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林间号!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车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手机租机

林间号 > 贷款知识 > 贷款的科目是什么(贷款利息计入哪个科目)

贷款的科目是什么(贷款利息计入哪个科目)

漫谈「会计引擎」,下面是Fintech青年成长记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贷款的科目是什么

漫谈『会计引擎』

总账系统的职能定位往往是作为企业级统一的核算平台。一般来说,业内比较通用的账务解析能力主要有两种:

支持会计流水文件,文件中包含完整账务分录,总账系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归集账务数据,以完成财务报表合并;支持业务流水文件,此类文件最大的特点是仅包含业务属性要素,此类文件必须要经过会计引擎的解析翻译,才能表达成符合核算规则的会计分录。

上述的第二种文件,就必须要使用本文重点介绍的内容:会计引擎

01 账务要素

如下图,一张传统的“会计传票”或者“会计凭证”的样式,主要要素是账务日期,传票序号,摘要,科目,借贷方向,金额(大小写)。会计电子化之后,相比传统纸质的会多出一些必要的字段,以便报送数据的加工(例如:EAST报送)或者财务数据分析。

在介绍会计引擎之前,我们先理解一个概念:“账务要素”。账务要素即一组/套传票/凭证/分录中的信息。我习惯划分成两部分:基础要素和扩展要素。

基础要素的定义是借贷平衡检查的范围,即:账套,机构,科目,币种,借贷方向,金额;扩展要素的定义是作为扩展字段仅做信息展示和记录,有时会用作数据关联等用途。例如:产品编号、凭证摘要、备注、价税分离标识、冲正标识等。

以上要素其实就是会计引擎追求的输出表达结果。如此一来,会计引擎的解析其实就在做两件事。1)将业务流水中要素信息做赋值表达;2)将业务流水中要素信息做加工。以下再对两种类型做个归类理解:

赋值型

通过上游业务系统提供的字段进行映射赋值,例:账套、产品、摘要、备注 、价税分离标识、冲正标识、机构、币种、金额。

加工型

通过上游业务系统提供属性字段进行组合加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科目和借贷关系:

科目,按照统一核算的架构设计,源业务系统不需要维护科目号,那么科目显然必须通过会计引擎的解析来完成;借贷关系,分录中的借贷关系也必须按照既定的核算规则通过会计引擎实现,一般分为:一借一贷和多借多贷(包括一借多贷,一贷多借)。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终于建立了对会计引擎的最质朴的理解:通过业务流水的要素解析出账务要素。

02 引擎原理

在上一Part结尾的时候得到的结论还可以进一步完善,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业务流水与系统预置的规则参数共同作用,被会计引擎翻译成账务要素。下图用一个逻辑流程图可以描述的更加清晰。

在敏捷开发的思想驱动下,为追求开发管理的效率和成本,很多架构设计很早就将逻辑代码和业务代码进行解耦。这里类同低代码的实现思想,其本质是追求整体解决方案的效益,这里不做开展讨论。通俗的讲,在职能上把研发人员和需求人员进行了分工,研发人员专心设计和维护底层程序,目标是标准化,上层通过高度参数化的配置功能面向系统的用户提供能力;而这个配置工作仅仅需要一名逻辑性强的业务/需求人员就可以即可完成。这名需求人员只需要全身心的关注和挖掘“业务语言”和“逻辑语言”,而不需要再费劲心思琢磨“编程语言”。我们知道所谓语言无非是一套灵活的,体系化,预定义的规则。其他还有些好处是从设计模式上将稳态和敏态实现了分离,而且可以实现支持热更新的部署。

对于会计引擎,我很喜欢这个简洁的见解。“规则引擎可以被视为复杂的if-then语句解释器,被解释的if-then语句称为规则。”

常见的规则引擎框架有Drools、OpenL Tablets、Easy Rules、RuleBook等。以Drools框架为例,当业务用户或自动化系统在 Drools 中添加或更新规则相关信息时,该信息会以一个或多个事实的形式插入 Drools 引擎的工作内存中。Drools 引擎将这些事实与存储在生产内存中的规则条件进行匹配,以确定符合条件的规则执行。(这种将事实与规则匹配的过程通常被称为模式匹配。)当满足规则条件时,Drools 引擎会激活并在议程中注册规则,然后 Drools 引擎会对优先级或冲突的规则进行排序以准备执行。

Drools 引擎组件概览

图中Drools 引擎组件介绍:

规则:您定义的业务规则或 DMN 决策。所有规则必须至少包含触发规则的条件和规则规定的操作。Facts:输入或更改到 Drools 引擎中的数据,Drools 引擎匹配规则条件以执行适用规则。生产内存:规则存储在 Drools 引擎中的位置。工作记忆:事实在 Drools 引擎中存储的位置。议程:注册和排序激活规则的位置(如果适用)以准备执行。

03 引擎配置

基于以上会计引擎的运行原理,我们开始理解会计引擎上层的配置功能。为了实现复杂功能,多层级配置的设计经常被应用到这类低代码思想的实践中,这已经不稀奇了。观察使用了市场上主流的几款会计引擎产品,归纳整理一般设计分为三层:

账务场景层这是最贴近交易场景的模式设计,理论上应该可以和实际业务场景一一对应,对每个场景进行编码后,因为一一对应了业务场景,那么场景码也是业务类系统中很容易关联取值到的一个值。在这个基础上仔细研究的话,还可以大致归纳为3种类型:例如:贷款放款场景、提前还款场景、利息计提场景等,这一类交易场景你基本可以在业务系统中找到对应的业务节点或者人工坐席端的触发动作;例如:利息计提场景,正常贷款转逾期场景等,这一类场景一般属于业务系统批处理执行,也是会产生账务;例如:募集期内行本行理财申购场景,此类场景往往只是行内的资金冻结交易,暂不涉及账务,等募集期结束才会真正划款到对应理财账户,进行账务处理。此类交易场景一般不需要在会计引擎中体现,但是作为分析过程,我也一起做了归类。公共交易层这一层设计原理是抽象出一些公共的规则以便于复用,最佳的状态是完全抽离业务逻辑,达到最小的交易原子规则例如:贷款业务的还款交易中都会分为本金还款和利息还款两块,其中本金还款是相同的分录模板,如下表。正常类还款,逾期还款,非应计还款也就是对应的贷方本金科目不同。那这个模板就可以被多个场景复用,但是细心的朋友可以发现,这里交易越抽象,执行条件的判断就需要越复杂。

DR

客户账户(活期存款)

CR

贷款本金科目

分录模板层定义科目映射关系,解决科目的解析问题。这里会引入一个金额类型的重要概念来解决映射逻辑处理。

例如:常见的金额类型有正常本金,正常利息收入,逾期利息收入,罚息收入,手续费,公允价值等,如果是正常本金,那么对应的本金科目号也就固定了。通过接口文档中设置不同的金额类型字段,业务系统在对应的金额类型字段下传入金额即可。会计引擎在解析出科目号的同时,就可以直接赋值金额。

以上已经解释说明了会计引擎配置的设计,从逻辑完整性角度,还需要再做以下补充。

账务场景层:通过交易场景核算配置,还需要完成以下两个事项。

1)建立场景和子交易关联关系,在数据库中维护场景码和公共交易编号的关联关系,以便一层一层的传递逻辑;

2)接口表中来源字段和目标字段的映射,如账套编号,产品编号等;

公共交易层:通过子交易规则配置确定借贷关系,同样要关注以下事项:

1)建立关联关系:子交易-金额类型;

2)执行条件+借贷关系+“金额类型+业务属性值+产品” + 赋值(金额);

其中,执行条件非必选,其实就是IF的条件遍历,若为空则必执行该分支。

分录模板层:通过产品属性组合和会计科目配置完成科目映射

1)“金额类型+属性+产品”的建立关联;

2)“金额类型+属性+产品”的关联关系=>科目号。

至此,就可以通过会计引擎解析出完整的账务分录了。

04 核算管理

前文中介绍会计引擎配置层级的逻辑关系,那么在梳理过程是正好反过来的。在实操过程中,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步。

1】整理核算办法文档

1-1 文档需要明确包括产品-交易场景-账务场景-分录的信息;

1-2 一般来说,核算办法文档由运管部制定核算办法的部门(或称清算中心)确定,若现有科目无法满足,会请会计部评估进行新科目开立,流程因不同银行的内管需要而异,供参考。

2】会计引擎的场景梳理文档

2-1基于核算文档分析确定影响账务关系的业务属性因子,如:境内境外,短期中长期,个人对公等;

2-2基于核算文档分析抽象子交易及其分录;

2-3完成会计引擎配置

3】定义给业务系统的接口文档

3-1需要和业务系统沟通确认接口中定义的各个属性参数能否准确提供,因为依赖其逻辑实现。

4】测试联调,全场景的账务明细核对。

新系统建设不单单意味着新功能而已,伴随着系统建设,与其相生相伴的管理制度也应该一同与时俱进的完善,这也是为什么我特意提到上文中第四部分的考量。通过数字化建设,尊重过去经验,引进新理念,把专业化和规范化全面建立,才会实现最大价值。

【参考资料】

drools框架资料

https://docs.drools.org/7.64.0.Final/drools-docs/html_single/index.html#_droolslanguagereferencechapter

贷款利息计入哪个科目

一、引言


银行投资者中存在这样一个观点:高拨备的银行隐藏了利润,如果已减值的资产未来没有变成坏账就会回补利润。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思考另外一个问题,高拨备的银行有没有隐藏收入?毕竟收入是利润的源头,没有收入就不可能有利润,当“高拨备”的银行“过多”减值了资产后,是否也会导致其营业收入变少了呢?


在前两篇文章《银行的拨备以什么形式存在?它放哪了?(2)银行财报深度探秘》和《银行的拨备以什么形式存在?(3)核销等会计处理揭晓了答案》中,拨备的存在形式已经有了定论,它只是一种记账方式,是根据预期损失概率或比例得到的一个件计算值,并没有具体形式,也没有存放在任何地方。如果我们认同这个结论,那么很自然的可以想到,既然拨备是虚的,那么拨备的高低应该不会影响收入,哪怕把贷款全部减值掉,贷款利息该多少还是多少,不会有丝毫影响!


但是,会计处理太过专业,又存在很多非专业人士难以理解的地方,有没有可能在银行财报中的营业收入并没有包含已减值资产的利息收入呢?所以本文就通过财报中的线索来揭晓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生息资产中的贷款平均余额是总额还是净额?


首先,一个比较简单但不太直接的证据就是“生息资产”。


图1-招商银行2021年年报贷款平均余额




如图1所示,2021年招商银行贷款的平均余额(日均余额)为53641.95亿,那么这个平均余额指的是贷款总额的还是扣除了贷款减值准备的贷款净额呢?


银行一般都不直接披露贷款总额和贷款净额的平均余额,我们只能用期初和期末的平均值来近似计算,好在这两个值都比较好找,具体不再截图,直接给数据。2021年期初的贷款总额为50388.83亿元,期末的贷款总额为55808.85亿元二者的算数平均值为53098.84亿元,这个值与上面提到的的贷款平均余额较为接近。而2021年期初的贷款净额为48043.61亿元,期末的贷款净额为53353.91亿元,二者的算术平均值为50698.76亿元。2021年期末的贷款净额(较大值)少于上面提到的贷款平均余额,所以显然,贷款平均余额不可能是贷款净额,必然是贷款总额,且数值也很接近。


所以,招商银行在计算贷款的平均收益率时,分母里的“生息资产”使用的是贷款总额。也就是说已减值的贷款也属于生息资产。这样,作为生息资产的已减值贷款,其收入自然也应该计入贷款利息收入,不过,这只是一个推测,尽管可能性较大,但并不能证明分子里的利息收入一定包含了已减值的贷款产生的利息收入。


还需要其他更直接的证据。



三、贷款的利息收入如何确认?


要想知道贷款的利息收入中是否包含了已减值的贷款产生的利息收入,自然需要知道银行是如何确认收入的,好在财报里给出了答案。


图2-招商银行2021年年报利息收入的确认




如图2所示,招行在确认以摊余成本计量的贷款或债权投资时,采用的是实际利率法,这实际上也是2018年之后实施的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因此所有银行都是一致的。


四、摊余成本与实际利率(法)


那么什么是实际利率法呢?实际利率法是指计算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以及将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分摊计入各会计期间的方法。


我的非权威解读就是:实际利率法是将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分摊计入摊余成本的一种方法。


为了进一步理解,我们需要继续看看什么是实际利率和摊余成本。


图3-招商银行2021年年报关于实际利率和摊余成本的说明




如图3所示,这里给出了实际利率和摊余成本的详细说明,因为涉及到了折现的概念,单纯的文字解释很难理解,所以,接下来我通过一个例子给出我个人的非权威解释。


知识点:折现是在发行债券时经常用到的一个概念,表示钱是具有时间价值的,今天的1元钱与明天的1元钱价值并不相等,因为二者相差了一天的无风险利息。


【例子A】

现在假设在2020年1月1日发行了一张面值为100元的5年期债券,每年的利息为2元,那么实际在发行时,这张债券的发行价为90元,票面年利率为2÷90。也就是说,投资者可以在2020年1月1日以90元的价格购买这张债券,然后到了2025年1月1日可以收回100元现金。如果今天是2020年1月1日,这里90元的发行价就是5年后100元票面价值的折现价值。如果今天是2022年6月30日那么这张债券的票面价值为100-2×2.5=95元,表示折现价值为到期票面价值减去未来2年半的增值。但是在到期前投资者不会收到实际的利息,所以这种债券被称为无息债券(注意与零息债券的区别,无息是指以折现价值增值部分作为利息而不是说利息为零)


在理解了债券的折现概念之后,我们来看下以摊余成本计量的贷款。


【例子B】

现在假设某银行在2020年1月1日发行了一笔金额为90元的5年期贷款,合同约定的贷款年利率为2÷90(相当于每年的贷款利息为2元),贷款到期后银行累计可以收回的本息将为100元。那么该笔贷款的实际利率为:(100-90)÷5÷90=2÷90,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提前还款等情况发生实际利率与合同约定的利率是一致的,因为计算实际利率时不需要考虑预期信用损失。


但是计算摊余成本时需要考虑预期信用损失。在贷款发放时,银行会立即做风险评估(贷款存续期内也会持续的做此类评估),假设预期这笔贷款在5年后到期时会有10%的概率全部变成坏账或者会有10%的金额无法收回,那么银行将会按5年后预期现金流计提10%的损失准备金,即100×10%=10元。假设未来5年该笔贷款的预期损失不发生变化,这笔贷款在2020年1月1日发放时的摊余成本为100-10-2×5=80元,到了2021年1月1日其摊余成本为100-10-2×4=82元,到了2022年6月30日半年报时其摊余成本为100-10-2×2.5=85元,到了2025年1月1日时其摊余成本为100-10=90。


但这里的摊余成本其实是有问题的,为了便于理解,先暂时不讲那么复杂,后边会逐步做修正。


五、再看利息收入的确认


图4-招商银行2021年年报确认利息收入




图4中讲的非常明确,如果贷款发生了减值,其贷款利息收入是用贷款的摊余成本与实际利率计算得到的,而摊余成本并不包含已减值的贷款,那么,这是不是说:已减值的的贷款其利息收入并没有计入贷款利息收入这个科目呢?至少到这里为止,是这个意思。


另外,上文中我说了例子B中的摊余成本是有问题的,因为我们折现时并未考虑贷款已发生了减值,所以实际的折现值应该小于2,这里我们给摊余成本的做第一次修正。


【例子B-续1】


在例子B中计算时,我用来折现的利息是每年2元,但这2元是用减值前的贷款与实际利率计算得到的利息,所以如果用减值后的摊余成本计算,每年的折现利息实际上是低于2元的,按图4的方式重新计算后,这笔贷款在2020年1月1日发放时的摊余成本为90-10=80元,为了确定本金方便计算利息,这次我们从前往后反折现;到了2021年1月1日其摊余成本为(90-10)+(90-10)×(2÷90)×1=81.78元,也就是说考虑到减值问题计算中的本金是减值后的80而不是减值前的90,实际利率没变还是2÷90,,到了2022年6月30日半年报时其摊余成本为(90-10)+(90-10)×(2÷90)×2.5=84.44元,到了2025年1月1日贷款到期时其摊余成本为(90-10)+(90-10)×(2÷90)×5=88.89元。


但实际上我们预期是要收回100-10=90元,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六、已减值贷款的折现回拨



图5-招商银行2021年年报贷款损失准备变化




图5中表格的第3行列出了一个科目:“已减值贷款折现回拨”。这里的折现回拨是什么意思呢?下面的注释做了说明,大意就是,已减值贷款的现值随着时间流逝,其摊余成本的价值会增加,这就会导致之前的减值变多了,多出的部分就需要回拨。而我们前面已经看到了,实际利率法就是将利息分摊计入摊余成本,摊余成本的折现价值变化其实就是利息收入,所以已减值贷款的折现回拨就是指将已减值贷款的利息收入回拨。


之前在例子B续1里的问题就出在这里。


【例子B-续2】


之前讲过折现的概念,就是今天的1元钱其价值与明天的1元钱并不相等。那么回看例子B续1,在2020年1月1日计提的10元贷款减值损失与2021年1月1日留在贷款减值准备里的10元贷款拨备相等吗?显然不相等,因为这10元对应的不是现金,是以摊余成本计量的贷款,计量方式是折现,所以这10元在这1年的时间里其实是会增加1年的折现价值的,增值的数额为10×(2÷90)=0.222,实际上就是这10元钱这一年的利息。


到2025年1月1日,5年累计增加的折现价值为10×(2÷90)×5=1.11。但我们在2020年1月1日给这笔贷款做减值操作时是以最终现金流损失预估的,也就是预计2025年1月1日会损失掉10元,而这5年间,这10元已减值贷款对应的拨备已经增值到了11.11元,就相当于5年累计多减值了1.11元。所以我们在上文例子B续1里计算出的2025年1月1日的摊余成本是88.89元,比90元少了1.11元。如果将5年累计增加的折现价值1.11元回补上,就能与例子B中的90元就对上了。


也就是说例子B-续1里,这10元已减值贷款每年的折现价值都会增加0.222元(利息收入),每年都需要将这10元的拨备维持在10元的价值上,即将多出的0.222元从拨备中回拨出去。那么这0.222元从拨备里减掉之后,它会去哪呢?



七、已减值资产的利息收入计入何处?


前文讲过,“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对于贷款减值准备(贷款的抵减,与资产相反,类似负债,借记为减项,贷记为加项)的借记操作,必然对应了某个贷记操作,可能是成本类的贷记(减),也可能是收入类的贷记(加)。而部分银行的财报,也给出了答案。


图6-平安银行2021年贷款减值准备变动情况




如图6所示,这里的“贷款因折现价值上升导致减少”与上面招行财报里的“已减值贷款折现回拨”都是同一个意思,即已减值贷款的利息收入回拨。而下面的注释中特意提到了,收回的已核销贷款,本金部分回补贷款损失准备,如果包含了利息则增加当期的利息收入。


既然收回的已核销贷款其利息收入都计入了当期的利息收入,那么已减值贷款的利息收入也应该计入当期的利息收入,而不是减少当期的减值损失。



如果上面的例子只是间接证据的话,下面还有更直接证据。


图7-交通银行2021年年报附录36利息净收入




图7中交通银行2021年年报中,附录36,最后一行“其中:已减值金融资产利息收入”已经清楚地表明了,已减值贷款的利息收入已经包含在当期的利息收入中了。其他类似的证据还有:华夏银行2021年年报附录34,民生银行2021年年报附录34中都明确提到了利息收入中包含已减值金融资产的利息收入。



八、结论


虽然根据对拨备的理解我已经猜到了已减值贷款利息收入应该会记入当期的营业收入中,但是研究完银行的具体操作还是让我大吃一惊,银行其实是先计算了未减值贷款的利息收入,然后将已减值贷款的利息收入用回拨的方式重新计入利息收入的。


不过这个处理过程也再一次验证了拨备只是记账方式,当拨备对应的已减值贷款增值了,就需要从拨备中减掉,以维持记账的平衡。因为资产可以有增值变化,但记账必须恒定不变。而拨备计提的多与少其实都不会影响利息收入,哪怕把全部贷款都计入拨备,贷款的利息收入也不会减少一分钱,因为贷款利息收入是贷款总额的利息收入而与扣掉贷款拨备后的贷款净额无关。


接下来,我准备用两篇文章详细讨论下开头的那个观点:高拨备的银行隐藏了利润,如果已减值的资产未来没有变成坏账就会回补利润。我会详细聊一聊这个观点背后是对拨备存在怎样的误解。


未完待续。。。


【本文为原创,您的点赞、分享与评论就是对我持续创作的最大支持!同时也欢迎您关注“考拉大叔滚雪球”,及时发现我的分享!】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贷款的科目是什么(贷款利息计入哪个科目)":http://www.ljycsb.cn/dkzs/117606.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