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银行:虚假宣传等违规问题高发,业绩增速放缓不良贷款走高,下面是发现好价值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江苏银行不良贷款
来源 | 财经九号作者 | 跳跳
纵观今年各大银行发布的2022年财报,江苏银行以705.70亿元的营收、254.94亿元的归母净利润,超过北京银行,成为新的“城商行一哥”。
江苏银行的迅猛发展,可以说是一匹“业界黑马”,各项表现亦是可圈可点。除了亮眼的业绩之外,江苏银行其他指标,诸如资产总额、存贷款总额、净资产回报率等等,都表现优秀,哪怕是股价,2022年的涨幅也是城商行板块的首位。
不过,江苏银行在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上,同样避免不了瑕疵和风险的出现,比如合规风险激增,不良贷款规模走高等问题。虽然规模和行业排名上去了,但品牌美誉度却未必那么好。
1
内控合规风险突出,一年内领十多张罚单
2月6号,央行发出了今年1号罚单,处罚的对象就是江苏银行。
处罚文件显示,江苏银行因存在“违反账户管理规定、违反流通人民币管理规定、违反人民币反假有关规定、占压财政存款或者资金、违反国库科目设置和使用规定、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规定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或者可疑交易报告、对金融产品作出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等九项违规情形,
被央行处以“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和罚款773.6万元”的处罚,并对江苏银行多位责任人处以了罚款。
在此前的1月20日,江苏银行作为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商及簿记管理人,在承销发行工作开展中,存在违反银行间债券市场相关自律管理规则的行为,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对其给予警告并责令其针对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整改。
据统计,自2022年1月1日至今,江苏银行总行及旗下多家分支机构因虚假宣传、违规销售基金等各种问题屡遭主管部门十多次处罚,处罚金额累计逾千万元。
如去年1月26日,江苏银行北京分行因开立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未及时备案、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等违法违规行为,被央行营业管理部给予警告并罚款124万元,相关负责人被罚款4.1万元;
再如去年底,江苏证监局在对江苏银行的基金销售业务进行现场检查发现存在三大违规问题,决定对江苏银行采取责令改正的行政监督管理措施。
事实上,这些年来随着江苏银行业务的“突飞猛进”,已经成为各大监管部门处罚榜单上的常客。
据新华社《经济参考报》报道,2021年江苏银行累计被处罚金额超1500万元,当年度累计被处罚30多次;
在黑猫投诉平台,截至今年4月底关于江苏银行银行卡部的累计投诉量达234条,已回复和已完成均为0条,投诉内容涉及违规催收、无故冻结卡片等等。
由此可见,江苏银行虽然已经成为业内头部银行,但在内控风险、业务合规、公司治理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业绩增速逐步下滑,不良贷款规模走高
从数据上看,2022年江苏银行实现了营收705.70亿元,同比增长10.66%;归母净利润254.94亿元,同比增长29.45%,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但年度营收较2021年的22.58%,2020年的15.68%、2019年的27.68%下降不少;
归母净利润增速也较2021年的30.72%有所下滑。
这种业绩增速放缓的趋势,也延续到了今年的一季报,今年一季度营收、归母净利润增速双双低于去年全年水平。
当然,如果拆分2022年四个季度数据来看,这种业绩增速下滑态势也很明显。
年报显示,去年四季度开始,单季度的营收、归母净利润等数据均出现了较大幅度下滑,可以说业绩表现最差季度。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随着存款、贷款规模的较高速增长,存贷比已经提升到93.52,较2021年、2020年的数据都要高。虽然随着贷款规模的增大,江苏银行的不良率在逐步下来,截止到2022年底,不良率下降0.14个百分点至0.94%,但不良贷款规模仍居高不下。
到去年底,江苏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51.03亿元,较2021年的151.38亿元基本持平,到了今年一季度,不良贷款规模走高到155.48亿元。
此外,在银行核心的指标,如资本充足率上,近三年江苏银行各级资本充足率呈现持续下滑趋势。2022年江苏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3.07%,较2021年的13.38%、2020年的14.47%下降不少;
其中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从2020年的9.25%下降了0.5个百分点至8.79%,在17家城商行中几乎垫底,仅好于青岛银行、杭州银行和成都银行。
值得注意的是,江苏银行作为2022年第一组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还需面对附加0.25%的监管要求,即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7.75%,目前已经逼近监管红线。
大干快上的同时,如何把控风险,也是江苏银行需要考虑的因素。
3
消费者投诉频频,员工却高薪居行业第二
说到风险,江苏银行恐怕还面临消费者口碑下滑的风险。上文提及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又许多未处理的投诉,许多诉求在于虚假宣传、征信异常、暴力催收等等;
这些投诉单或许描述与事实有一定出入,但结合相关监管部门对其的处罚来看,似乎也能得到很大程度的印证。
比如在近期,就有消费者发帖投诉称江苏银行某支行工作人员欺骗老年人购买中高风险理财产品、对逾期客户开展恐吓催收等投诉。
有意思的是,江苏银行一边是服务投诉的增加,另一边却是员工收入的高位。
据第三方数据Choice显示,2022年江苏银行的人均薪酬达到60.6万元,较2021年的57.5万增加5.3%,仅次于股份行中信银行的63.4万元。银行业的高薪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从江苏银行的年报中看到,除了普遍薪资较高外,江苏银行董监高等管理层中,薪资最高的居然不是董事长、行长、副行长等这些大佬!
比如董事长夏平去年仅有104万年薪,行长葛仁余仅有96万元粘性,其他几个执行董事、副行长也差不多。
反倒是两个职工监事鲍刚、施绳玖年薪高达234万、236万;两位行长助理李敏、王卫兵更是高达300多万年薪。
江苏银行,还是真有意思。
END.
(免责声明:本文数据及信息均来自上市公司财报、经济参考报、时代周报等媒体报道的公开信息,数据如有遗漏,欢迎更正,并以上市公司最终披露为准。)
不良贷款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付乐 刘佳 北京报道
近日,银登中心公布的已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机构统计表显示,捷信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中原消费金融三家消费金融机构已陆续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另有11家城市商业银行也于今年开立了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试点再次扩容。据《华夏时报》记者统计,截至2023年2月10日,目前已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机构数量为623家。
2月16日,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消费金融公司参与不良贷款转让业务,是消费金融公司化解自身坏账的又一渠道,有利于消费金融公司调整客户结构,甩掉包袱,轻装上阵。
消金机构试水
统计表显示,捷信消费金融已于2023年1月11日正式开户,成为行业中首个参与试点的消金机构。
企查查显示,捷信消费金融成立于2010年11月,注册资本70亿元,2019年底,捷信消费金融总资产一举突破千亿元,盈利曾排名行业第一。后经历了裁员、转型等一系列变动,2020年,捷信消费金融实现净利润1.36亿元,同比下降88.1%;营业收入112.32亿元,同比下降35.2%,业绩大幅下滑。
资产质量方面,据审计报告显示,2017年至2019年,捷信消费金融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3.82%、3.98%、3.6%。有媒体报道称,2021年年中,捷信消金曾出清多期不良资产,最终共计成功出清达133亿元。
2019年下半年以来,捷信消费金融ABS发行利率开始走高,并且此前发行的2只金融债票面利率也居高位,分别为6.74%和7.0%。
值得注意的是,捷信消费金融旗下自营贷款产品疑似停摆。《华夏时报》记者查询其官网、公众号及APP,相关页面均无法查看,显示“捷信相关消费贷款产品上架审核中”“捷信暂无适合您的产品”,但仍有导流助贷等业务,点击后将引导用户跳转至其他平台进行贷款操作。此外,由于利率、催收等问题,捷信消费金融遭到了大量投诉。
另有申请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的消金机构在财务指标方面,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其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67%、1.99%、2.28%、2.58%,逐年攀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8.93%、13.96%、11.11%、10.71%,逐年下降。
近几年,部分消金公司不良率承压。
例如,金美信消费金融披露的鹭盈2022年第一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说明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及2022年一季度末,金美信消费金融不良率(按逾期60天计算)分别为 0.20%、1.04%、1.46%和1.65%,整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王蓬博表示,此前,消费金融机构化解个人不良贷款的渠道只有催收、核销和计提等方式。为了降低不良率,消费金融公司增资较多,能够参与不良贷款转让后,也增加了消费金融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渠道,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其行为。
与此同时,也要考虑到消费金融资产处置的实际落地情况,AMC公司对收购处置复杂不良资产的兴趣相对不高。消金公司持有的是个人消费类贷款债权,缺少抵押物,用途广泛且地域范围分散,这都将加大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资产转让的难度。
王蓬博也指出,消费金融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也要看后续效果,比如AMC更喜欢将重资产盘活,对于个人贷款类缺少抵押物的业务,收购意愿相对不强。不良资产的核心难点是资产包的定价,而且对于以个贷为主的不良资产处置也要受到各种不可控因素的影响。
623家机构已开立
在政策层面,关于不良资产处置的步伐一直在加快。2021年1月,银保监会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复同意银登中心试点开展单户对公和个人批量不良资产转让,首批参与试点银行包括6家大型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
2022年12月30日,银登中心公布《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批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最核心的一点是,非银金融机构入局。该通知明确了在原试点机构范围基础上,将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以及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纳入试点机构范围。此外,将注册地位于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河南、广东、甘肃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银行机构纳入试点机构范围。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表示,第二批试点主要是扩宽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提升不良资产处置效率,有助于优化资产负债表轻装上阵,释放中小银行信贷空间。
截至2023年2月10日,目前已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机构数量为623家。其中,商业银行449家,农村中小银行与金融租赁公司各一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115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50家及金融资产投资公司5家。
然而,核销不良资产是否会吞噬金融机构较大的利润比例?
众所周知,金融机构需要用利润核销不良资产。无论消金机构还是农商银行,都是以降本增效为目标,如果机构没有这一利润空间,也会选择暂不转让,通过自行消化不良资产等手段来解决。此外,在转让过程中,操作流程、经营能力等因素也会阻碍不良转让进展。
王蓬博表示,核销不良资产短期内肯定会影响利润,但占比还要看具体各家的不良率以选择核销的比例。但总体来看,利大于弊。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江苏银行不良贷款(不良贷款)":http://www.ljycsb.cn/dkzs/135646.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