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布丨好友借钱不“眨眼”?警惕AI换脸换声新骗局!,下面是中国网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银行不放贷款找谁投诉
中国网5月25日讯 近年来,AI技术成为科技领域的热点,但也出现滥用,甚至被不法分子用以实施犯罪,如伪造不雅视频、换脸诈骗等。
包头市公安局电信网络犯罪侦查局发布了一起使用智能AI技术进行电信网络诈骗的案件。福州的郭先生突然接到“好友”打来视频电话,郭先生见长相和声音皆是“好友”,信以为真,10分钟内被骗走430万元。原来,骗子利用AI技术,通过声音合成,伪造成特定人物的声音,通过AI换脸,伪装成特定人物,可以实时与他人进行视频通话。更换后的面部表情自然,以假乱真。幸运的是,接到报警后,福州、包头两地警银迅速启动止付机制,成功止付拦截336.84万元。
警方指出,骗子通过骚扰电话录音等来提取某人声音,获取素材后进行声音合成,再用伪造的声音进行诈骗。骗子还会分析公众发布在网上的各类信息,根据所要实施的骗术,通过AI技术筛选目标人群。在视频通话中利用AI换脸,骗取信任。
此外,尽管微信没有语音转发功能,骗子在盗取微信号后,仍可通过提取语音文件或安装非官方版本(插件),转发之前的语音,取得微信号中的好友的信任,再向他们“借钱”,骗取钱款。
注意视频对象不眨眼、语音和嘴不同步等细节 多重验证确认对方身份
如何防范AI诈骗?注意视频对象缺少眨眼、语音和嘴唇运动不同步、情绪不符合,或视频出现模糊的痕迹、画面停顿或变色,都是分辨视频真假的好方法。在涉及到转账交易等行为时,通过电话等形式询问具体信息,多重验证确认对方是否为本人。避免通过微信等社交平台转账,最好向对方的银行账户转账,将转账到账时间设定为“24小时到账”,以预留处理时间。
中国互联网协会24日发文呼吁公众提高警惕,加强防范。该协会提示,不要轻易提供人脸、指纹等个人生物信息给他人;不要轻易透露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验证码等信息;不要贪图方便把身份证、银行卡照片等直接共同存放于手机内。
陌生链接不要点,陌生软件不要下载,陌生好友不要随意添加,不明二维码不要随意扫描,也不要轻易向陌生人开启手机屏幕共享。安装安全软件,防止手机和电脑中病毒。对个人账户的安全状况保持警惕,尤其是陌生设备的登陆情况,防止微信、QQ等被盗号。
如果有人自称“家人”“朋友”“老师”“领导”通过社交软件、短信、电子邮件等以各种方式和理由诱导你转账汇款,务必第一时间提高警惕,通过回拨对方手机号等额外通信方式核实确认,不要仅凭单一沟通渠道未经核实就直接转账汇款。
发现APP过度、强制收集个人信息、APP不提供个人帐号注销方式,或为注销帐号设置各类障碍的,可至12321.cn投诉。遭遇诈骗信息,至12321.cn反诈专栏举报,如发生资金损失及时报警。
使用AI有风险 不得伤害他人身心健康、肖像权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AI“换脸”及类似软件还伴随着法律风险和侵权纠纷。
2022年11月25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联合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明确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提供智能对话、合成人声、人脸生成、沉浸式拟真场景等生成或显著改变信息内容功能的服务的,可能导致公众混淆或者误认的,应当进行显著标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采用技术手段删除、篡改、隐匿相关标识。
今年4月,国家网信办起草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应当真实准确,采取措施防止生成虚假信息;防止伤害他人身心健康,损害肖像权、名誉权和个人隐私,侵犯知识产权;禁止非法获取、披露、利用个人信息和隐私、商业秘密。
警方也提示,“AI换脸技术”即便只是用来搞笑或者制作恶搞照片,也有可能涉及侵犯肖像权、名誉权,造成严重后果的,还可能构成侮辱罪或者诽谤罪,应依法使用该项技术。
综合新华网、中国互联网协会微信
(编辑:彭瑶 编审:魏婧)
中国发布
贷款银行一直不放款怎么办怎么举报
来源:央广网、江西日报
“校园贷”是什么?
不良“校园贷”的放贷主体是网贷平台,往往只需要我们的身份证或者学生证和联系电话,就可以轻易贷款。他们的审查机制极其松散而且放贷速度快,无论是什么消费理由都能通过审查,顺利贷款。注意!他们的利息远远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息,并且收取手续费等!从欠款数千到负债百万,开了校园贷的头,就很难回头,更有恶意催债让你心生恐惧。一旦中了套路,接下来就会步步陷阱。
10月31日
教育部开始征集不良“校园贷”案件线索
黄石的学生及家长
可通过“中国学生资助”微信公众号的
“举报通道”提交相关信息
操作方式如下
↓↓↓
1.打开微信:输入中国学生资助
2.点击中国学生资助微信公众号
3.关注后,在右下角出现举报通道
点击不良“校园贷”举报
4.填写不良“校园贷”信息举报
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联合治理下
不良“校园贷”得到了一定程度治理
但部分不法机构在暴利诱惑下铤而走险
仍有一些学生上当受骗
严重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
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全国校园贷典型案例
借款6万元滚雪球变成60多万元
由于迷上了网络赌球,大学生小郑先后通过某借贷平台共计借款6万块钱,虽然借贷平台宣传贷款“无利息”,但其实他们巧立名目,偷换概念,将利息换成了所谓的手续费、违约金、迟延履约金、保证金等,加在一起,高出国家规定的银行同期利率的10倍、20倍甚至更多。走投无路之下,小郑偷偷用同学的身份信息去贷款还债。他先后用28名同学的身份证借钱,然而,这并没有缓解小郑的还贷压力。同学陆续收到催款电话,直到这时,他们才知道自己的身份信息被小郑用来贷款。最终,欠款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变成了60多万元。小郑不仅要偿还巨额贷款,还面临着来自家庭和同学的压力。重压下,他最终自杀来逃避。
以培训为由诱骗分期贷款
2017年3月30日,广东某学院学生谢某被广州一家公司以提供就业培训服务为由,骗其签订9920元的两年期贷款合同。经查,该公司通过在学校举办免费职业指导讲座、派发调查问卷、各种微信圈沙龙等方式,获取学生的电话、QQ等联系方式。随后,该公司安排员工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联系学生做免费测评,再以讲解测评结果、提升就业创业能力为由,邀约学生到该公司进行“一对一”辅导。在明知学生没有经济能力支付培训教育费用的情况下,该公司以“蓝海计划”是官方支持项目(前6个月免费,后期每月只需700元)、公司介绍工作就业岗位(利用假期兼职可赚取还贷费用)、不满意培训可申请退费等口头承诺,诱骗学生在公司内签订蓝海计划项目协议书、教育分期贷款双方协议、教育分期还款计划等系列合同。
以帮忙刷好评诱导申请贷款
2018年4月10日至29日,彭某某以校友的名义在QQ及微信上获得就读于九江某高校两名学生的信任,先以帮忙刷好评单不扣款的名义,使用“支付宝花呗”扫码支付钱款。在二人要求返还刷单扣款时,彭某某又以返还扣款的名义,诱导二人下载网络平台贷款软件并注册申请贷款,贷款申请成功后,骗取二人将贷款转入其指定的支付宝或通过扫其指定的二维码支付。
警惕“校园贷”骗局
学生们要牢记十个“凡是”
碰到类似情况一定要小心
绝对不要相信
凡是声称可以帮助同学“办理小额分期、手机分期”等用款业务的;
凡是声称网上办理贷款“手续简单,当天可以办理”的;
凡是要求借款人裸体手持身份证照片替代借条实施借款的;
凡是声称可以“先拿钱后兼职还款”的;
凡是声称介绍同学、朋友贷款,便可轻松赚得每单几百、上千元不等的好处费的;
凡是声称“不需要任何抵押,动动手指就能借到钱”的;
凡是不考察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不进行适当测评,就轻松放贷,发放小额现金的;
凡是通过在校内寻找个别学生或辅导员老师,进行“校园贷”代理,发展“眼线”等方式实施手机APP借贷的;
凡是声称可以找到内部人士发放助学金的;
凡是声称“只需提供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办理”的。
假如遇到困难怎么办?
专家建议,遇到困难,应主动向学校寻求帮助。国家的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可以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如学习生活面临经济困难,学生应向学校提出帮助诉求,学校会积极采取措施给予资助;量力而行,理性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学习金融知识,提高对金融诈骗和不良借贷的防范意识;选择正规银行业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注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如因前期疏于防范已陷入非法校园贷的困扰中,自身权益正在或者即将遭受伤害,应及时向学校报告有关情况,寻求金融监管部门、公安部门的介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广大在校学生们
你们对广告中的“免费”“优惠”
一定要多留一份心眼,增强防范意识
提高对网贷业务甄别、抵制的能力
借钱走“正道”,如果确需贷款
一定要选择安全系数高、信用口碑好的
国家正规金融机构的借贷产品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银行不放贷款找谁投诉(贷款银行一直不放款怎么办怎么举报)":http://www.ljycsb.cn/dkzs/10245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