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信贷投放延续回调 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 债券融资滑落拖累社融增长,下面是金融界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5月人民币贷款
财联社6月13日讯(记者 徐川) 人民银行今日发布数据显示,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36万亿元,同比少增5418亿元;5月新增社融1.5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31万亿元。
5月货币金融数据均低于市场预期。据“财联社C50风向指数调查”统计,市场机构对5月新增信贷、社融的预测中值为1.49万亿元、2.08万亿元。
德邦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芦哲对财联社记者表示,5月和4月同处于一季度部分透支贷款增长潜能后的修复期,贷款渐进恢复季节性投放规律;但同时,也反映出当前的总需求仍不足,经济增长慢复苏、弱复苏的特征明显。
票据融资高基数滑落 居民中长贷转正增
分新增信贷结构来看,5月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8558亿元,不及上年5月的1.53万亿元。其中,主要拖累项是票据融资显著收缩,5月仅增加420亿元,而在上年同期“票据冲量”的背景下,票据融资大幅高增7129亿元。
“去年5月本身就是票据融资冲量带来的高基数,排除这个影响外,票据融资还是明显偏低的,反映出银行依靠票据进行信贷调节的行为受到了一定限制,实体融资需求较差,企业开票意愿不强。”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分析说。
分贷款期限看,呈现同比“一增一减”。数据显示,5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7698亿元,同比多增约6700亿元;企业短期贷款增加350亿元,同比少增约2200亿元。
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运金表示,一季度企业短期信贷超额投放3.17万亿元,较好满足了企业短期资金需求,二季度再度扩张动力下降。企业中长期信贷保持较好增长势头,表明房企、制造业企业、基建企业的融资需求保持平稳节奏。
与此同时,由于上年同期基数偏低,数据反映出5月住户部门贷款有小幅回暖,较上年同期多增约784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从环比来看,住户中长期、短期贷款均由上月的负增转为正增,分别增加1684亿元、1988亿元,同比多增约637亿元、148亿元。
“以房贷为主的居民中长期贷款恢复正增长,这背后是3月房贷集中发放的影响在4月基本消化完毕,5月新增房贷恢复正增长。”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但整体上,5月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仍偏弱,显示当月楼市还在延续二季度以来的降温过程,与房地产市场高频数据相吻合。
企业、政府债券融资同比均减少
社融方面,5月增量为1.56万亿元,比4月回升3312亿元,而比上年同期少1.31万亿元。分项来看,除表内信贷增长放缓以外,拖累社融增量的因素还有债券融资规模的同比下降。
数据显示,5月企业债券融资净减少2175亿元,同比少2541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5571亿元,同比少5011亿元。
明明表示,历年5月企业债净融规模均见季节性走弱,而今年5月进一步同比多减,这源于经济慢复苏下企业融资需求并不旺盛,而前期强势信贷也造成一定透支,同时市场对于部分地区财政情况的关注度上升,导致城投债较前两个月发行明显放缓。
5月企业债券发行处于季节性低位外,王青同样认为,企业债同比减少还受到城投债发行的影响。“在严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背景下,城投债发行面临严监管。后期为保持基建投资处于较快增长水平,今年有可能再度启用政策性金融工具。”他分析说。
另对于政府债,明明认为,在年初财政前向发力后,行至年中地方债发行节奏将逐步平稳,叠加去年5至6月政府专项债大幅放量的高基数,因此5月政府债净融资同比大幅多减。
在表外融资方面,5月委托贷款、信托贷款转为同比正增长,分别增加35亿元、303亿元,同比多增167亿元、922亿元;此外,5月未贴现承兑汇票减少1797亿元,同比多减729亿元。据统计,上述表外三项合计为减少1459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减360亿元。
M2增速延续回落
5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11.6%,较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5个百分点。5月末狭义货币(M1)也保持回落,同比增速为4.7%,比上月末低0.6个百分点。由此带动M2-M1剪刀差较上月小幅收窄至6.9个百分点。
M2回落幅度略超预期。此前“财联社C50风向指数调查”结果显示,市场机构对M2同比增速的预测中值为12.0%,比实值高出0.4个百分点。
对于M2增速延续回落,明明认为,4月以来央行在相对宽松的流动性环境下延续稳健基调,4月、5月MLF仅维持少量超额续作,货币投放较为谨慎,同时叠加财政缴款因素,以及去年5月起M2增速进入上行通道提供的高基数,5月M2增速大幅回落。
“5月末M2增速回落至近两年的平均增长水平附近,但仍比上年同期高0.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尽管近期宽信用过程出现节奏性回调,但从货币供应量角度看,金融推动经济回升力度仍然处于较高水平。”王青表示。
本文源自财联社记者 徐川
11月人民币占比
近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续走低,引发了市场和民众的广泛关注。6月26日,离岸人民币一度跌破7.24,创下去年11月以来新低,在岸人民币跌破7.23。这是自2019年8月以来,人民币第三次“破7”。那么,人民币为何持续下跌?未来还会继续贬值吗?老百姓手里的资产会受到什么影响?如何应对汇率波动呢?
近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下降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多位专家对此进行了解读,他们认为这个现象受到了一些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首先,中美两国的货币政策发生了分歧。6月20日,中国公布的新一轮贷款市场利率(LPR)都比前一期低。这反映出,中国央行为了缓解经济下行的压力,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而美国则表现出相反的态势,尽管6月没有加息,但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最近的言论令市场预期7月可能会有加息动作。这表明美国可能会收紧金融环境,提高贷款利率,这反过来又推高了美元的价值。
其次,中国国内的经济恢复速度仍有待提高。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指出,我国经济的复苏进程比较困难,特别是制造业的需求依然疲软。此外,非制造业也没有好转的迹象,一些重要的经济指标如投资、工业增长、零售总额等都低于市场预期,显示出消费和工业需求都相对不足。
最后,由于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加大,市场的波动也随之增加,这对外汇市场,特别是人民币汇率产生了影响。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目前全球市场上的通胀、政策以及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都加剧了市场的波动,这无疑也对人民币汇率构成了压力。
未来还会继续贬值吗?最近一段时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有所下降。具体来看,从5月中旬开始,人民币汇率从6.91下滑至7.19左右的最低点。但有趣的是,尽管人民币汇率有所下跌,但我国的资本流动却相当平稳,没有出现企业和个人恐慌性购买或储备美元的现象。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5月份我国的银行结售汇和非银部门跨境收支都呈现了顺差,也就是说,我们赚的外汇比花的多。这其中,银行结售汇的顺差达到了33亿美元,非银部门跨境收支的顺差为19亿美元。
对于人民币汇率近期的走低,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表示,这是受到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虽然人民币汇率有所波动,但整体来看,我国的外汇市场运行稳定,汇率预期和跨境资金流动也较为稳定。
此外,《证券日报》引述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翁梓驰的观点,他预计下半年人民币汇率将保持在合理范围内的双向波动。他认为,我国经济的稳步复苏趋势不会改变;而美元持续走强的动力不足,未来可能加息的步伐也会放慢。这一切都将影响到人民币的汇率。
老百姓如何守好手里的资产?人民币贬值对老百姓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提高了进口商品和出境旅游的成本;二是增加了资产保值增值的难度。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老百姓应该如何应对呢?
对于进口商品和出境旅游的消费者而言,可以通过提前购买或者选择替代品来规避汇率风险。比如,在计划出国旅游时,可以提前兑换外币或者购买外币理财产品来锁定汇率;在购买进口商品时,可以选择国产或者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来降低成本。
对于想要保值增值的投资者而言,可以通过多元化配置来分散风险。比如,在持有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同时,也可以适当配置一些美元或者其他外币理财产品来抵消人民币贬值的损失;在持有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的同时,也可以适当配置一些黄金等实物资产来提高抗通胀能力。
粉丝福利! ¥9.9 购买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5月人民币贷款(11月人民币占比)":http://www.ljycsb.cn/dkzs/12755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