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林间号!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车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手机租机

林间号 > 贷款知识 > 个人帮公司贷款(公司以员工名义贷款案例)

个人帮公司贷款(公司以员工名义贷款案例)

贷款知识 正观新闻 投稿

电诈揭秘④丨帮消不良征信?博士被“宰三刀”:4.8万转空,又背两笔贷款,下面是正观新闻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个人帮公司贷款

开栏的话

一段时期以来,电信网络诈骗高发、频发,触目惊心,已成社会一大公害。今年1月,公安部新闻发布会披露:截至2022年11月底,全国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9.1万起,同比上升5.7%,抓获犯罪嫌疑人数同比上升64.4%。

6月8日起,正观新闻联手郑州市公安局反诈中心,通过发生在身边的一个个案例,揭秘诈骗套路,斩断“隐形”黑手,增强反诈意识,守好群众钱袋子,营造全民反诈的良好氛围,坚决打赢反诈防骗攻坚战。

“你的花呗存在异常,如不及时处理会影响征信。按照流程,现在需要你先登录一下‘xx政府网’……”回想起2023年2月中旬面对所谓“金融客服”的那个中午,在读博士生肖晗仍然清晰地记得是如何从将信将疑到一步步放松警惕,直到落入电诈陷阱,被骗近9万元。

近年来,电信诈骗套路层出不穷。在学历上,电信诈骗的受害者群体既包含高中生、中专学生等群体,也不乏大学生、硕士研究生、乃至博士群体。

视频加载中...

在年龄上,即使当前诈骗分子的手段日益电子化、多样化,中老年群体仍然是受骗的高发人群。2023年上半年,中信银行和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老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约一成(11.4%)受访者在过去三年中遇到过金钱诈骗,这部分群体在最近的一次被诈骗经历中,造成了经济损失的占42.3%。

1 在读博士遭虚假征信诈骗,“先登录xx政府网再转账”

“你的支付宝花呗功能出现异常,需要及时关闭,否则将影响你的征信。”2023年2月的一个中午,就读于某高校的博士生肖晗接到一通陌生电话,电话号码的归属地为山西忻州。肖晗清晰地记得,电话另一头的男子自称是支付宝金融客服,说着一口夹杂着南方口音的普通话。

“一开始我不太相信,但对面说让我先在支付宝进入一个叫‘xx政府网’的生活号,让我在该生活号里发送了两条信息。第1条为申请关闭花呗、借呗;第2条为申请强制关闭名下所有违规账户。”在对方“专业”的指引下,肖晗逐渐放下防备。

随后,诈骗分子向肖晗发送了一个网络链接,进入链接后,肖晗发现是一个名为“xx政府网”的页面。在诈骗分子的诱导下,肖晗进入“在线服务”并联系上一名所谓的“客服”。在沟通过程中,“客服”向肖晗发送了一个银行账户,并声称需要通过转出资金恢复信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转账期间,诈骗分子还在某会议软件创建了一间名为“周杰预定的网络研讨会”的在线会议室,并要求肖晗进入会议,全程开启投屏并按照语音提示操作。

在约30分钟的会议通话中,肖晗在对方的指示下将自己中国银行账户中的48427元尽数转出。当肖晗的银行卡余额不足后,对方又诱导肖晗在某金融平台贷款两笔共计32000元(第一笔为27000元,第二笔为5000元),并将32000元资金全额转入诈骗分子账户内。

由于触发限额,肖晗无法再向诈骗分子转账,然而,诈骗分子并未就此作罢。

“诈骗分子说还差几千,我就给我男朋友打电话,让他通过手机APP转账了7893元。”肖晗表示,直到自己彻底拿不出更多的钱,对方才作罢,“不久后有辽宁沈阳的电话说我遭受了电信诈骗,让我报警,我这个时候才发现我被骗了,于是报警。”

同样的骗术并不少见,有着大学文凭的刘新全是一名95后快递员。2023年4月2日傍晚,刘新全接到一通来自黑龙江哈尔滨市的陌生电话。

“电话那头说最近国家开始清理平台高息贷款,还说我之前在学生时期下载的APP有违规额度,需要我清空违规额度并回收冻结。”在对方事先设计好的各种话术诱导下,刘新全选择了相信对方。

随后,对方指引刘新全在支付宝上搜索“xx政府网”,并在会话窗口中发送本人姓名,以及对方在电话中所说的网址。随后,对方让刘新全在APP商城下载“小鱼易联”APP和某投屏助手APP。

“下载之后,对方让我打开小鱼易联并进入一个会议室,在会议室内语音指导我借款,等借款之后再在网址上与对方联系。对方还说检测到我的违规额度已认证,回收成功会开具结清证明。”听到诈骗分子的话术十分“专业”且不容置疑,刘新全又按照对方要求,在网址上发送文字“本人申请归还违规资金,申请银联中心下发归还账户”。

随后,对方向刘新全发送了一个银行卡号和姓名,在对方的诱导下,刘新全向对方转账两笔钱,共计15000元。直到诈骗分子不再理会刘新全,他才发现自己被骗,遂报警。“我下载过国家反诈中心APP,也接受过反诈宣传,但没想到骗术还是无孔不入,大家一定要吸取我的教训。即使对方看似是所谓的‘官方人员’,大家也要提高警惕,不要轻易转账。”刘新全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民众应通过‘三不要’来防范此类诈骗:不要轻信陌生电话,接到陌生来电,需第一时间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不要开启共享屏幕功能,否则诈骗分子会获取到自己在手机上输入操作的所有信息;不要向对方提供的账户转账,不要轻信对方自称的资金会原路返回或者不会转账成功。”针对此类诈骗,警方曾紧急提醒。

2 “定金、版面费、校稿费……”某硕士发表评职称论文陷诈骗套路

“本来只是想发个评职称论文,没想到论文没发成,还搭进去了6000多元。” 36岁的林小东是一名工作于某国企单位的硕士研究生,2021年7月,林小东因急于发表评职称所需要的论文,于是在网上寻找协助发表论文的公司。就在林小东一筹莫展之际,一个陌生人添加上其QQ好友,声称可以协助发表论文。

“你这篇论文发表所需费用为4860元,需要先支付50%作为定金,也就是2430元,等论文被期刊采用后再支付剩下的费用,其余事项由我们团队负责。”当日傍晚,林小东将自己的论文原稿发送至指定地址,并且向对方提供的银行账户支付了2430元“定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21年8月2日上午,诈骗分子向林小东发送了一份PDF文件,内容为“您所写的论文已经被期刊录用”,上面印有期刊编辑部的印章,林小东当即向对方提供的银行账户支付费用2430元。2021年8月4日中午,诈骗分子向林小东发信息称需要缴纳2000元期刊版面费,支付后,林小东从网上寻找到期刊编辑部的联系方式并致电询问。

在电话中,编辑部的人员称并未收到林小东所写论文,也从未向其发送过论文采用通知。“当时我就感觉被骗了,2021年8月5日上午,对方再次给我发送QQ消息,称需要再次缴纳3000元钱作为校稿费,我没有理会对方,于是向警方报案,我一共被骗了6860元。”

“发表评职称论文最好能与编辑部直接联系,即使不得不找中介,也要注意提高警惕,一般是由作者直接向编辑部汇款。”一位曾有过发表评职称论文经历的受访者告诉正观新闻记者,发表评职称论文并不需要支付所谓的“定金”“尾款”,“至于校稿费用,则一般会包含在版面费里。

正观新闻记者经搜索发现,近年来,因发表评职称论文被骗的案例并不少见。诈骗分子往往伪装成协助发表论文的团队,更有甚者,则伪装成期刊编辑部,盗用正规期刊的封面并将已“发表”的论文寄给受骗者,当受骗者拿着已“发表”的论文参加职称评定时,才发现自己早已上当受骗。

针对虚假代发论文类诈骗,北京警方曾向广大民众发出提醒:“由于大部分核心期刊的杂志社都在北京,为了消除被害人的怀疑,诈骗团伙往往有人专门在北京负责邮寄刊物,让整个骗局看起来更加逼真。发表论文要通过正规的渠道,急功近利走捷径、‘抄近道’不仅不可取,也会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3 6旬老人陷诈骗连环套,27万积蓄被假警察骗光

2022年8月,67岁的马苹苹焦急地来到派出所报警,称自己人在家中坐,但是银行卡里的27万元存款却不翼而飞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原来,8月18日,人在家中的马苹苹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某市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她涉及在上海一酒店与病例接触的事件,马苹苹当时否认,而该“工作人员”便提供给她一个电话,称可能是有人冒充她的身份,让她报警处理。马苹苹拨通该电话“报警”后,电话对方自称是反诈中心的人,并为其转接了一个“上海市公安局”的电话,并添加了一名“办案民警”的微信。

“电话里对方说我名下有银行账户涉及了一起诈骗案,涉及金额为268万元,被逮捕的诈骗分子交代说是我卖给他们的银行信息,还给了我10%的提成”。听到这些本来将信将疑的马苹苹,却在所谓的民警“气势汹汹”地通过微信视频向其出示警官证后便相信了这一说辞,她十分慌张,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对方让我与一个‘经济科长’进行对话,说可以帮我申请资金公证清查,但想要洗清嫌疑,就得把所有的存款都转到其他银行卡上,如果不转,就威胁要立刻出警抓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对方的不断威逼之下,马苹苹完全没了主意,她先是遵从对方“这是涉密案件,不能泄密”的说法,购买了一部华为荣耀手机用于保密,“我用这部手机下载了易信APP,在会议通话里,按照对方口述的一个网址,又下载了一个名为‘安全防护’的APP。”马苹苹说,在这个软件里,她填写了自己名下中国邮政银行卡的账户信息。并通过手机银行、去银行大厅办理等方式,将其他银行卡中的资金转存进了这张中国邮政银行卡。

“2022年8月21日,我发现邮政银行卡内的27万元存款全都不见了!”马苹苹这才反应过来自己被骗了,整个人又气又恼,赶忙报了警。

无独有偶,2022年5月,42岁的焦玉芬也接到了自己涉嫌经济案件的“警方电话”,并被对方以需要缴纳担保金等为由骗取了27万元。

“他们所遭遇的是典型的冒充公检法的诈骗”,郑州市公安局反诈支队民警表示,公检法部门办案不会通过电话的方式进行资金审查或要求将钱款转移到其他账户,公检法部门也未设置所谓的“安全账户”,“凡通过电话、短信等要求进行转账、汇款操作的,都是诈骗,切记不转账、不汇款。中老年朋友们遇到这种电话,拿不准主意时,可以告知儿女,拨打‘110’报警,或者到最近的派出所询问,勿要轻信网上办案。”

4 贷20万不成反被骗7千多,年轻人需警惕借贷骗术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网贷乱象,也沦为了部分骗子诈骗的工具。网络申请借贷提交的真实个人信息被肆意泄露,成为诈骗“网络温床”。不少诈骗分子打着零征信、低息等旗号,把魔爪伸向收入低、无固定工作、征信记录不良的“低信用”群体,让人深受其害。27岁的建筑工人程鹏就落入了这样的圈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22年3月7日,程鹏正在宿舍刷着手机消磨时间,看到“360借条”上可以申请贷款,他便在上面留下了自己的个人信息。隔天上午,他接到了一个陌生男子的电话。“对方自称是京东金融的客服人员。询问我是否需要贷款,随后对方就让我添加了他们的企业微信,微信名显示叫刘传胜”,程鹏回忆道。

添加微信后,程鹏收到对方发来的一个网址链接,他按照要求通过链接下载注册一个名叫“京鑫通讯”的APP软件。“之后我登录软件在上面填写了我个人信息、贷款的银行账号以及我需要贷款的20万金额”。

一番折腾之后,刘传胜告诉程鹏,申请通过,20万贷款已下款了,但程鹏在进行提现的时候发现无法操作。询问后对方称需要他再交1999元注册会员才能提现。此时程鹏还不疑有他,利落地给刘传胜提供的银行账户转去了1999元,然而20万贷款仍然无法提现。“对方称是由于我自己的银行账号填写错误,贷款被冻结了,需要我交5799元的保证金”,程鹏再次将这笔钱转了出去。

“7个工作日内给你下款”,得到这样的回复后,刘传胜便没了声音。3月9日上午,又有一个陌生男子致电程鹏,称只要他转账4万元,就能帮他处理贷款被冻结的事情。这时候的程鹏,意识到自己可能上当了,随后他接到了反诈中心的提醒电话,这才让他真正确信自己被骗了。

本想要贷款却被骗了7798元,程鹏十分懊悔,自己不该轻信这样的网络贷款骗局。

“很多人觉得这些电信网络诈骗案听上去似乎离自己很远,其实它很有可能随时发生在你的生活里。过去我们曾遇到过多次民警上门劝阻受骗人不要轻信骗局、盲目转账,却反被挡在门外当成骗子的案例,所以不仅自己要有防骗意识,如果警察亲自上门劝阻,务必要听劝”,郑州市公安局反诈支队民警告诉记者。

2022年,全国共破获了电信网络诈骗案件46.4万起,成效显著。但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伎俩不断“与时俱进”、手法不断翻新,电诈犯罪形式依旧严峻复杂。

诈骗手法虽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国家反诈中心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牢记“三不一多”原则,即: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才能更好地守住钱袋子。

(为保护受害者隐私,文中均为化名)

(正观新闻记者 岳炎霖 古晨茜)

公司以员工名义贷款案例

“我做资金周转几个月,银行贷款要求我提供一个紧急联系人。我最近征信有点问题,需要一个征信比较好的紧急联系人和我一起去线下办理。”最近秦振收到了朋友发来的微信消息,朋友的语气充满急迫,反复强调不是担保,没有经济责任。

让秦振疑惑不解的是,朋友还让他带上身份证和银行卡。近半年来,与秦振遭遇类似情况的人还有很多。起初是亲戚朋友让帮点小忙,做没有风险的“第三方收款人”“紧急联系人”。但相较于普通第三方收款人仅需线上提供卡号不同,朋友及相关机构会要求其携带身份证和银行卡,前往线下协助办理。

而这恰恰是AB贷陷阱的“序章”。所谓AB贷指的是部分黑心中介在未告知情况下,以专为征信不算良好、不具备贷款资质的人放款为诱饵,吸引那些风险系数高却急需用钱的贷款者(A方)。明里让他们寻找征信好、有贷款资质的朋友(B方)作为第三方收款人,暗里在B方不知情的情况下,移花接木让B方作为实际贷款方向银行提交申请。

有业内人士指出,作为这两年重新兴起的典型套路贷,AB贷往往通过亲戚、朋友的“人情世故”关系诱导受害者,危害严重。而在这背后中介机构往往是游击作战,赚取高额利润。

AB贷的连环套路

AB贷今年初似乎又有卷土重来之势,近期不少受害者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中招”的经历,其中不少连环套路诱导消费者借入AB贷。

沈祝安(化名)也是其中之一,他向记者介绍了他经历AB贷连环套路。今年春节前他收到了自称来自某银行贷款审批中心的电话,对方称他前段时间在某平台申请的20万贷款额度有办法批下来,要求去公司面签。

对于沈祝安来说这是个意外之喜,此前因征信不通过,他已在多家银行被拒绝放款。见面后,该中介向他解释将会把这笔20万的贷款做成“装修贷”申请,并要求在资料表中填写3个征信良好的朋友以备银行查验。这也是连环套路的第一步“伏笔”。

连环套路的第二步是利用消费者收款的急迫性,诱导其带朋友一同面签。短短一天以后,沈祝安就收到了银行批复成功的截图,马上可以放款。该中介随后又称银行虽然已经批复,但因为他征信查询次数超过限额,银行方面认为可能近期使用的网贷多,所以需要一个征信良好的第三方收款人,帮代收这笔款项,一同到现场面签。

而到这里,AB贷就开始进入收尾阶段。这个看似为沈祝安(即A方)打辅助的“第三方收款人”(即B方)实际才是申请贷款的关键。

B方被要求使用身份证、征信证明办理所谓第三方收款人的“拉评分”手续,证明其资质,但这只是中介“挂羊头卖狗肉”,其实中介给B方办理的是贷款手续。放款下来后,中介会将B方办出来的卡与贷款资金交给A方,由A方来还贷款。

对于沈祝安而言,庆幸的是在办理“拉评分”时候,他和朋友开始警惕,终止办理。

套路背后:临时团队、高额利润

实际上在AB贷背后,是贷款中介为A方、B方、精心策划的利益交易。

为什么部分黑心资金中介要屡屡铤而走险,走在违法边缘?这与高额的中介费有关。一位资深资金中介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一般征信不良者贷款难度高,业内收取的服务费也较高。类似这种贷款手续费可能高达10~20个点。沈祝安也介绍,当时约定贷款20万的中介报酬为2.3万元,差不多在11个点。

该资金中介指出,一般银行贷款业务中也存在担保人的形式。不过存在的前提是向担保人说清缘由。这笔贷款即使是用A的名义借的,那B知晓风险后依然签字为其担保,就要承担连带保证责任。但是AB贷的担保则属于恶意骗贷,两者性质不一样。

据他了解,这些做AB贷操作的中介基本都是微型机构,甚至可能是临时团队,流窜于各地打“游击战”。

背后的操作模式也比较粗暴。浙江电视台《1818黄金眼》节目中提到,一名疑似前AB贷款中介员工爆料,所在中介公司短期内雇用了大量“电话销售客服”,每个客服每天需要打120个电话左右。人海战术下,每天都有1~2个客户来公司面签。

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类黑心中介屡屡得手,一方面抓住征信不良者急需贷款的心理,另外一方面也是基于朋友、亲戚关系链条入手,利用“人情世故”弱点层层诱导。某社交平台博主分享了朋友借装修贷要她做第三方收款人的经历。在收到朋友要求后,她虽然疑虑重重且请教了律师,但朋友反复劝说了一小时,承诺身份证不离身且只提供账号,最后还是去线下面签的地方看看情况,在该中介处反复被劝说了2小时,险些被“拉评分”。

法律责任如何界定

对于不少已陷入AB贷陷阱的客户而言,一旦出现逾期,法律责任如何界定?

河南尚博律师事务所徐振亮律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AB贷中,B方如在相关合同流程上签字认可或者视频认证,无论是作为保证人还是借款人在司法实践中都需要承担还款责任。正常情况下,B承担责任后可以向A追偿,但如A本身无偿还能力,可能会追偿无果。

法税吕飞律师建议B方可报案走法律程序。B如果不能证明自己不知情的,不免除银行的举证责任。如果银行不能证明B方知道贷款的事实,B方则不用承担还款责任,银行按照贷款诈骗走刑事程序,向实际诈骗者要求其归还款项。

针对这类不法贷款中介,监管层面也多次提示。2022年9月14日,福建银保监局发布《关于防范不良贷款中介新型套路的风险提示》,提示了市场上不良贷款中介的新型套路营销行为,其中强调需警惕移花接木,采取AB贷伎俩,为缺乏资质客户套取信贷资金的行为。

上周,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活动的通知》,要求银行业开展为期6个月的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行动。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贷款中介黑名单制度,对诱导、帮助借款人违规申请贷款的中介,纳入合作黑名单。

不少业内相关人士认为,接下来不良贷款中介将陆续出清,消费者也应加强自身反诈意识,确保资金安全。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个人帮公司贷款(公司以员工名义贷款案例)":http://www.ljycsb.cn/dkzs/120384.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