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中资银行离岸人民币业务,下面是金融界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内地人在香港贷款
作者|于东智董华香李康乐「中国农业银行香港分行」
文章|《中国金融》2022年第13期
人民币国际化自2009年启动以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如今则面临新的发展形势。RCEP的签署给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新的舞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使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客观需要,而对国际货币体系多级化的诉求则使得人民币国际化的紧迫性进一步提高。在此大背景下,作为香港金融市场中坚力量的中资商业银行,应积极谋划,全面部署,充分发掘离岸人民币市场的业务机遇,做优做强各项离岸人民币业务。
拥有健全和高效的离岸人民币金融基础设施
支付系统方面,香港的人民币RTGS系统由中银香港(港股02388)担任清算行,清算行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交收账户,是中国国家现代化支付系统的成员。人民币RTGS系统不但以即时支付结算方式处理银行同业人民币支付项目,也可处理人民币批量结算及交收支付项目。此外,随着零售支付需求的增加,香港金管局于2018年推出了快速支付系统“转数快”,用户只需输入收款人的移动电话号码或电邮地址,即可进行即时的跨行支付。“转数快”全天24小时运作,支持港元及人民币支付。债券交收系统方面,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MU)能为系统成员提供即时及日终货银两讫(DvP)结算服务,并已与RTGS系统联网,为港元、人民币、美元及欧元的支付结算系统提供即日及隔夜的回购设施。除了能为二级市场债券交易提供结算交收服务,CMU也提供债券投标平台让发行方能以招标方式发行债券。2010年,财政部首次采用CMU债券投标平台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国债。从2018年起,中国人民银行也通过CMU的债券投标平台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央行票据。境外系统联网方面,香港金管局CMU已在内地两家中央证券托管机构(分别是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及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开立名义持有人账户,从而为CMU成员及其直接或间接服务的债券通境外投资者结算交收“北向通”交易,并持有相关的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在“南向通”下,内地中央证券托管机构在金管局CMU开立名义持有人账户,通过CMU为合资格的内地投资者结算交收“南向通”交易,并持有相关的CMU债券。其他机制安排方面,香港财资市场公会于2013年便推出了人民币香港银行同业拆息定价,即CNH Hibor,已成为离岸人民币市场一个重要的定价基准利率。此外,香港金管局在2012年推出了人民币流动资金安排,认可机构可以合资格证券作为抵押品,从金管局获取短期人民币资金。2014年,金管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出了一级流动性提供行机制(PLP),为每家PLP提供20亿元的专用回购协议安排,便于其在离岸人民币市场开展人民币做市和其他相关活动。
拥有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及丰富的离岸人民币产品可供投资
庞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有利于离岸人民币流动性的稳定,从而为离岸市场的人民币投融资及相关人民币计价产品的交易活跃度奠定坚实的基础。据人民银行在《2021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中披露的统计数据,2020年末,全球主要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余额超过1.27万亿元。其中,中国香港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7209亿元,排名第一。
丰富的以人民币计价的离岸投融资产品种类及数目有助于增强该种货币的吸引力,从而提升在全球外汇储备及资产管理中的占比。目前,香港可向全球投资者提供多种离岸人民币产品,并且极具市场广度和深度。在离岸人民币贷款市场方面,据人民银行统计,2020年末,主要离岸市场人民币贷款余额为5285亿元。其中,中国香港地区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520亿元,排名第一。在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方面,2020年有境外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国家和地区共发行人民币债券3320亿元。其中,中国香港的人民币债券发行高达2707亿元,排名第一。在离岸人民币外汇市场方面,根据2019年国际结算银行每三年一度的外汇与衍生工具市场成交额调查结果,香港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外汇及场外利率衍生工具市场。人民币外汇交易平均每日成交金额由2016年4月的771亿美元增至2019年4月的1076亿美元。人民币场外利率衍生工具平均每日成交金额由2016年4月的62亿美元增至2019年4月的127亿美元。在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方面,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及跨境理财通等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相继开通,使得国际投资者可以通过香港投资以人民币计价的沪深股票、债券及银行理财产品,进一步扩大了离岸人民币资产的广度和深度。
拥有丰富的离岸人民币衍生产品用于风险管理
目前,境内人民币衍生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均不够,并且只有股票指数期货及部分商品期货开放给境外投资者买卖。而丰富的离岸人民币衍生产品可以作为有效的风险管理对冲工具,降低离岸人民币资产的价格波动风险,产生较为稳定的资产收益,有利于吸引更多稳健的长期投资者加大对人民币资产的投资。香港交易所(港股00388)在2012年便推出了美元兑人民币期货,是港交所首只人民币衍生产品。为了给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人民币风险管理工具,港交所陆续推出更多的人民币衍生产品,包括人民币兑欧元、日元、澳元及印度卢比等货币期货,美元兑人民币期权。此外,还有以人民币交易的大宗商品衍生产品,如港交所推出的以人民币计价的黄金及白银期货,及其附属公司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推出的伦敦金属期货小型合约(2014年推出铝、铜及锌合约,2015年推出铅、镍及锡合约)。
在港中资银行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如何更好地发挥香港离岸人民币枢纽作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相关监管机构及金融机构在内的多方各司其职,群策群力。在港中资银行应在确保离岸人民币资产和负债匹配发展,相关的流动性风险、利率和汇率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充分发掘离岸人民币的各项业务机遇,推动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建设,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第一,推动资源类企业在大宗商品贸易中更多采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我国是资源类大宗商品的进口大国,随着人民币计价货币功能的不断增强,我国一直在推动大宗商品贸易中更多采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在港中资银行应加大对石油、铁矿石、粮食等大宗商品进口客户的营销力度,引导其充分发挥买方优势,在商务谈判中更多采用人民币进行计价和结算,积极培育坚实的人民币真实需求,提高人民币需求的黏性,并为其提供包括人民币贸易融资产品、人民币跨境支付等在内的离岸人民币产品和服务。
第二,在重点区域和重点客户中加大推广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支付。随着人民币支付货币功能不断增强,跨境支付将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在当前国内企业向周边国家转移产能的背景下,随着跨境人民币跨境支付政策的进一步优化,将有更多的市场主体,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协议国家、东盟、粤港澳大湾区更愿意以人民币进行支付和结算。此外,近年来,我国先后在多个城市设立了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并放宽了跨境电商进口商品的种类及限额,跨境电商发展势头良好。而国内的消费者更习惯于商品采用人民币进行计价。因此,在港中资银行可为跨境电商提供安全及高效的人民币跨境支付,降低其运营成本。
第三,利用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政策机遇持续深化人民币的投融资货币功能。随着中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稳步推进,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将不断拓展,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对外联通将持续完善,境外投资者配置人民币资产将进一步便利,资本项目在境外金融机构人民币资产中的占比将快速提升。在港中资银行应充分把握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方面的业务机遇,通过产品、渠道、服务及机制等方面的创新,拓宽离岸人民币资产的种类,畅通其配置渠道,增强离岸人民币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一是要持续做大债券通“北向通”业务规模,稳步提升市场竞争力。二是要抢抓离岸人民币债券业务发展机遇,积极参与离岸市场的人民币债券发行工作。三是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大力推广人民币绿色金融及ESG产品,满足国际投资者多样化的离岸人民币资产配置需求。四是要把握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优势,加大跨境理财通业务推广,为粤港澳大湾区居民跨境购买对方市场理财产品提供便利化的金融服务。五是创新外汇和利率对冲工具,尤其是基于离岸人民币和在岸人民币汇率利率价差的相关衍生品,帮助客户更好地管理离岸人民币汇率和利率的波动风险。此外,开发更多的与人民币证券产品挂钩的风险管理工具,如人民币债券的期货和期权以及人民币股票或ETF的期货和期权等,以便更好地对冲相关人民币资产的风险。
第四,充分发挥集团优势提升离岸人民币综合金融服务水平。一是加强与境内尤其是大湾区内自贸区分行的联动,利用自贸区在跨境资金管理、人民币跨境使用、资本项目兑换等方面的特殊政策,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二是做大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规模,引导集团客户通过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进行人民币资金集中划拨。三是利用离岸和在岸的人民币利差,适时开展跨境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融资业务,拓宽低成本的人民币资金来源,并增强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流动性。四是利用集团的多牌照优势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的人民币金融综合解决方案。
第五,通过加大数字化转型力度释放离岸人民币业务潜能。一是积极参与跨境人民币清算网络的建设和升级,提升清算效率,拓宽境外的间接参与者,扩大CIPS系统的国际影响力。二是充分发挥香港作为全球财资管理中心的优势,加快相关的全球现金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更好地满足跨国集团客户跨境资金归集和结算的需求。三是加大跨境理财通系统的建设和完善,便利港澳居民跨境投资,进一步增强离岸人民币的吸引力。四是关注数字人民币在香港的落地和应用,探索数字人民币在香港本地的转账、消费及跨境支付等领域的应用场景。
本文源自中国金融杂志
香港银行贷款要求
吸收此前数次炒楼崩盘教训,中国香港近年来持续对房地产市场采取以稳为主的“逆周期”策略。亦通过“压力测试”等手段确保业主的还款能力
进入2023年后,随着与内地恢复通关,以及美国加息的影响逐渐被吸收,中国香港楼市如出现“小阳春”,二季度楼价有希望回稳。《财经》记者 焦建/摄
文|《财经》特派香港记者 焦建
编辑|苏琦
受疫情及加息双重夹击等因素影响,中国香港特区房地产价格持续下降,正带来一系列的“蝴蝶效应”。
按照1月31日中国香港特区金融管理局(下称“金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四季度,当地负资产住宅按揭贷款宗数按季激增近22倍至12164宗,创下近18年来最高纪录;相关案例涉及的金额亦由30.06亿元(港元,下同)按季增加21倍至662.52亿元,是自2003年四季度以来最多的数字。其中属于无抵押部分的金额亦由2022年三季度的5900万元,激增近42倍至2022年四季度的25.2亿元。
所谓“负资产”,在当地大众语境中指购房者所欠银行贷款总额超出抵押房屋的最新市值,即“资不抵债”。按照当地一般规律,在房价高涨时入市、贷款比率较高的房屋,在房价下跌时较易成为负资产。
相关话题之所以引发关注,是因相关案例总数短期内从533宗激增至12164宗。这一数字虽仍比不上“非典疫情”期间的超过10万宗,但已超过2008年全球金融波动时的1.1万宗。
一系列相关数字的激增与当地房地产市场的短期不振直接相关。按照香港特区政府差饷物业估价署的私人住宅售价指数显示:2022年12月,当地私人住宅售价指数报332.5,已连跌7个月。而按照2022年全年计算,当地私人住宅售价指数则急挫15.6%,跌幅是自1998年以来的最高值。
“由于住宅楼价2022年首三季下跌8.5%后,四季再挫7.7%,而高成数贷款按揭为负资产的主要构成,当中按保占比较高。”金管局副总裁阮国恒在回应负资产数字激增时解析称。
按保即按揭保险。根据香港金管局发布的指引:按揭保险计划为银行提供按揭保险,使银行可以提供高成数的按揭贷款而毋须承担额外的风险。相关计划下,只要申请个案符合相关条件(例如楼价上限及贷款额上限等),银行可提供最高达八成按揭贷款。换言之,置业人士的首期负担可以低至物业价格的20%,可减轻置业人士的首期负担。
2019年及2022年,中国香港为协助市民购房,曾推出两次放宽按揭保险计划(九成按揭适用的楼价上限由原来400万放宽至800万,以及将九成按揭适用的楼价上限放宽至1000万),让市民更容易借到九成按揭贷款“上车”。自此,按保高成数按揭贷款新批宗数由1万多、2万宗,推高到逾4万至5万多宗。
“不少屋苑楼价重回2017年、2018年水平。再加上去年批出了大量按揭保险个案,借取高成数按揭容易沦为负资产。”一位当地的地产代理对《财经》记者解析称,“一个细节是,上述负资产个案涉及银行职员的住屋按揭贷款或按揭保险计划的贷款,其按揭成数一般较高。银行则一般会向其员工提供较高比例的贷款作为员工福利,最高能达到10成。”
但阮国恒亦指出:按保相关计划下的贷款拖欠比率最新数字为0.01%,较银行业整体按揭贷款的拖欠比率0.06%更低。这“反映贷款质素仍然良好,银行按揭业务风险可控。”
进一步解析细节:当地的买家买楼申请贷款,第一步会先向银行申请,称之为“一按”。但囿于首期不足,买家还可采取两种方式获得帮助,除前述按揭保险,还包括由地产商(及其旗下的财务公司)提供的二按,其方便在于审批宽松,缺点是利息更高。前述一系列负资产调查数字仅涉及银行提供并已知道为负资产的一按,并未涉及二按。因此有相关分析指出:市场实际的负资产数字可能会比公布出来的多。
而负资产的业主万一断供,相关房屋则将变为“银主盘”,银行有权收回单位拍卖,届时业主还须补缴差价。负资产贷款拖欠比率目前并未上升,与相关计划对符合特定资格的贷款申请人的还款等能力设定了严格要求有关。
整体而言,中国香港房地产的短期情况仍较为稳定。目前市场的普遍观点是:除非银主盘增多,否则楼市风险不大。此外,金管局亦指出:负资产宗数占当地整体按揭比例,按季升2.01百分点至2.1%,未偿还总额比率增3.49百分点至3.66%;而银行自从2011年一季度起,并无录得任何拖欠3个月以上的负资产住宅按揭贷款纪录。
与此有关的细节是:吸收了此前数次炒楼带来的崩盘教训,中国香港近年来持续对房地产市场采取以稳为主的“逆周期”策略(调高印花税、增设辣招税、下调按揭比率、加强压力测试等),短期内的“炒楼”现象并非市场交易主流。整体的按揭贷款比率亦远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90%至95%(当地目前住宅的平均按揭成数为57%左右、还款27年左右,总额平均为480万元左右)。
在此基础上,相关贷款的业主还款能力亦通过“压力测试”等手段进行了保障。在1200万元和1600万元以上的物业中,目前最高可贷款六成及五成。在房价下跌不足两成的前提下,这些房屋距离成为负资产仍有相当距离。
此外,与前几轮地产价格下跌时失业率攀升至超过8%及2022年初的5.4%相比,目前中国香港最新失业率仅为3.5%,接近全民就业。前述地产代理分析:目前市场上出现的负资产案例,相当大的部分可能是按揭贷款比率较高的中低价物业(主要用于自住)。在当地经济逐步复苏的情况下,大部分业主仍有工作收入,可保障短期内持续还款。“账面上的负资产增加,除了会让业主在消费时更加小心谨慎,对楼市的实际冲击可能也不会像以往那样。”
另外或许能让负资产业主相对安心的消息还包括:进入2023年后,随着中国香港与内地恢复通关,以及美国加息的影响逐渐被吸收,当地楼市如出现“小阳春”,二季度楼价有希望回稳。此外,随着2月下旬当地财政预算案即将公布,其中或许会涉及楼市调控“减辣”的新闻亦时有传出。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内地人在香港贷款(香港银行贷款要求)":http://www.ljycsb.cn/dkzs/119241.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