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消费贷,起名式金融创新?,下面是工人日报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贷款金融公司起名大全
彩礼贷引发的争议还没结束,墓地贷又来了!
近年来,各类银行依托不断细分的场景、职业,推出了名目繁多的消费贷产品。其中的一些名目,让人啼笑皆非。
银行为什么要推出这些听上去有些奇葩的消费贷产品?是金融创新,还是营销噱头?《工人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彩礼贷遭吐槽
最近,一张九江银行彩礼贷的海报在网络上流传。海报内容显示,该款彩礼贷最高可贷30万元,最长可贷1年,年利率低至4.9%。贷款用途限定于新婚旅行、购买车辆、首饰和家电。其特别标明:情侣一方需为行政事业单位正式员工。
彩礼贷因蹭上了“彩礼”这个饱受诟病的热点,引发了网友的集体吐槽。有人表示,彩礼贷看似解决了个人“结不起婚”的难题,实则撩拨了社会的痛点。让一个普通家庭雪上加霜,变相鼓励高彩礼。也有人直言,银行不能为了赚钱,就可以不讲底线,公然宣传或推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产品,挑战社会公序良俗原则。
北京星竹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郝旭东认为,若贷款情侣不幸离婚抑或是未顺利结婚,彩礼贷谁来还?这可能会造成大量的纠纷且增加诉累。
记者3月18日致电九江银行客服,对方告知贷款方面的问题只能咨询贷款专员,但客服提供的电话多次拨打都无人接听。此前,九江银行客服人员在媒体咨询时表示,该行并未推出彩礼贷产品,日后也没有上线的安排,海报只是宣传部门做的宣传。彩礼贷实际上是该行推出的个人消费贷款“零花钱”,贷款用途可以用作彩礼。
名目繁多的消费贷产品
彩礼贷并不是第一个与结婚场景有关的消费贷产品。此前,有银行推出过婚庆贷、结婚贷。其中,一家银行的婚庆贷规定,凡在该行指定婚庆公司消费2万元以上的新人,可向该行贷款。
就在彩礼贷引发争议的同时,墓地贷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云南当地媒体报道称,昆明晋龙如意园近日与云南西山北银村镇银行联合推出“墓地按揭贷”金融服务项目,项目最高可贷款20万元,贷款期限可达10年。
记者3月18日联系昆明晋龙如意园核实。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墓地贷是银行主动联络该园提出的消费金融服务项目,主要是考虑到在一些交通意外事件中,理赔周期比较长,而死者家属有安葬需求,可能需要临时贷款。
“由于这项贷款的客户群体比较小,我们内部会议已经决定不做了。”上述工作人员说。
查阅近年的报道会发现,不少消费贷产品都因名字引发过热议。比如,有银行曾推出过二胎贷。申请这款产品的必要条件是“有一个小孩”,产品额度从最低1000元到最高20万元,产品期限包括3~36期。还有银行推出过记者e贷、天使贷、白领贷等面向不同特定职业或人群的消费贷。
一些中小银行剑走偏锋
针对接连出现的面对特定群体、有特殊用途的消费贷产品,有银行工作人员分析认为,这其中一些产品的还款规定与其他消费贷产品没有大的差别,只不过是采用了比较容易吸引眼球的词语来获得关注,是一种营销手段。审核方面主要还是看客户的综合资质和还款能力。
记者注意到,推出奇葩消费贷的多为中小银行。有银行业人士曾撰文表示,消费金融业务的独有特点与发展趋势,赋予了中小银行更多的创新优势,也为其带来发展良机。
不过,近年来消费金融市场日趋白热化。一位业内人士认为,中小银行面临着业务拓展、利润提升等压力,选择剑走偏锋,从特色上入手。
包括彩礼贷、墓地贷在内的奇葩消费贷产品,看起来是各银行试图拓展市场的金融创新。然而,有评论直言这些是伪创新,在遏制“天价彩礼”“天价墓”的大环境下,这些行为事实上以关爱之名行牟利之实。
“消费贷是利是弊,取决于是否可以合理使用。”郝旭东说,若盲目申请消费贷,伴随而来的,不仅是债务的重担,也有精神上的压力。
央行年初提出的2021年10方面重点工作,其中就包括严禁金融产品过度营销,诱导过度负债。(工人日报记者 杜鑫)
责任编辑:曹玥
金融贷款
一季度金融数据发布在即,随着经济复苏和1月、2月数据超预期的表现,3月信贷增速尤其受到市场关注。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显示,贷款总体需求指数为78.4%,比上季度上升19.0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上升6.1个百分点。
综合市场分析来看,3月新增信贷料将延续强劲增长势头,预计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约在3万亿元到4万亿元。二季度货币政策将维持稳健略宽松,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进一步加大调控力度,可能还会增加额度或创设新的工具。
3月信贷料将延续强劲增长
随着国内疫情政策转变,稳增长政策效应陆续显现,市场信心得到提振。综合多家机构观点来看,3月新增信贷料将延续强劲增长势头,新增人民币贷款预计在3万亿元到4万亿元左右。
其中,3月末票据利率上行,让市场增加了对3月信贷数据的想象空间。数据显示,3月31日,6个月国股行转贴现利率为2.60%,较3月20日高17BP。
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认为,3月末票据利率上行说明该月信贷增量较高、质量较好。月末票据利率上行的主要动因是金融机构对于信贷投放进度的自主调节。当信贷需求旺盛、中上旬信贷投放节奏偏快而超过本行合意水平时,金融机构会在下旬适度压降信贷增长的速度,甚至是信贷余额。在这样的情况下,金融机构既可能控制短期和中长期贷款的规模,也会控制票据贴现的规模,后者的结果便是推高票据市场利率。
华泰证券宏观研究报告预计,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约3.25万亿元。一方面,企业中长期贷款延续年初至今的较强势头、房贷/居民贷款需求或企稳,政策性银行金融工具继续带动基建投资和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长。另一方面,随着地产周期企稳回暖,居民信贷需求拐点或已现。
张旭则更为乐观。他预计,3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4万亿元左右,且中长期贷款占比仍处于较高的水平。此外,3月末票据利率走高说明该月信贷增长受到金融机构的主动控制,其中被压抑的部分信贷需求较有可能在4月得到释放。因此从当前情况看,4月信贷增长仍将保持供需两旺的态势。
房地产市场景气度不断改善
受房地产市场低迷和此前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居民住房消费需求意愿和能力都不高,成为拖累居民中长期贷款增长的主要因素。信贷结构存在“企业强、居民弱”的特征。
信贷结构在3月会否有所变化,也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3月,植信房地产综合指数触底回升。其中,土地指数为1.1,较2月上涨0.5个百分点,但仍处于相对低位;销售指数为2.1,较2月扩大0.7个百分点,并升至2022年3月以来最高水平。
植信投资研究院资深研究员马泓认为,3月房企融资指数为-8.5,与2月持平,整体融资情况在当月并未出现进一步好转。房企短期偿债压力较大,存量中资美元债余额大幅减少,房企在季度末处于资金周转偏紧的时期。但3月住房销售和土地两个先行指标均有所上涨,表明房地产市场景气度正在不断改善。居民信贷指标在相对高位平稳运行,意味着商业银行对居民按揭贷款投放力度维持不错的节奏。
实际上房地产市场景气度改善在2月已有体现。当月,居民中长期新增信贷863亿元,同比多增1322亿元,自2021年11月以来首次实现同比多增。
根据中指研究院监测,2023年一季度已有超百省市(县)出台政策超170条,超30城调整首套房贷利率下限至4%以下,各地政策多采用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发放购房补贴的方式,并涉及优化限购政策、降低首付比例、优化预售资金监管等方面。
中国银行研究院报告认为,一季度楼市供需两端政策继续协同发力,叠加宏观经济复苏,房地产市场筑底企稳态势显现。居民预期好转,信贷需求边际改善。但房地产市场复苏持续性仍有待观察。一是居民预期持续改善仍需时间,一方面,“房住不炒”基调下政策鼓励刚需购房,超额储蓄向房地产行业释放的规模有限,另一方面,短期内居民对交付风险仍存担忧;二是房地产企业、区域分化严重,制约市场整体恢复。
下半年再度降准可能性仍在
3月27日,央行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预计释放6000亿元中长期资金。
展望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认为,今年总量工具的操作空间较小,而价格工具调节的影响及难度都较大。主要发达国家紧缩性货币政策已接近尾声,中美利差倒挂收窄,我国兼顾内外部均衡的压力减弱。随着经济企稳回升,今年资金需求预计会继续上升,再度降准的可能性仍在,以0.25个百分点为一次调整幅度的概率较大,可能在下半年进行。境外将持续全年高利率水平,且我国利率已降至较低水平,央行也曾强调当前利率水平较为合适,今年降息的可能性仍然较低。央行将积极运用结构性工具加大调控力度,其对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可能还会增加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额度或创设新的结构性工具。
中国银行研究院预计,二季度货币政策将维持稳健略宽松,有效满足实体经济资金需求。加之实体经济融资动力仍在持续回暖,预计二季度M2(广义货币)将保持中高速增长,社融增速则可能重回两位数以上。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贷款金融公司起名大全(金融贷款)":http://www.ljycsb.cn/dkzs/101144.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