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警惕!求职不成反背债 “培训贷”骗局亟待整治,下面是中国网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身份证贷款可信吗
2023-05-29 08:42
来源:工人日报
链接已复制
字体:小大
阅读提示
在互联网投诉平台,关于培训贷的投诉层出不穷。不少求职者陷入这一圈套,不但没能找到工作,还要按时还贷,苦不堪言。对此,专业人士提醒,应聘工作本身不需要任何费用,求职过程中如遇需要培训并办理贷款的情况,一定要谨慎对待。
毕业近一年,张浩宇不仅没找到工作,还背上了贷款,每月还贷1200元,至今尚未还清。
“一开始,这家企业邀请我去面试,面完说我没有工作经验,要对我进行培训。结果,不仅工作没着落,我还被忽悠办了培训贷。”近日,张浩宇向《工人日报》记者讲述了他遭遇培训贷的经历。
记者调查发现,身陷培训贷骗局的求职者远不止张浩宇一人。一些机构以“包就业”“拿高薪”“找不到工作就退费”为噱头,诱导求职者向贷款机构借贷,用于参加岗前培训。不少求职者因急于找到工作而落入这一陷阱。
名为招聘,实际诱导求职者借贷
2022年7月,从江西一家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张浩宇计划到重庆找工作。当月底,他接到重庆某软件公司邀请面试的电话,“我并没有向这家公司投过简历,但想着还没找到工作,就去看了看。”
面试过程中,该公司招聘人员表示,张浩宇工作经验不足,需要先接受培训,才能为他推荐工作,并且承诺培训之后包就业。在招聘人员的劝说下,张浩宇与该公司签订了《实训协议》,接受了为期3个月的培训,并通过某分期借款平台贷款1.98万元,用于支付培训费。
记者在这份《实训协议》上看到,该公司声称是从事软件测试领域的专业技术公司,拥有雄厚的专家技术团队、广泛的企业就业资源,专注于为企业提供软件测试咨询与培训,并提供定制化软件测试人才培养。培训内容为软件测试方向的技能提升,以及表达、沟通、面试等能力培养。
培训过程中,张浩宇发现该公司的培训内容与宣传严重不符,不仅没有实操培训,授课内容在网上也都可以查到。“所谓的推荐工作,只是转发网上的招聘信息。甚至教学员虚假填写未参与的工作项目和工作经历来提高简历质量,从而骗取面试机会。”
记者了解到,开展技能提升培训需要取得办学资质。而张浩宇咨询相关部门后了解到,该公司并未取得相应的办学资质。他意识到,该公司名为招聘,实际干的却是培训并诱导求职者借贷的“生意”。
包就业拿高薪,都是套路
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检索发现,不少求职者投诉该软件公司,反映其以招聘的名义邀请面试后,诱骗求职者办理培训贷。
记者注意到,《实训协议》中规定,该公司为完成培训并符合毕业标准的学员提供就业推荐服务。在学员成为合格毕业学员的80个工作日后,如果公司未能履行协议约定,导致学员未能就业的,退还50%的学费;在学员成为合格毕业学员的120个工作日后,如果公司未能履行协议约定,导致学员未能就业的,再退还剩余50%的学费。
距离培训结束已有大半年时间,张浩宇仍未找到工作,但该公司拒绝退还培训费用。他又联系借贷平台要求退款,该平台表示要找培训公司退款。目前,张浩宇每个月还贷1200元,要还到今年7月。
记者采访了解到,求职不成反被培训贷缠身的人还有不少。2022年5月,求职者夏晨飞在南京一家机构培训了3个月。该机构声称培训后包高薪就业,3个月未就业的,退全额学费。于是,夏晨飞便从机构处分期贷了1.8万元学费。令他没想到的是,培训内容很“水”,对找工作帮助不大。夏晨飞联系机构要求退款,被机构拒绝。
此外,长沙、西安、武汉等地媒体也曾报道当地企业出现“招聘变培训”的骗局。
综合多位求职者的投诉信息,记者梳理了这类培训贷的套路:以求职者工作经验不足为由,向其推荐包就业的岗前培训,并要求求职者向指定借贷机构贷款上万元,用来支付培训费用。而培训结束后,这些机构往往难以兑现承诺,或推荐工作与承诺相差甚远,导致求职者既没有实现就业,又陷入借贷的“圈套”。
建议多部门协作加强监管
有心理分析师指出,“招转培”套路是一场利用求职者弱势心理的骗局。招聘者会用“岗前培训能帮你快速上手”“更好的职业前景”等话术,让求职者感觉面试单位的出发点和解决方案是从帮助他的角度考虑,照做后会有高收益,进而逐渐卸下防备,陷入培训费与未来高工资待遇及机会相对比的心理博弈中,逐渐失去理智,最终掉入这场心理陷阱。
那么,双方签订的协议有效吗,求职者可以要求退款吗?
对此,北京福茂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志友律师表示,如果企业用欺骗手段与求职者签订合同,合同本身具有欺诈性质,求职者可在知晓受欺诈后一年内向法院提起诉讼或向仲裁机构提起仲裁,要求依法撤销培训合同。培训合同被依法撤销后,求职者可以要求培训机构退还培训费。
“而针对贷款问题,由于求职者大多用真实身份贷款,且被培训机构要求签订《学费分期知情同意书》,可以说是正常的借款合同,要想撤销这一合同有难度。”张志友说。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指出,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因此,应聘工作本身不需要任何费用。求职过程中,如遇需要培训并办理培训贷的情况,一定要谨慎对待,核实有无收费的法律依据,并注意保留相关材料。
在刘俊海看来,培训贷陷阱持续存在,暴露出监督管理还有漏洞。他建议打造多部门协同执法的监管机制,对开展培训贷的机构加大处罚和打击力度,增强监管威慑力,净化网络招聘的市场环境。(杨召奎)(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原标题:一些机构以“包高薪就业”为噱头,诱导求职者借贷参加岗前培训
压身份证私人贷3万
花呗额度已达到上限
刷爆的信用卡要还了
房贷车贷也催款了
你的口袋空空
家里没有余粮了
这可怎么办?
越是紧急时刻,越容易被骗
切莫麻痹大意
这就导致有群众会在
网上搜索网络借贷信息
也就给不法分子创造了“可乘之机”
网络上的借贷信息中
大多都是虚假网站
如果你按照骗子的要求去操作了
很可能成为他们的“盘中餐”
案情回顾
案例一:张某(男,30岁)报警称:2023年2月28日其因为资金周转需要用钱就在手机上下载了各种借款的APP并在APP上留了个人的信息进行申请贷款。后其微信收到一微信添加好友请求,添加对方后对方自称是京东金融的客服人员,可以帮助其进行贷款。后对方通过微信给其发送了下载APP的链接,其在平台注册后申请贷款后,平台显示填写卡号错误。联系之前添加的微信号,对方说卡号填写错误,贷款已经冻结,需要进行解冻,解冻需要交保证金1万元,客服给其又推荐了一个微信好友,添加后对方让其交解冻金,其向对方提供银行账户转账1万元,后对方要求继续转账。其意识到被骗遂报警,共计被骗10万元。
案例二:李某(男,33岁)报警称:2023年3月4日上午10时许,接到一个自称“招联金融”业务员的电话(9543134),对方称其的银行贷款已批准,改李心动后,就通过对方发送的链接(http://tgfds。crrfktg)下载“招联金融”APP进行注册填写资料后,可以获得2万到10万的贷款额度,后对方以其银行卡号填写错误、银行流水不足等理由,让其通过手机银行APP给对方转账一次,后感觉被骗遂报警。共计被骗2万元。
网络贷款诈骗特点
1、跟你联系的骗子,公司名头听起来都比较大。所谓的"人人贷" "小米贷款" 等,你一听,名头很大,殊不知你点击进去的链接是他们提前做好的钓鱼链接。
2、所谓的"诚信集团" "xx贷款集团" "xx贷款集团公司" 等,这类公司根本不可能存在,工商部门也不可能允许此类公司名称注册。有的会假冒银行或知名公司的名义,但是均没有办公地址,也无法提供真实的公司营业执照和个人身份证。
3、放贷条件容易,不需抵押也不需查看收入情况,基本上是一个身份证就可以贷款。
4、当求贷者动心后,骗子们会利用各种理由要求先收取费用,比如 "利息、刷流水、解冻费、保险费、手续费、保证金" 等等。
5、当求贷者先付费后,发现骗子的手机再也拨打不通,甚至某些求贷者不知道对方的公司、个人姓名,身份证,甚至连对方身处何地都不知道就已经上当受骗。
6、骗子知道去网上找贷款的人都是有各种情况无法在银行贷款的人,他们抓住这一点,会以征信、方便、快捷为由挖下各种陷阱。
7、在你借贷过程中会显示银行卡信息有误时,这是骗子在自己制作的诈骗链接中暗箱操作的结果。
汝州公安温馨提醒
需要申请贷款时
到正规贷款机构申办贷款
是唯一正确选择
凡是正规的贷款机构
不会要求借贷人在申请贷款前
就支付手续费等各类费用
切勿轻信各类电话、短信、QQ、微信
等形式的贷款小广告
千万不要把自己的银行卡密码
动态验证码提供给陌生人
切记切记!!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身份证贷款可信吗(压身份证私人贷3万)":http://www.ljycsb.cn/dkzs/11672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