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理集团公布二零一五年末期业绩,下面是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成都武侯惠信小额贷款公司
财务摘要
【香港,二零一六年三月十日】— 惠理集团 (包括其附属公司,下称「惠理」或「集团」,股份编号:806)今天公布集团截至二零一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的末期业绩。
于二零一五年,集团销售净额由去年19亿美元飙升115%至4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销售净额在市场动荡时期大幅增加,反映集团能够随机应变,吸引资金流入,因此,截至二零一五年年底集团管理资产亦攀升至156亿美元新高,升幅达21%。
然而,中国股市持续下滑,确实对集团的整体收入有所影响,尤其是表现费收入。截至二零一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本公司拥有人应占纯利由去年8.04亿港元下跌66%至2.74亿港元。集团核心业务相对稳健。反映集团核心盈利的经营利润(未扣除认股权开支及其他收益或亏损)为6.16亿港元,二零一四年则为7.54亿港元,跌幅仅18%。由于管理资产录得增长,带动管理费收入(集团主要收益来源)增加53%至11.45亿港元(二零一四年:7.48亿港元),抵销表现费收入由6.59亿港元下调至3.09亿港元的跌幅。
惠理集团行政总裁谢伟明先生指出:「尽管市场充斥不明朗因素,惠理的核心盈利于二零一五年相对稳健,各业务层面的成绩亦相当理想。随着中国资本市场逐渐开放以及中国投资者正寻求海外投资机会,庞大的业务机遇正逐步涌现,为惠理等具备优势的公司带来裨益。
在投放资源促进未来发展的同时,集团亦继续严谨管控成本,确保净管理费(一项较稳定的收入来源,不计表现费等其他收益)足以应付基金管理业务的固定成本。固定成本覆盖率(净管理费除以固定成本)由去年的2.6倍上调至2.8倍,反映集团业务稳健,在波动巿况下更显优势。
集团的现金流保持强劲,并建议派付年度股息每股10.0港仙,以及特别股息每股6.0港仙1。
二零一五年,惠理继续专注于策略性项目,并投放资源以巩固业务基础。集团以长远目光分析发展趋势,竭力提升业务优势,致力于市场复苏时把握先机。
一、 扩阔产品范畴 抵御周期风险
自一九九三年推出旗舰基金 — 惠理价值基金 — 至今二十三年以来,惠理在股票巿场的投资一直备受投资者及业界赏识。然而,鉴于经济周期缩短且市场走势越来越难以预测,惠理必须建立多元的产品系列,为投资者在不同经济周期均能提供不同风险程度的投资方案。
惠理对大中华市场了如指掌,并擅长基本因素分析,公司于二零一二年在香港推出第一只专注于发掘大中华区内离岸高收益债券机遇的认可基金 — 惠理大中华高收益债券基金。于二零一五年,尽管市况欠佳,但该基金依然广受投资者青睐,为惠理带来13亿美元认购净额。按二零一五年销售净额计,该基金为集团三只最大贡献的基金之一,以资产规模(23亿美元2)计亦是惠理旗下品牌的第二大基金。
于二零一五年十月,集团推出了惠理多元资产基金。该基金有助投资者抵御市况波动造成的冲击,自推出至今广受追捧。
即使各地投资者的信心转淡,集团旗下最大规模品牌基金 — 惠理高息股票基金于年内录得15亿美元认购净额。该基金采取防守性较强的策略,并配合派息安排,因此深受投资者欢迎。年内,集团于马来西亚及美国等新市场推出高息股票策略的相关产品。另一方面,集团也增设多项主题基金及股票基金,藉此拓展旗下可转让证券集体投资计划(「UCITS」)的产品平台。
年内,集团除了拓阔公司的互惠基金产品范畴,亦推出了价值中国A股ETF,该ETF是全球首只3价值型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 」)A股ETF,于二零一五年三月在香港上市,让投资者透过成本较低且高效便捷的渠道参与中国A股市场。
二、 稳固分销网络 进军更多地区市场
二零一五年集团销售净额录得40亿美元的新高,与去年相比增长逾倍,这有赖集团已建立的庞大分销网络(涵盖零售银行、私人银行及保险公司)带来的资金流入。年内,惠理积极巩固集团与领先的零售银行及私人银行的伙伴关系,惠理亦已成为一家国际大型银行的首选业务伙伴之一,同时亦邀得多家银行(包括一家知名中资银行)成为分销伙伴,进一步扩阔惠理的销售网络。
三、 全方位部署 捕捉中国资金流机遇
二零一五年是惠理于中国发展业务的里程碑。集团首度以惠理品牌基金进军中国内地市场,并取得不俗业绩。集团二零一五年来自国内的销售净额较二零一四年增长近一倍。年内,集团采取全方位的业务策略,抓紧机遇拓展中国私募基金市场(主要是高净值个人投资者)及机构基金投资市场。与此同时,惠理亦计划透过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MRF」)安排进军公募基金市场(主要涵盖零售投资者)。
在私募基金层面,集团在上海设立的外商独资企业已获得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资格,令惠理成为首家获授QDLP资格的香港资产管理公司。与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计划相似,QDLP是供内地投资者投资海外市场的试点计划。集团已获授首批一亿美元QDLP额度,并与国内多家银行及财富管理公司合作,推出了一系列惠理品牌跨境私募基金,以满足中国内地高净值个人投资者的海外投资需求。
随着中国逐步允许外资基金公司透过外商独资企业开拓国内基金市场,惠理决定以持有控股权的公司来扩展集团在中国内地的业务。因此,集团同意出售公司在金元顺安基金管理 的49%股权。该出售交易于二零一六年第一季取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监会」)的批准。
至于进军中国内地的公募基金市场方面,惠理参与了MRF计划,该计划允许于香港及中国内地注册成立的基金分别在对方市场进行销售。MRF计划于二零一五年七月一日生效,集团的旗舰惠理价值基金是首批十六家4向中国证监会呈交申请供审批的北上MRF基金之一。于此期间,集团与银行、证券公司、财富管理公司及互联网金融公司等分销商保持密切联系,透过其业务平台推广惠理的基金。待MRF基金申请获得批准后,惠理可透过公募基金市场直接向国内个人投资者销售基金产品。
机构投资者方面,惠理自二零一三年与国内最大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 合作以来,得以继续深化彼此关系。年内,惠理与中国工商银行旗下的不同业务支线筹划多项跨境投资产品,包括股票及固定收益基金。与此同时,由于国内保险公司现正积极将资产投资于海外市场,以寻求收益增值及投资组合多样化,中资保险界别亦蕴藏庞大的机遇。于二零一五年惠理履行了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海外委托账户资格准则,此后公司获一家上巿的中资保险公司委任管理一只跨境投资基金。集团亦与多家内地保险公司合作,以满足其海外投资需求。
四、 重整台湾业务 专注机构投资者服务
于过去一年,集团注意到台湾的人寿保险公司为取得更高投资收益,日渐对海外投资的需求提升,这等保险公司管理资产逾5,000亿美元,蕴藏庞大潜力。集团锐意与台湾领先的人寿保险公司合作,这部署令集团于二零一五年的台湾业务销售净额有明显上升。
展望将来,集团将继续与台湾领先的人寿保险公司紧密合作,致力提升惠理在台湾机构投资市场的影响力。当时机合适,集团将为台湾投资者推介香港最受欢迎的畅销投资策略。
五 、 战略拓展海外市场 持续增加收益
除大中华区外,集团以深受追捧的基金产品,以及凭借分销伙伴的网络,持续策略性地扩展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及欧洲市场。二零一五年,集团的全资附属公司Value Partners Asset Management Singapore Pte Ltd(「VPAMS」)取得牌照,向新加坡的认可及机构投资者提供投资产品与服务。
于二零一五年六月,VPAMS与马来西亚五大资产管理公司之一 Affin Hwang Asset Management Bhd推出Affin Hwang Dividend Value Fund,该基金为投资于惠理高息股票基金的连结基金。该基金的防守特性大受东南亚的投资者欢迎,为集团带来可观的资金流入。
而西方市场方面,凭借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以及严谨的投资程序,集团与Affiliated Managers Group, Inc.(「AMG」)(拥有惠理7%股权)的芝加哥全资附属公司Aston Asset Management,LLC(「Aston」)合作,于二零一五年十二月在美国推出ASTON/Value Partners Asia Dividend Fund。该基金是惠理在美国零售市场的首项产品,同时加强了集团与Aston及AMG的策略合作关系。
六、审慎发展小额贷款业务
成都市武侯惠信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惠信小贷」)乃本集团为成都市白领阶层、小公司
企业家,以及中小企业设立的贷款业务。二零一五年中国经济放缓,尽管中国小型贷款公司举步维艰,但惠信小贷仍为惠理带来650万港元的利润。鉴于小额贷款行业面临更多挑战,惠信小贷调整业务策略,并向信贷记录较好的企业发放贷款,旨在保持优良的贷款质素。同时,惠信小贷亦积极扩展网上平台,为更多优质借款人仕提供服务。
1. 由于每股股息根据集团已确认之利润而厘定,未计及二零一五年内录得的未确认公平净值亏损,而每股盈利则反映了未确认公平净值亏损的影响,故此,二零一五年的每股股息较每股盈利为高。
2. 数据截至二零一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3. 数据源:彭博信息,于二零一五年三月二十日,即ETF成立日期。
4. 中国证监会数据截至二零一六年二月二十六日。
- 完 -
惠理是亚洲规模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旨在提供国际水平的投资服务及产品。截至二零一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管理资产为156亿美元。自一九九三年成立以来,惠理于亚洲以及环球市场一直坚持采用价值投资策略。惠理集团于二零零七年十一月成为首家于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巿(股份编号:806 HK)的资产管理公司。集团总部位于香港,在上海、北京、台湾、新加坡及成都均设有办事处。惠理管理絶对回报偏持长仓基金、长短仓对冲基金、定息收益产品、交易所买卖基金及量化产品,服务亚太区、欧洲以及美国等地的机构及个人投资者。
(来源:和讯)
东方视窗:http://www.dongfang8.com
正规的小额贷款机构
迈入2023年,网络小贷牌照再少一张。
1月18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A股上市公司仁东控股于1月17日发布公告指出,旗下广州仁东互联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仁东小贷”)申请退出小额贷款市场,当前已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小贷行业持续洗牌,有玩家黯然退场,也有玩家持续增资扩大展业规模。
仁东小贷不再从事小贷业务
这家上市公司放弃了一张网络小贷牌照。1月17日晚间,仁东控股公告指出,根据国家相关部门关于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监管工作精神,结合监管部门要求和实际情况,仁东控股子公司仁东小贷申请退出小额贷款市场,删除经营范围和名称中“小额贷款”字样,不再从事小额贷款业务。
当前,仁东小贷已经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并领取了新的营业执照。根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仁东小贷在1月11日发生了名称、法定代表人、董事备案等一系列工商变更。公司名称变更为广州仁东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主营项目类别由货币金融服务变更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当前公司经营范围包括计算机系统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信息咨询服务(不含许可类信息咨询服务)、企业管理咨询等。
仁东小贷成立于2017年11月,此前名为广州民盛互联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由仁东控股及其全资子公司广东合利金融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注册资本4亿元。从公司官网透露的信息来看,仁东小贷主要产品包括信贷、消费分期等,业务涵盖的场景有3C消费、旅游消费、医美消费、电商、餐饮等多个行业。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上半年,仁东小贷营收同比下滑近四成。北京商报记者梳理仁东控股近年来财报发现,2020年全年,仁东小贷营收2061.06万元,同比增长107.49%;2021年仁东小贷营收2497.62万元,同比增长21.18%万元。但2022年上半年,仁东小贷营收697.79万元,同比下滑39.98%,占公司总营收0.86%。
仁东控股上半年营业收入整体下降7.94%,在2022年上半年财报中,仁东控股也提到,公司营业收入下降主要是受到上半年疫情反复、整体经济不景气、社会消费需求下降等因素影响,整体下降幅度不大。但并未单独提及小额贷款业务大幅下降的原因。
在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看来,一边是小贷行业持续加强严监管,一边网络小贷业务出现萎缩,仁东控股退出了小贷业务,正是综合考虑了监管从严、门槛提升以及自身小贷业务情况。不过,仁东控股正在不断加强融资租赁业务,也能够实现对企业客户提供融资服务。
行业仍将持续洗牌
对于仁东小贷退出市场的具体原因和后续业务规划、对母公司整体的业绩影响等问题,北京商报记者也向仁东控股方面进行了了解,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对方回复。
仁东小贷“下线”,网络小贷牌照也再少一张。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仁东小贷是2023年首张退出市场的网络小贷牌照。在2022年末,小米旗下金融科技板块天星数科剥离小贷业务,原重庆市小米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更名为重庆融渝科技有限公司,经营范围不再包含网络小贷业务。
有玩家退场,也有玩家在扩大规模,2023年以来已有两家网络小贷公司完成增资。其中,深圳市财付通网络金融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由100亿元增至约105.26亿元,重庆京东盛际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由50亿元增至55亿元。
另一方面,在牌照数量上限稳定的情况下,老玩家的持续退场,也意味着网络小贷牌照数量的减少。2022年10月,银保监会公开回复,明确提到“全面叫停新设网络小额贷款从业机构”。
于百程指出,互联网小贷行业目前处于政策的过渡期,《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尚未落地,互联网贷款监管愈加严格和规范,在这样的背景下,行业的优胜劣汰不断加剧。
“从网络小贷的发展路径来看,一些重视网络小贷业务牌照的互联网巨头,仍将通过增资向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靠拢;另有部分巨头获取了消费金融公司等牌照,有望进一步弱化或者退出网络小贷。此外,当行业红利潮水退去,部分持有网络小贷牌照的机构也有可能选择退出,网络小贷行业将持续洗牌。”于百程如是说道。
北京商报记者 廖蒙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成都武侯惠信小额贷款公司(正规的小额贷款机构)":http://www.ljycsb.cn/dkzs/13821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