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等五部委: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下面是人民网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小额贷款的三严禁
来源:人民网 原创稿
人民网北京3月17日电 (记者罗知之)银保监会官网3月17日消息,银保监会办公厅、中央网信办秘书局、教育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人民银行办公厅近日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银保监会等五部委有关部门负责人就《通知》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通知》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进一步加强消费金融公司、商业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风险管理要求,明确未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一律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五部委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近期,部分互联网小额贷款机构通过和科技公司合作,以大学校园为目标,通过虚假、诱导性宣传,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诱导大学生在互联网购物平台上过度超前消费,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高额贷款陷阱,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为尽快规范整顿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乱象,有必要尽快出台《通知》,以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放贷机构客户营销管理和风险防范要求,加强在校大学生教育、引导和帮扶力度,合理引导网络舆情,加大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坚决遏制互联网平台精准“收割”大学生的现象,切实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通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五部委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通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
一是加强放贷机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监督管理。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进一步加强消费金融公司、商业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风险管理要求,明确未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一律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同时,组织各地部署开展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监督检查和排查整改工作。
二是加大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和帮扶力度。从提高大学生金融安全防范意识、完善帮扶救助工作机制、全面引导树立正确消费观念、建立日常监测机制等方面要求各高校切实担负起学生管理的主体责任。
三是做好舆情疏解引导工作。指导各地做好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政策网上解读和舆论引导工作。四是加大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中违法犯罪问题查处力度。
《通知》对发放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提出了哪些监管要求?上述负责人介绍,《通知》针对当前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监管要求:
一是规范放贷机构及其外包合作机构营销行为,要求放贷机构实质性审核识别大学生身份和真实贷款用途,不得以大学生为潜在客户定向营销,不得采用虚假、引人误解或者诱导性宣传等不正当方式诱导大学生超前消费、过度借贷,放贷机构外包合作机构不得向放贷机构推送引流大学生。
二是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风险管理,针对贷前审核、贷后管理等关键环节进一步明确风险管理要求,要求严格落实大学生第二还款来源,规范催收行为,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所有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信贷信息都要及时、完整、准确报送至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三是部署开展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监督检查和排查整改工作。
谈及《通知》印发前已发放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应如何整改,五部委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通知》明确,对于已发放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一是要求小额贷款公司制定整改计划,已放贷款原则上不进行展期,逐步消化存量业务,严禁违规新增业务。二是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排查,限期整改违规业务,严格落实风险管理要求。
“各高校要切实担负起学生管理的主体责任。一是大力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强化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学生金融安全防范意识。二是不断完善帮扶救助工作机制。切实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住宿费和基本生活费等保障性需求,解决学生的临时性、紧急性资金需求。三是全面引导在校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健康的消费观,建立日常监测机制,密切关注学生异常消费行为,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纠正,努力做到早防范、早教育、早发现、早处置。”上述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五部委有关部门负责人还认为,各高校还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有关工作:一是堵偏门,坚决抵制不良校园网络贷款。各高校要建立联防联控机制,主动配合公安部门、金融监管部门等精确打击不良校园网络贷款,维护学生权益。建立实时预警机制,及时以电话、网络、校园广播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发布不良校园网络贷款预警提示信息,筑牢防护网。二是开正门,满足大学生合理的信贷需求。各高校要配合银行业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发手续便捷、利率合理、风险可控的高校助学、培训、创业等金融产品。重视大学生金融服务工作,主动对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有合理需求的大学生畅通正规校园信贷服务渠道,用“良币”驱逐“劣币”,着力净化校园金融市场环境。
重庆三快小额贷款征信
点外卖会跟征信扯上关系?武汉的王先生近日就遇上了——在美团点了份外卖,竟被一家小额贷款公司以“贷款审批”为由查了征信。有些摸不着头脑的他向上游新闻热线966966/上游新闻APP询问:“这合理吗?会影响我的个人信用吗?”
抢优惠券收到贷款审批短信
据王先生回忆,7月2日中午,他用手机在美团上点了一份外卖。正在结算时,页面突然跳出有优惠券可抢的弹窗,“我好奇点进去一看,就是花钱办理会员卡。”王先生说,因为对此不感兴趣,自己当时便退出了该页面,以原价32元支付了订单。
△ 王先生当天的外卖订单。/受访者供图
没成想刚过两分钟,王先生便收到美团平台的一则短信,告知其生意贷申请未通过,并提醒他珍惜个人信用。疑惑的王先生赶紧联系美团客服,得知是一家名为“重庆美团三快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三快公司”)以“贷款审批”为由查询了自己的征信记录。
△ 王先生收到的短信。/受访者供图
王先生说,“我只是个普通的用户,既没经营任何生意也没与重庆三快公司申请过贷款,何来生意贷审核不通过一说?”
美团金融称须与技术部门核实
王先生怀疑自己的信息被泄露可能与点外卖时不小心点击“抢优惠券”有关。但他称自己并未实际办理会员卡,也未申请任何贷款。因此王先生认为,“对方未经同意查看征信的行为明显侵犯了我的权益。”
令王先生最担心的是,这笔征信记录是否会影响到自己今后正常的贷款申请?他要求美团金融相关部门协助撤销该笔查询记录,“但对方表示只能给我开具‘未办理贷款业务’的说明,不能撤销查询记录。”
△ 王先生的征信记录。/受访者供图
上游新闻记者致电重庆三快公司欲了解核实相关情况,其工作人员表示需与美团金融客服联系。美团金融客服记录了王先生反映的问题,并告知记者,“生意贷只针对与美团点评合作的商家用户,一般个人用户是无法申请的。”其后美团投诉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回电称,此事要待与技术部门核实后再予以回复。截至发稿前,记者暂未收到回应。
已发生的查询记录不允许删掉
记者注意到,王先生的遭遇并非个案。在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的官网上亦有类似投诉:一位陈姓市民在今年7月初反映,重庆三快公司未经本人允许以贷款审批为由查询了自己的征信报告。
“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可能是用户在点击相关链接时,出现了‘允许查询信用报告’的协议条款,而用户并未仔细留意到。”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工作人员表示。
为了验证,记者打开自己手机上的美团APP,在其“0元先享会员”栏目下发现了“点击按钮即同意相关条款”的说明。而打开其授信付款合同中的“信息授权”条例,上面亦明确表示,为客观评估授信额度,服务商将依法采集核实信用相关信息。
△ 美团相关条例约定。
那么未经本人允许,可以查询征信报告吗?征信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明确表示,必须经本人同意才行。
“若用户不认可已授权其他机构的相关操作,可先与该机构协商处理,要求停止继续查询。”该工作人员表示,若协商无果,可携带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前往所在地的中国人民银行对该条信息提出异议,请求协助处理。“但是,已经发生的查询记录是不允许删掉的。”该人员提醒,要了解自己的信用报告,市民可通过征信官网查询简要报告,或去银行现场查询信用报告明细。
律师:征信查询不必然影响贷款
北京德和衡(重庆)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勍认为,一般来说,网络金融APP具有借贷性质的业务会在计入相关程序的时候,要求授权查询个人征信系统,以便于对贷款申请作出评估审批。这时候用户应该仔细阅读相关说明,如无必要,不要随意点击进入相关页面。
“而如果该APP无明显授权提示或者自动勾选授权未对用户明确提示,用户可向市场监督部门、金融办或中国人民银行投诉。”刘勍表示,征信查询记录和贷款记录、逾期记录不同,不必然影响正常贷款,“正常贷款的审批通过与否具体还得依据相关贷款机构的判定,但用户应当注意不宜留下太多的金融机构查询记录。”
“金融APP对于授权查询个人征信的提示应当醒目,不宜故意引导用户去授权。”刘勍建议,个人征信系统对于个人影响比较大,个人应当谨慎对待,诚信履约,要避免不必要的违约,比如信用卡逾期、贷款逾期等。
上游新闻记者 陈骅 实习生 杨明捷 文/图
上游新闻报料热线、渠道:966966、上游新闻APP报料。新鲜事、感人事、不平事,欢迎告诉上游新闻。新闻线索一经采用,酌情奖励。
来源: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小额贷款的三严禁(重庆三快小额贷款征信)":http://www.ljycsb.cn/dkzs/13069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