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林间号!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车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手机租机

林间号 > 贷款知识 > 银行贷款 规模(中国贷款规模)

银行贷款 规模(中国贷款规模)

贷款知识 新京报 投稿

平稳收官!去年新增信贷超21万亿 今年融资需求能否持续回暖?,下面是新京报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银行贷款 规模

央行1月10日发布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1.31万亿元,同比增长10.4%。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2.01万亿元,比上年多6689亿元。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2022年信贷增长可谓是“平稳收官”,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他预计,2023年信用扩张有望继续加力提效,疫后经济复苏和景气回升将拉动信贷与社融进一步回暖。

去年12月新增贷款中对公中长期贷款为重要支撑

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2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4万亿元,同比多增2665亿元。这超出了此前1.1万亿左右的市场预期。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1.21万亿元,同比大幅增加8717亿元;占当月新增信贷的86.5%,远高于1-11月平均占比50.8%

温彬表示,去年12月新增信贷表现积极,对公中长期贷款仍为重要支撑。去年12月以来,虽然全国各地相继进入疫情感染的高峰阶段,生产和消费依然受到较大扰动,但在政策发力拉动以及与2023年信贷“开门红”接续下,12月信贷增量表现较好。

温彬指出,在5000亿元全面降准落地、制造业贷款增速达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配套融资和设备更新改造再贷款等加快落地下,对公中长期贷款仍有支撑。

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运金亦认为,企业中长期信贷仍然是支撑信贷增长的主力,主要为基建重点项目配套融资、制造业企业贷款、房企开发贷等的增长拉动,政策推动融资需求扩张的效果显著,年末主要银行对部分房企进行大规模授信,对信贷增长的贡献较大,未来随着放款加快,房企流动性压力将持续改善。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亦认为,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和稳增长政策加快落地实施,市场主体信心加快恢复,有效融资需求有所增长。

此外,央行数据还显示,去年全年票据融资增加2.96万亿元。由此计算,去年12月份票据融资增加1146亿元,同比大幅减少2941亿元。王运金表示,企业短期信贷同比少减、票据融资同比少增,说明企业短期融资需求小幅改善。

居民信贷同比少增

根据央行数据计算,2022年全年住户贷款增加3.83万亿元,同比少增4.09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08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75万亿元,同比分别少增7600亿元、3.33万亿元。其中,2022年12月居民贷款新增1753亿元,同比减少196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和居民中长期贷款分别增加-113亿元、1865亿元。

温彬表示,去年12月受疫情“达峰过峰”影响,PMI各项指标继续走低,短期居民贷款需求仍不足;居民中长期贷款整体仍偏弱,同比减少1693亿元,但在各项房地产支持政策逐步显效下,降幅有所收窄。不过,最新公布的2022年12月财新中国服务业PMI升至48.0,高于2022年11月1.3个百分点,表明我国服务业景气度在收缩区间开始边际改善,也意味着2023年居民贷款或逐步好转。

“居民端融资需求偏弱,同时房地产销售表现也相对低迷。”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居民信贷同比收缩,而居民储蓄存款同比多增,这反映了短期疫情对经济活动有所干扰,亦影响到了居民消费活动。而房地产处于筑底企稳阶段,楼市需求暂时偏弱。

此外,央行数据显示,2022年12月广义货币(M2)余额266.43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比上月末低0.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2.8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7.17万亿元,同比增长3.7%,增速比上月末低0.9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2个百分点。

周茂华表示,企业增加投资一定程度会适度减少短期存款,对M1同比增速构成拖累。同时,去年12月由于疫情短期冲击对企业生产环节构成拖累,一定程度影响了企业短期交易活跃度。不过,从M2同比维持高位,高于名义GDP增速,反映国内为应对短期超预期因素冲击,稳健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明显增大,货币信贷环境保持适度宽松。

2023年经济复苏将带动融资需求回暖

2023年全年新增贷款规模有望维持在22万亿元以上

展望2023年,多位受访的业内人士指出,随着疫情影响的消散,中国经济将有望持续复苏,这将带动融资需求回暖。

周茂华认为, 2023年经济活动回暖,将带动就业和收入改善,消费者信心也将随之回暖,而企业对市场需求的信心将带动补库存、生产扩张。同时,一揽子稳楼市政策,有望推动楼市供需回暖,带动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回暖。预计后续居民信贷、企业融资需求将得到明显改善。

对于2023年的信贷增长,董希淼指出,提振居民消费是稳增长、扩内需的重中之重。应针对居民消费不振这一重点,继续采取综合措施,稳定居民工作,增长居民收入,激发居民消费和投资需求。

温彬亦认为,2023年信用扩张“总量要稳、结构要进”,有望继续加力提效。在稳增长、扩内需和海外加息约束弱化下,2023年货币政策将维持稳健宽松格局,聚焦扩大有效需求和深化供给侧改革,“总量要够、结构要准”,继续呈现总量型和结构性并举的特征,降准降息仍有空间,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将保持在较低区间,以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疫后经济复苏和景气回升,将拉动信贷与社融进一步回暖,全年新增贷款规模有望维持在22万亿元以上,增速10.3%左右;全年新增社融规模有望超35万亿元,增速10.2%左右。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姜樊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柳宝庆

中国贷款规模

2022年,在国际、国内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的市场环境下,金融保险业迈入深度转型期的步伐仍坚定前行,特别是之于行业“头雁”的中国人寿集团而言,即便面临诸多挑战,仍敢于大刀阔斧改革,集团整体发展迈上新台阶。

1月13日,中国人寿集团公布了2022年成绩单——集团合并营业收入站稳万亿平台,合并保费超7500亿元,合并总资产、管理资产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寿险主业领先优势进一步巩固,个人养老金业务全面起步,一体化、数字化、综合化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批历史性难题有序破解。

更为重要的是,过去一年,中国人寿集团扎实推动巡视整改走深走实,以巡视整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拐点已逐步形成。

站在新的一年,中国人寿集团结合行业、公司实际情况,提出了“一增一优六加强”路线,在稳经营的同时,更注重发展的质量。

去年集团总资产破6万亿大关 数字化成破局发力点

甩掉包袱,方能轻松上阵。2022年,中国人寿集团根据中央巡视组的巡视意见整改取得进展,主要领导班子成员尘埃落定,去年开年后,白涛便重回中国人寿集团任党委书记、董事长一职,随后,蔡希良也正式官宣出任集团总裁职务。

掌舵者到位,2022年中国人寿集团“两稳两控五提高”的新工作思路随之落地。在稳增长、稳地位、控成本、控风险的“两稳两控”及抓住5大着力点,提高党建引领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协同发展能力、数字化运营能力、产品服务创新能力的目标抓手引领下,中国人寿集团各项业务取得新进展。

2022年,中国人寿集团合并总资产突破6万亿元大关(不含广发银行),合并保费超7500亿元,集团旗下寿险公司A股市值全年涨幅位居同业第一,浙商证券研报称,中国人寿是国内寿险行业的龙头,近年改革成效较好,负债端业绩韧性强,核心价值指标表现领先同业,且领先优势仍将延续,资产端权益弹性更高,韧性+弹性共驱,看好代理人队伍量稳质升及权益市场改善带来的盈利及估值提升。

同时,去年广发银行营业收入、存贷款规模稳中有增,资产公司管理资产规模位居国内第一、投资收益率显著领先行业,财险公司综合成本率有效改善,养老险公司企业年金净增管理资产规模超1300亿元,持续巩固了行业第一的地位。

除此之外,中国人寿集团2022年还召开了首届改革发展研讨会,确定了18项重大改革发展课题,“数字化”“综合化”“新领域新动力”成为集团破局的发力点和突破口。

发挥业务优势服务战略大局 去年提供风险保障约610万亿元

作为一家央企,中国人寿集团还积极发挥业务优势,投身国家战略大局。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因此,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中国人寿集团充分发挥保险聚集长期资金的优势,优化投融资结构,通过债券、债权、股权等方式,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企业、“两新一重”、先进制造业的中长期资金支持力度。

2022年全年,中国人寿集团直接服务实体经济存量投资规模占投资资产比重超过73%,持续加大对绿色发展、普惠金融、科技自立自强等领域投资和信贷投放,相应存量投资规模分别超过4600亿元、1300亿元、3000亿元,较去年初分别增长13%、30%和45%。2022年末,广发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绿色信贷、科技企业贷款余额分别较年初增长105%、98%和35%。截至2022年末,集团在实体经济的直接投资存量规模突破3.9万亿元,较年初增加近4000亿元,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项目落地。

近年来,监管呼吁保险回归保障,中国人寿集团发挥保障特长,助力我国稳经济大盘。2022年,集团总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约610万亿元,农业保险为2200多万农户提供保险保障近7700亿元,在办长期护理保险项目覆盖2700多万人。

此外,在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之下,2022年,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出台,进一步完善养老“三支柱”体系,中国人寿集团也是积极参与者,全面启动养老第三支柱业务,其寿险公司推出国寿鑫享宝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成为首批7款个人养老金保险之一,目前已在36个先行区域全部成功出单,广发银行个人养老金开户数量也突破52万户,养老险公司则获得首批商业养老金试点资质,第一时间已完成产品发行。

新年提出“一增一优六加强”战略 布局6方面重点任务

进入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但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今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

简而言之,今年经济仍面临困难,但韧性强,潜力大。在此大背景下,中国人寿集团2023年提出了新战略——“一增一优六加强”,也就是增价值、优结构,着力加强党建引领、加强干部管理、加强资源整合、加强创新驱动、加强品牌建设、加强风险防控。与2022年的“两稳两控五提高”相比,新一年中国人寿集团更注重在稳健经营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

针对不同的业务,新一年中国人寿集团也树立了不同的目标,其中,保险板块要加快转型升级,在新领域拓展上引领行业;投资板块要持续提升投资能力,大力发展第三方资管业务;银行板块广发银行要深度融入集团、根植湾区,加快形成特色优势;其他板块要围绕延伸主业、服务主业,以自身高质量发展为集团整体价值提升贡献力量。

此外,中国人寿集团表示,2023年要重点做好六个方面任务,包括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强干部管理使用;突破数字化基础设施;突破重点改革创新;突破业务新增长极;守牢安全发展底线。可以发现,这些任务涵盖公司治理、人员管理、业务突破等方方面面,值得关注的是,数字化也成为中国人寿集团今年的一大任务,的确,对于一家头部集团来说,数字化能力必不可少,已经成为提高整体运营效率、推动改革创新、打破业务边界的重要手段。

此外,中国人寿集团还确定了2023年经营管理目标,部署六个方面经营管理重点工作,包括党建工作要呈现新气象,服务大局要展现新作为,康养业务要开创新局面,科技赋能要迈上新台阶,一体发展要激活新动能,风险防控要落实新要求等。

目前,券商机构对金融保险业2023年的判断偏乐观,信达证券研报观点认为,稳增长预期下,经济复苏有望推动长端利率中枢上行,利好保险股估值修复。当前居民储蓄意愿较强,权益配置意愿下降,保险配置意愿有所上升。随着国家不断统筹疫情防控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疫情管控不断优化预期下保险销售有望逐渐复苏。同时,中国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规划纲要(2022-2035年)》,强调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善内需体系,保险业有望深度参与培育完善内需体系,有望深度参与养老事业和养老服务协同、提供多层次医疗健康服务,同时保险业有望加大制造业投资支持力度,助力科技创新国家战略。

在诸多政策利好支持下,中国人寿集团在新一年的表现也值得期待。

文/潘亦纯

编辑 陈莉 校对 赵琳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银行贷款 规模(中国贷款规模)":http://www.ljycsb.cn/dkzs/11401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