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到汽车上演次贷危机?美国消费者还不上车贷现象明显上升,下面是金融界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美国买车 贷款
美国似乎已陷入了汽车泡沫之中。自2020年以来,美国次级贷款人的汽车回收率已经翻了一番,上升到11%的水平。
这些信用较差或者个人财务状况一般的贷款人因为有较高的几率违约,被称作次级贷款人,而汽车回收(Car Repossessions)是指汽车购买方无法继续支付车贷时,按照约定,由卖方收回汽车。
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引爆2008年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就是住房类的次级贷款,而这次轮到汽车类贷款了。
但今天的汽车泡沫又不仅仅是次级贷款人的问题,连所谓的优质贷款人也出现了问题的苗头。据报告显示,优质贷款人的汽车回收率已经从往常的2%上升了一倍,达到4%。
这意味着过去两年的购车人士,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无法还上车贷,危险正在逼近。
价格屡创新高
据统计 ,5月新车平均价格已经升至47000美元以上(折合人民币约31.6万元),同比上涨了12%。二手车价格也在上涨,同比上浮了16.9%。
驱动汽车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来自于供应链瓶颈,关键部件芯片得不到足量供应,美国汽车市场处于持续的去库存阶段。
另一方面,2021年美国政府再次发放新冠救助,为经济体注入大量现金,美联储的宽松环境也刺激消费者的购物神经。
在疫情,消费者本就减少了出行和外出餐饮的费用,节省下了一笔开支。再加上政府的补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进入汽车市场购买新车。
需求激增加上库存减少,共同刺激美国汽车价格飞涨。但有相当一部分的需求,其建立在短暂的收入暴增之上,这为之后的“泡沫”埋下伏笔。
当潮水褪去,他们只能裸泳。经济刺激不再,这些人的收入可能缩水了一半。
叶史瓦大学卡多佐法学院教授Pamela Foohey表示,这个汽车“泡沫”早在2021年就该刺破,但由于新冠经济刺激计划被一直拖延。而现在,这个问题变得更糟糕了。
贷款负担沉重
据纽约联储的数据,截至2022年3月,美国的汽车贷款债务总额已经上升至1.47万亿美元,占所有消费者债务总额的10%。
另有数据显示,美国每辆新车的平均融资金额在2022年第二季度也达到了接近创纪录的水平,从一季度的39726美元攀升至40602美元。
此外,6月有高达12.7%的新车购买者每个月需要支付1000美元以上的贷款,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一名汽车经销商称最近看到一些月收入仅2500美元的人正在背负每月1000美元的汽车贷款。他暗示美国的经济可能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强劲,情况可能会变得更糟。
当贷款占据了收入的大部分时,违约就成为意料之中的事。一些人开始预计这种情况会像2008年的次贷危机一样上演。当时最先出现的就是大量的房屋次级贷款违约,然后风险传导到金融衍生品上,造成全球金融地震。
只不过这次的导火索由房地产变成了汽车,而美国灾难性的高通胀和越来越受质疑的货币政策,正在增加更多的压力。
而Quill Intelligence的首席执行官Danielle DiMartino Booth曾经撰文称在经济问题即将出现时,汽车回购通常扮演煤矿中的金丝雀角色,是最先感知到危险的事物。
现在,金丝雀似乎正在发出哀鸣。
本文源自财联社
买车贷款和全款哪个好
朋友赵总经商数年,虽然算不上家财万贯,也是薄有积蓄,前段时间在城郊买了一套住宅,为上下班交通方便,于是动起了买车的念头。可谈到买车,赵总却犹豫了。赵总一直亲睐本田雅阁,价格合理,售后服务也不错,只是拿不准应该一次性付全款,还是贷款按揭买车。
于是,赵总咨询了身边的朋友,有的朋友劝一次性付款,方便省事,贷款麻烦,还得每个月还月供还得付银行利息,又不是拿不出全款买车的钱,何必白白多掏利息呢。
还有朋友说,车是消耗品,越用越旧,价值也在降低,不会增值,应该付个首付贷款买车,余下的钱用作投资,只要投资得当,没准贷款还没还完,车钱就赚回来了。各种说法都觉得很有道理,让赵总再次犹豫了。
最后赵总跑来问我,我给他说其实很简单,比如你买的车30万,你首付3成,要贷20多万,银行按揭利息成本按年化7%算,也就是说贷款买车你要多付4万2千多利息,你办成按揭,意味着你要拿这20多万,3年内净赚回来4万2千多,即年化7%以上,那么就有利可图。当然,这么算是不算3年汽车的折旧费。如果你自认为对投资在行,不妨贷款购车,如果你觉得这20多万放在你手里,收益达不到这么高,还是一次性付款更划算。
贷款购车是现在新兴的一种购车方式,降低了汽车的消费门槛,圆了我们的汽车梦,但是还是要量力而行啊,须知贷款有风险!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美国买车 贷款(买车贷款和全款哪个好)":http://www.ljycsb.cn/dkzs/114101.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