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银行2022成绩单出炉,下面是金台资讯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重庆 信用贷款公司
近日,重庆银行披露2022年年报,数据显示,该行2022年资产规模达684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6%;全年实现净利润51.2亿元,同比增长5.3%。
总体来看,重庆银行稳健增长业绩的实现在于抓住了两个“变”与一个“不变”:第一个“变”是业绩之变。重庆银行始终做到实干争先,展现业绩亮色。第二个“变”是转型之变。重庆银行始终做到开拓革新,绘铸转型成色。“不变”是对稳健经营理念的坚持。重庆银行始终做到强基固本,坚守稳健底色。
量、效、质协同提升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近年来,面对诸多超预期因素影响,重庆银行凝心聚力、克难奋进,稳住了发展基本盘,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迈出了新步伐。
“量”的提升。截至2022年末,重庆银行总资产6847亿元,增长10.6%,存款、贷款分别为3826、3526亿元,增长13%、10.9%,存款增速创近3年新高,这三个指标近3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11%、10.6%、12.6%,主要规模指标均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均高于同期上市银行平均增速。
“效”的提升。在去年营业收入增长面临较大压力的情况下,重庆银行开源节流、控本增效,保持了稳健的利润增长和稳定的现金分红水平。净利润首次突破50亿元,近3年复合增长率5.8%;连续3年实现30%以上现金分红,持续为股东和投资者创造稳定的投资收益。控股子公司鈊渝金租对集团利润作出了积极贡献,各参股企业实现了可观的投资收益。实现人均创利102万元、人均资产1.4亿元,网点平均资产规模41.3亿元、平均创利3082万元、平均储蓄存款增长1.5亿元,系列效能指标连续多年排名上市银行前列。
“质”的提升。重庆银行严格做实资产分类,统筹强化存量风险处置和增量风险管控。截至去年末,不良贷款率1.38%,拨备覆盖率211.2%,保持资产质量稳定。贷款偏离度连续5年控制在100%以内,去年末降至69.8%。信用成本与营业收入的比值降至26.4%,妥善化解了多项重点问题授信,展现出轻装前行、蹄疾步稳的良好态势。
去年,重庆银行成功发行130亿元A股可转债,这是全国首单“A+H”股上市中小银行可转债、全市首单上市金融机构可转债,后续成功发行50亿元二级资本债、45亿元永续债。通过市场化、多渠道开展资本补充,资本实力不断夯实。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52%、一级资本充足率10.5%,分别较3年来最低值上升1.13个百分点、0.93个百分点。综合实力、品牌价值均连续7年入选英国《银行家》杂志“全球1000家银行”300强,其中综合实力升至212名新高,上升27位,近5年跃升84位,上升幅度位居城商行前列。连续6年保持标准普尔国际投资级评级,长期保持AAA国内信用评级,处于城商行领先水平。
加快“四项转变”
发展动能更加充沛
重庆银行业绩向好的背后,是举全行之力推进真转、实干、善成,加快“四项转变”的结果。
向创新驱动转变。重庆银行以数字化创新引领全面深化改革,赋能转型发展。近3年累计实施数字化项目300多个、获得重量级荣誉60多项,年均创新投入增长21%,成为全国唯一连续3年入选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的银行。挖掘数字资产,数据管理能力率先通过国家标准稳健级认证,优化客户主数据系统,迭代10余个数据平台,分类建立数据集市,夯实数据底座。更新“风铃智评”大数据风控系统,形成“一图三支柱”架构,构建大数据风控模型,建立数字风控体系。推广数字人民币,在地方法人银行中实现间连、直连“双第一”。升级巴狮数智银行、渝鹰等移动金融平台,与手机银行、“云帆”数字化中台等构成数字运营体系,为客户提供“千人千面”的产品服务。自主创新迭代“好企贷”“捷e贷”等数字信贷系列产品,累计推出子产品60余款,贷款余额增长44%。落地全球首批铁路运单融资、全国首款专属线上信用贷款产品“通道e融”、全市首单科创票据、全市首款“专精特新信用贷”、全市首笔符合“中欧共同分类目录”标准的绿色贷款等,创新排污权、碳排放权、林权等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业务,创新推出“纾困扶持贷”“商业价值担保贷”等产品,不断丰富3大类8个系列普惠金融产品体系,有效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
向治理提升转变。重庆银行聚焦深化改革、战略引领和管理提质,加快推进治理能力科学化、现代化。2020年以来,项目化推进重点改革任务113项,去年实现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成为全国唯一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双百企业”名单的城商行,公司治理监管评估获全国银行业最高评级,获得市属国企“好”的评价等次。对标行业一流,强化8项管理提升,成为重庆市国企一级标杆企业。通过改革,市场化经营和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健全,人才队伍活力充分激发,累计10余人入选市级以上人才计划、引进博士后46名,近两年,3个批次合计9个项目入选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居全国金融企业首位,打造了一支800余人的科技创新团队、1000余人的特色金融服务团队。逐年开展“十四五”战略规划滚动更新,加强战略环境研判、战略宣贯调研,围绕四大业务板块、十大支撑体系适时修订工作举措,专题研讨战略发展大事要事,确保战略定位清晰、目标明确、执行有效,突出强化战略引领作用。发挥决策链条短、灵活机动等优势,组建了一批敏捷项目组,健全敏捷机制,业务、风控、科技等部门高效协同,持续提升响应市场、分层分类服务客户的质效。去年线上渠道客户数增长23%,达到397万户;公司客户数增长21%;个人客户数增长27万户,近3年增长82万户。
向服务实体转变。重庆银行围绕网点所在的“一市三省”产业特色和发展布局,打造专营部门、专业方案、专属产品、专项信贷,从授信政策、考核激励、资源配置等方面,完善服务实体长效机制,聚焦新兴产业等实体重点领域单列信贷计划,梳理产业、客户等清单,精准对接服务。依托“产业慧链”系统,绘制产业链图谱,以产业研究引领产业服务能力提升。截至去年末,实体经济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6%,近5年实体贷款复合增长率17.1%;实体贷款余额占比79.2%,近3年提升9.9个百分点。近3年累计向6个重点产业提供超过1200亿信贷支持,2022年贷款增幅超过15%,余额突破600亿元。普惠小微贷款余额436.2亿元,增长9.6%;涉农贷款余额554.4亿元,增长13.7%。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72.8亿元,增长182%。绿色金融规模322.6亿元,近3年绿色贷款年均增速40%,占比提升4.3个百分点。
向降本增效转变。重庆银行加强预算管理,控制经营成本,压降非必要性费用支出,严管分支机构核定费用,把经费用在刀刃上,提高财务管理精细化水平,截至去年末,成本收入比25.3%,继续保持行业较优水平。深入推进工资代发、客群拓展等基础工作,提升存款资源挖潜和低成本资金留存能力,着力丰富负债来源,优化负债结构,管控负债成本,存款占比提高至60.4%,储蓄存款余额1672.23亿元,近4年实现翻番,同比增长20%,增量273亿元,创历年最高水平,储蓄存款占比提升至43.7%的新高,近5年提升15.3个百分点。计息负债成本率较最近4年的最高值下降了40个基点。
着力“三个坚定”
稳健经营深入人心
近年来,重庆银行既有指标之变、转型之变,也有对稳健经营理念“不变”的坚持。重庆银行始终做到强基固本,坚守稳健底色,着力在“三个坚定”上狠下功夫。
坚定筑牢合规防线。重庆银行始终把风险管理作为“看家本领”,深化贷前调查、授信评审、贷后管理、不良资产处置等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沉淀行稳致远的底层能力;推进内控合规体系建设,营造合规文化、清廉金融文化,稳健经营能力得到监管部门充分肯定。
坚定推进战略转型。重庆银行扎实推动“十四五”战略规划落地,围绕建设一流上市商业银行愿景,抓好“服务提升、数字转型、特色发展”三项任务,建设“科技赋能、人才赋能、管理赋能”三个体系,细化量化、打表推进,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实现规模、质量、效益、速度协调发展。
坚定用好重大机遇。重庆银行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等重大战略,建立工作专班,出台行动方案,全覆盖配置专业团队,与大批市场主体、功能平台、金融同业深化合作,开拓广阔发展空间。近3年年均向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信贷支持超1000亿元,累计支持重大项目建设200余个。
近期,该行重庆自贸区分行开业运行,与市工商联合作推出助力民营经济发展方案,这些新引擎、新抓手正在把机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春天气象、春之序曲。
重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林军表示:“重庆银行将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奋进姿态,以唯实争先、真抓实干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天地,以更好业绩、更大价值回馈股东、客户、投资者的信任与支持。”(重庆银行 供稿)
重庆蚂蚁商城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记者 | 曾仰琳 苗艺伟 曾令俊
编辑 |
互联网贷款再迎新规,这次直击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贷款。
3月17日,银保监会官网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该《通知》由银保监会办公厅、中央网信办秘书局、教育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人民银行办公厅于近日联合印发。
《通知》指出,近期,部分小额贷款公司以大学校园为目标,通过和科技公司合作等方式进行诱导性营销,发放针对在校大学生的互联网消费贷款,引诱大学生过度超前消费,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高额贷款陷阱,侵犯其合法权益,引起恶劣的社会影响。
针对上述现象,为切实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通知》从四个方面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
一是加强放贷机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监督管理。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进一步加强消费金融公司、商业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风险管理,明确未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一律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同时,组织各地部署开展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监督检查和排查整改工作。
二是加大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和帮扶力度。从提高大学生金融安全防范意识、完善帮扶救助工作机制、全面引导树立正确消费观念、建立日常监测机制等方面要求各高校切实担负起学生管理的主体责任。
三是做好舆情疏解引导工作。指导各地做好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政策网上解读和舆论引导工作,对于利用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恶意炒作、造谣生事的行为,主动发声、澄清真相,共同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四是加大违法犯罪问题查处力度。指导各地公安机关依法加大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中违法犯罪行为查处力度,严厉打击针对大学生群体以套路贷、高利贷等方式实施的犯罪活动,加大对非法拘禁、绑架、暴力催收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依法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活动。
对于小额贷款公司提供信贷服务,外界并不陌生,很多产品已经融入大众生活,比如支付宝的借呗和花呗产品,背后的运营公司分别是重庆市蚂蚁商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和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而百度、京东和美团等公司旗下也分别有度小满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重庆京东同盈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和重庆美团三快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央行此前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7551家。大学生作为庞大的消费群体,也成为众多小贷公司的目标客户群体之一。
对于小贷公司禁止向大学生放贷的规定,广东省小额贷款公司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徐北向界面新闻表示,这项规定对一些全国性的互联网小贷公司冲击非常大,有部分小贷公司的大学生贷款占比超过6成。
对于已发放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通知》规定,一是要求小额贷款公司制定整改计划,已放贷款原则上不进行展期,逐步消化存量业务,严禁违规新增业务。二是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排查,限期整改违规业务,严格落实风险管理要求。
“堵偏门”后“开正门”
在严禁小贷公司、非持牌机构向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后,《通知》也为大学生合理的信贷需求“开正门”。
《通知》明确,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开发针对性、差异化的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遵循小额、短期、风险可控的原则,严格限制同一借款人贷款余额和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总业务规模,加强产品营销管理,严格大学生资质审核,提高资产质量。
《通知》从营销管理、贷前资质审核、贷后管理、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征信信息报送等五个方面规范银行业开展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具体如下:
一是要加强营销管理,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合作机构不得针对大学生群体线上精准营销,在校园内开展的线下营销宣传活动需事先向营销地监管部门报备,并就开展营销活动的具体地点、日期、时间和活动内容提前告知相关教育机构并取得该教育机构的同意,营销活动不得使用欺骗性、引人误解或诱导性宣传等不当方式,诱导大学生申请消费贷款。
二是要严格贷前资质审核,实质性审核识别大学生身份和真实贷款用途,综合评估大学生征信、收入、税务等信息,全面了解信用状况,严格落实大学生第二还款来源,通过电话等合理方式确认第二还款来源身份的真实性,获取具备还款能力的第二还款来源(父母、监护人或其他管理人等)表示同意其贷款行为并愿意代为还款的书面担保材料,严格把控大学生信贷资质。
三是要加强贷后管理,确保借贷资金流向符合贷款合同规定;妥善处理逾期贷款,规范催收管理,严禁任何干扰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暴力催收行为;及时掌握大学生资金流动状况和信用状况变化情况,健全应对预案,确保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整体业务风险可控。
四是要加强大学生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保障信息安全的规章制度,采取有效技术措施妥善管理大学生基本信息,不得向第三方机构发送借款学生信息,不得非法泄露、曝光买卖借款学生信息。
五是要加强征信信息报送,按照《征信业管理条例》将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所有信贷信息及时、完整、准确报送至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对于不同意报送信贷信息的大学生,不得向其发放贷款。
与此同时,《通知》还规定,各高校还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有关工作:一是堵偏门,坚决抵制不良校园网络贷款。各高校要建立联防联控机制,主动配合公安部门、金融监管部门等精确打击不良校园网络贷款,维护学生权益。建立实时预警机制,及时以电话、网络、校园广播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发布不良校园网络贷款预警提示信息,筑牢防护网。二是开正门,满足大学生合理的信贷需求。各高校要配合银行业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发手续便捷、利率合理、风险可控的高校助学、培训、创业等金融产品。重视大学生金融服务工作,主动对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有合理需求的大学生畅通正规校园信贷服务渠道,用“良币”驱逐“劣币”,着力净化校园金融市场环境。
消费金融公司也纳入监管
据了解,2017年,原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保保障部就曾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对校园贷款的行为作出规范。此次五部门再次发文,对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作出了进一步的规定。
徐北介绍,相较之前,《通知》具有五方面的特点:一是不允许精准营销大学生群体;二是不能诱导大学生申请消费贷款;三是严格落实大学生第二还款来源和个人征信,有禁止过度消费的意思;四是规定贷后不能干扰大学生的正常生活;五是明确把小贷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纳入整治监管范围。
对于消金公司纳入监管整治的范畴内,《通知》规定,要强化风险整治及监督检查。各地方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和各银保监局要在前期网贷机构校园贷整治工作的基础上,将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各类放贷机构纳入整治范畴,综合运用网站监测、资金监测、现场检查、数据分析等各类手段,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的监督检查和排查力度。同时,加大对非法放贷机构的排查和打击力度。
虽然《通知》没有明确禁止消费金融公司对大学生发放贷款,但界面新闻记者从业界了解到,多数消金公司此前就停止了大学生的互联网消费贷业务,但也有部分消金公司有开展针对高校学子的助学贷款业务。
一头部消费金融公司从业者认为,这项规定对他们而言是好事。他表示,其所在的公司一直明确不做学生贷款。但目前,大学生身份识别依然困难,因为学信网至今未放开接口,希望国家统一好好管管。
另一华中地区消费金融公司工作人员也透露,“我们一直不做学生贷款,未来一段时间也不会切入这个领域 ,对于年轻人的风控方式是21岁以下直接拒掉,或在学信网查其毕业信息。”
最后,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做好《通知》贯彻落实工作,积极开展违规业务的排查整改,坚决遏制互联网平台精准“收割”大学生的现象,切实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附《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重庆 信用贷款公司(重庆蚂蚁商城小额贷款有限公司)":http://www.ljycsb.cn/dkzs/12155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