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林间号!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车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手机租机

林间号 > 贷款知识 > 大学生贷款研究(大学生校园贷调查报告)

大学生贷款研究(大学生校园贷调查报告)

贷款知识 中国千顺 原创

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行动调查研究报告摘要(三)(千顺万顺),下面是中国千顺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大学生贷款研究

(全国开展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行动!为期六个月,已过1/3)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中办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强调,“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调查研究,提高科学性和实效性”。

本报告是对开展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行动的调查研究,摘自深圳市钱诚互联网金融研究院调研报告。其负责人胡尔义表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充分发挥数字科技作用,让数据说话,巧用数据、妙用数据、活用数据。

【一】全国开展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行动!为期六个月,已过1/3

今年三月,原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开展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各银保监局、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深刻认识不法贷款中介乱象的严重危害,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亲自牵头的专项治理行动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工作方案,部署开展为期六个月(2023年3月15日-2023年9月15日)的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行动。

【二】各地深入开展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行动

①新沂农商银行:广泛开展政策宣传、定期开展业务排查、开展专题宣传教育。

②兴业银行滨州分行

明确重点,强化落实。本次治理行动,主要排查是否存在员工私下勾结贷款中介、向客户推荐贷款中介、放松对贷款中介的审贷标准和贷后管理标准等问题。

排查期间,该行通过调阅信贷档案、员工访谈、员工行为排查、合作中介机构走访、客户电话回访等形式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的排查。同时,该行向信贷客户发送《关于开展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行动告知书》,告知书向客户明确提示了“过桥资金”及“消费贷”“经营贷”转贷的危害及风险,提示客户加强风险防范意识,从正规渠道办理贷款业务。

为建立打击“不法贷款中介”的长效工作机制,该行向全行员工发出《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行动员工承诺书》,由员工签署承诺书,确保员工配合治理行动并自觉遵守行业准则,自觉维护信贷市场秩序。

③中信银行

  5月11日上午,罗先生来到中信银行贵阳分行营业大厅,咨询个贷业务。并表示,他通过一个中介公司在该行办理了贷款20万元,贷款已经审批。

  全程都是由中介一手操办,而且中介是上门营销,声称该笔贷款年息3.85%,期限3年。但经客户经理一计算。罗先生这笔贷款年利率高达18%,远远超过了银行的贷款利息。

  为此,客户经理建议罗先生向中介提出作废该笔贷款,并通过该行正规渠道申请办理。随后,罗先生通过中信银行手机银行申请并提额到账30万元。

近年来,不法中介利用客户信息不对称,通过网络平台为消费者申请贷款,从中牟取非法利益,收取高额费用。不法分子的诈骗诱骗手段层出不穷、形式不断翻新,不仅造成了人民群众巨大资金财产损失,还严重干扰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④民生银行

民生银行积极落实《关于开展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相关要求,持续开展防范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教育宣传活动。

耐心!用心!细心!

【三】千奇百怪的不法贷款中介

P2P网贷、学生贷、现金贷、赎楼贷、手机回租、日化高息、区块链、盲盒、股票配资、以租代购、714高炮、套路贷、暴力催收、联合贷、助贷、租房贷、租车贷、培训贷(教育分期)、租车贷(特别是二手车交易分期)、手机贷、佳丽贷......

“7蟹姐姐”与“深房理”的事件。我们分析一下:先撇开是不是非法集资、非法放贷、非法金融活动不论,纯脆从金融风险来分析,风险太大。里面用到的金融工具,实在是让人眼花缭乱、步步惊心!

(1)致富神话。这种营销宣传,不当,至少容易引人误解的。风险巨大。

(2)入会,交会费。这种炒房模式,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走向“传销式”。风险巨大。

据了解,微博粉丝上百万的“深房理”,500人的会员微信群就不下7个,每群都接近500人,人均会员费在1万元左右。如果受访会员反映属实,那么这意味着,不包括后期咨询收入,深房理仅在入会收费这一项的收入就达约3000万元。

(3)假社保、假结婚。

央视曾经报道,上海某地产中介小王,现年30多岁,户口在上海本市。他为了帮客户买房,已经结了4次婚,其中岁数最大的70多岁。买到房后,小王净身出户。这一结一离,小王能得到6万元到8万元不等的报酬。

​ (4)过桥贷、转贷、砍头息。风险很大。

签署大量的空白合同、借据、办理强制公证,长期扣押证件,甚至银行卡、U盾、密码......而且本身也风险巨大。

(5)房抵贷

要进行房屋抵押贷款,就要注册公司(估计也就是个空壳公司)。为了让银行贷款审批通过,估计还要做假流水、假报表、假资料。风险巨大。

(6)豪赌,极端杠杆

即便是首付款,就掏空“7蟹姐姐”的了自有资金70多万元,其它的都是千方百计的东拼西凑。风险巨大。

大学生校园贷调查报告

来源:光明日报

严格意义上的“校园贷”市场上有五类:京东、淘宝等传统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服务;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分期购物平台,如趣分期、任分期、优分期等,部分提供较低额度的现金提现;P2P贷款平台(网贷平台)产品;线下私贷;银行机构面向大学生提供的校园产品等。

大学生为什么要借贷?超前高消费的物质诱惑是主要原因之一。中国财经素养协同创新中心以24个省市几十所高校的2979份大学生关于校园贷的问卷作为样本,这些样本分散于各省会城市和三、四线城市(含香港1份),覆盖东中西部和双一流本科、普通本科、高职等不同类型高校。结果显示,通过网站推广得知校园贷信息的达到23.8%。参与过校园贷的学生比例达到4.13%。学生贷来的钱用来网游赌博、购物高消费、谈恋爱的支出比重分别为5.71%、39.68%、2.89%,其中用于超前高消费占比最高。

庞大的大学生群体,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需求,校园金融成了各路资金竞相争夺的一块肥肉,但是整体上乱象丛生,危害极其严重。“名校贷”会收取逾期未还金额的0.5%/天作为违约金,“趣分期”则要收取贷款金额的1%/天。还有少数小贷公司会收取贷款金额7%至8%作为违约金。某高校一位学工处的工作人员说,“这种情况非常普遍,这种收取违约金和利息的情况已经是非常典型的高利贷了”。

调研显示,面对校园贷无力偿还时,学生选择采用办法的排序依次是:法律手段、报告学校、向家长要钱、勤工俭学、其他、借新债还旧债。这和实际的选择顺序有出入。说明大多数学生理性上是想采用法律维权,但面对非理性的消费和后果,又想通过新旧债的转换来拖延。

“校园贷”初期宣传中常用“零首付”骗取学生信任,约定利息计入本金提前扣除或转账后立即返还,同时签订虚高借款合同,制造银行流水,接着诱导和单方面制造学生违约,一旦逾期之后,就开始按天算利息,利滚利,越滚越大。贷款逾期后,学生被迫“以贷养贷”,一环套一环,环环相套,直至掉入网贷陷阱。调查还显示,在不良贷的催收方式中,限制人身自由和黑社会性质的催收分别达到了44.95%和53.58%。

目前,不良校园贷成过街老鼠,国家有关部门也已经对此严防严治,但仍然要严防部分校园贷平台改头换面,或借助科技公司名义,或以贷款购物方式,或发展学生下线进行逐级敛财,通过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精准营销,换个马甲继续祸害大学生。一些小额贷款公司推出“套路贷”,“裸条贷”“培训贷”“回租贷”“手机贷”“整容贷”“求职贷”“创业贷”等五花八门,本质仍是不良“校园贷”变种。

彻底消除校园贷的隐患,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需要正确的引导大学生。调查中显示,认为陷入“校园贷”原因有认知能力差、自制力差、监管滞后、财经教育缺失的综合评分分别为4.79、4.64、3.08、2.68分,排在第一位的认知能力差是大学对自我的金融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分辨能力差的感受,自制力差说明大学生对生活消费计划不足,攀比消费情形下产生了价值观的扭曲,背后是自我保护意识不足和财经素养教育的缺位。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与人生观,做好财务收支计划,提高金融辨识能力和财经风险控制意识,学会敬畏金融市场,开展征信教育,扫除不良“校园贷”存在的土壤。

其次需要严刑峻法。监管要严,打击处罚要狠。非法校园贷之所以铤而走险,缘由就在于社会防范体系不严,违法违规成本过低。中国财经素养协同创新中心调查显示,在谈到如何消灭校园的问题时,“国家要出台严厉政策、职能部门要严格管理”等两条建议赫然摆在第一、第二位。

再次,需要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和消费金融制度。建立以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等为主体的资助政策体系;制订基于辅助学业完成的额度可控的消费贷款制度,创新针对大学生的金融服务模式和服务渠道,把大学生金融服务工作当作银校合作的大事来抓,精准满足大学生合理的消费信贷需求。(方旭)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大学生贷款研究(大学生校园贷调查报告)":http://www.ljycsb.cn/dkzs/117005.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