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林间号!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车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手机租机

林间号 > 贷款知识 > 叮咚贷款谁用过(容么么贷款谁用过)

叮咚贷款谁用过(容么么贷款谁用过)

每日优鲜因何败,下面是商业观察家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叮咚贷款谁用过

每日优鲜倒在线上买菜成为常态的破晓前夜。

2014年11月创业起家,近8年间融资11轮,融资规模超100亿元人民币,可能是目前融资次数最多的生鲜电商平台。背后资本均名声鼎鼎,包括腾讯、中金资本、联想创投、高盛集团、老虎环球基金、青岛国资、苏州常熟政府产业基金。

每日优鲜到底因何而败?综合过去与每日优鲜的接触、观察,及相关内部人士、员工、供应商、投资者的采访,《商业观察家》认为,每日优鲜败因两“难”。

一个是前置仓到家模式履约成本高(“烧钱”),看不到利润,融资环境一差就无以为续。

一个是每日优鲜公司内部混乱,“聪明人”徐正误判了生鲜零售行业的管理之难。

01

模式

外界很多声音将每日优鲜的问题,归祸于前置仓到家的模式之弊。

其实,前置仓的模式是没问题的。在一线城市,人口密度大,时间成本高,到家需求是存在的。且前置仓主要目标客群是在乎时间、在乎品质、有改善需求的人群。

前置仓盈利模型是由人口密度和消费客群决定的,主要还是看城市端的商圈+社区情况。比如在北京市场,很多中心区域的前置仓就是赚钱的,而偏远区域,人口密度不够,开前置仓就不行。因此每日优鲜在北京也并非全境覆盖1小时配送,是按区域布局。

2015年9月份,每日优鲜内部称为“战地会议”的管理层例会在北京红螺山庄举行。这次会议主要决定了前置仓项目的启动,当时公司内部代号“极速达”。极速达业务率先在北京和深圳试点。按当时试点项目测算来看,前置仓模式是能跑的通的。

徐正后期也公开过前置仓的UE模型账:成熟区域客单价85元,22%的扣损实收毛利率,赚18元,扣除15元以内履约成本(包含仓储、物流、前置仓内的水电、包材、人工及最后一公里配送等),平均每单赚3块多,扣除3元的市场费用,还有一点点的经营利润。

而随着用户规模和仓储规模变大,单均履约成本能降到12元以内,毛利率有从22%涨到25%的空间。而若增加品牌商品,客单价可能从85涨到100。

每日优鲜前置仓的出炉,并非空造,而是结合当时市面上生鲜电商模式做了优化。当时,北京市场除每日优鲜外,还有一米鲜、许鲜两家生鲜电商,前者是自提+配送,后者是到店自提,但均没有实现仓配一体化,导致费用成本高、用户体验差。

每日优鲜在此基础上,效仿京东“移动商店”,率先在生鲜领域尝试库存前置和配送打通的仓配一体化,推出前置仓到家模式。

前置仓到家,是通过数据预测和库存下沉,将库存前置到指定仓来完成配货。用户从下单到收到货物,可以做到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极速达”,能满足用户的急需求。相比当时B2C需全程冷链的仓配费用,前置仓到家的整体物流费用能下降很多。物流成本更低,用户体验更好,这是前置仓到家模式对比B2C电商的价值。

但是,在整个线上生鲜电商都提速之后,前置仓到家的竞争对象也升级到了整个生鲜零售赛道。

店仓一体的盒马曾是每日优鲜最大的对手,相比盒马线下门店能自然获客,每日优鲜前置仓有着居高不下的“拉新”费用。而在留客、复购方面,每日优鲜前置仓一头扎进的是可获得性极强的传统生鲜零售生意——社区生鲜店、水果连锁、菜场、夫妻菜店、杂货铺、超市、社区团购,及平台扩张的到家服务、即时零售,已织就一张天上地下无处不在的生鲜即时购买网络。后者都在分流前置仓到家的客流。竞争就成了效率的比拼。

也就是说,每日优鲜前置仓要做到的不仅是要比传统B2C电商平台(配送)更快(用户体验)更好(物流成本)更低,还要和所有售卖生鲜的渠道、平台比拼进货资源采购价、仓(店)的坪效、(分拣、配送)人效、库存调度、(生鲜)损耗、物流等各项费用成本。

如果没有自营自产商品的话,零售本身就是个平台生意,用老零售企业的话说,零售的利润是从管理中“抠”出来的。快消品、生鲜商品属于高频消费,零售成本、利润接近透明,这要求零售企业只能通过精细化管理去赚利润。而每日优鲜恰恰疏于管理。

02

成败

可以说,每日优鲜的成败和徐正的行事风格有较大关系。

徐正是个聪明人,这是业内业外、里里外外的一致评价。与这个评价伴身的是少年成名、一帆风顺——少年班出身,15岁进中科大学数学,毕业进入联想,28岁做到事业部总经理,30多岁创业每日优鲜。

徐正的聪明体现在创业中,就是公司融资能力强。不仅前置仓主业务连续多轮融资,基本上每个跟风口孵化出来的新业务也都融到了不少钱——2017年无人货柜成风口,每日优鲜孵化“每日优鲜便利购”;2018年,社区团购火热,每日优鲜又推出“每日一淘”和“每日拼拼”;2020年下半年推智慧菜场业务;2021年启动零售云业务。但每个业务都是高开低走,前几年的无人货柜和社交电商还是惨淡收场。

“徐正老板口才很好,能把投资人说的叫哥哥。每日优鲜融资次数冠行业之顶,一定程度上源于徐正背后有联想的出身,以及腾讯投资的背书。”每日优鲜融资主管一开始是孙原,后来又招聘了王珺,但融资最后还是徐正谈。

腾讯在2015年-2020年期间连续五轮投资每日优鲜。据报道,腾讯在早期投资后已意识到前置仓模式的经营难度,内部不再看好每日优鲜,但腾讯如果不跟投,每日优鲜将很难再拿到钱。而后跟风的投资人,则也有被行业视为“某时候的傻白甜”——“其实,很多投资人也不懂生鲜这个行业,而能让他们看到的指标,都是有水分的。所以,投资人他们也被坑了”。

徐正曾公开表示,生鲜零售行业链条长、利润低,因此更需要公司对执行有更严格的要求。

但是,在外界看来,每日优鲜的组织力似乎没有跟上徐正的想法。目前看来,每日优鲜每个新的业务都没有能深入耕耘。风起跟上,风停跌落。

“徐正要做一件事情,大干快干。好多事情,没有经过详细测算,就草草上马。然后干几个月不行,又撤了,浪费很多钱。”

“徐正心高气傲,一般看不上别人。工作场合动不动就开骂、开怼。如此几个月后,做事情的人基本躺平了。(徐正)你说咋干就咋干。事情就完了。这是每日优鲜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些年,徐正也没好好经营公司。有钱之后,包括高管在内也都一个一个飘了。高管好多也都自己捞钱。整个每日优鲜公司上上下下都在薅公司羊毛。”

第二、团队扩张太快,花钱速度太快。

“到2019年,整个团队都飘了,感觉前置仓无所不能。”前每日优鲜相关人士说,每日优鲜走到公司解散的地步,核心问题就是步子迈得太快。

2019年,每日优鲜招聘个工程师都是50K以上 ,北京总部员工工资也都比同行高出很多,跳槽到每日优鲜的工资都是两三倍往上翻。健身房、无限供应的咖啡下午茶、满额缴纳的公积金,公司各种铺张浪费太多了。”

每日优鲜的前置仓管理难度,不亚于门店管理,若不做细化管理及仓配专业化运营,管理成本高企会吞噬掉本就不多的利润。

每日优鲜高峰期前置仓曾达1500个,相当于1500家门店的连锁管理,管理成本高企。其前置仓有自营和加盟合伙人两种模式,内部管理的运转效率取决于站长的管理水平,而前期站长都是来京务工人员,在库存调度、选品上并不专业。

而2019年开始,每日优鲜大面积收购加盟门店,并建立“猩猩仓”(自有仓),这一模式持续不到半年因投入成本高、单量低,又切回外包模式,推出“微仓合伙人”制度,微仓为了控制成本,开始囤货、压货,还有人把空调关了,给冷柜断电,导致食品加快腐烂,顾客开始收到变味的隔夜肉、烂水果,用户急剧流失。大量资金也在战略切换中被消耗。

此外,每日优鲜前置仓从蔬果肉鱼到日用百货到3C数码,极速达加B2C模式的网上综合超市,全品类选品更增加了仓的管理难度。

第三、团队贪腐太严重。生鲜行业本身灰色地带众多,从采购到包材到营销推广,每一道都是贪腐重地。每日优鲜本身没有好的机制,内部混乱似乎已不是秘密。

“本身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吃拿卡要风盛行。贪腐问题愈发严重,到后期(今年上半年)徐正不得不将重心挪至反腐和降本。”2020年初每日优鲜“廉政优鲜”通报,公司商务推广部员工因收受供应商贿赂入狱。

大环境也成为压垮每日优鲜的最后一根稻草。

前置仓主要目标客群是在乎时间、在乎品质的这群改善需求的人群。每日优鲜早期主要目标客群是学生和城市白领为主,女性客户占大多数,每日优鲜很多品类是围绕后者来做,做新鲜的爆款、潮流网红商品,比如各种新品种水果、酸奶、零食等等。当时购买的人群主要图新鲜。这也导致每日优鲜的价格,除了爆款之外,其他商品都偏贵。

疫情持续导致经济条件变差,中产人群资产严重缩水,说白了,就是都没钱了。这是每日优鲜销售增速放缓的原因。

另外则是,“每日优鲜的供货商关系都很差。在供货商圈子里,每日优鲜是名声不好的那个。从2018年开始,基本合作几个月,就以各种理由不给人家结账。因为负债高,很多大牌从年初开始撤出,到了2021年,每日优鲜的网红水果越来越少,次日达业务都是京东在配送,供应商对每日优鲜已经断供。剩下的一部分没太有市场的供应商,对每日优鲜的态度是都提高报价,爱要不要。这导致每日优鲜的商品价格越发高企,平台失去竞争力并陷入品质低-售价高-商品少的恶性循环。”

03

信号

负债高、无资产可卖,前置仓到家“先锋”终成“公司解散”的先烈。

尚在赛道上的叮咚买菜、朴朴超市、美团买菜会怎样?

一些人士认为,每日优鲜的倒下,绝对不是最后一个。“这就是个缩影。新零售的这些企业也好,开实体的生鲜店也好,倒闭潮会很快到来。”

有业内人士认为,前置仓到家企业叮咚买菜的问题也很大——“生鲜电商根本不是跑马圈地可以玩转的,尤其前置仓生鲜电商只能适应一线城市或者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叮咚买菜虽然也陆续退出天津,河北廊坊、唐山、广东中山、清远、珠海,以及安徽宣城、滁州等多地的业务,断臂止损,同时申请了银行贷款救急,但叮咚买菜财务状况也不好。疫情结束后,靠疫情红利延喘的叮咚买菜能否维持订单增长尚打问号。”

“疫情利好生鲜电商到家业态,令线上买菜成为常态,但是一旦出行恢复正常,老百姓还是会回归到菜市场、超市买菜。原因在于老百姓心里实惠大于便捷。尤其经济下行老百姓手头不宽裕时。”

有利的形势是,生鲜电商是一场零和游戏。前置仓到家赛道的价值在于能提供更好的购物便利性,但要支撑这样的便利性,需要支付很高的履约成本。

换句话说,履约成本很高,本身会限制前置仓到家的用户群与市场规模。

因此,前置仓到家赛道,可能能养活一家企业。每日优鲜的败,是另一些前置仓到家企业的机会。因为到家的需求还是有的。且会因为一家的退出而坐享其剩后市场。

问题是眼下的前置仓到家的正面竞争实质还并未展开。

叮咚买菜、朴朴超市、美团买菜当下的格局更像是“区域共生”,而盒马、京东到家、美团闪购等即时零售平台,多多买菜、美团优选等社区团购,永辉、大润发等商超连锁的到家业务,社区生鲜店的线上到家业务,都将向前置仓到家平台施加压力。

每日优鲜并非死于模式而是死于内部管理。

那,未来能活下来的前置仓生鲜到家平台会是哪家呢?

容么么贷款谁用过

“当时,就接到了一个通知我去面试的电话。”山西小伙王小峰说,2015年底他来上海求职,虽然并没有给对方投过简历,但因为求职心切,他还是去了这家名为“天斯VIP”的公司,去了才发现,这家公司并不打算招聘他,而是向他推荐培训课程,并承诺培训后包就业。

还是因为求职心切,王小峰签下了16800元的分期贷款合同支付学费。几个月后,他没有找到工作,又花光了盘缠,只能回到老家,手机上还有下个月的催款短信。

求职心切、参加培训、签下贷款合同的不仅仅是王小峰。澎湃新闻记者调查发现,天斯VIP存在违规从招聘网站下载求职者个人信息用于营利的嫌疑,同时还有不具备培训资质等问题。

学员:面试现场签下16800元贷款合同

王小峰回忆说,在接到天斯VIP电话后,他赶到这家公司位于上海市区恒丰路的办公地点面试。一进大门,他就注意到满墙的合作单位铭牌,包括华为、百度、中兴等大公司。在面试过程中,面试官推荐他参加公司的WEB前端开发课程,培训时间一个月,完成后包就业,并称天斯VIP有很多合作公司,工资待遇很好,平均月薪有6000元。

“对于没有一技之长的我说来,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王小峰说,自己毕业于山西一所煤炭职业技术学院,本身并没有WEB前端开发的基础,但天斯VIP的面试官告诉他培训完成后包就业。

王小峰称,谈到最后对方拿出一份16800元的贷款合同让他签字,可以分12期还款,每月1542.8元,他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决定签字,而这16800元钱并没有到他手中,而是直接用于支付培训学费。

当时,天斯VIP答应王小峰,培训期间将返还他3800元,作为生活补助。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培训时间一共花了将近2个月,但后来包工作也变成了推荐工作,“他们说合作公司的名额都用完了,后来又说以前几批学生还有没推荐完,让我自己先去找。”

王小峰称,他在求职时发现自己培训后的水平远远达不到企业的标准,也不太可能找到月薪五六千元的工作,即使少数愿意接收实习生的公司,工资也只有两千多元。

“我每个月要交房租,加上饭钱,现在还要还贷款,一个月的开销就起码要三四千元,我完全没法过下去了。”王小峰说,当时他多次去天斯VIP理论,终于获得了一个推荐的机会,但他发现公司的要求和培训内容完全不对口,因为自己水平不行,几天后就被退工了。此后,他几次要求天斯VIP再推荐工作,但一直让他等消息。最终,入不敷出的他无力继续支付房租,只能选择回老家。

王小峰表示,天斯VIP答应返还的3800元补助,还有800元一直没有给他。他最后一次去讨要时,天斯VIP要求他写一封感谢信才能拿钱,随后双方发生了肢体冲突,最终在警方介入下,他才拿到了剩余的800元。

天斯VIP:从招聘网站上看到求职者信息

王小峰提供的其与天斯VIP的培训合同和就业保障承诺书。

王小峰向澎湃新闻记者提供了他和天斯VIP的培训合同。

这份合同显示,提供培训服务的乙方并不是“天斯VIP”这个机构,而是上海方锐信息服务科技有限公司。另一份就业保障承诺书则显示,在学习周期内,开班当天会发1500元基础薪资,在保证出勤率的情况下,可再获得学习资金2300元。学习周期为1至2个月,包括职业技术培训和项目基地实习。在考核合格后,安排企业面试,若未能成功就业,学员可以被安排参加免费重修或免费就业,并可做出补贴还款的申请。完成重修的1个月之后,仍未就业的学员可以选择退费或继续再就业。承诺书还规定,学员只要开始上班就视为成功就业,包括学员自主就业就视为成功就业。王小峰还提供了微信截图,上面是他的贷款还款信息,借贷合同的居间服务人是上海米么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随后,根据王小峰提供的联系方式,澎湃新闻记者又找到了和他一起参加培训的同学陈先生和刘先生。他们均表示,都是接到面试电话才前往天斯VIP的,但他们都没有直接给这家机构投过简历。对此,天斯VIP的工作人员在电话里表示,求职者是由智联招聘推荐的,或者在智联招聘上看到了求职者的信息。

陈先生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大学学的是给排水专业,在面试时,被反复介绍参加天斯VIP的培训后月收入可以有六七千元。但是,培训结束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他只接到了天斯VIP提供的两次面试机会,都没有成功,最终他是自己通过招聘市场找到了一个与培训内容无关的工作。

他向澎湃新闻记者证实,要拿到最后800元,必须写一封对这家培训机构的感谢信,而类似的感谢信被贴在墙面后,向后来的学员的展示。“这其中有多少水份,你也知道了。”陈先生表示,他以前也接触过其他技能培训机构,一般不会一开始就要求交清全部培训费,也不存在逼写感谢信的情况。

刘先生则表示,他之前学的是汽车专业。他去了天斯VIP才发现这里不是招人,而是培训的,但在很多前辈“成功经验”的诱惑后,他就签了培训合同,但后来也是另找的其他工作。因为嫌写感谢信太麻烦,所以一直没有去拿最后的800元。他表示,培训老师还是比较专业的,但是觉得机构的就业宣传有点过了,付学费之后自己也有点后悔。

澎湃新闻记者随后以咨询培训的名义,拨打了天斯VIP网站上的联系电话,工作人员表现得并不热情,询问记者是从什么渠道了解的,并要求记者先到求职网站51job上投递简历,随后等待电话通知。澎湃新闻记者在51job上看到,天斯VIP在网站上发布了大量招聘信息,但未提及培训内容。

智联招聘:已终止与天斯VIP合作

由于多名学生提到,天斯VIP自称是从智联招聘拿到简历,因此澎湃新闻记者与智联招聘取得联系。

智联招聘工作人员在查询后表示,上海方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确实是签约客户,并且购买了简历库下载的功能。但双方合同明确约定,客户下载求职者的简历,仅可用于本公司的职位招聘,不能用于其他目的,更不能用于营利。

在调取后台数据后,智联招聘方面发现,方锐公司的HR在几个月时间内下载了数百份简历,明显超过它在平台上招聘的职位数的需求。同时,数据库的下载记录也确认,学员之一刘先生的简历确实是方锐公司HR从智联招聘简历库下载的。“如果他们以招聘的名义下载简历,最后却用于推介自己的培训课程营利,这违反了合同。”智联招聘方面向澎湃新闻表示,鉴于该投诉,智联招聘已封闭该公司HR的账号,并终止合作。

同时,王小峰向澎湃新闻记者反映,他查询了工商注册信息,并没有天斯VIP这家公司,实际的合同签约方是上海方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方锐公司的经营范围主要是从事信息科技、电子科技、网络科技、计算机科技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等,并不包括技术培训的内容。

随后,澎湃记者将学员投诉的情况反映给方锐公司,公司工作人员表示负责人不在,记者留下电话后,截至发稿时,该负责人并没有回复。

贷款公司:只能协助贷款人与培训机构协商

考虑到王小峰和两名同学的的培训学费都是签订了一份由么么贷居间的贷款合同支付的,目前这些学员都还在归还贷款中,澎湃新闻记者又与么么贷的经营方上海米么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取得联系,公司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培训学费的分期贷款确实是公司的一项重要业务,目前他们与1000多家培训机构有合作。在审批这些贷款时,主要考查贷款学生的还款能力和征信情况,核心是培训事实确实存在,贷款确定被用于支付学费而不是套现。

“我们都是在网上申请的,要求申请贷款人上传手持身份证的照片,在放款前也会致电本人,确认其出于自愿并了解还款义务。”这名工作人员表示,该类贷款业务确实满足了不少大学生的需求,但也遇到过一些麻烦,例如培训机构经营不良,学员与培训机构存在矛盾等,对此公司作为居间服务人,只能协助学员与培训机构进行协商。

“这就像刷信用卡,借银行的钱买衣服一样,如果衣服有质量问题,责任应该在商场,而不是提供买衣服资金的银行。”这名工作人员说。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叮咚贷款谁用过(容么么贷款谁用过)":http://www.ljycsb.cn/dkzs/10746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