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说|上市十年董事长黯然退出,合肥国资委猛砸22亿元参股欧菲光图什么?,下面是界面新闻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合肥国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记者 | 曹立
编辑 | 陈菲遐
继在蔚来汽车(NIO.O)上投资70亿元后,合肥国资委又出手了。
欧菲光(002456.SZ)日前发布公告,拟定增67.58亿元,合肥国资委参与定增。同时,A股消费电子的风云人物、欧菲光董事长蔡荣军宣布辞职。一进一出,欧菲光已成合肥国资委力捧对象。那么,合肥国资委究竟看上了欧菲光什么?
蔡荣军的十年
2010年8月3日,欧菲光正式登陆A股。当时蔡荣军可能想不到,自己的公司在随后几年中成为A股龙头,更想不到,自己会在十年后黯然退出。
上市之初,主营产品是红外截止滤光片的欧菲光并未引起市场太多关注,当时A股最受追捧的是刚刚拿到苹果触摸屏订单的莱宝高科(002106.SZ)。有电子行业分析师将莱宝高科和欧菲光的触摸屏送至第三方市场监测,结果显示莱宝产品显著超出欧菲光。
然而,市场对触摸屏的OGS和Film路线发生错判,给了欧菲光弯道超车的机会。当时大多数厂家倒向OGS路线,而蔡荣军则毅然投向了Film路线。
2011年,欧菲光大力投入后,财务报表惨不忍睹,股价更是低迷。2012年,欧菲光业绩开始好转并爆发,两年涨了10倍,在那两年低迷的熊市中,欧菲光绝对是A股的龙头。
蔡荣军的战略一度成功,那就是看准一个方向,直接砸重金做成行业产能最大,建立规模优势。蔡荣军随后在摄像头模组和指纹识别模组这两个产品上复制了这一模式,并取得了成功,延缓了欧菲光本该在2015年就到来的危机。
从2015年开始,欧菲光触控模组技术逐步被更先进的方案替代,这时欧菲光前期在触控模组上的巨额投入反而成为负担。
到2018年,欧菲光终于没有逃过周期的宿命。这一年智能手机销量见顶,欧菲光各项业务全面溃败,年底资产减值达到18.4亿元。伴随而来的,还有高质押问题。
从2019年5月开始,南昌市国资开始逐步接盘欧菲光各项子公司业务,先后以增资或受让方式介入欧菲光旗下盈利较好的摄像头模组和指纹识别模组资产。
2019年10月,南昌国资下属的国金工业介入上市公司层面,受让4.3亿股的欧菲光股份,占欧菲光总股本的16%,分三期交割,交割完成后,国金工业将成为欧菲光第一大股东,而原先实际控制人蔡氏兄弟则从31.29%降至15.29%。
为避免了实控人发生变更,欧菲光实控人还与国金工业签订了《一致行动协议》,约定首次交割日起的三年内,国金工业要和董事长蔡荣军保持一致。
不难看出,在股权转让后,蔡荣军虽然还是董事长,但其话语权已经缩小。
合肥国资委的野心
经统计,为接盘欧菲光,南昌国资在协议上的出资金额前后共计60.62亿元,如果要彻底解决欧菲光的债务问题并保持未来发展投入,南昌国资总计的出资规模将达到百亿级别。
单靠南昌国资一家“拯救”欧菲光,可能会消化不良。这时,合肥就向欧菲光伸来了“橄榄枝“。
2019年11月,欧菲光借机剥离了盈利能力较差的安卓手机触控模组业务,由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国资接盘。
现在回看,这其实只是一道前菜,背后的主厨是相距舒城县只有半小时车程的合肥市。
此次欧菲光定增的项目,主要集中用于高像素光学镜头、3D光学深度传感器、高像素微型摄像头模组等项目。
认购者方面,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建投集团)和合肥合屏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合肥合屏)认购金额分别为12亿元和10亿元,合计22亿元。合肥建投集团和合肥合屏均为合肥国资委下属企业。不难猜测,此次募投项目的落实地点应该是在合肥市。
安徽奋力招募欧菲光的原因,可能在于产业的集聚效应。2019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第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合肥市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集群入选。京东方十年前来到合肥,在这里共建设三条TFT-LCD生产线,其中包括全球首条10.5代线,在合肥京东方的带动下,合肥新型显示产业集群也汇聚上下游企业已超过70家,打通了上游原材料、中游显示器件和下游终端整机的完整产业链。欧菲光一旦在合肥投产产业线,规模效应可想而知。
具体到募投方向,高像素光学镜头等项目的技术附加值高于公司原来的摄像头模组业务,如果成功量产,有望优化欧菲光现在的产品结构,公司的整体毛利率有望在现在9.87%的基础上提高,对上市公司来说并非坏事。
对合肥来说,高像素光学摄像头、3D光学深度传感器这些产品也可用在汽车上,和之前引入的蔚来汽车有一定协同效应。
但是,本次定增的摊薄力度也同样很大。公告显示,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8.08亿股,不超过本次非公开发行前公司总股本的30%,这意味着短期内公司每股收益将大幅下降。
6月4日开盘,欧菲光低开1.72%。市场也显然十分在意增发后摊薄每股收益这一问题。
正规的小额贷款机构
迈入2023年,网络小贷牌照再少一张。
1月18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A股上市公司仁东控股于1月17日发布公告指出,旗下广州仁东互联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仁东小贷”)申请退出小额贷款市场,当前已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小贷行业持续洗牌,有玩家黯然退场,也有玩家持续增资扩大展业规模。
仁东小贷不再从事小贷业务
这家上市公司放弃了一张网络小贷牌照。1月17日晚间,仁东控股公告指出,根据国家相关部门关于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监管工作精神,结合监管部门要求和实际情况,仁东控股子公司仁东小贷申请退出小额贷款市场,删除经营范围和名称中“小额贷款”字样,不再从事小额贷款业务。
当前,仁东小贷已经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并领取了新的营业执照。根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仁东小贷在1月11日发生了名称、法定代表人、董事备案等一系列工商变更。公司名称变更为广州仁东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主营项目类别由货币金融服务变更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当前公司经营范围包括计算机系统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信息咨询服务(不含许可类信息咨询服务)、企业管理咨询等。
仁东小贷成立于2017年11月,此前名为广州民盛互联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由仁东控股及其全资子公司广东合利金融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注册资本4亿元。从公司官网透露的信息来看,仁东小贷主要产品包括信贷、消费分期等,业务涵盖的场景有3C消费、旅游消费、医美消费、电商、餐饮等多个行业。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上半年,仁东小贷营收同比下滑近四成。北京商报记者梳理仁东控股近年来财报发现,2020年全年,仁东小贷营收2061.06万元,同比增长107.49%;2021年仁东小贷营收2497.62万元,同比增长21.18%万元。但2022年上半年,仁东小贷营收697.79万元,同比下滑39.98%,占公司总营收0.86%。
仁东控股上半年营业收入整体下降7.94%,在2022年上半年财报中,仁东控股也提到,公司营业收入下降主要是受到上半年疫情反复、整体经济不景气、社会消费需求下降等因素影响,整体下降幅度不大。但并未单独提及小额贷款业务大幅下降的原因。
在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看来,一边是小贷行业持续加强严监管,一边网络小贷业务出现萎缩,仁东控股退出了小贷业务,正是综合考虑了监管从严、门槛提升以及自身小贷业务情况。不过,仁东控股正在不断加强融资租赁业务,也能够实现对企业客户提供融资服务。
行业仍将持续洗牌
对于仁东小贷退出市场的具体原因和后续业务规划、对母公司整体的业绩影响等问题,北京商报记者也向仁东控股方面进行了了解,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对方回复。
仁东小贷“下线”,网络小贷牌照也再少一张。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仁东小贷是2023年首张退出市场的网络小贷牌照。在2022年末,小米旗下金融科技板块天星数科剥离小贷业务,原重庆市小米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更名为重庆融渝科技有限公司,经营范围不再包含网络小贷业务。
有玩家退场,也有玩家在扩大规模,2023年以来已有两家网络小贷公司完成增资。其中,深圳市财付通网络金融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由100亿元增至约105.26亿元,重庆京东盛际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由50亿元增至55亿元。
另一方面,在牌照数量上限稳定的情况下,老玩家的持续退场,也意味着网络小贷牌照数量的减少。2022年10月,银保监会公开回复,明确提到“全面叫停新设网络小额贷款从业机构”。
于百程指出,互联网小贷行业目前处于政策的过渡期,《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尚未落地,互联网贷款监管愈加严格和规范,在这样的背景下,行业的优胜劣汰不断加剧。
“从网络小贷的发展路径来看,一些重视网络小贷业务牌照的互联网巨头,仍将通过增资向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靠拢;另有部分巨头获取了消费金融公司等牌照,有望进一步弱化或者退出网络小贷。此外,当行业红利潮水退去,部分持有网络小贷牌照的机构也有可能选择退出,网络小贷行业将持续洗牌。”于百程如是说道。
北京商报记者 廖蒙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合肥国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正规的小额贷款机构)":http://www.ljycsb.cn/dkzs/138115.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