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记录,首要问题是不能泛化,其次才是如何修复丨快评,下面是南方周末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贷款记录 时间
近日,国家市监总局印发文件,对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和行政处罚公示信息的信用修复程序作出规定。根据规定,有严重违法失信行为和被行政处罚的市场主体,在满足一定条件(履行了相关法律义务,消除了危害后果,并公示满一定期限等)后,可以申请信用修复。
社会信用体系正成为社会治理的核心架构之一。各地方、各部门纷纷推出本地、本系统的信用制度。为大众所熟悉的,就有法院系统的失信被执行人(俗称“老赖”)名单和限制高消费等惩戒,央行设立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此外,微信支付、支付宝等支付机构的个人信用评分等等,也是广义上的社会信用体系的一部分。
但毋庸否认,信用机制也存在着被滥用的问题。一些地方曾规定,行人闯红灯一年内达5次以上,将被记入个人信用档案。还有些地方和部门把地铁内饮食、垃圾不分类、不孝顺父母等都作为不良信息纳入个人信用记录。有些做法并没有充分的法律依据,也不合法理。
2019年,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曾表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坚持依法依规,合理适度,什么样的失信行为将纳入信用记录,失信到什么程度将列入“黑名单”,列入“黑名单”后将受到哪些制约和惩戒,都要有明确的法定依据;要防止失信行为认定和记入信用记录的泛化、扩大化,防止失信“黑名单”认定和实施失信惩戒措施的泛化、扩大化,防止包括个人信用分在内的其他信用建设举措应用的泛化、扩大化。孟玮还承认,个别地方存在违法违规将不适用于失信惩戒机制的行为纳入个人信用记录的问题。
信用体系建设的依据,应该主要是法律和行政法规。尤其是对于行政机关来说,依据信用机制对行政相对人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一定要有法律层级足够高的法律依据。但是,目前中国在法律层面并没有统一的社会信用立法,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起草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草案2022年底向社会公开征求了意见,但尚没有被列入国务院2023年立法计划。除了零散分布在部分法律和行政法规中的信用条款,一些行政机关建立管理领域的信用体系的依据通常是本部门自行设立的部门规章,其法律层级并不够高。另外,一些省份和拥有地方立法权的城市则通过地方性法规设立了适用于本地的信用体系建设规定。
在没有充分法律依据的情况下,将一些不道德行为作为负面信用信息纳入个人信用记录,应该谨慎。比如一些地方把“不孝顺父母”作为失信行为。赡养父母确实是法律规定的成年子女的义务。但问题是,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算是“不孝顺父母”?由谁来认定?如果法院判决子女应该履行一定的赡养义务(比如每月给付一定的赡养费),子女不履行法院判决,被认定为失信,这没有问题。但在没有法院判决的情况下,怎么认定呢?
再比如,高铁上吸烟、霸座等行为,如果被警方行政处罚,可以作为失信信息记入公共的个人信用数据库。如果没有受到行政处罚,铁路公司将其纳入自己的信用数据库,禁止其在一定时间内乘车,这属于公司自治的范畴,合理合法。但是要将这些负面信息推送到公共信用数据库,以此为由在其他方面对其实施限制,也可能就没有足够的法律依据。
还有,不少地方设立交通信用管理制度,将交通违法行为纳入信用记录。但对于交通违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已有明确的处罚规定,如果违法人已经按照法规规定接受了处罚,再将其列入交通信用数据库,限制其权利,对其曝光,是否存在二次处罚的嫌疑?
除了失信行为的界定,失信惩戒措施也要有充分的法律依据。有些地方出台规定,限制失信者报考公职岗位,甚至随意取消其法定的社会福利待遇、在行政审批中予以区别对待、要求企业在招聘中区别对待等,也存在滥用信用惩戒制定的问题。
另外,信用体系还应该有方便快捷的救济方式,方便信用主体对负面信息提出申诉,有错的要及时纠正。但在现实中,信用信息有错的不少,但是纠正起来,并不容易。新闻中经常出现的是,有人在个人征信记录中发现了莫名的贷款逾期记录,与银行沟通消除非常困难。
失信记录,首要问题是不能泛化,其次才是如何修复。信用修复是确实有失信行为的主体经过主动履约等方式来消除失信记录,恢复信用。信用修复也应该有明确的规定,一些负面记录,应该在规定的时间段后自动消除。另一些重大的失信记录,也应该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允许信用主体申请消除。
只有在设定、救济、修复等各个环节都有法可依,实施中严格依法依规,社会信用体系才能在充分保障信用主体利益的前提下,真正发挥提高社会运作效率,倡导诚信社会等作用。尤其对于负有行业监管职责的行政主管部门,设立信用制度,必须遵循法治原则,“法无授权皆禁止”,才是真正维护市场主体利益,优化营商环境。
辛省志
审核最容易过的贷款app
近日,山东李先生接到一通陌生来电,询问他是否需要低息贷款。正为资金短缺发愁的李先生,按照对方指引下载了一款网贷App。一番操作后,对方以验资、认证为由4次骗取李先生共计10余万元。
国家网信办反诈中心近期监测发现多起仿冒投资平台进行诈骗的事件。“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不少虚假网贷App仿冒银行、金融平台,诈骗分子多方引流、大量分发。
暗访:留下手机号当天接到多个网贷诈骗电话
“我们已经为你准备了40万贷款的额度,请注意查收”“无抵押,低利率,快放款”……瞄准一些人“用钱心切”的心理,诈骗分子在网络上大量发布“黑户可贷”“无审核”等广告信息,吸引用户上钩。
记者随机进入一个名为“黑户贷”的网站。该网站声称,“1分钟提交、3分钟到账。不用房车作抵押贷款、从25岁到50岁都适用。无视黑白,百分百放款”。在网站引导下,记者留下电话号码,随即该网站弹出一款贷款App,无需经应用商店即可点击链接下载。
记者又随机登录了十几个类似网站,也接到了境外电话,要求下载指定贷款App。
“这些号码均是诈骗电话,切记不要下载软件,不要相信任何先支付后打款的承诺。”在记者暗访涉诈网贷App的过程中,民警通过电话多次发出预警,提醒记者存在被骗风险。
据公安部统计,2021年以来,60%以上的诈骗都是通过虚假手机App实施。其中,虚假网络贷款App诈骗是主要类型之一。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学院副教授李小波介绍,虚假网贷诈骗中,犯罪嫌疑人一般通过网络、电话、短信等方式发布办理贷款的广告信息,在被害人下载安装网贷App后,冒充银行、贷款公司工作人员联系被害人,以收取手续费、缴纳年息、保证金、税款、代办费等为由,诱骗被害人转账汇款。
“李鬼”式App迭代更新,多种渠道引流推广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诈骗犯罪分子升级变换作案手法,网贷诈骗App打擦边球、迭代更新,欺骗性更强。
——假借知名企业名头行骗。
诈骗分子仿冒京东金融、马上金融、360借条等平台,推出大量“李鬼”式App,以相似标志和产品介绍以假乱真,以“小额返利”等诱导网民访问下载,进而实施诈骗。平安银行曾发布声明,不法分子利用仿冒App、网站进行贷款诈骗。
家住福建福州的林先生就曾在自称“宜人财富有限公司郑州分公司”开发的宜人财富App上被骗4000元解冻金。当他向“宜人财富”投诉,该公司回应称,其官方工作人员不会以任何名义收取费用,林先生遭遇了假冒网贷App诈骗。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涉诈金融类App改头换面频繁。同一团伙往往通过更换涉诈App名称、域名等方式快速更新换代,有的可能仅存活几天就关闭,过段时间换个名字卷土重来。
——通过网站封装躲避审核。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受害者根据“指引”下载的涉诈金融类App都是由黑灰产技术人员按照诈骗分子要求封装的。所谓封装,是将网址、应用名、LOGO、启动图打包形成一个App应用包,使网站以App形式呈现。
业内人士介绍,涉诈贷款网站经过封装,摇身一变成为涉诈贷款App,成本极低,令人防不胜防。此前,一款名为“众安”的虚假贷款类诈骗App,就是由一个租用境外服务器的虚假贷款网站封装而来。
中国信通院安全研究所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副主任常雯说,通过App封装分发平台,开发者只需简单点击操作,即可实现App自动生成与快速分发。涉诈App不上架手机系统内的应用商城,由诈骗者向被害人发送安装包或者链接进行下载,躲避应用风险审核及开发者信息登记制度。
——多方引流大量分发。
虚假网贷App的引流方式,既有搭建虚假贷款网站等待被害人上钩,也有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群、QQ群等多种渠道进行推广;既有面对不特定群体进行广撒网的,也有通过黑灰产业链条非法购买需贷款人员信息精准诈骗的。
山东警方介绍,诈骗分子还通过冒充快递员推广、在“宝妈群”发兼职广告、贴吧发广告等方式引流,渠道更多、频率更高、活跃度更强。
管住涉诈App制作、传播等关键环节
今年以来,山东、江西、河南、广东等多地警方加强对虚假网贷App类诈骗的治理工作。
今年上半年,山东警方破获网贷诈骗类案件同比上升约101%。山东省公安厅有关负责人介绍:“针对虚假贷款诈骗等涉App较多的诈骗类型,开展‘扫楼’‘断卡’等专项行动,打掉了一批在境内从事涉诈App开发、引流推广等为诈骗团伙提供技术支撑的窝点。”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说,针对虚假网络贷款类诈骗,加强通信、金融、互联网三方的综合治理仍是关键,各个行业主管部门应严格落实监管主体责任。
业内人士认为,打击虚假网贷App制作,要重点关注参与其中的小微技术公司和个人。“这些小微制作公司,通常都是搭建App的小作坊,认为自己只是在做技术模块,有打擦边球思想。”
对于虚假网贷App推广引流环节,业内建议加强对电信运营商、大型互联网搜索平台、大型社交软件公司的监管要求,切实加强对广告客户、流量购买者的金融资质审核,杜绝传播虚假信息。
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同志指出,诈骗分子仿冒投资平台诱导欺诈网民,让网民遭受严重的财产损失,还可能带来个人信息泄露,应引起足够关注。广大群众需通过官方正规渠道下载App;出现非官方客服联系的情况,要注意核查对方身份,切勿进行转账操作。App商店等平台应加强对可供下载App的安全性审核,防止虚假App浑水摸鱼,坑害广大网民。
澎湃新闻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贷款记录 时间(审核最容易过的贷款app)":http://www.ljycsb.cn/dkzs/122525.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