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林间号!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车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手机租机

林间号 > 贷款知识 > 拿公司公章贷款(法人公章别人能拿去贷款吗)

拿公司公章贷款(法人公章别人能拿去贷款吗)

贷款知识 冰点新闻 原创

潍坊|伪造政府公章借款触犯刑法,是否诈骗看主观意图,下面是冰点新闻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拿公司公章贷款

潍报全媒体记者 宋树云 编辑 冯淑杰

【案例】

青州男子杨某开着公司,经营肥料生产销售,也从事蔬菜、瓜果种植经营。自2011年开始,杨某在青州市某乡镇经营期间,借了很多外债。为了取信他人,杨某伪造公章,试图骗取他人信任。2013年12月,杨某为向刘某借款,伪造了青州市某乡镇人民政府公章以及时任该镇法定代表人的个人印章,并将上述印章加盖于其与刘某签订的借款合同上保证单位签章栏处。

因为无力偿还,2015年3月,杨某为躲避债务逃匿至黑龙江省。杨某的众多借款人认为他涉嫌诈骗,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2015年5月13日,杨某被青州市公安局上网追逃。2019年9月11日,青州市公安局民警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将被告人杨某抓获归案。日前,青州市人民法院对其作出宣判。

【提醒】

本案争议的核心问题是被告人杨某是否构成诈骗罪,青州市人民法院结合庭审查明的事实和证据,综合评析如下:认定被告人杨某的借款行为性质的关键在于区分是债务纠纷的借贷行为还是诈骗行为。在债务纠纷中,借款行为人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只是由于客观原因,一时无法偿还,是民事法律调整范畴。

而诈骗罪中,被告人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并非客观原因不能归还,而是根本不打算偿还。在民间借贷领域发生的诈骗案件中,不能仅以借款的实际用途与约定用途不符为由即认定被告人具有诈骗的故意,进而认定为诈骗犯罪,而是应当严格按照诈骗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加以判断。被告人行为是否构成诈骗犯罪,首先应重点审查被告人行为时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不能以事后的不能偿还或逃匿行为来倒推借款时的主观目的。由于被告人杨某借款除用于偿还其他借款及利息,大部分是用于公司经营,并非用于个人消费,其用于公司经营目的是公司经营获利后再偿还借款。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被告人伪造青州市某乡镇人民政府印章,已构成伪造国家机关印章罪,应予刑罚。关于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所作的杨某不构成诈骗罪的辩解、辩护意见,与查明的事实相符,本院予以采纳。被告人杨某犯伪造国家机关印章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一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

法官同时提醒:伪造国家机关公文、印章,伪造公司、企业、人民团体印章,都是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购买、使用伪造的证件也很有可能触犯法律,承担刑事责任。广大群众一定要加强法律学习,提高守法遵法意识,切勿因小失大,自食苦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规定,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法人公章别人能拿去贷款吗

实践中,很多有贷款需求的个人或公司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因不符合金融监管部门和银行内部的贷款条件,这些客户无法获得贷款时,采取编造财务报表、虚构交易合同、伪造产权证书等欺诈手段骗取贷款。部分银行因内部审核不严、管理松散等原因,未能审查出虚假信息,在被欺骗的情况下发放了贷款。因这种贷款本质上不符合贷款条件,故存在高度风险,借款人往往到期无法偿还。借款人以欺诈的手段订立的借款合同是否无效?担保人应否免责?




一、骗取银行贷款民事上属于合同欺诈

欺诈行为是故意把不真实的情况表示给别人,无论虚构事实、歪曲事实或者隐匿事实均属于欺诈行为。行为人明知自己所表示的内容不真实,仍故意使相对人陷于错误而作出意思表示。借贷关系中,借款人明知自己不具备贷款条件,仍采取如编造财务报表、提供虚假财产信息、隐瞒婚姻状况、虚构交易合同、改变借款用途、伪造他项权证、私刻公司印章等欺诈手段,制造贷款合规的假象,欺骗信贷人员,骗取银行贷款。借款人的上述行为属于典型的合同欺诈。



《民法典》第148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民法典》继承了《合同法》第54条关于合同撤销的规定。银行等金融机构发现借款人有上述欺诈行为的,有权自知道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撤销权。借款人提供虚假信息骗取银行贷款属于典型的合同欺诈,债权人有权依照上述规定请求撤销合同。






二、合同欺诈与合同无效的区别

(一)借款人提供虚假信息骗取银行贷款属于可撤销合同而非无效合同


依照《民法典》第144条、第146条、第153条以及第154条的规定,以下情形应认定合同无效: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2.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3.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4.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5.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借款人提供虚假信息骗取银行贷款属于合同欺诈,不属于合同无效,切莫混淆两者的构成要件。


(二)合同欺诈与合同无效的异同


合同欺诈与合同无效法律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1.相同点:法律后果相同。《民法典》第157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金融借款合同无论合同无效,还是因欺诈被撤销,法律后果都是一样的,即借款人返还银行借款。关于利息、罚息能否全部支持,以及担保人是否承担担保责任,需要根据银行及担保人自身是否有过错以及过错大小进行认定,实践中法院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2.不同点:从内容、效力、主张上均不相同。①从内容上看,可撤销合同主要是涉及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无效合同主要是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②从效力上看,可撤销合同在没有被撤销之前仍然是有效的;无效合同则为自始都不具有法律效力。③从当事人主张看,可撤销合同只能是受损害方向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请求撤销合同,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才依法确认合同是否被撤销;无效合同无须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均可依职权确认合同无效。






三、债权人有权选择撤销或继续履行合同


通过上文分析合同撤销权的特征,借款人欺诈银行骗取贷款的,债权人有权选择撤销合同,而非认定合同无效。而撤销权是根据债权人是否申请决定的,所以,此时债权人有权请求撤销合同,也有权选择不申请撤销合同,而是要求债务人、担保人继续履行合同,并承担合同约定的违约责任。银行如何抉择?哪一种选择对银行更有利?


笔者认为,银行应当选择继续履行合同,无论合同是否到期,银行根据债务人的欺诈行为(已构成违约),有权请求借款人偿还全部借款本息,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如此做法要比撤销合同有利。因为,合同被撤销的后果具有不确定性。关于借款人返还借款本金是不存在争议的,但是对于是否能够支付利息、罚息以及担保人是否担责是存在很大争议的。银行对于合同被撤销无过错的,借款人应按约定支付利息、罚息;反之,部分支持或不予支持。担保人对于主合同被撤销无过错的,不承担担保责任;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1/3。有些法院认为,银行对于债务人提供虚假材料未尽到审查职责,具有一定过错。此情况下选择撤销合同,银行就要面对不利后果了。因此,在合同欺诈的背景下,银行选择继续履行合同要比撤销合同更为有利。



【典型案例】


裁判观点:

《借款合同》无效,该合同中有关借款利息计算标准的约定随之无效。


案例检索:

X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南昌分行、江西J再生利用有限公司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再审审查与审判监督民事案,最高人民法院(2020)最高法民申4709号民事裁定书。


裁判说理:

《借款合同》无效,该合同中有关借款利息计算标准的约定随之无效,因兴业银行南昌分行在本案中存在信贷审核不严的过错,原审判决对于案涉借款利息酌定按年利率6%计算,亦无不当。其次,关于本案《质押合同》《个人担保声明书》的效力及其法律后果问题。本案《借款合同》无效,依法作为从合同的《质押合同》及《个人担保声明书》亦应无效。在此情形下,X银行南昌分行依据《质押合同》的约定,主张其对合同项下的质押物享有优先受偿权,不符合法律规定。







四、骗取银行贷款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

以欺诈的手段骗取银行贷款在民事上构成合同欺诈,债权人有权请求撤销合同。在刑事上是否构成犯罪,应根据欺诈行为给银行造成的损失及其他严重情节进行判断。若构成刑事犯罪,债权人不但可以追究借款人刑事责任,同时也可以一并主张民事责任。


(一)骗取贷款罪与贷款诈骗罪


骗取贷款罪(《刑法》第175条):是指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贷款诈骗罪(《刑法》第193条):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或者以其他方法,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行为。


(二)两罪相同之处


1、主体要件相同。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单位均构成。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与该两罪的行为人内外勾结,提供帮助,亦可成为共犯。2、客体要件相近。两罪的客体均为复杂客体。骗取贷款罪侵犯的主要客体是金融管理秩序,其次是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财产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处分权)。贷款诈骗罪侵犯的主要客体是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所有权,其次侵犯的是国家金融管理制度。3、客观要件相同。两罪的行为表现均可能是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经商办企业等虚假理由,使用虚假合同,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或者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等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的方法。


(三)两罪不同之处


1、主观要件不同。这是区分两罪的关键所在。虽然两罪采取的手段相似,但主观目的不同。骗取贷款罪不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只因在不符合贷款条件的情况下为取得贷款而采用了非法手段,有归还的意愿。而贷款诈骗罪的主观意图就是通过非法手段骗取贷款并非法占有。2、两罪构成犯罪的数额标准和情节标准不同。骗取贷款罪的数额标准达100万元以上,或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以上;情节标准是,多次以欺骗手段取得贷款或者其他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其他严重情节等情形。而贷款诈骗只要骗取贷款达到数额较大即构成,对情节的规定均为加重处罚情形。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刑事案件的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的规定,贷款诈骗2万元以上应立案追诉。此外,两罪的法定刑不同。骗取贷款罪为两档,一档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并处罚金或者单处罚金;二档为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贷款诈骗罪为三档,一档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二档为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三档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显然,骗取贷款罪的法定刑轻于贷款诈骗罪。


(四)构成犯罪不影响民事责任的承担


借款人即便欺诈行为构成上述刑事犯罪,但并不影响借款人或担保人对于民事责任的承担,债权人有权在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中主张赔偿责任,或另案提起民事诉讼主张民事责任,请求借款人和担保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典型案例】


裁判观点:

不能以借款人构成骗取贷款罪的事实直接认定借款合同无效,应当根据法律关于合同效力规定予以认定。


案例检索:

安徽省S童车有限责任公司、凌某某小额借款合同纠纷再审审查与审判监督民事案,最高人民法院(2018)最高法民申97号民事裁定书。


裁判说理:

宗XX向贷款人借款虽被刑事判决认定为骗取贷款罪,但骗取贷款行为构成犯罪并不必然导致《借款合同》无效,《借款合同》及《保证合同》的效力应按照《合同法》第五十二条之规定予以认定。宗XX构成骗取贷款罪的主要事实是以伪造股东会决议、签订虚假的租房合同并办理暂住证等手段取得贷款。一方以欺诈手段订立的合同属于可撤销合同。贷款人并未申请撤销该合同,故《借款合同》仍有效。





【典型案例】


裁判观点:

借款人虽然被生效判决认定为诈骗罪,但借款人承担的刑事责任,是依据刑法规范对其诈骗行为作出的法律评价,而对其与出借人、担保人形成的债务关系、担保关系,则属于民法规范评价和调整的范畴。


案例索引:

汪某华、邓某某民间借贷纠纷再审民事案,最高人民法院(2018)最高法民再372号民事裁定书。


裁判说理:

本案中,杜某峰骗取汪某华款项的行为被生效法律文书认定构成诈骗罪,但杜某峰承担的刑事责任,是依据刑法规范对其诈骗行为作出的法律评价,而对其与出借人、担保人形成的债务关系、担保关系,则属于民法规范评价和调整的范畴。因此,汪某华与杜某峰签订的《借款合同》并不当然无效,而合同法第五十二条中关于“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规定,主要是为了规制行为人为达到非法目的以迂回的方法避开了法律或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行为,如果只要借款人或者出借人的借贷行为被认定为犯罪,就以其符合“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情形而认定借款合同无效,显然与前述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不符。







五、实务提示

银行等金融机构可能会因内部审核不严导致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借款人以欺诈手段获取贷款,事后借款人未能还款,担保人又抗辩合同无效不承担担保责任。此情况下,债权人应及时提起诉讼,维护自身合法债权。但提示债权人应注意以下注意事项:


提示一:以欺骗手段获取的贷款属于可撤销合同而非无效合同。法律上合同的无效和合同的撤销属于两种独立的法律制度,注意此时应属于合同可撤销情形。


提示二:银行应选择继续履行合同而非主张撤销合同。可撤销合同的行使权在于债权人,即债权人可以行使也可以放弃该权利,法院无权依职权干涉。债权人放弃撤销合同权利的同时应主动提出继续履行合同,合同已到期或宣布提前到期的,债权人应请求借款人和担保人承担违约责任,即借款人依约偿还借款本息,担保人依约承担担保责任。


提示三:以欺骗手段骗取贷款构成犯罪不影响民事责任的主张。债权人避免陷入对方当事人挖的两道坑:一是“先刑后民”,即只要构成刑事犯罪,民事案件便不应受理;二是责任免除,只要借款人构成刑事犯罪,借款合同、担保合同一律无效,担保人便免责。正确的应对思路是:借款人构成刑事犯罪的,借款合同、担保合同不当然无效,应根据民事法律关于合同效力的规定予以认定。即使担保合同被认定无效,也应根据担保人对于合同无效是否存在过错来认定是否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拿公司公章贷款(法人公章别人能拿去贷款吗)":http://www.ljycsb.cn/dkzs/10794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