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林间号!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车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手机租机

林间号 > 贷款知识 > 疫情期间捷信贷款吗(2021年捷信还能贷款吗)

疫情期间捷信贷款吗(2021年捷信还能贷款吗)

贷款知识 驱动中国 投稿

疫情下捷信冻医美、狂催收 或现金流吃紧?,下面是驱动中国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疫情期间捷信贷款吗

来源:趣识财经

日前,一则有关捷信消费金融公司(以下简称“捷信”)冻结医美业务,大幅裁员的消息,不胫而走。

援引媒体报道,捷信医美分期业务于2月24日开始全线冻结,待疫情结束后解冻。有消息称,捷信具体暂停了医美、生美(生活美容)、家装分期等领域的放款。

此举背后,也折射出医美分期行业的生存现状。不止于此,疫情弥漫,线下消费市场失意颇多,而依靠线下起家,在中国布局超26.1万销售点的捷信,亦担重负。

重担之下,或有裁员。此前流出的捷信CEO内部信称,“有些同事将无法继续与捷信并肩前行”。另外,捷信实名员工在职场招聘平台透露“捷信离职率持续上升。”似乎都暗示着裁员涌动。

另一面,捷信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合规隐忧。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9年,捷信不良贷款率分别为6.1%、6.9%、8.4%、8.2%,且普遍高于行业。

以2017年年末数据为例,捷信不良贷款率为3.83%。马上消费金融、锦程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与兴业消费金融不良贷款率分别为3.18%、2.72%、2.97%、2.11%。

与此同时,2016年至2018年,捷信现金贷平均实际年利率分别为42%、37%、31%。此前,持牌消金公司IRR口径下的贷款年化利率将至24%以下引起行业热议。

2019年10月,多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明确在定罪量刑时以单次实际年利率超过36%的非法放贷为基准。

《意见》指出,非法放贷行为人以介绍费、咨询费、管理费、逾期利息、违约金等名义和以从本金中预先扣除等方式收取利息的,相关数额在计算实际年利率时均应计入。可见的是,监管持续趋严,消费金融公司面临合规挑战,捷信亦如此。

利率难解,催收承压。截止2019年6月30日,捷信未偿还贷款余额211亿欧元。受疫情影响,部分借款人由于复工延时等因素出现还款问题,多名用户投诉捷信涉嫌暴力催收。

“来电名称统一为‘捷信消费金融公司’,每天不厌其烦打电话。”用户汪女士表示。目前,捷信共涉及投诉量22064件,解决率仅47.72%,并有捷信高利贷、违法催收等投诉专题。

2月1日,五部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其中第十四条指出,要合理调整逾期信用记录报送,对参加疫情防控工作人员、新型冠状肺炎确诊人员、隔离人员,以及因疫情防控需要隔离观察人员,经接入机构认定,相关逾期贷款可以不作逾期记录报送,已经报送的予以调整。

催收难解,ABS先行。1月7日,捷信2020年第一期个人消费贷款ABS产品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规模为25亿元。分析人士认为,捷信此举,或为缓解现金流吃紧。

犹记,捷信中途取消赴港上市之时,捷信内部人士回应,“公司资本充足,目前不需要通过上市来保持在各国市场的业务增长。”

有行业人士猜测,捷信中途取消上市或与监管趋严,不良贷款率、暴力催收等质疑颇多相关。此外,自2020年开年,捷信已三度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执行标的累计超16万元。

后记

冻医美,狂催收,大裁员,退上市,ABS发行,三度被执行,捷信种种,更加引人联想。巨头尚且如此,消费金融整场亦可见一斑。

事实上,捷信亦尝试转型。2月26日,捷信官微发布消息称,将加速全面转型,打造“线上+线下”的消费模式,通过发行ABS、发行金融债券、信托融资等方式拓展资金来源。

不过,疫情之下,消费金融的“消费”二字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315”大考即将到来,或主攻线上,或发力AI,24家持牌消金机构都面临着考验。

2021年捷信还能贷款吗

消费金融公司直击贷款资金管理难题,着手排查消费贷资金流向。


撰文 | 冬弥

出品 | 消费金融频道


消费金融公司一直面临消费贷用途管理难的情况,去年以来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因贷款管理不审慎被监管处罚,近期金美信消费金融因信贷管理制度机制存在缺陷导致贷款资金被挪用等违法违规事实,更是被厦门银保监局处以罚款290万元。


监管频频出手整顿贷款用途不规范乱象,消费金融公司不得不想方设法强化贷后管理措施。从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展业现状来看,目前头部机构已经提早开始了更为严格的贷后管理方式,利用线上化渠道对贷款用途进行管理监测。



捷信消费金融在旗下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设“上传消费凭条”自助服务,用户每天都可上传凭证;中银消费金融、中原消费金融、金美信消费金融、盛银消费金融、哈银消费金融等机构也在旗下服务平台中设置“贷款用途证明”。消费金融公司提供便捷化的贷款用户证明入口,一方面利于机构跟踪监测用户贷款流向,另一方面也体现数字化服务能力和合规意识。


不提供消费凭证可能影响信用


消费金融公司一般提供的产品包括商品分期贷款和现金贷款,其中商品分期依托实际场景,贷款用途一目了然,而现金贷无实际消费场景,资金用途成谜。尽管用户在申请贷款时,消费金融公司要求必须填写用途,但是部分用户在使用中违规用于经营、买房、还贷等。


同时,消费金融公司的风控和贷后管理松紧不一,部分机构存在较大风险漏洞,导致旗下现金贷款,尤其是大额的抵押贷款,容易流向违规领域。当前,消费金融公司陆续要求用户提供消费凭证,直击借款人资金使用现状,严防消费贷被挪用。


在消费凭证中,借款人需要提供日期、金额、用途与贷款合同相一致的消费凭证,主要消费领域涵盖个人生活消费需求,如购买家电、装修、旅游、手机数码等。一旦消费金融公司发现借款人无法提供凭证或提供的凭证与贷款合同不符,可能就会被抽贷,甚至处罚违约金。


此外,无法提供消费凭证还可能会影响个人信用分值。如果借款人没有按照合同要求上传实际的消费凭证,从行为上说已经算是一种失信行为,就会影响个人信用评级。个人信用评级被下调后,必然会对平台内的授信额度、贷款利率产生负面影响。不过,也有专门提供虚假消费凭证的中介隐于市场中,它们的存在再次增加了金融机构贷后管理难度。


今年以来,监管不断加大信贷资金用途整治力度。近期,北京、广州、上海多地严查经营贷流入楼市问题,一旦发现违反相关合同约定的贷款,将进行强制收回操作,同时违规借款人将被纳入征信。


强化消费贷资金管理


在消费贷领域,早在2017年就开始了非常严格的监管节奏。当时,多家银行要求借款人上传消费贷用途证明材料,全面核查消费贷流入楼市。几年过去了,消费贷领域依然存在资金套现,违规挪用的乱象。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2021年,超过10家持牌消金公司被罚,累计被罚金额达数千万元。持牌消费金融主要罚单集中在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分为6张、5张、5张,被处罚内容主要涉及贷款审查及管理缺位和违反《征信业管理条例》。


2019年11月,华融消费金融因消费贷款用途不合规,违反审慎经营原则、形成重大风险等两项主要违法违规事实,被安徽银保监局罚款60万元。锦程消费金融二次抵押贷所发放的消费贷款,虽然借款用途填写为装修等用途,实际上被借款人用于偿还房贷等违规使用。


根据《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中的贷后管理规定,个人贷款支付后,贷款人应采取有效方式对贷款资金使用、借款人的信用及担保情况变化等进行跟踪检查和监控分析,确保贷款资产安全。


有知情人士透露,罚单背后主要涉及消费金融公司信贷资金流向不合规,未能按照监管要求有效监控借款人贷后资金使用,资金流向房地产、股市、以贷还贷等领域。这些问题在一些大额抵押贷、装修贷产品中尤其明显,很多借款人与机构工作人员或者中介串联,套取资金用于还款或者经营。


持牌消费金融发展十年来,推动整个消费金融行业迈入快车道。目前,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仍时刻面临着合规风险的拷问,其中贷后管理缺位是一项重要处罚内容,也是监管重点关注的事项。


越来越多的监管罚单指向贷后管理,实则给持牌消金当头一棒。消费金融业务特点决定了贷后管理难度更大,特别是关于资金的流向和用途,这将非常考验持牌消金机构接下来的风控建设和运营能力。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疫情期间捷信贷款吗(2021年捷信还能贷款吗)":http://www.ljycsb.cn/dkzs/11104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