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林间号!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车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手机租机

林间号 > 贷款知识 > 降准是贷款利息吗(降息就是降利率吗)

降准是贷款利息吗(降息就是降利率吗)

贷款知识 第一财经 原创

降准之后还会有降息吗?,下面是第一财经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降准是贷款利息吗

超预期降准落地补充中长期流动性,释放低成本资金缓解银行负债成本走高,但LPR降息仍存阻碍。降准公告重提“发挥货币政策总量与结构双重功能”,货币政策仍存空间。年内或仍有降准,预计结构性货币政策逐步发力,降息则需关注海外货币政策取向和金融风险发展情况。存单和短端利率或受利好影响而继续下行,长端利率料将维持偏强走势。

2023年3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称,决定于2023年3月27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6%。

▍MLF超额续作后降准落地,略超市场预期。

3月3日国新办举办新闻发布会上,央行行长易纲曾表示“用降准的办法‘吐出’长期流动性来支持实体经济,还是一种有效方式”,导致市场降准预期升温。但3月15日央行大额超量续作MLF实现了2810亿元中长期资金净投放,导致市场对3月降准的预期热情有所冷却。然而3月17日盘后央行公告将于3月27日降准25bps,超出市场预期。

▍降准核心目标在于补充中长期流动性。

2023年开年以来,随着疫情影响消退后信贷需求回暖,叠加商业银行加快信贷额度投放,年初两个月新增信贷规模均超预期,消耗超储导致银行间流动性水位降低,反映在资金利率中枢抬升至政策利率以上。结构层面,今年年初大行承担更多信贷投放量,叠加财政支出速度偏慢,导致大行负债短缺现象更为明显,表现为大行NCD净融资额明显抬升、大行和中小行同业存单利差收窄。3月份以来,央行已经通过加大逆回购净投放规模、超额续作MLF来稳定资金面,此次降准核心目的也是在于补充中长期流动性,“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降准释放低成本资金缓解银行负债成本走高,LPR下调或需更强政策信号。

本次全面降准25bps,我们预计释放低成本资金约5000亿元,除了提供中长期流动性外,还将推动银行负债成本下行5000*(2.75%-1.62%)=56.5亿元。

截至2023年3月,MLF存量余额为5.109万亿元。历史上MLF存量超5万亿后则面临MLF续作难和降准压力,本次降准是否会置换部分到期MLF仍待观察。

2022年9月以来LPR报价始终维持不变,一方面是银行间流动性水位下降引致的银行负债成本走高,另一方面是降准的降成本效果仍然不足以推动商业银行LPR下行最小步长5bps。实际上2022年4月、12月两次降准后均未能推动LPR下行,若叠加本次降准,预计将累计实现降成本效果5300*(2.85%-1.62%)+(5000+5000)*(2.75%-1.62%)=178.19亿元,仍然不足以推动LPR下行(估计需300亿元左右降成本效果可推动LPR下调5bps)。

我们预计3月20日LPR报价下行仍然存在一定难度。综合考虑2022年4月存款利率定价机制改革、2022年9月六大行下调定期存款利率的降成本效果,后续若出现更强政策信号才可能推动LPR小幅下调。

▍重提“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兼顾内外平衡”,货币政策仍存空间。

本次降准公告中重提“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明确要“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并再度强调“兼顾内外平衡”。在“精准有力”的基调上,央行重提“发挥货币政策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表明在经济修复过程中货币政策虽然更倾向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但总量工具也会在适宜时机灵活使用。近期国内需求回暖节奏偏缓、通胀压力较低,且海外出现部分银行破产等金融风险并扰动美联储加息节奏,“兼顾内外平衡”,为本次降准提供了较合适的窗口。而在1~2月信贷投放同比显著多增的背景下,对于“货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衡”的要求,可能意味着本次倾向于补充中长期流动性的“常规降准”之后,货币政策重心或更倾向于结构性工具,同时视国内外宏观环境变化而灵活调整。

▍全年来看,流动性缺口仍存,降准或仍未结束。

2020年以来银行间流动性水位持续下降,至2022年下半年已经回落至2018年下半年至2019年上半年的水平,基本对应着资金利率中枢与政策利率匹配阶段。在2023年信贷同比多增的假设下,由于信贷投放和存款派生导致的超储消耗将构成中长期流动性缺口,需要央行通过降准、OMO净投放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弥补。全年来看,本次降准25bps将释放约5000亿元资金,仍难以覆盖全年中长期流动性缺口,年内除MLF超额续作外或许还有降准的需要。

▍债市策略:

MLF超额续作后央行再降息超市场预期,但3月LPR下行仍存阻碍,年内或仍有降准,降息则更多需要关注海外货币政策取向和金融风险发展情况。对债市而言,超预期降准后存单和短端利率或将受中长期流动性补充利好而进一步下行;经济补偿性修复过程中长端利率上行风险较小,而随着资金中枢趋稳、资金面波动降低,长端利率或维持震荡偏强运行。

(明明为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降息就是降利率吗

1.2022年3月的经济数据中那个最关键?

当然是3月份的社会消费总额,这个数据增速是负的,上个月,消费市场并没有保持增长,而是在减少。



如果说去年的消费者价格(cpi)指数一点几的增速与生产者物价(ppi)指数十点几的增速对企业利润产生了巨大影响,生产成本的上升加上产品价格受市场影响不能提价,对企业利润产生较大负面冲击。

互联网企业对实习生与一部分需要时间才能获得收益的项目员工的裁撤,因为企业面临自身利润的下降而做出的控制成本的选择,即以前的企业利润有多余的空间可以支撑新项目的展开,在利润下降的情况,企业唯一能控制的成本就是人力成本,裁员就是控制成本最简单的手段。

在资金充足的情况,项目考虑是未来而不是现在是否能盈利,而在资金不充足的情况下,项目首先考虑现在的盈利可能而不是未来的市场前景。

所以在cpi与ppi之差高达9个点的情况下,对多余业务线与通过裁员来控制人力成本就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了。

而社会消费总额的下降,则是原有业务可能也会面临亏损,特别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公司。

我又看到一个视频,讲的是广州临时工市场不光有大量失去原来工作的灵活就业人士,还有一些小型工厂的老板也加入临时工的大军。

我对老板们加入临时工大军,不意外,毕竟以前的文章中说过北京市已经在今年推出一个企业歇业制度的政策,企业的灵活营业嘛,企业营业时就是老板,企业歇业时打一打临时工维持一下生活吧。

这个消费总额负增长是一个常态,还是受到一些因素冲击的短暂状态。

消费总额是消费者数量乘上消费者消费能力,疫情影响后者,人口老龄化影响前者。

我并不知道,则还要看看4,5两个月的数据情况,短时间的理由就是疫情导致灵活就业人群增多,灵活就业人群受到其工作性质的影响,其消费能力是弱于非灵活就业人群,个人消费能力下降,长时间的理由就是人口负增长导致这消费者数量不可逆的减少,不过这个消费者数量的减少是与人口减少同步的。

去年我判断大多数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是利润下降,而不是市场不行,但是今年很有可能是降价都无法使得产销平衡,因为消费总额下降的情况下,价量齐跌也不是不可能。

2.降息与降准有什么区别?

降息,降低贷款利息,缓解贷款人或者贷款企业的现金流压力,当然银行的利润建立在房贷利息与存款利率之差,这个差值越大,银行利润越大。

降息能够减少人的还款压力,贷款利息是不是越低越好?

这个是要看取舍的,贷款利息低,银行的利润肯定是受损。

降准是降低银行准备金比例,这个是银行贷款与存款之间的比值控制,降准就是增大银行的信用货币量,允许银行用更少的存款放出更多的贷款。

存款利率高于公司利润的话,那大多数人会选择存款,这种企业会面临资金短缺,老板跑路,老板存银行就可以获得更多的钱,为什么要去开公司呢?

公司变少了,就业岗位就少了,所以加息政策是以就业为代价的。

提高银行的准备金比例,市场货币量是由实际货币量与信用货币量组成,通过降低银行的贷款上限,减少信用货币量。

加息与提高准备金比率,都是减少非银行行业的货币量(加息减少实际货币量,提准减少信用货币量),或者说货币流向银行,而不是市场。

产品价格是由货币量支撑的,市场上的货币量减少,自然大多数产品价格会下跌,物价降;

资金流向那个行业,这个行业的产品价格就会升高,但注意这种涨价不是来源于消费需求的增加,流向银行,金融产品的价格就会升高,在过去十二年中,房地产的金融属性更多。

提准影响经济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海南房地产的泡沫,通过对银行准备金的提升,减少了对房地产的贷款,没有了货币量支撑的产品价格迅速下跌,房地产泡沫泡沫。

加息对经济影响的例子就是美国加息之后,拉美国家产生经济危机,大量资本去美国,而非美国家面临资本逃离,企业资金缺失之后,破产,然后失业率高升。

在一个国家经济体系中,你可以把美国看成银行,拉美国家看成一些依靠贷款存活或者利润率低于美国加息之后的行业,企业。

经济政策都是有代价的,是要看那个代价更不能被接受,加息与提准是牺牲就业来减少通货膨胀,降息与降准就是通货膨胀来提升就业。

降准使得银行加大对其他行业的投资,其他行业也需要投资的情况下,降准政策的效果才会比较好。

在过去四十年中,我们的消费者数量(人口数量)是不断增加的,我们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也是不断在提升的(工资的提升,开放国内需求与进入世界经济循环带来的大量工作岗位,使得大多数人的收入提升,现在金融服务的便利也使得贷款没有像过去那么难)。

在过去,消费市场的下降是阶段性,暂时性的,我们经济面临投资不足的时候更加多一些,所以第一时间的选择是降准。

降息是对贷款者现金流的减压,可以创造更多的消费与信用货币。

在我国老龄化提前(官方预计2028年)的现实下,老年人的需求是小于年轻人的需求,市场面临较大的通货紧缩压力。

在人口负增长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之后,消费市场中消费者数量减少,我们该怎么去保持消费总额的增长,怎么提升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

我们的居民个人部门负债总额已达到60万亿了,提高个人负债上限来提升个人的消费能力已经很难再走下去了。

我认为降息是现在刺激经济最有效的政策了。

不过还是要考虑到美国正在加息,如果降息,会不会导致资本外流。

增加货币量,必然会导致资产价格继续上涨,就看那个更能被接受了。

3.疫情以来的总结

3.1 2020年:

疫情>减少外出或者禁止外出>消费大减>服务业业务量与利润大>服务业裁员>多余劳动力没有工作>1.考研考公,教育培训行业需求增大,教育培训行业发展火热,考研与考公人数增多。2.进厂工厂招工难声音减轻,工人数量增多。

疫情虽然严重,到那时消费者现金流没有太大的问题与影响,制造业与教育行业依然能够吸收服务业失业人员,就业问题也没有那么严重。

3.2 2021年:

国内:双减政策>教育行业被打压>教育消费下降>在总消费没有提升的情况下,降低教育消费是能够提升非教育消费的(在去年还是前年的消费数据中,房地产消费与汽车消费都在下降,奢侈品消费逆流而上,是在增长)>相比于与地方财政紧密挂钩的房地产,或者其他就业人数多的行业,教育行业是呼声最高与性价比最大的行业了。

国外:美联储没有加息>市场上的货币量没有减少>资本流向收益高的行业>在服务业与制造业都受到影响(制造业是运输成本上升,服务业是业务量大减)的情况下,上游的原材料企业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反而在疫情一年之后,欧美消费需求复苏之后,中国制造业市场需求变大>对原材料的需求大增。

去年上半年是中国制造业的好时代,下半年是原材料国家的快乐时刻,

国外的资本流向逻辑与国内资本流向逻辑是一样,在疫情反复之下,资本更喜欢投资产业上游企业,而非直接面向消费的下游企业。

在2020年,我们还有教育行业与制造业能够吸收灵活就业人员,在双减政策与原材料价格(ppi指数高达十点几)上涨的情况下,教育培训寒夜近乎现实,制造业在成本上升,但是产品价格提不上来(cpi指数只有一点几)情况下,不降薪与裁员就很牛逼了,你还要扩大生产吸收灵活就业人员,这不太科学吧。

就业市场的恶化是2021年的主题。

3.3 2022年:

企业的灵活营业(北京市的歇业制度),互联网大厂的裁员潮,证明不好过的不光是中小企业。

在去年我写过一篇关于cpi与ppi数据的文章,企业面临生产原料价格的上涨与下游产品价格提不上了的情况下,企业利润受到较大冲击,企业会很难过,这个是需要时间去传导到中上游企业的。

黄金易得,信心难建,2022年企业的恶化可能是主题。

下周见,建议你们多评论一下。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降准是贷款利息吗(降息就是降利率吗)":http://www.ljycsb.cn/dkzs/10815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