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贷危机后期的信贷紧缩及其现今意义,下面是金融界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贷款行业的未来
储贷危机是宽松监管下美国诸多储贷协会资不抵债而形成的倒闭潮,后期主要通过放贷能力减弱与授信标准收紧两大渠道引发信贷紧缩。当前美国金融环境变化与储贷危机后期相比在授信标准上相似、在放贷能力上不同,信贷紧缩的信号存在但不全面。我们认为债限问题解决后财政部增发短债不会明显加剧信贷紧缩,预计未来美国信贷市场将由需求侧主导降温并抑制实体经济活力。
▍储贷危机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宽松监管下美国诸多储贷协会资不抵债而形成的倒闭潮。
在一系列本意为促进金融自由化及鼓励储贷协会行业健康发展、试图引导其解决自身问题的新监管规定下,许多储贷协会暴露出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在负债端争相提高存款利率,同时在资产端激进地发放贷款及参与高风险投资。这些举措在潜移默化中使储贷协会的融资环境与资产质量双双恶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拖延了解决储贷危机的时间。
▍储贷危机后期主要通过放贷能力减弱与授信标准收紧这两个渠道引发信贷紧缩。
一方面,在储贷危机的影响下,储户可能由于担心存款安全性等原因而愈发倾向于将资金存入商业银行,仍在运营的储贷协会吸储能力减弱,其可用于放贷的资金也随之相应减少;而资不抵债的储贷协会则在倒闭潮中因停止经营而丧失放贷能力。另一方面,美联储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重启加息对经济前景的影响也逐渐显现,随着住宅市场降温,房地产担保贷款和消费贷款的坏账率在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抬升,这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已足以促使储贷协会与商业银行出于贷款质量考虑而降低放贷意愿,金融机构授信标准收紧。
▍当前美国金融环境变化与储贷危机后期相比在授信标准上相似、在放贷能力上不同,信贷紧缩的信号存在但不全面。
从授信标准收紧的角度看,美国确实已显现信贷紧缩的苗头,美联储今年5月发布的高级贷款官员意见调查(SLOOS)从授信标准与利差这两个角度印证了信贷紧缩趋势的初步形成。但从金融机构放贷能力的角度看,当前美国银行业贷款实际发生违约的比例并没有明显上升,且银行体系存款规模在过去数周已不再明显减少,这与储贷危机后期相比泾渭分明。因此,虽然近期授信标准收紧,但银行业放贷能力并没有明显减弱,信贷供给仍有稳健支撑,商业银行体系信贷规模在经过短暂的两周减少后又重新开始缓慢回升。
▍近期许多投资者担忧债务上限问题解决后财政部发债的影响,但我们认为这一行为对信贷市场的影响不大。
诚然,随着债务上限问题的解决,美国财政部将在6月内从私人部门吸收约3800亿美元的流动性。但需看到,即使在美联储大幅加息与缩表后,目前美元流动性仍充裕,货币市场并不缺少承接美债发行压力的能力;同时,常备回购便利工具(SRF)已大幅降低SOFR跳升的可能性。综合来看,我们认为在债务上限问题解决后,财政部增发短债并不会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明显恶化,银行放贷能力并不会因此而明显减弱,所以增发短债难以大幅加剧信贷紧缩。
▍我们预计美国信贷市场将由需求侧主导降温并抑制实体经济活力。
一方面,在未有新的意外冲击的前提下,我们预计银行放贷能力将延续与目前相似的水平,因此信贷供给的边际变化可能不大。另一方面,美联储自去年开始快速大幅加息,这会引导市场利率上行,私人部门融资成本相应抬升,即对于企业和居民而言举债投资或超前消费的机会成本上升,同时在商业景气下行、收入前景不佳的预期下,我们预计私人部门信贷需求将会在未来数月增长乏力。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上,信贷紧缩在理论上可能减少经济产出,不过有学者从实证角度质疑这一逻辑,我们认为从需求的角度理解信贷市场降温的影响更具确定性。总体而言,信贷需求的疲软前景将主导未来信贷市场的降温,而供给端的信贷紧缩可能是相对次要的影响因素。
▍风险因素:
美国金融体系脆弱性超预期;银行放贷能力与意愿降幅超预期;信贷需求降温超预期;美国财政部发债节奏与影响超预期。
本文源自券商研报精选
贷款行业现状
界面新闻记者 | 张晓云
界面新闻编辑 |
4月20日,普华永道发布的《2022年中国银行业回顾与展望》(下称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经济受到诸多超预期因素冲击,我国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在政策支持下趋于企稳回升。银行业在大力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经营压力加大,面临信用风险管理、资本管理等挑战。
报告显示,银行业净利润增速回落,拨备前利润下降。2022年,我国40家上市银行的整体净利润同比增长6.96%,受利息收入增速放缓影响,较2021年的增速明显回落。拨备前利润同比下降1.57%,信用减值损失计提总额同比下降11.15%,下降幅度较上年同期增加7.57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大型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同比增长5.34%,拨备前利润同比下降1.86%。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同比增长10.99%,拨备前利润同样出现下降,降幅为1.66%。城农商行的净利润保持了高速增长,增幅达11.19%,拨备前利润同比增长1.01%。
而城农商行经营情况表现各异。从地域分布来看,长三角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农商行整体盈利增速较快,中部地区的城农商行经营情况呈现两极分化态势。
与此同时,贷款不良率持续下降,且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将逐渐消退,而理财回表的减值计提压力在2021年底之前基本释放,因此银行减值计提压力有所减轻,信用减值损失同比下降。
普华永道中国内地金融业合伙人胡亮表示,受到贷款收益率下降和存款成本上升的双重挤压,上市银行的净利差、净息差进一步收窄。
他指出,2022年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回落,盈利能力保持平稳。LPR下行带来贷款重定价压力,上市银行响应国家号召支持实体经济,降低融资成本,生息资产收益率持续下降,受存款竞争影响,存款成本保持刚性,叠加客户风险偏好下降,定期存款上升,付息负债成本率上升。
具体来看,大型商业银行的净利差和净息差均较2021年收窄0.13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净利差和净息差分别收窄0.14个百分点和0.19个百分点;城农商行净利差和净息差分别收窄0.14个百分点和0.1个百分点。
资产规模方面,报告显示,上市银行总资产增速回升,按政策要求优先安排信贷投向。上市银行总资产同比增速为11.63%,较2021年7.87%的增速有所回升。其中大型商业银行以12.84%的资产增幅领跑,为实体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力量。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农商行增幅分别为7.63%和12.42%。
资产质量方面,上市银行整体保持可控,仍需关注后续信用风险暴露状况。
报告显示,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8.84%至1.81万亿元,不良率较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至1.33%,逾期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2.59%至1.88万亿元,逾期率较上年末微增至1.38%;关注类贷款率微增至1.81%,阶段二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20.09%至5,793亿元,占比显著上升,较上年末增加0.18个百分点至2.54%。
“2023年,全球经济恢复增长之路仍然困难重重,欧美国家近期发生的银行业危机还在演化,并有可能对其他金融行业和新兴市场产生外溢效应。”胡亮表示,银行业未来将聚焦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继续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
据悉,该报告分析了40家截至2023年4月10日披露了2022年年报的A股和/或H股上市银行截至2022年12月末的年度业绩,约占中国商业银行总资产的75%和净利润的84%。这40家上市银行分为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农商行三大类。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贷款行业的未来(贷款行业现状)":http://www.ljycsb.cn/dkzs/12806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