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再添不良处置渠道:中邮消金挂拍首个不良资产包,下面是经济观察报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2014年不良贷款余额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群 3月2日,中邮消费金融在银登网上发布第1期个人消费信用不良资产转让公告。该资产包涉及1280户借款人,未偿本息总额3153.98万元,其中未偿本金总额为1667.91万元,加权平均逾期天数为957天。
该资产包将于2023年3月16日上午10时在银登中心网站进行公开竞价,起拍价102.5万元,仅为本金的0.6折、本息的0.3折,采取多轮竞价形式。报名截止时间为2023年3月9日15时。
中邮消费金融方面向经济观察网表示,此次不良贷款批量债转是公司丰富不良资产处置手段的一次重要的创新尝试,是实现公司业务高质量发展的落地措施之一。个人消费信用不良贷款转让的顺利开展,一是进一步丰富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的手段;二是有利于将公司清收的优势领域与资产管理公司的优势领域进行互补,促进不良资产的回收;三是有利于公司进一步夯实资产质量、减缓拨备增长。
这是国内首单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贷款转让公告。
2022年12月30日,银登网发布《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批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将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以及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纳入试点机构范围;注册地位于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河南、广东、甘肃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银行机构也将获准纳入不良贷款转让试点机构范围。
根据2月24日银登网更新的已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机构统计表,捷信消费金融、中银消费、中原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和湖北消费金融等5家消费金融公司已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
“不良资产转让为消费金融公司增添了市场化处置不良资产的有效途径。”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玲玲认为,随着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大,不良资产规模也将进一步增加,如何通过市场化手段有效处置不良资产成为消费金融公司必须解决的问题,预计将有更多消费金融公司在银登网上开展不良资产转让业务。
邮储银行2022年半年报显示,中邮消费金融不断提升大数据风控能力,稳健应对疫情相关影响。截至2022年6月末,中邮消费金融总资产435.14亿元,净资产51.35亿元;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29.43亿元,实现净利润1.91亿元。根据时间安排,中邮消费金融将于3月16日10时在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平台上对其持有的1280户个人消费信用不良货款进行公开竞价活动。投名截至时间为3月9日15时。
2022年11月,金美信消费金融鹭盈2022年第一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文件显示,其违约贷款处置程序及方法为:贷款逾期后按照内催-委外-司法的流程进行处理,主要采用短信-信函-电话-外访等方式进行催收。如若不良贷款的催收一直无效,公司会进入到核销环节,针对逾期超过180天且至少进行了六次以上追索的贷款进行核销。
根据惠誉博华信用评级公司测算,测试样本中的消费金融公司2019年-2021年净核销率((贷款核销额-收回额)/平均贷款余额)分布在4%-10%不等,显著高于同期样本金融租赁和汽车金融公司0.29%和0.37%的核销水平。惠誉博华预计,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核销收回在2022年面临一定压力,但在2023年伴随着经济复苏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2》,截至 2021年末,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贷款余额149.90亿元,平均不良贷款率为2.11%,拨备覆盖率为296%,资产质量指标有明显改善。
2022年,包括银行信用卡在内的消费信贷业务不良资产余额攀升较快。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定位更多服务于“长尾客户”,通过信用资质下沉与商业银行形成错位竞争,客户资质可下沉至三线城市以下个人用户,客群风险抵御能力相对偏弱,但从部分消费金融公司披露的数据来看,不良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根据马上消费金融安逸花2023年第一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文件,截至2022年3季度末,不良贷款率为2.30%,较2021年末降低0.46个百分点。
惠誉博华评级公司研究报告显示,大部分消费金融公司长期风控有效性尚未经历完整的周期检验,风控数据外部依赖性强,部分消费金融公司存在对场景、客户数据和风险数据的外部依赖,监管亦多次强调互联网贷款独立风控与核心业务环节不得外包。目前,我国多数消费金融公司成立于2014年之后,尚未经历完整的经济周期检验,且数据的自有转换和风控数据积累不足,本次疫情对于消费金融公司是首次试金石,消费金融公司风控的长期有效性有待进一步观察。头部银行系消金可借助母行成熟的风控系统、更为广泛和丰富的数据基础和更多的金融科技投入,在构建独立有效的风控体系方面更具优势。
不良贷款覆盖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婧 北京报道
近日,中国银行发布了2022年上半年业绩报告并召开业绩发布会。截至6月末,中国银行资产总额28.05万亿元,比年初增长4.98%;负债总额25.61万亿元,比年初增长5.07%。贷款类资产占比提升1.6个百分点,客户存款占比提升1.9个百分点,存款付息率保持稳定。
业绩方面,上半年中国银行实现营业收入3136.11亿元、同比增长3.55%,实现税后利润1,243亿元,同比增长4.86%,实现本行股东应享税后利润1,199亿元,同比增长6.30%。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6月末,集团不良贷款余额2,272亿元,较年初增加184亿元,不良贷款率1.34%,较年初上升0.01个百分点。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183.26%,资本充足率16.99%,保持在合理充足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在全行业净息差承压的大背景下,中国银行上半年净息差为1.76%,比上年提升1个基点。
外币资产收益率有所提高 净息差稳中有升
半年报显示,影响中国银行净息差的主要因素有:一是中国银行持续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客户贷款占生息资产的比重提升,中国内地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平均余额在中国内地人民币客户贷款中的占比达74.71%。二是美联储多次加息,拉升了外币资产收益率。三是中国银行坚持量价双优,加强负债成本管控,主动压降高成本存款,境内人民币负债成本相对稳定。
中国银行行长刘金表示,中国银行今年上半年实现净息差逆势走升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一方面,中国银行主动优化人民币资产负债的结构,合理控制负债的成本。把优化负债结构作为稳定息差的工作重点,坚持人民币存款“量价双优”的策略,稳妥有序地压降高成本的存款,有效控制人民币负债端的成本上升。其中境内人民币客户存款付息率较上年仅上升了1个基点。
与此同时,中行主动调整人民币资产结构,境内贷款占生息资产比重比上年提高了一个百分点,其中中长期贷款占比达到74.71%,促进了人民币净息差的稳定。这和当前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大型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增加中长期贷款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另一方面,上半年中国银行合理摆布外币资产,提升外币资产的收益率。中国银行的外币资产和境外资产占比较高,在所有同业当中是最高的。过去几年主要外币低利率或者负利率的市场环境下,外币的息差是导致中行净息差走低的重要因素。去年以来中行前瞻性做好境内外的外币资产摆布,其中境内外币贷款占境内外币生息资产的比例比上年提高了5.5个百分点。随着上半年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的转向,美元等货币大幅加息,外币资产的收益率有所提高,外币净息差逐步回升。
数据显示,6月末,中国银行境外商业银行客户存款、贷款总额分别为5,088.19亿美元、4,295.34亿美元,比上年末分别增长1.49%、1.32%。上半年,实现利润总额36.85亿美元,同比增长1.18%,对集团利润总额的贡献度为15.77%。
中国银行的净息差走高是在服务实体经济力度不减、持续让利的大背景下实现的。从上半年的贷款利率看,中国银行境内人民币贷款的利率持续下降,新发生贷款的利率仅为3.65%,比上年下降34个基点。截至6月末,中国银行境内人民币公司贷款比年初新增8987亿元,增量也创下了历史新高。其中制造业贷款增速15.64%,较上年同期多增了5.19个百分点,中长期制造业贷款增速19.97%,余额占比较年初提升1.3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贷款、科技金融、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分别增长了12.54%、17.21%和67.00%。
“停贷”项目按揭贷款金额较小 整体风险可控
中国银行风险总监刘坚东介绍,今年上半年中行对公房地产不良率较年初上升约0.6个百分点,与主要同业基本一致。上半年,中国银行对房地产行业做了全口径的排查、研判,包括贷款、债券、理财等业务。排查情况显示,出险客户敞口相对较低,总体风险可控。
停贷事件发生以后,中国银行迅速组织力量对全行涉及“停工停贷”的各类贷款进行了全面排查。总体来看,中国银行自身“停贷”项目按揭贷款金额较小,与其他银行同业基本保持同样的水平,停工停建、延期交付贷款规模占我行总体房地产贷款比例也不高,整体风险可控。
刘坚东表示,未来,中国银行将继续坚持贯彻“房住不炒”基本政策,支持房地产企业和购房者的合理融资需求,有序安排房地产贷款投放,维护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优先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普通住宅开发项目,持续优化房地产贷款结构,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整体来看,上半年中国银行集团的整体资产质量保持稳定,主要风险指标在可比同业中保持较低水平。上半年资产质量主要有三个特征:
一是,虽然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较年初双升,但新发生不良比上年同期有所减少。清收化解方面,虽然部分不良大户化解在今年上半年取得突破,但受疫情影响,总体不良化解处置进度有所放缓,和去年同期相比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这也直接导致不良贷款率较年初略有上升。
二是,从不良的内部结构来看,境内不良贷款率下降,海外不良贷款率略有上升。境内资产质量整体呈现相对稳定的状态,境内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下降0.03个百分点。其中,对公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较年初双降,个人贷款受疫情影响,不良和逾期均有所上升。受海外疫情、局部战争影响,海外业务不良率较年初有所上升。
三是,从信贷结构来看,今年上半年信贷结构不断优化,重点发展领域资产质量保持健康平稳。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领域贷款的增速高于平均水平,也确保了未来资产质量整体结构的稳定。
普惠贷款余额增速居六大行首位 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
数据显示,6月末,中国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1,050亿元,同比增速为41.38%,超过全行各项贷款增速30个百分点,两项指标都列大行第一位。有余额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近70万户,较年初增长7.7万户,普惠金融覆盖面进一步提升。当年新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3.87%,比上年下降9个BP。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34个BP,持续让利小微企业。同时,得益于各项风险缓释的政策,普惠贷款的不良余额和不良率总体保持稳定。
刘金介绍,今年以来,中国银行继续实施延期还本付息的政策,缓解小微企业受疫情影响用款还款的困难。从2020年以来到6月底,为普惠小微客户办理延期偿还本金2,367亿元,延期偿还利息6,700万元。
在刘金看来,从长远来看,普惠金融要想真正实现扩面增量,必须借助数字化的工具和数字化的产品。像中国银行这样一家大型银行,如果普惠贷款的客户、中小企业贷款的客户停留在几十万、上百万这样的数量级,是远远不够的。中国银行正在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战略、大力发展科技绿洲工程,为普惠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中国银行的底气还来自于其不断扩大的客户基础。数据显示,中国银行对公有效客户同比增长11.5%,全量个人客户突破5亿户,增速列可比同业第一。手机银行的月活客户数突破7,300万户,同比增长15.64%,企业网银客户数近687万户,企业手机银行交易额同比翻番。
“下一阶段我们将继续坚持金融惠民,加大普惠信贷的投放。” 刘金表示,中行还将紧跟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强化对科创企业、外贸企业、新市民等重点领域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加快普惠金融的数字化转型,丰富线上贷款产品的体系,持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质效。
(统筹:马春园)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2014年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覆盖率)":http://www.ljycsb.cn/dkzs/135978.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