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小科普】冒用他人信息去非法贷款,行为如何定性?,下面是明说法律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用别人名字贷款
保护个人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个人信息往往包含着很多敏感的、私人的信息,如果泄露或被滥用,可能造成很多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包括但不限于:
个人隐私被侵犯:如果个人信息被泄露,可能会暴露你的个人隐私,例如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等。
恶意软件攻击和钓鱼行为:不良分子可能会使用你的个人信息来发送含有恶意软件的电子邮件,或伪装成公共机构向你发送诈骗邮件。如果你点击了这些链接,你的设备可能会受到病毒、恶意软件的攻击,甚至你的个人信息可能会被盗取。
尤其是在线上活动频繁的时候。当个人信息遭到盗用后,不法分子还可以使用这些信息进行恶意行为,如借贷、套现等,对个人造成经济损失甚至信用危机。
对于用他人信息去非法贷款的行为,触犯了《刑法》规定的贷款诈骗罪。
一、贷款诈骗罪概述贷款诈骗罪是指以虚构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手段,骗取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从中获取非法利益的行为。根据中国刑法,贷款诈骗罪的主体行为包括以下情况:
1.编造虚假的企业、个人财务状况或者虚假的贷款用途等信息,向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提出贷款申请,骗取贷款的行为。2.以虚假的借贷名义,借用他人的名义进行骗贷的行为。3.利用卡槽或者ATM机发生故障,造成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损失,或者在贷款过程中冒用他人名义进行骗贷的行为。
贷款诈骗罪的犯罪对象主要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而且涉及到的金额较大,同时也会对金融安全稳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贷款诈骗罪是严重的经济犯罪行为,如果犯罪成立,可根据情节大小判处相应的刑罚。
二、贷款诈骗罪的实务司法认定(一)案例分析
王某是一名经营小型商贸业的私人老板,由于近期生意不佳,他急需贷款来渡过难关。然而,由于信用记录不良,银行并未批准其贷款申请。此时,王某便想到了使用他人的身份信息冒名顶替进行欺骗。
于是,他在互联网上购买了李某的身份信息,然后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成功骗取了银行的贷款。
调查显示,王某先后共冒用了3个人的身份信息进行贷款欺诈,涉案金额高达100万人民币。最终,警方将王某抓获归案,并将其犯罪材料移交给检察院,对其以涉嫌贷款诈骗罪提起了刑事诉讼。
这个案例涉及到的犯罪行为是贷款诈骗。王某想要通过冒用他人的身份信息来欺骗银行,以此获得贷款。这种行为是不法的,侵犯了他人的个人信息权和隐私权,也侵犯了银行的合法权益。
首先,王某购买他人的身份信息并冒用他人的身份信息进行贷款欺诈是违法的。侵犯他人的个人信息权和隐私权是不道德的,也是犯罪行为。其次,王某虚构事实并隐瞒真相以获得银行的贷款,这是欺诈行为,在法律上被称为“贷款诈骗”。
根据《刑法》规定:对贷款诈骗数额特别巨大的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上述案件属于涉案金额特别巨大,因此王某也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
(二)贷款诈骗罪的司法认定
贷款诈骗罪主观方面指犯罪嫌疑人的故意行为,其需要具备下列意图要件:
取得非法利益的故意:犯罪嫌疑人明知自己是没有资格获得银行贷款,但仍然故意使用虚假的身份信息等手段诈骗银行贷款;
资金占有的故意:犯罪嫌疑人明知自己没有还款能力,却仍然使用他人的身份信息等方式骗取银行贷款占用资金。
贷款诈骗罪客观方面主要是指具体的犯罪行为和犯罪后果,贷款诈骗罪主要具有以下要件:
使用虚假身份信息等手段:犯罪嫌疑人使用虚假身份信息等方式骗取银行贷款;
规避审核等环节,骗取银行贷款:犯罪嫌疑人通过编造虚假的借款用途和还款能力,骗取银行贷款;
涉案金额较大:一般情况下,涉案金额会较大,通常需达到人民币五万元以上;
未按期还款或归还赊欠款项:一般情况下,犯罪嫌疑人未按期还本付息或未归还赊欠款项。
只有在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都满足的情况下,才能认定犯罪嫌疑人犯有贷款诈骗罪并定罪。主客观相统一是刑法定罪的重要原则之一,它要求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故意必须与客观行为具有相应的前提关系。
即犯罪嫌疑人的行为的主观动机必须符合客观行为的基本特征。只有在主客观相统一的情况下,才能构成犯罪,定罪量刑。
骗取贷款罪和贷款诈骗罪在犯罪成分、客观构成、主观故意、社会危害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区别。
首先,骗取贷款罪通常指通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银行或者其他贷款机构的贷款,未按期履行还款义务或者不翼而飞的行为。
贷款诈骗罪是其具有明显的欺诈性质,犯罪嫌疑人必须具备明确的故意、虚假行为和骗取目的才能认定。
其次,骗取贷款罪的客观构成主要包括骗取借款、借款金额达到刑法规定金额、逾期不归还或者不履行合同等情况。
在贷款诈骗罪中,客观构成的刑事责任和案件起诉主要与犯罪嫌疑人的虚构行为和骗取贷款金额相结合,而且涉案金额一般较高,需要达到一定的金额才能认定。
此外,骗取贷款罪中主观故意是指故意骗取银行和其他贷款机构的贷款,但有按期归还的意思。
而贷款诈骗罪是犯罪嫌疑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然后提供虚假资料骗取贷款,还涉及到明显的欺骗性质。
在犯罪嫌疑人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编造借款用途、还款能力、义务等情况下,其行为的客观结果不仅对贷款机构产生了危害,同时也可能会对其他有关权益造成影响和损害。
别人可以以我的名义贷款吗
“公积金贷款”和“企业年金”绝对是一笔隐形的财富
我大学是2010年毕业,当时加入公司后,无意中看到自己签的合同,五险二金,当时也没明白到底是哪五险,哪二金?
记得自己第一次买房时,当时销售人员也问我你有住房公积金吗?当时自己还没反应过来,不记得是怎么回答的,后来才知道可以用住房公积金贷款买房,但自己工作的公司和自己买的房不在一个省份,当时不能用自己公积金,好像现在也不能用。
买房第二年听同事说可以拿购房合同去提取这两年公积金,当时也没多想,就去了,第一次提取了5万多,还剩余了1万多。其实这一次提取真的没必要,一是当时还没怎么搞明白怎么用,二是当时也不需要这笔钱。因为公积金最多提取两次。
第二次提取是自己购买第二套房后,当时也是家里有事,当时资金周转不开,提取了18万多,还剩余5万多,提取时还是比较激动的,当时也没想到一下能提取那么多。
通过长时间的工作和上班经历,自己也慢慢彻底明白了公积金是什么?有什么用?需要交多少?
五险“二金”,就是指“住房公积金”和“企业年金”。
住房公积金是国家为了广大人民群众买得起房,强制储蓄的一笔钱,作用就是专门用来支付住房方面的费用,比如租房、装修、贷款买房等。
“住房公积金”就像是一个存钱罐,公司和个人每个月都拿一部分钱放进去,等哪天谁要买房了,符合一定条件,就能以低利率从这个存钱罐中贷款买房,而且房贷利率低。
举个例子,贷款100万买房。
如果全部走商业贷款,按照目前商贷基准利率4.9%来计算。
用等额本息贷款30年,光利息就要将近92万元。
而如果用公积金贷款,目前的贷款利率只有3.25%。
同样是等额本息贷款30年,利息是57万元左右。
算下来,公积金贷款足足比商业贷款省了将近35万。
又省出来一套房子的首付了。
公积金又是怎么缴纳的呢?
一般按照个人工资的5%-12% 缴纳,个人交多少,公司交多少,一起进入个人的公积金账户,我们公司是按12%比例缴纳的。
举个例子:
我的工资是每个月20000元,他公积金的缴纳比例是12%。
那么,我每个月都要从工资里拿出2400元,公司也拿出来2400元,一起交到我的公积金账户里。我公积金账户里的每个月就存了4800元。
公积金怎么用,可以把里面的钱取出来呢?
(1)购房提取
像我一样需要买房的时候,取得购房合同后,可以去公积金中心提取,这主要是跨省。如果你购房和缴纳公积金是同一省份
可以把公积金里面的钱取出来,用作买房首付,也可以用来偿还每月的房贷。
(2)支付房租
租房也能用公积金。
(3)装修、翻修房屋
自己在农村集体土地上建造、翻修、大修自有住房的,也可以提取公积金。
这里需要政府文件证明,还有你建房所有的正式发票(这个作为农村的我很难做到)
(4)父母给子女购房
可以以父母的名义贷款,购房合同上写子女的名字。
子女在交完首付后,拿着购房合同,去公积金中心提取父母的公积金账户余额即可。
(5)其他原因提前
离职、退休、到国外定居、丧失劳动能力、离开原来工作的城市等情况,也是可以申请注销自己的公积金账户,一次性把钱提取出来的。
另外一个就是企业年金:
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一种补充性养老金制度,又叫企业退休金计划、职业养老金计划,我们公司缴纳比例是工资总额的8%;本人缴费工资的4%,由单位代扣。
我在单位工作12年了,我的企业年金大概是22万。
企业年金怎么提取:
1、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职工可一次或分期领取。最好分期提取,因为我同事说一次提取需要缴纳一定的手续费。
2、职工出国定居时,可一次性领取
3、职工因病(残)丧失劳动能力,可申请一次性或分期领取
4、在退休前死亡,继承人可申请一次性领取
12年大概就这两项在无形中给自己缴存了大概80万的存款,所以大家对自己公司要求上交的公积金和企业年金不要存有抵触情绪,因为它是我们无形中给自己的一个存款,以备不时之需。
#冬日生活打卡季#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用别人名字贷款(别人可以以我的名义贷款吗)":http://www.ljycsb.cn/dkzs/11700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