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开门红”态势延续,居民中长贷、短贷双双改善,下面是第一财经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贷款短期和中长期
继1月信贷投放“天量”增长后,2月信贷投放依然保持了较快节奏,新增社融同样超出预期,国内经济延续复苏态势。
3月10日,央行发布金融数据显示,2023年2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1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95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53.97万亿元,同比增长9.9%;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81万亿元,同比多增5928亿元。
“最大的亮点就是信贷同比高增的主要贡献项是居民端,居民贷款结束了15个月的同比少增,‘居民弱、企业强’的结构有望逐步改善。”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对记者表示。
新增人民币贷款大超预期
央行数据显示,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81万亿元,同比多增5928亿元。这一数据大超预期。
企业贷款仍为新增贷款主力。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208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21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863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61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578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11万亿元,票据融资减少989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73亿元。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节后复工复产和生产经营活动加快,带动企业融资需求继续回升;同时,财政支出前置和项目加快落地下,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撬动的基建配套贷款,以及政策支持下的制造业贷款、房地产行业融资,仍是当前新增信贷的重要推动。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认为,随着宏观经济向上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市场主体预期稳定、信心修复,经济内生动能带动实体融资需求稳中有升、持续恢复。同时,各主要银行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与力度,适度靠前发力,并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叠加2月相比去年同期工作日更多等有利因素,推动2月人民币贷款增量大幅高于去年同期及市场预期,延续开门红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疫情冲击消退,2月份,居民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双双改善。业内专家分析,后续居民按揭贷款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2月居民短期和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显示信贷需求边际改善,预示居民消费和楼市销售在回暖,但居民中长期新增信贷仍低于常年水平,反映目前楼市销售处于恢复阶段。
社融超预期放量
2月金融数据走强还体现在新增社融同样大超预期,实体经济资金需求持续回暖。其中,人民币贷款、债券融资多增是新增社融大幅超出市场预期的主因。
初步统计,2023年2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1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95万亿元;2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53.97万亿元,同比增长9.9%。
从结构看,2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82万亿元,同比多增9241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310亿元,同比少增170亿元;委托贷款减少77亿元,同比多减3亿元;信托贷款增加66亿元,同比多增817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70亿元,同比少减4158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3644亿元,同比多34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8138亿元,同比多5416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571亿元,同比少14亿元。
温彬表示,2月社融实现超预期放量。2月信贷和债券齐上量,社融增速回升,表内信贷、债券融资等均表现较好,对社融形成拉动。今年政府债发行节奏继续前置,远高于去年同期的2722亿元;债券市场波动趋缓,企业债发行逐步恢复常态,2月企业债券发行明显回升。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则指出,企业债融资与去年相差无几、或意味着理财赎回潮接近尾声等。
不排除适度定向降准可能
“从金融数据可以看出,在实体内生融资需求恢复、稳增长政策驱动以及低息贷款环境下,经历1月信贷快速增长之后,2月信贷投放依然保持了较快节奏,完成了前置发力和开门红目标。”温彬称。
市场上担心的疫后高通胀并未出现,目前来看,CPI和PPI同比增速仍保持低位。3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0%,涨幅比上月回落1.1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5%;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1.4%,环比持平。
这也意味着通胀对货币政策不会形成掣肘。《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央行日前在国新办发布会上提到,下一阶段的货币信贷总量要适度,节奏要平稳。
周茂华认为,2月金融数据继续保持强,供需两旺,短期降息迫切性不高,但年内降准可能性仍在。一方面,国内实体经济信贷需求延续回暖态势,实体经济融资表现理想;房地产融资也呈现回暖迹象,反映目前利率整体处于合理区间。但另一方面,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仍是主要矛盾,国内消费和需求恢复,需要适度货币环境支持,同时,货币政策需要平衡多个目标,后续政策不排除继续适度降准(定向降准)加大薄弱环节和重点新兴领域支持,激发微观主体活力。
温彬指出,为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满足“有效”需求,后续信贷投放总量与节奏需进一步调节。预计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维持同比小幅多增,二季度开始转入相对正常的节奏,从而为经济稳固运行和可持续增长创造适宜的金融环境。
个人中长期贷款
记者 王玉
中国人民银行周二发布数据显示,3月,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3.89万亿元,同比多增7497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3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7079亿元。
信贷、社融延续此前两个月的强劲增长势头,双双超出预期。数据发布前,界面新闻采集的7家机构预测中值显示,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42万亿元,新增社融4.20万亿元。 分析师表示,在中国经济延续修复趋势之下,企业预期稳步转暖,贷款需求持续增强。
企业中长期贷款依然是推动信贷高增的主力。央行数据显示,3月,企业贷款增加2.7万亿元,同比多增2200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7252亿元,短期贷款同比多增2726亿元,票据融资减少4687亿元,去年为增加3187亿元。
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界面新闻表示,企业中长期贷款延续高增主要是受到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的带动。此外,央行在3月加量续作中期借贷便利操作(MLF)的同时,意外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两者共计向银行体系投放约8000亿元的增量资金,政策面宽信用基调也支持银行增加信贷投放。
他还指出,在基本面改善带动贷款需求和银行风险偏好同步回升背景下,票据冲量现象持续降温,这也与近期票据利率持续上行相印证。
居民端信贷需求也继续改善。3月,居民部门贷款增加12447亿元,同比多增4908亿元,多增规模再次超过企业部门。其中,短期贷款同比多增2246亿元,以房贷为主的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2613亿元。
王青表示,主要由消费贷和经营贷构成的居民短贷同比多增,一方面体现了居民消费继续修复,金融机构大力推动消费类金融产品创新,另一方面也说明个体商户经营活动有所恢复。居民中长期贷款多增规模较上月扩大,除了去年同期低基数因素外,也与当月商品房销售边际回暖有关。
中国房产信息集团(CRIC)的数据显示,3月,3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成交套数为1645.46万平方米、14.69万套,同比上涨43.59%和39.55%,连续两月增速保持30%以上。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也表示,值得关注的是,3月份数据显示房地产市场延续了2月以来的态势,继续呈企稳迹象,居民购房意愿提升带动中长期融资动力增强。
从新增社融构成来看,3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和外币贷款同比多增约7400亿元,是拉动社融增量的主力;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票据贴现在内的表外融资同比多增约1790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和股票融资同比少增约800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少增1052亿元。
王青指出,虽然3月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较大,但上年同期也处专项债发行前置阶段,基数较高,加之或出于为专项债发行“让道”考虑,3月国债发行量偏低,而到期量偏高,导致政府债券净融资负增长。
另外,截至3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2.7%,增速比上月末低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3个百分点。
梁斯指出,M2同比增速仍处于高位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银行信贷投放创下历史同期新高,信贷创造能力增强推动存款规模上升;二是据央行《2023年第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8.0%,比上季减少3.8个百分点,说明在经济稳步回暖带动下,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有所下降。
展望二季度,王青认为,伴随经济进一步修复,市场融资需求扩大,信贷强劲增长势头有望延续。不过,二季度央行再度降准的可能性不大,有可能通过加量续作MLF的方式,向银行体系补充中长期流动性,支持银行放贷。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贷款短期和中长期(个人中长期贷款)":http://www.ljycsb.cn/dkzs/13069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