄快递

  “必须要我的人脸信息才能登录吗?”3月28日,来自北京的孙斌(化名)通过身份证号等信息登录了一直在使用的某航空公司官方购票App购买机票,却显示账号存在风险,需进行身份验证。孙斌通过App提供的“银联验证”进行验证,却被告知“暂时不支持此验证方式”。孙斌说,“这唯一的方式也是形同虚设。”

  随后,孙斌致电该航空公司,客服告诉他,系统认定该账号安全等级过低从而“冻结”了他的账号,并称“这是为了您的账户安全着想”。而“解冻”的唯一方式则是完成人脸识别。孙斌表示,这明显是强制“刷脸”。

  与孙斌的遭遇如出一辙,高茗茗(化名)也被强制要求“刷脸”。她用快递柜寄件时却被告知:根据快递条例要求,寄件需要验证本人身份,唯一的验证方法也是人脸识别。下单前,她已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通过了实名认证。

  2018年5月1日起施行的《快递暂行条例》对实名收寄快递作出了规定,收寄快件时,应对寄件人身份进行查验,并登记身份信息,寄件人拒绝提供身份信息或者提供身份信息不实的,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不得收寄。其中,对是否使用人脸识别并未明确规定。

  北京观韬中茂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渝伟表示,寄送快递达不到采集人脸信息的必要性,这里要求人脸识别是假借了身份查验的由头。人脸信息并非不能应用于寄送快递的身份查验,问题在于不应该是唯一手段,应给予消费者选择权。

  当前,小区安防和智慧零售是人脸识别安全风险发生的重灾区。在王渝伟看来,人脸识别的安全风险主要是应用太过泛滥。“最让人担心的是不知道这些信息泄露到了哪里,甚至有可能是境外。”

  通过一张脸掌握一个人的消费习惯

  “刷脸”正变得无处不在,无疑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在各类数据没有牢固的“保险”的情况下,人们更接近于在信息世界“裸奔”。并且,各类App的信息获取从个人位置到照片,再从通讯录到人‘脸’信息,对个人信息的挖掘速度不断加快,深度也在不断增加。

  “人脸信息的背后是一个人的住址、喜好以及消费习惯等信息,掌握了这张‘脸’,就掌握了一个人的各种习惯。”王春晖表示,很多App不断在人脸识别领域布局,是为了方便对用户有针对性地“画像”,从而精准定位和营销,实现更大的商业价值。

  事实上,人脸识别相关产业正在不断发展壮大。据亿欧智库发布的《2019计算机视觉人脸识别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计算机视觉人脸识别市场规模为151.7亿元,预计今年将达到530亿元。

  然而,与人脸识别相关的风险问题也越来越凸显,比如个人信息泄露、滥用等。一些企业因管理不到位、应用方式不规范以及安全保障技术不过关等因素导致人脸信息、行踪轨迹等个人敏感信息泄露。

  人脸等个人信息采集、售卖甚至已经形成了一条成熟的黑色产业链。近期,在部分社交平台和网站上,不少卖家将人脸识别视频明码标价,100元一套,其中包括身份证正反面照片、以及手持身份证照片和点头、摇头张嘴等诸多视频。并且,卖家还打包票称所售验证视频,能通过大多数App平台验证流程。

  据媒体报道,个别卖家透露,如今市面上流通的身份证照片大多是在小额贷款平台和公司野蛮发展期间泄露出来的;有些则是各个行业以人脸识别技术开发和系统测试为名采集而来。

  其中,不乏通过技术伪造的人脸识别视频。王春晖观察到,人脸识别技术在不断发展,相关的“伪造技术”也在不断迭代。甚至有人用身份证照片就可以进行模拟人脸识别需要的张嘴、眨眼等动作,甚至可以骗过许多技术等级不高的人脸识别平台。

  “信息之所以被伪造核心在于个别企业的人脸识别技术不太行。”王渝伟表示,如果一个企业的核心算法够强,伪造的难度就很大,伪造成功率也很低。

  当前,人脸识别的技术提供商很多,但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企业没有能力支撑人脸数据安全保障。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人脸识别相关企业7404家,并且,相关企业注册量已连续3年突破1000家。近年来,各类人脸识别系统也层出不穷,据统计,我国人脸识别相关专利目前共1.37万件。

  王渝伟也观察到,当前,人脸识别市场竞争激烈,不少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低价出售人脸识别技术或者设备,行业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打起了“价格战”。王渝伟说,在这种情况下,人脸识别技术变现难,一些企业将盈利的可能性聚焦在数据上,“很多企业只是希望拿到人脸数据。”

  监管逐渐进入“深水区”

  人脸数据十分特殊而敏感,监管刻不容缓。王渝伟表示,“人脸数据泄露和滥用最大的问题在于造成的危害是不可逆的,与密码不同,人脸信息不可重置。”

  事实上,监管方面也一直在发力。比如,近期发布的《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明确了39种常见类型App的必要个人信息范围。

  “现在监管迈出了一大步,逐渐进入了‘深水区’。”王渝伟表示,这里对每类App可以采集的个人信息作了详细规定,行业的标尺更为明确,监管的效率也将更高,这也意味着对人脸信息安全的保护能力可能将会提高一大截。

  与此同时,一些地区也开始出台相关规定,明确物业不得强制业主进行人脸识别。日前,经四川省人民政府第64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提请四川省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的《四川省物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以下简称《条例》)明确,物业服务人不得强制业主通过指纹、人脸识别等生物信息方式使用共用设施设备。给予业主选择权的同时,也保护业主的隐私。

  当前,人脸数据被泄漏、滥用后,老百姓维权的难度依然很大。今年4月,备受关注的“人脸识别第一案”迎来了终审判决。被告杭州野生动物世界被判删除原告郭兵办理指纹年卡时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内的面部特征信息和指纹识别信息,并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履行完毕。当事人郭兵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诉讼收益小,百姓维权动力不足,以及违法成本低,处罚力度不够是人脸识别滥用仍频发的原因。

  个人信息安全受到侵犯该怎么办?郭兵建议,可以让相关机构提起公益诉讼,这相对于个人举证会多一些优势。

  王春晖建议,将App使用的个人必要信息的范围纳入法律范畴,给予更高的法律位阶,比如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王渝伟也表示,人脸识别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问题层出不穷,他建议,将人脸识别的相关法律同人脸识别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有效衔接,这样既与时俱进,可操作性也更强。

  同时,王春晖还建议,加大对违法违规获取、提供个人信息行为的惩罚力度。并且,拓宽消费者维权的路径,一旦发生侵权事件,消费者可以尽快向监管部门反映和举报。

  在企业端也需加大事前审批监管的力度。王渝伟表示,可以借鉴行政审批的模式,对提供人脸识别底层技术支持的企业,进行资质审核,必须达到相应的安全保障能力,获得相应的资格认证,才能从事相关的技术。

  同时,也应对后续人脸数据信息存储作出更为详细的规定。王渝伟说,比如不存储人脸的原始图片,并规定数据存储期限等。

  当前,我国人脸识别技术走在世界前列。王渝伟表示,面对出现的新问题,对人脸数据安全的保护再严厉都不为过,但监管也不能“一刀切”,亦要给予行业一定发展空间。如何既管得住、又管得好仍然是监管部门面临的一道考题。

来源:中国青年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运城身份证贷款(西安身份证空放贷款)":http://www.ljycsb.cn/dkzs/13977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