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林间号!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车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手机租机

林间号 > 贷款知识 > 淘贷宝p2p贷款(P2P网络借贷平台)

淘贷宝p2p贷款(P2P网络借贷平台)

贷款知识 admin 原创

“顺顺贷”老板涉嫌诈骗 500万咋“投”进他口袋?,下面是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淘贷宝p2p贷款

温州网讯 这是一家曾风光一时的P2P网络借贷平台。

对外,它宣称有多年金融借贷领域经验,建立了一套成熟的业务操作流程和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拥有一支优秀的风险控制团队。

而实际上,这只是一家毫无风险控制功能、没任何安全保障的公司,更没有第三方资金监管平台。

所有的宣传,都是虚假的!

昨天,这家名为温州顺顺贷民间融资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林某,因涉嫌集资诈骗罪站上鹿城法院的被告人席。

欠下1000万债务 虚假注资1000万办P2P

今年39岁的林某是市区人,曾从事多年化工批发生意,后来从事民间借贷、垫资还贷等。

2014年,林某因垫资还款生意和介绍贷款业务时,欠下了1000万元左右的债务。在巨大的资金压力下,他听说P2P行业很赚钱,而且很有发展前景。于是,在当年的12月3日,并不熟悉P2P模式的林某投入几十万元,开始试水这一新行业。

他注册登记成立了温州顺顺贷民间融资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找来张某当公司法定代表人,他自己实际对公司负责经营。

公司注册时,林某填了1000万元的认缴金额,而实际上并未缴纳。注册之后,他推出网络服务平台,在网络上,宣传“顺顺贷”是一家为个人借款与出借提供服务的网络服务平台,为有资金需要的借款人和有理财需求的投资人搭建的中介平台。此外,他还对外称,管理团队具有多年的金融借贷领域经验和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

真实投资人272名 员工和亲友当起“托儿”

2015年1月4日,林某的P2P公司正式运行。“第一个月,并不顺利,只有十几万元的投资量。”林某在法庭上说,后来,他去询问了别的P2P平台,模仿了一部分其他公司的运营模式。

慢慢地,林某在网络平台上以年利率18%、20.4%及奖励金(首充奖、续投奖、推荐奖等)吸引投资客户,到去年4月20日,该平台发布了81个信用标(包括压岁红包天标、奖励标、新手特权标等)用于提升网络人气和自融资金。

同时,推出74个抵押标(房标、车标、金标等)。法庭上,公诉人指出,大部分抵押标借款人均不是真实的以“顺顺贷”为中介平台借款的人,而是顺顺贷员工、亲友或欠林某钱的人。林某为了提升业务量、充人气,以这些人的名义发布。

高额利息加上口口相传,“顺顺贷”很快吸引了投资人的关注。至去年4月20日,“顺顺贷”平台共计注册会员649人,其中真实投资人为272人,剩余的377名注册会员均是“顺顺贷”公司内部注册,用于投标提升人气。

272名真实投资人以线上充值或线下充值的方式,共计投入575万余元。这些钱打至“顺顺贷”公司账户后,继而转入林某的私人账户。去年4月20日,林某向公安机关投案,至此,已有97名真实投资人结清投资款,剩余的175人共计339万余元欠款未收回。

14名员工证言揭真面目 “顺顺贷”平台只是“资金池”

法庭上,公诉人出示了“顺顺贷”公司的14名员工证言。

他们均证实,“顺顺贷”的实际老板是林某。所谓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都是假的,公司所谓的风险管理人员仅有员工程某一人,他按照林某的指示,将借贷信息上传“顺顺贷”平台而不负责审核内容。

此外,林某对外一直自称与银行合作,有第三方资金监管平台,实际上,“顺顺贷”并没有第三方资金监管平台。所谓的网络借贷平台,只不过是一个“资金池”。

公诉人认为,林某的行为涉嫌集资诈骗罪,对此,林某表示自己确实有罪,但是希望法院按照法律规定判决。

◆庭审实录 财务比较混乱十几名财会也算不好账

公诉人:你开了“顺顺贷”后有没有盈利?

林某:有,但是很少。前期都是模仿别的平台,属于摸着石头过河。

公诉人:公司有没有做账?

林某:为了做好账,我陆续招了十几个财务人员,但是因为公司财务比较混乱,这么多财务人员都没办法把账算好。

公诉人:你公司是什么时候开始资金紧张的?

林某:去年3月下旬,陆续有标到,客户提款量比较多,因为前期有一部分资金用到了公司运营上,导致我们面临了资金压力。

公诉人:既然资金已经困难,为什么去年4月份还发放抵押标?

林某:我一直希望公司可以正常化运营,所以每天都要有标的物发上去,让客户觉得公司是正常的。

预算费用差距大没有成熟的平台

公诉人:去年4月20日,为什么选择投案?

林某:主要还是我前期太理想化了。公司成立后,才发现预算费用差距很大,我意识到没有成熟的平台,P2P的前景并不美好。而那个时候,我已经亏损了一部分,如果继续任由发展下去,肯定会有很多投资人的资金还不出来,窟窿就会越来越大。

公诉人:案发时,你还有339万元的欠款未还给投资人,这些钱用到哪了?

林某:我投案前到期的标全还清了,投案后到期的信用标,已经超出我能还的能力范围。这300多万元,有百来万元被我用于偿还个人债务,另外200多万元用于公司的营销和部分开支。

公诉人:公司需要哪些营销费用?

林某:主要是开销、广告、促销和利息支付等,我得想尽办法打开公司的规模和影响力,只可惜事与愿违。

◆公安数据 两年查处16起P2P网贷案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全国累计出现问题网贷平台1316家。

市公安局经侦支队公布,2015年温州地区共查处P2P网络借贷平台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8起,涉及金额1亿多元,涉及全国各地投资者1000余人,这8家平台分别是温州金融港、强强财富、惠信财富、莲花财富、顺顺贷、乐贷通、力川金融、淘贷宝。加上2014年我市公安部门查处的8起,两年来我市共查处16起P2P网络借贷平台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涉案金额约2.5亿元,涉及投资者3000多人。

◆专家支招 如何辨别P2P平台有无猫腻

虽然被查处的P2P网贷平台众多,但是仍有不少市民在关注这一平台,那么,该如何识别P2P有无猫腻?昨天,记者请教了投资专家郑建标。

郑建标称,市民投资P2P平台要注意以下四个细节:

1、从大的范围,P2P平台选择很重要,相对来说,全国性的平台肯定好一点。

2、P2P平台是否正规,要看他是否有第三方资金托管平台,也就是说,客户的投资款,是不能直接进到公司里的,必须要到第三方托管平台。

3、投资人的钱投出去后,一定要有债权转让表,要让投资人知道谁是受让人。

4、投资人知道借款人后,要查一查借款的企业信息,看这家企业是否真实存在。

本文转自:温州网

P2P网络借贷平台

针对近期有不法分子冒充金融监管部门或者工作人员,打着“P2P清退回款”“消除不良征信”“受理投诉”等旗号实施诈骗,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7月12日发布风险提示,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提高警惕,增强反诈意识和识别能力,保护好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

图片来源:新华社发

冒充金融监管部门实施诈骗的手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手法一:伪造金融监管部门文件实施诈骗。不法分子冒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名义,通过电话短信、快递信函、互联网等渠道,发布“P2P出借人风险专项清退通知”“金融平台清退通知”等虚假信息,引诱投资人通过所谓“官方回款渠道”进行“清退登记”。投资人注册登记后,不法分子再以需要缴纳保证金等作为回款条件,诈骗投资人钱财。

手法二:假冒金融监管部门受理投诉实施诈骗。消费者在非官方渠道投诉后,不法分子利用非法获取的消费者手机号码、投诉内容等信息,以“解决投诉”“理赔退费”等为由联系消费者,诱导其点击“XX监管部门在线理赔中心”等虚假链接或者利用视频会议软件创建所谓“XX监管部门会议室”,诱骗登录并开启屏幕共享,从而骗取银行卡号、网银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盗取消费者资金。

手法三:冒充金融监管人员以“消除征信不良记录”实施诈骗。不法分子假冒金融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利用非法收集的银行卡号、贷款额度等个人信息,通过电话、社交软件等联系消费者并骗取信任,谎称消费者在使用信用卡、互联网贷款等借贷产品时产生逾期记录,将被列入“征信黑名单”,如要“修复征信”,需向指定的“专用账户”转入资金进行“信用佐证”,并称该笔款项随后将予退回。一旦消费者信以为真操作转账,不法分子迅速转移资金并藏匿。

以上诈骗手法均为非法冒用金融监管部门名义,利用部分金融消费者急于解困、挽回损失、自证清白等心理特点进行诈骗。为保护广大消费者信息安全、财产安全等合法权益,金融监管总局提示:

一、金融监管部门不直接办理金融业务,也不会与消费者有任何资金往来。金融监管部门从未设立或者授权设立P2P、投资理财等“回款渠道”,不会通过QQ群、微信群、交易平台等面向社会公众开展资金清退工作。

二、选择正规机构的合法金融服务。消费者如果有借款、理财、保险等金融需求,应通过具备相应业务资质的机构获取金融服务。切勿盲目相信陌生来电、短信、广告传单、社交媒体等非正规途径推销的“低息快捷”“免抵押担保”贷款业务及“保本高收益”理财产品等。

三、加强个人信息保护,谨防信息泄露。对于不明来源的“内部消息”以及非官方渠道发布传播的信息,消费者要仔细辨识,妥善保管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及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不点击不明链接或者下载不明APP,不与陌生人共享屏幕,审慎对外提供个人信息,避免因信息泄露造成财产损失。

四、通过官方渠道合法合理维权。因金融产品或者服务问题与金融机构发生争议的,消费者可优先选择金融机构公布的官方投诉受理渠道进行处理;未达成一致的,可向当地金融纠纷调解组织申请调解或者向金融监管部门反映。切勿随意点击或者打开陌生人发送的所谓“官方投诉链接”。

五、发现犯罪线索或者遭遇损失及时报案。一旦遭遇诈骗或者发现涉嫌违法犯罪线索,消费者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反映有关情况,不可轻信网络上自称“网警”“黑客”等组织或者人员,避免再次受骗。同时,注意留存证据,积极提供线索,配合公安机关案件侦查,尽力挽回损失。


来源:新华社微信

作者:李延霞 马琦羽

编辑:江萍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淘贷宝p2p贷款(P2P网络借贷平台)":http://www.ljycsb.cn/dkzs/13794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