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信科技重回资本市场 高度依赖三大运营商,下面是时代周报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亚信是贷款公司
时代周报记者 黄嘉祥 发自深圳
8月20日,亚信科技向香港证券交易所提交招股书,申请在香港主板上市,联席保荐人为中信里昂证券及花旗。
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中,被誉为“中国互联网建筑师”的亚信科技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资本市场上,亚信科技亦是顺风顺水,2000年登陆纳斯达克,成为第一家在美股上市的中国高科技公司,稳坐中国最大电信软件产品及相关服务供应商的行业龙头位置。
2014年,亚信科技完成私有化,创始人田溯宁也回归亚信科技出任董事长,并开启了公司从“产品提供者”到“客户运营商”的转型之旅。4年过去,田溯宁欲带着亚信科技重回资本市场。
亚信科技在招股书中表示,本次在香港上市不但可以增加未来集资的机会,且有助提升品牌及公司形象。亚信科技上市集资净额将用于提升研发能力和拓展数字化运营服务、物联网及网络智能化等新业务,偿还银行贷款、战略投资及收购等。
对于本次赴港上市的相关采访,时代周报记者联系亚信科技采访,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赴港IPO
20世纪90年代,美国互联网之风正兴。彼时,与许多美国留学生一样,30岁的田溯宁意识到互联网对中国的意义,但想要把互联网带回中国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1993年,田溯宁与丁健等人在美国德州创办了亚信股份公司(以下简称“亚信”),第二年,他们把亚信移师回国经营,成为中国最早一批将互联网带回中国的企业之一,先后承建了包括中国电信ChinaNet、中国联通CUNet、中国移动CMNet等六大全国骨干网工程在内的近千项大型互联网项目。
1999年,田溯宁离开亚信,就任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在他离开亚信的第二年,亚信以“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高科技企业”的身份,成功登陆纳斯达克。上市两年后,亚信完成了向电信支撑软件提供商的转型,成为国内最大的通信软件和方案提供商。
资本市场风云变幻,2014年,亚信完成私有化从美股退市,离开10余年的田溯宁再次回归亚信出任董事长。
在田溯宁看来,随着物联网时代到来,将进入万物皆运营的时代。他将亚信重组为亚信软件、亚信安全、亚信数据、亚信在线和亚信国际等五大业务板块,开启了从“产品提供者”到“客户运营商”的转型改革。
经历4年转型,亚信更名为亚信科技,田溯宁欲带其重回资本市场。而此次的上市地点是港交所。
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亚信科技预计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够完成上市。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研究报告,亚信科技是中国最大的电信软件产品及相关服务供应商,按2017年收益计,亚信科技的市场份额为25.3%。根据同一资料来源,公司也是中国最大的BSS(基站子系统)软件产品及相关服务供应商,按2017年收益计,公司的市场份额为50%。
高度依赖三大运营商
招股书显示,田溯宁重掌亚信科技后,公司业绩持续增长,由2015年的47.65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48.56亿元,并在2017年进一步增长至49.48亿元。2015年、2016年及2017年,公司年内溢利分别为3.09亿元、0.74亿元及3.35亿元。
同时,亚信科技也实现了盈利。招股书显示,亚信科技2016年亏损2.21亿元,2017年盈利3.18亿元,2018年第一季度盈利7562.3万元,去年同期亏损8649.7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亚信科技毛利呈现下降趋势,其毛利在2015–2017年分别约为17.73亿元、16.72亿元、16.70亿元。而销售成本则呈现出连年上涨的趋势,成本在2015–2017年分别约为30.0亿元、31.8亿元、32.8亿元。
亚信科技主要客户是三大运营商和中国铁塔,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亚信科技与中国移动(00941 )、中国联通(00762 )和中国电信(00728)长期合作,支撑全国超过十亿用户。截至2015年、2016年及2017年12月31日和2018年3月31日,公司分别有176家、181家、193家及199家电信运营商客户,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总部、省级公司、地市级公司、专业化公司和合营企业。
从其收益来看,绝大部分来自软件业务及网络安全业务。数据显示,其在2015年、2016年、2017年及截至2018年3月31日止3个月,软件业务来自电信运营商的收益分别占持续经营业务收益的87.0%、88.9%、93.9%及96.6%,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可以看出亚信科技对电信运营商的高度依赖。
亚信科技也在招股说明书中的风险因素中表示,对电信运营商的依赖可能导致公司的收益产生重大波动或下滑,以及公司的业务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电信行业的相关政策。
拓展数字化运营服务
对于高度依赖电信运营商的现状,在未来发展战略中,亚信科技计划继续巩固其在电信软件产品及相关服务市场的领导地位,拓展在中国非电信行业软件产品及相关服务市场的市场份额,把握数字化运营服务、物联网及网络智能化等领域的新业务市场机会。
事实上,在亚信科技从“产品提供者”到“客户运营商”的寻求转型过程中,已将数字化营运服务等领域新业务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数据显示,亚信科技数字化营运服务业务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15年、2016年、2017年业务收益分别为1806.6万元、3138.3万元、4174.5万元,占比分别为0.4%、0.6%、0.8%,虽然目前占比较小,但数字化营运服务业务是亚信科技未来要突破的方向。
6月27日,在2018世界移动大会上海展上,田溯宁表示,未来20年是产业互联网时代,5G技术为其而生。届时所有行业都被新网络连接,各企业通过产品连接客户,成为客户运营商。而亚信将在运营商行业20多年的经验积累及不断创新的技术拓展至其他行业,助力客户数字化转型。
弗若斯特沙利文研究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数字化运营服务市场按照收益计算的市场规模强劲增长,在2017年达到了700亿元,2012–2017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1.3%。预计2022年中国数字化运营服务市场规模为1383亿元,2018–2022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4.7%。
亚信科技在招股书上表示,将重点把握中国数字化运营服务市场的增长机会,一方面将直接向电信运营商提供数字化运营服务,另一方面联合电信运营商向其不同行业的政企客户提供数字化运营服务。为此,亚信科技新成立了一个提供数字化运营服务的事业部,推动业务发展;还计划参与电信运营商网络化智能化(包括SDN/NFV和5G网络)等业务的建设。
亚信科技上市也与其在数字化运营服务布局有密切关联。招股书显示,亚信科技上市集资净额将用于提升研发能力和拓展数字化运营服务、物联网及网络智能化等新业务,偿还银行贷款,战略投资及收购等。
“在消费升级大背景下,亚信科技寻求从‘产品提供者’转型为‘客户运营商’,拓展数字化运营服务等新业务,是顺应时代潮流之举。”宋清辉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在转型的过程中,亚信科技也将会面临着众多挑战,上市对其未来发展和行业都会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拓展新领域的业务机会。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chiding@time-weekly.com
亚信科技郑州分公司
C114讯 4月15日消息(水易)日前,亚信科技发布公告称,中国移动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将认购亚信科技新发行的182,259,893股新股份,认购价为每股7.6港元,占扩大后公司股份约20.0%。入股后,中国移动将成为亚信科技第二大股东。亚信科技将获得款项净额约为13.84亿港元,用于产品研发,业务扩展。
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移动本是亚信科技的大客户之一,最强甲方入股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亚信科技而言,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也是其重要客户,三者有着天然的竞争关系,运营商市场一直是亚信科技重要的营收来源,因而中国移动的入股会不会对其原先与另外两家运营商合作关系造成影响不得而知。
亚信科技在公告中也特意提及,未来也将进一步深化与中国电信及中国联通等电信运营商客户以及相关垂直行业客户的合作,一如既往的为各行业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及服务。
不过,抛开上述因素的影响,中国移动为何在5G规模建设的关键期投资以5G产品、数字化运营业务为主的亚信科技,值得讨论。在笔者看来,该笔交易对双方而言能够形成产品协同、业务协同等优势,从而助力百行百业数字化转型,赋能数字经济。
产品协同:推进5G多量纲计费
5G是面向行业的,这是业界普遍达成的共识。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曾指出,未来5G应用场景的80%会在工业互联网、车联网、远程医疗等行业应用领域。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治疗和防控过程中,也充分展现了5G在垂直行业应用的优势,让国人第一次大范围感受到5G所带来的效率提升。
有了5G应用场景,如何计费成为一大挑战,毕竟5G的应用场景是多元化的,不同场景的价值也是不一样的。而5G时代运营商的客户重心将更多的转向政企垂直行业用户,因而,其资费设计需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应用场景进行有针对性的、差异化设计,其收入模式也将变得更加多元。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曾指出,5G终端是多模多频多形态的,5G的商业模式也是多元化的,中国移动改变4G主要以流量单一量纲计费的模式,提供多量纲、多维度、多模式的计费,从而推动5G在方方面面实现更广范围、更多领域的应用,实现5G更大的价值。
其实在2019年,三大运营商同步发售面向个人用户的5G商用套餐,就可以看到“多量纲计费”的思路已经初现端倪,资费套餐中首次出现以网络速度的快慢进行定价的模式。
而亚信科技一直是多量纲计费的倡导者,亚信科技CEO田溯宁多次表示,5G要从流量走向价值,回归多变量计费模式。因而中国移动投资亚信科技也是在寻找产品上的协同,为5G的多量纲计费模式铺路,从而回归运营商的价值经营之路。
业务协同:开拓5G行业应用
正如前文所说,5G是面向行业的。5G以其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大连接的特性使得5G将赋能更多的垂直行业。同时,从4G时代开始,人口红利已逐渐消失,运营商沦为“管道工”,因4G产生的大部分红利被BAT等大型互联网企业赚走,运营商赚的都是辛苦钱。
5G时代,3GPP定义了三大应用场景,从源头就决定了5G在行业应用中的发展前景。包括中国移动在内的运营商也充分意识到流量经营的模式已经见顶,需要重点开拓政企市场。因而在5G时代,中国移动明确CHBN四大市场,特别是在B所对应的政企市场,中国移动将其定位为未来收入增长的新动能、转型升级的主力军。
根据中国移动发布的2019年财报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移动的政企客户数达到1028万家,同比增长43.2%。聚焦工业、农业、教育、政务、医疗、交通、金融等重点行业,大力推广与场景深度融合的DICT行业解决方案,DICT收入同比增长48.3%,达到人民币261亿元。虽然增长迅猛,但是在中国移动整体业务中的占比略微有些小巫见大巫。
可以看到,仅凭中国移动自身单独做政企市场比较困难,其实运营商一直就有政企业务,大多是以专线、云服务资源等形势交付,增长缓慢。因而到了5G时代,运营商需要吸引合作伙伴共同开拓行业市场,这也是中国移动投资亚信科技的一部分原因。
近年来,亚信科技也一直在推进自身的转型,并取得一定的成绩,2019年,亚信科技数字化运营服务实现收入约1.52亿元,同比增长83.9%,在垂直行业市场方面,截至2019年,亚信科技服务的行业大型企业客户达到59个,同比增长55.3%,客户留存率超过99%。可以说,该笔交易,双方的诉求是趋同的,都是为了打破传统业务的束缚,做强垂直行业市场。
战略协同:赋能百行百业数字化转型
5G不再仅仅是单纯的移动通信范畴,将引领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发展数字经济,拉动社会投资,促进经济繁荣的新引擎,也将成为全社会数字化转型助推剂,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20-2025年,5G将带动经济总产出10.6万亿。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移动在转型,亚信科技也在转型,而他们两者转型的目的是为了赋能他们客户的数字化转型,从而推动全社会的数字化转型,进而助力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亚信科技也在其公告中指出,该笔交易可推动亚信科技及中国移动集团在战略层面的长远合作,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运作的灵活优势,面向战略性新领域共同探索发展机遇,在5G网络智能化、数字化运营、垂直行业及企业上云等各方面深化合作,为各行业客户提供更加丰富、多层次的通信、信息基础设施和数字化服务,促进国家信息通信产业融合创新、加快发展,开创产业发展新格局,为社会转型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这方面来看,中国移动和亚信科技的战略也是协同的,5G的生命力在于垂直行业应用,5G商业是否成功也是在于垂直行业应用。中国移动即是5G网络建设的参与者,也要成为5G商业应用的探索者,但是在整个过程中,仅仅依靠中国移动是不够的,还需要产业链的合作伙伴一起参与,共同助力5G商业成功。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亚信是贷款公司(亚信科技郑州分公司)":http://www.ljycsb.cn/dkzs/12942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