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地瓜经济,浙商银行交出金融答卷,下面是财经无忌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浙商小额贷款公司
文 | 无锈钵
风细水软,烟雨蒙蒙,这是浙江留给历史的最初印象。
西子湖畔的曼妙歌舞外,作为横跨数百年历史的经商热土,民营经济同样是这片“七山二水一分田”里,极富活力的存在。
一份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浙江以全国1%的土地面积,供养了21%的“民营企业五百强”。
对于浙江的民营经济,总书记讲过一个“地瓜经济”的理论:
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汲取更多的阳光、雨露和养分,但它的块茎始终是在根基部,藤蔓的延伸扩张最终为的是块茎能长得更加粗壮硕大。
这个精妙的比喻背后,一部浙江改革开放的发展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浙商敢为人先、勇立潮头、开枝散叶的创业史,和一部金融活水扎根民营经济的共生史。近日,以“浙商”二字为名的浙商银行,2022年年报正式亮相。这一部“共生史”的血脉传承,像地瓜一样,开出了属于自己的花朵。
什么滋养了新时代的浙江“地瓜经济”?即便是在变数丛生的2022年,浙江的民营经济也依然保持了出众的活力。
仅2022年,浙江就有9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榜单,107家企业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上榜人数连续24年蝉联全国首位。
振奋人心的数字背后,是什么滋养着浙江“地瓜经济”的累累硕果?
除去沿海港口带来的通衢沃土,金融河道中奔涌的“活水”,同样是“地瓜经济”茁壮生长的关键。
作为唯一一家总部设立在浙江省的全国性股份行,近期,浙商银行(601916.SH)公布了2022年度业绩报告,为市场揭示了这一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赢的“浙江样本”。
财报数据显示,浙商银行在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610.85亿元、增长12.14%,增速稳居全国性股份行第一,全年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1.5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20%。吸收存款1.68万亿元,增长18.77%。各项贷款和各项存款增速分列全国性股份行第一、第二。
截至2022年12月31日,这一股份制银行的资产总额,已经达到2.62万亿元,比2021年年末增长14.66%。
出众的业绩表现背后,浙商银行的业绩表现,并不是孤立的数据增长,而是掩映在深耕浙江,同民营经济共赢的繁荣写照。
如果把作为浙江“金名片”与核心竞争力的民营经济,比作地瓜甜蜜的果实,那么繁茂的地瓜组织里,源源不断向经络输送活水的,两百年前,是遍布宁杭的钱庄、银号,而两百年后, 正是浙商银行所代表的,在战略、管理、技术层面充满现代化气息,并关联全国经济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金融向善,浙商银行如何铸就“共赢生态”截至目前,A股已经发布的银行年报,可谓是“喜忧参半”。
可喜的是,部分银行仍然实现了营收和利润的增长;令人担忧的是,财务端表现良好的同时,一些银行息差下行、不良贷款率上升,也在无形中,传递了企业所客观面临的一些挑战还没有完全散去。
相比之下,浙商银行年报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这是一份在营收、业务、风控端均实现了“高质量发展”的成绩单。
在营收端,2022年浙商银行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36.18亿元,较上年增长7.67%。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均迎来全面跃升。
在业务端,年报显示,2022年,浙商银行各项指标稳步向好,“大零售、大公司、大投行、大资管、大跨境”五大业务板块齐头并进、协同发展。
除此之外,浙商银行在风控端的优异表现,也为其后续的表现打下了坚实底座。
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浙商银行不良贷款率降至1.47%,比上年末下降0.06个百分点,新增业务不良率生成率持续下降,拨备覆盖率升至182.19%,较上年末上升7.58个百分点。
这样一份高质量财报背后,是什么铸就了浙商银行出众的业绩表现?
高举“金融向善”旗帜,扎根浙江,服务浙商的战略底色,或许是分析这份财报的关键。
复盘浙商银行的增长轨迹,其所追求的不是营收端的“独赢”,而是在普惠千行百业的过程中,构建“共赢”的生态。
犹如地瓜的生长过程,某一块藤蔓的茁壮,并不代表组织整体的最优,唯有以根基为基础,藤叶各司其职,让养分真正运转起来,才能实现健康发展。
此前,浙商银行党委书记陆建强就指出:“浙商银行作为一家金融机构,把自己定位为心怀‘国之大者’,有一份很重的社会责任。国家社会所倡导的,我们必须要落实落细落到位。”
公开资料显示,在服务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中,浙商银行响应国家加大制造业金融服务的号召。截至2022年末,投向制造业贷款余额2382亿元,设备更新改造再贷款投放转化率全国第一。涉农贷款余额1999.24亿元,乡村振兴贷款增速超过各项贷款平均增速。积极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助企纾困金额达90.05亿元,主动减费减息或提供延期还款服务。绿色贷款余额1459.23亿元,增速高于全行各项贷款增幅。
更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浙商银行以“深耕浙江”为首要战略,深耕浙江三年行动全面实施,省内融资服务总量突破8,000亿元;还系统实施“深耕浙江深入发展、重点区域重点发展、全国布局全面发展”的区域策略。
宏观来看,这种深耕浙江、拥抱实体的金融担当,促使浙商银行架构起了“市场—银行—企业”的地瓜式“根—茎—叶”正向循环。
银行以金融活水纾困市场的同时,茁壮成长的小微企业也得以不断推动经济发展,优化商业环境,并最终提升银行的资产质量。
这也是为什么,在“放贷量”和“不良率”难以兼得的市场环境下,浙商银行标志性的小微业务可以同时实现“量增”、“质稳”。
财报显示,2022年全年,浙商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2772.86亿元,较年初新增407.33亿元,增速17.22%,高于各项贷款增速5.93个百分点,不良率低于1%,并成为唯一一家蝉联银保监会小微金融服务评价“一级行”的全国性股份行。
在省内的特色金融服务更是成果显著。截至2022年末,省内“共同富裕贷”累计投放53.33亿元,服务小微企业3076户;对浙江山区26县金融服务总量达到了487.07亿元。为民营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循环和产业链畅通创造活水。
这背后,正如浙商证券的研报分析中所提到的那样,浙商银行作为“扎根浙江的成长性股份行,风险逐步出清,发展动能显现”。
引领高质量发展,浙商银行如何再塑增长动能?宏观来看,尽管黑天鹅似乎已经远去,但全球金融市场的变局还远没有平息。
身处这一环境下,相较于从事融资、证券等“高风险、高收益”业务的投资银行,资本对于那些坚守风险原则,积极寻觅压舱石业务的商业银行的青睐,正在与日俱增。
股神巴菲特曾经说过:
“安全,永远是投资产品的第一价值。”
宏观来看,全国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无疑就是这样的投资标的。
此前,二十大报告就曾提出“引领股份制银行落实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的相关决策。
伴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高质量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正在变得愈发庞大。
历经重组兼并和上市融资的资本化运作阶段后,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市场正在迫切呼唤股份制银行“回归主业、回归本源”,通过支持实业,匹配经济转型升级需求,并快速扩张向精耕细作转变,形成规模、效益、安全统一的新增长曲线。
而实现这些要求,股份制银行需要回应两个“必答题”:
•如何与变化发展需求结合,实现新的差异化竞争,寻找新蓝海?
•如何优化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实现可持续增长?
身处这一时间节点,一直坚持深谙“地瓜经济”理论精髓的浙商银行,无疑就凭借“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策略”提供了全新的破题思路。
地瓜经济的精髓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追求开放式发展,不要死守一个种坑,而要寻觅“跳出行业发展行业”的模式。
以浙商银行为例,过去的一年里,不断提出小额分散、减弱行业集中度等措施的同时,还在不断大力发展零售、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等高前景的项目,将藤叶向外散布,链接更多阳光和养分,寻找到一批能够穿越经济周期的客户群体,并为彼此实现穿越经济周期的稳健增长。
如浙商银行行长张荣森所言:
“垒大户、行业集中度、个案集中度过高对银行的经营发展非常不利,甚至风险到来的时候是毁灭性的。”
高擎“长期主义价值”大旗,2022年,浙商银行实现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营收168.83亿元,占比28.53%,较上半年提升4.19个百分点,服务弱周期行业客户数4592户、贷款余额达1428亿元。
发展动能切换之中,浙商银行的突围逻辑已十分清晰。此次的业绩说明会上,浙商银行还宣布“趁热打铁”——到2027年要使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的营收占比达到50%左右,真正成为该行的“资产压舱石”。
财报数据与远大目标背后,这种“跳出舒适圈,打造新动能”的开放式增长逻辑,或许才是浙商银行领跑市场的关键。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包括浙商证券在内的一众机构,仍然给予其“买入”评级;另一边,中诚信国际也给予了浙商银行最高等级的AAA主体信用评级。
从研究组织,到评级机构,资本市场一致的认可,彰显了浙商银行在中国股份制银行发展中的样本地位。
而在这基础上,浙商银行在践行金融向善,描摹普惠蓝图的同时,也在不断围绕“一流的商业银行”愿景,展现卓越的战略素质和管理眼光,并助力浙江的“地瓜经济”,在美好的新时代下,继续开花结果。
私人能开小贷公司么
北京商报讯(记者 廖蒙)小贷行业整顿清理持续进行中。6月12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海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海南金融管理局”)官网日前发布《关于发布未经审批(备案)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四类市场主体的公告》,对辖内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开展了清理规范工作。
在清理过程中,海南金融管理局对截至2023年5月31日未经审批 (备案) 的市场主体名录进行公示公告。在前述市场四类市场主体中,一共包括20家商业保理机构、32家融资租赁机构、10家典当行以及115家小贷机构,共计177家金融机构,均未在海南金融管理局进行过备案审批。
仅从小贷行业治理动作来看,本次海南金融管理局的公示动作也意味着,与过往各地金融监管部门清理“空壳”“失联”或不具备经营能力的小贷机构有所不同,海南清理的115家小贷机构甚至连小贷经营资质都不具备。
部分小贷公司名单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工商信息进一步查询发现,这些小贷公司大多成立于2017年7月和2020年3月,注册资本多为3000万-5000万元之间。目前,已有部分公司主体被注销。北京商报记者尝试联系对应小贷机构了解情况,但多家机构对外披露的联系电话均已无法拨通。
而在115家小贷公司中,华融小额贷款(海南)有限公司、捷信小额贷款(海南)有限公司等也疑似“碰瓷”知名机构,分别对应中国华融集团和捷信消费金融。但在工商系统中,前述两家机构的运营主体均是“查无此人”,只能通过海南金融管理局发布的统一信用代码查询,前者更是已被列入异常经营名录。另从股权关系上来看,这两家小贷公司也并未出现在中国华融集团和捷信消费金融的业务版图中。
北京商报记者也进一步向捷信消费金融方面进行了求证,该公司回应称,捷信消费金融全称为“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该小贷公司与捷信消费金融并无关联。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分析表示,我国金融行业持牌经营,不仅是为了便于管理,也是为了确保金融企业合规经营。对这类未获取展业资质的小贷公司进行清理,能够涤荡金融市场环境,排除和预防金融风险。
谈及这类违规小贷展业所蕴含的风险,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指出,这类小贷机构的危害性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从监管层面看,这类机构较为隐蔽,尤其是“变相”从事小贷的,在排查工作中相较持牌机构来说难度更大,二是从市场层面看,这类机构对群众的危害性更大,持牌金融机构拥有一定的资质门槛,而这些机构鱼龙混杂,不乏诈骗分子混迹其中,对群众的财产及个人信息安全构成威胁。
海南金融管理局也在公告中强调,上述市场主体不得继续经营或者变相经营相关业务,及时到登记机关申请名称、经营范围变更登记或办理注销登记。同时,海南金融管理局提示,各类市场主体及个人在与地方金融组织开展业务时,应认真查验地方金融组织的经营资质、经营范围,依法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近年来,各地金融监管部门对于小贷行业的治理工作持续进行。小贷评级工作逐年开展,不满足展业要求的机构被勒令整改。同时,各地清理空壳、失联小贷机构的消息也时有传出,还有部分机构被取消经营许可。
根据央行发布的2023年一季度小额贷款公司统计数据报告,截至2023年3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5801家,贷款余额8722亿元。小贷公司数量和贷款余额均处于下降通道中。对此,盘和林认为,在清理过程中,不符合监管要求的机构退出市场,这是市场优胜劣汰的结果,“广而泛”不如“小而美”,也更有利于市场发展。
苏筱芮表示,小贷从业机构数量与贷款余额持续缩水,是小贷行业身处变局之中,加速优胜劣汰的具体体现。同时也反映出对“劣币”的清理是一项长期、持续性工作,如此才能促进小贷行业保持健康及活力,更好地坚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宗旨。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浙商小额贷款公司(私人能开小贷公司么)":http://www.ljycsb.cn/dkzs/11922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