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2年末 17家上市银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增长逾七成 业内预计今年不良贷款生成将大幅下降,下面是证券日报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不良贷款率上升
本报记者 苏向杲
截至4月5日,已有23家A股上市银行披露2022年年报。其中,有17家披露了备受资本市场和银行业关注的对公房地产不良贷款相关数据。上述17家银行2022年末的对公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合计达2564亿元,同比增长72%。
“2022年房地产市场风险事件频发,部分房企现金流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导致不良率上行。考虑到在政策引导、支持下,房地产业风险出清后将迎来更为健康的发展模式,预计2023年房地产业整体形势将优于去年,贷款不良率也会有所下滑。”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上市银行对公房地产业
不良贷款率普升
具体来看,上述17家银行中,有15家2022年末的对公房地产不良贷款率较2021年末上升,仅2家微降。
2022年末,这17家银行对公房地产不良贷款率均值为3.8%,而2021年末仅为2.1%。此外,国有六大行2022年末该指标均出现抬升。
进一步对比来看,2022年末有7家银行对公房地产不良贷款率较2021年增幅超过一倍,例如某国有大行对公房地产不良贷款率从2021年末的1.9%增至2022年末的4.36%;某股份行从1.2%增至3.89%;某农商行从零不良增至7.28%。
“上市银行已披露的对公房地产不良贷款率数据真实反映了去年房地产市场的整体经营情况。”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去年部分房企流动性紧张,债券及信贷违约频发,上市银行涉房信贷领域不良率有所上升。
多家上市银行在年报中及近期的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受房地产业景气度较差等因素影响,去年部分房企资金链断裂导致资产质量下迁,房地产业不良余额及不良率均有所上升。例如,工商银行副行长王景武在业绩会上表示,去年受房地产市场调整影响,工行房地产业的贷款不良率有所上升,但房地产业贷款占比较低,风险总体可控。
有股份制银行在年报中表示,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类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和制造业,两大行业不良贷款总额合计230.52亿元,合计在公司类不良贷款中占比高达53.27%。
仍需多维度化解
涉房信贷存量风险
在2022年对公房地产不良贷款率普增的背景下,如何处置不良资产、化解存量风险是今年摆在不少上市银行面前的一道难题。
据记者梳理,上述17家银行2022年末对公房地产贷款余额合计为5.93万亿元,同比增长6%;而其同期对公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合计达2564亿元,同比增长72%。
对此,明明表示,上市银行可从三方面发力“消化”不良贷款:一是创新运用金融方法,依托供应链金融平台对房地产上下游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预防资产负债表萎缩。二要围绕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区域经济结构特点布局中长期优质资产,通过发展增量优质资产来化解存量房地产风险。三要持续跟踪相关信用主体,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帮助相关主体走出经营困境。
曾刚认为,银行机构要区分不同类型的房企分类化解风险,一方面,对信用风险较高房企的信贷资产要及时评估,适时止损退出,控制潜在风险,并通过推动并购等方式实现风险化解;另一方面,银行业要加大对优质房企的金融支持,拓宽支持范围,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一些银行的应对之策也有借鉴意义。兴业银行提到,公司积极执行相关政策,区分房企集团风险和项目风险,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分别通过推动项目顺利开发销售、并购重组、特资保全等推动房地产业务风险化解。
多家银行称
今年不良率压力低于去年
在化解存量风险的同时,资本市场对上市银行2023年的对公房地产不良贷款率走势也颇为关注。
多家银行在业绩发布会上回应了这一热点。王景武表示,“后续随着经济的加快复苏,以及‘金融16条’和‘保交楼’等政策有序推进,预计房地产领域风险也会逐步得到有效化解。”
招商银行副行长兼首席风险官朱江涛表示,房地产贷款的表内业务风险,2022年已得到充分释放。预计2023年不良贷款生成比去年大幅度下降,但今年要集中处理内保外贷业务,会形成季度间扰动,整个房地产不良处置难度进一步加大,会存在一定滞后性。
不过,中国银行风险总监刘坚东表示,房地产领域的风险化解需要一个过程,对资产质量的影响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曾刚认为,整体来看,今年房地产市场风险要小于去年,利于商业银行防范化解存量风险。从需求端看,不少城市的购房需求回暖,利于房企改善资产负债表;从供给端看,2022年以来,政策对房企信贷支持、债券发行支持、股权融资支持“三箭齐发”,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这都是积极因素。
不良贷款升高
在相对长一段时间内,银登网发布的《已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机构统计表》中只有国有大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身影,不过这种情况已有所改变。
日前,据银登网信息显示,今年以来,已有47家城商行及其分支机构和50家农村中小银行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而据财联社记者统计,4月份以来,银登网不良贷款转让专区中已有中原银行、锦州银行、宁波通商银行、大连银行等多家中小银行机构对外发布不良资产包转让信息,涉及金额各自不一。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前期不良贷款转让前期试点进一步推进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和今年中央强调处置中小银行风险也有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中小银行轻装上阵”。
近百家中小银行今年新入围试点名单
公开信息显示,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自2021年正式开启,监管部门彼时称,将逐步拓宽试点机构范围,调整不良贷款处置渠道和处置方式,将可转让资产类型扩展为单户对公不良贷款和批量个人不良贷款两类。
2022年12月,有关部门发布的《关于开展第二批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将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以及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纳入试点机构范围;将注册地位于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河南、广东、甘肃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银行机构纳入试点机构范围。
“的确在2023年之前,银登网登记的不良贷款转让以大银行为主,没有城商行、农商行和村镇银行”,某券商银行业分析师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但是这并不能理解为监管部门对中小银行的歧视,而是这种试点工作一般都是先从大银行开始,先为其他机构探路。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银登网信息显示今年以来,已有47家城商行及其分支机构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另外,还有包括农商银行、农信社、村镇银行在内的50家农村中小银行开立此类账户。
业内称上市银行处置不良主要靠内部核销,中小银行不良资产不一定比大行差
“应该说,本次进入试点,给中小银行提供了一个新的不良资产处置的渠道,对银行自身的风险处置和发展都很有利”,该分析师介绍,从他掌握的情况来看,当前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主要包括内部核销和外部转让。
一般而言,上市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都会首选内部核销。一般而言,每年银行都会下发一定的核销额度,“因为贷款本身就是先有收益后收回成本,所以大行都会有一定的提前量”。一般来说,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拨备率都比较高,有些业绩不俗的城商行甚至达到500%的水平,而国有大行也在200%、300%的水平,因此完全可以对冲风险。
“相比之下,由于中小银行的业绩和地方经济发展情况有关,因此不良资产的差异很大,有的小银行坏账特别高。”该分析师表示,进入试点后,一些中小银行可以通过银行互助的方式处置风险,这也符合当前有关部门强调的“加速处置中小银行风险”的要求。
“当然,资产管理公司如果有意银行的不良资产包,还是要具备风险意识。一般来说,并不是大行的不良资产就更吃香,这和银行的风控水平有关。有些中小银行风控差,可能不良资产包的底层资产价值更大。”该分析师最后表示。
本文源自财联社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不良贷款率上升(不良贷款升高)":http://www.ljycsb.cn/dkzs/120708.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