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林间号!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车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手机租机

林间号 > 贷款知识 > 华为有没有推出贷款(华为有贷款业务吗)

华为有没有推出贷款(华为有贷款业务吗)

贷款知识 新民网 互联网

华为钱包可借款?公司回应:不参与实际金融环节,下面是新民网给大家的分享,一起来看看。

华为有没有推出贷款

3月29日,有部分华为手机用户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近期关注到华为以其会员中心的名义给用户发送涉及借贷款内容的信息。

有用户对此提出质疑,随后,记者联系华为钱包相关人士求证,该人士回复称:“华为钱包仅向会员提供信贷科技引流服务,不参与实际借款额度评估,信息定价和放款资金等金融环节,金融服务均由合作持牌机构提供。”

华为也“操心”会员借款事宜?

“华为钱包专属额度高达30万元,申请简单,极速放款,借还灵活,会员中心诚邀您前往。”华为会员中心给上述手机用户发送了这样的内容信息。

在信息的下方有一处“点击查看可借额度”的按钮,点进去之后就会跳转到“华为钱包”的APP,显示的内容则为“申请开通”,并弹出手机用户的姓名,身份证以及手机号,并有一栏“本人已阅读并同意签署关于华为钱包借钱与隐私的声明和华为钱包借钱用户协议”需要进行勾选。

华为钱包截图(图源:《证券日报》)

若华为手机会员按下了“下一步”的按钮,则会跳转到“人脸印证”的步骤,在同意验证的情况下,对会员面部信息进行采集,并提示标注面部信息将用于借钱的授信,签约及提款业务的身份识别认证。

对于上文所描述的借贷服务,是否由华为亲自经营?“我们是与第三方进行联动,目前与度小满有钱花,乐信分期,360,民生银行四家平台进行合作。全线上操作,放款快;第三方金融机构将根据综合情况判定实际授信额度。”上述华为钱包人士表示。

记者点开“华为钱包”APP发现,在主页面有两项内容与信贷有关,分别是“借钱”与“信贷严选”。其中“信贷严选”向个人提供度小满有钱花、苏宁任性贷等第三方金融机构;向小微商户提供广发银行的小微E秒贷,华夏银行的龙商贷等。

“为降低风险,小额贷款业务向网络化、数据化发展,需要借助于科技企业。通过与华为这样的手机大厂进行合作,相关金融机构可以获得更多的客户信息,并通过大数据开展技术分析,从而降低业务操作的经营风险,提高公司收益率。”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认为。

会否泄露会员隐私引来质疑

“看到华为钱包这样的信息推送,其实感受并不好,毕竟手机上登记保存了不少自身的核心信息,这难免让人怀疑这些核心信息是否存在被泄露的可能。”上述相关华为手机用户向记者表达了担忧。

“我们一定会保管好会员的信息,并不会提供给其它平台。”针对用户如此的疑问,华为钱包相关人士如是回复。

“华为手机用户绝大部分都是华为会员,会员信息汇集成的庞大数据不专属于手机商或运营商,未经许可不应随便被商业利用。至于华为称不直接参与小贷运营,并不影响其已为相关持牌金融机构的运作提供了巨大的信息基础。”广东圣马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田勇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全球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认为,从商业上而言,华为的举措可以看作是一种资源的重复利用,通过会员数据和交易场景等资源,吸引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从而实现资源的再次开发和利用。但是,这种商业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比如数据安全、隐私保护、风险控制等问题,需要公司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政策加以管理。

在华为2021年报中,有这样一段话描述了该公司的销售融资业务:公司已建立起覆盖全球的销售融资团队,搭建金融机构与客户的沟通合作桥梁,为客户提供专业的融资解决方案。公司销售融资业务致力于风险转移,所安排的出口信贷、租赁、保理等业务主要由第三方金融机构承担风险并获取收益。公司制定了系统的融资业务政策和项目审批流程,严格控制融资风险敞口,仅针对部分项目与相关金融机构进行了风险分担,确保业务风险可控。

不过,针对华为钱包与会员借贷的相关业务事项,在华为的最近一期年报中并没有找到更多的信息。

华为有贷款业务吗

长期以来,低调是华为金融业务版图的底色。不过今年以来连续出现的一些信号,让这家软硬件巨头的金融布局逐渐露出了冰山一角。

5月,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中国金融云市场(2021下半年)跟踪》。这份报告显示,2021下半年,金融云基础设施市场规模达到27.8亿美元,其中,公有云和私有云基础设施市场增速分别达到45.6%和34.8%。在该市场(含公有云和私有云),华为金融云位列第一。

4月,华为支付现身华为钱包App,并推出首绑及随机立减营销活动。2021年3月,华为通过收购拿下了第三方支付牌照,这也是华为在金融业务上的第一张重要牌照。

1月,华为正式进军私募,旗下哈勃投资完成了私募基金管理人备案登记,机构类型是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这也就意味着,哈勃投资未来将成立私募基金产品,面向个人和机构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进行股权创业投资。

引而未发的C端金融业务,进击式发展的金融云业务,以及“闷声发财”的股权投资业务,互不接壤的三块领地构成了这家巨头企业的核心金融版图。

to C:谨慎、克制,缺牌照

华为支付是华为金融业务在C端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关于“华为究竟做不做支付”也足以反映其在C端金融业务上的纠结与克制。

2016年8月,华为支付(Huawei Pay)在华为Mate、荣耀系列智能手机中上线,但华为彼时却并没有申请支付牌照的计划。在没有支付牌照的情况下,华为支付利用合作银行的II、III类账户的应用,来实现华为钱包余额支付,并且通过与银联合作,实现手机端云闪付。

华为消费者BG消费者云服务部总裁苏杰彼时多次表态,华为不会去申请支付牌照,他认为一个企业必须有自己的边界意识。

直到2021年3月,第三方支付公司“讯联智付”突然发生工商变更,华为成为讯联智付唯一股东,宣告其拿下第三方支付牌照。拿下牌照之后的华为支付,则可为个人用户提供余额支付、银行卡支付、红包、充值、提现等服务,还可为企业用户提供资金结算、自动分账、营销赋能等服务。

华为钱包内的保险、借贷等业务均非自营产品

纵观目前的华为钱包,可以发现其虽然提供了诸如保险、借贷、信用卡、零钱理财等等诸多金融服务,但其中并没有华为自营产品,华为钱包只是为其他平台导流。比如信贷服务方面,华为“借钱”栏目引流对象包括度小满、乐信、分期乐、苏宁、南京银行、平安银行等个人信贷,以及小微商户专属的华夏银行农商贷。

以手机厂商获取支付牌照,进而布局金融,华为不是第一家。率先获取支付牌照的小米已持续在金融市场活跃一段时间,并拿下多张金融牌照。

反观华为,用户客群上,其有天然的流量入口,坐拥3亿国内用户,品牌忠诚度高;消费场景上,华为有着覆盖居家、出行全消费场景的潜力,其在智能家居、物联网业务、智能汽车、系统生态等领域皆有发力。

来自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华为钱包用户活跃度在2021年增长迅猛,在2021年12月的活跃用户人数共计1.37亿,同比增长120.41%;日活用户人数2690.35万人,活跃渗透率为11.67%,上述三项指标仅次于支付宝,位列第二。

可以说,华为面对的是一座金融业务、尤其是消费金融的金矿。

然而,直到获得牌照之后,华为相关高管仍然在华为分析师大会上表态,“华为目前没有进入支付市场的计划,在金融领域,华为的核心仍然是围绕ICT(信息与通信技术)技术,将该技术应用在金融客户的数字化转型,以及为行业的数字化赋能上。”

金融牌照的稀缺,也限制了华为在C端金融的展业能力。

除了去年通过收购获得的支付牌照外,华为仅有一张鲜有消息传出的地方性小贷牌照,即其旗下孙公司——深圳市华宜贷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宜贷”)。华宜贷成立于2017年,从最初10亿元的注册资本于2019年增资到30亿元。

面对C端金融业务,华为似乎仍然非常谨慎,一步一看。

to B:进击的华为金融云

相对于较为克制的C端金融服务,依托于华为云的华为金融云却在近年来发展迅猛。

IaaS层是整个云计算产业链中的关键基础设施,中国公有云IaaS的头两把交椅常年被阿里云、腾讯云占据。

但是这一局面在2020年发生了变化,IDC的数据显示,2020最后一季,华为云在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的份额已上升至11%,与腾讯云并列第二位。2021H1,华为云的市场份额达到11.2%,正式超越腾讯云(11.1%)。

而具体在金融云方面,华为也在短短几年内冲进行业前列。业内人士告诉钛媒体,“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是国内银行业普遍最重视的三朵云。”

IDC日前发布的《中国金融云市场(2021下半年)跟踪》显示,2021下半年,金融云基础设施市场规模达到27.8亿美元,其中,公有云和私有云基础设施市场增速分别达到45.6%和34.8%。在该市场(含公有云和私有云),华为金融云位列第一。阿里巴巴、新华三、浪潮、腾讯依次位列二到四位,前五合计市场份额达71.7%。此外,在平台解决方案市场,华为位居阿里、腾讯之后,名列第三。

2017年,华为才正式成立云BU,此时国内云计算的第一批客户几乎被阿里云、腾讯云等收割殆尽。

一位金融云行业资深人士向钛媒体App表示,“以华为为代表的硬件厂商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生产设备,搭配硬件设备打包销售有利于迅速扩大市场。同时,华为云还具备华为一贯的超强执行力,华为从暂停云业务,但在发现自身逐渐边缘化后,马上调转船头抢占市场。”

此外,华为私有云的优势在金融行业也得到了显著体现。

和传统IT以及公有云相比,私有云优势主要体现在低时延、更好的合规性、安全性等方面。因此,私有云更适用政府、金融、制造、医疗、电信等领域。IDC《2020-2021年中国私有云市场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显示,金融行业是除政务机构以外,最大的应用领域,而华为云在私有云市场处于前列。

某银行科技部门负责人向钛媒体表示,“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对安全合规诉求较高,多采用私有云部署,保险与互联网金融公司则对使用公有云态度相对开放。”IDC在金融云报告中也提到,金融行业私有云基础设施规模仍远高于公有云。阿里云、腾讯云的先发优势主要集中在公有云领域,华为云形成了差异化的竞争壁垒。

在蓬勃发展的背后,华为金融云并非高枕无忧。

最直观的是利润问题,在销售渠道,为了快速抢占市场,华为也不惜牺牲利润,在返佣比例上作出让步。

据“光子星球”报道,华为云的一级代理商有四个等级,返佣比例分别是25%、30%、35%、40%,相当于最高等级代理商卖出一万元的产品,华为云给出4000元的佣金。与之对比,阿里云、腾讯云较为接近,其返佣点则在20%-30%之间。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去年9月对外坦言,“华为云是一个亏损的业务。”

同时,身为硬件厂商,如何从卖产品转向卖云服务也是一个挑战。“对于销售人员来说,私有云收入来得快,卖公有云服务收入来得慢。”徐直军直言,都知道公有云是趋势,但内部还是会“转不过来,华为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很痛苦的”。

投资:业务协同、财务回报两不误

除了B端、C端的布局之外,华为还通过子公司开启了私募投资布局。

今年1月,基金业协会网站信息显示,“哈勃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简称哈勃投资)完成了私募基金管理人备案登记,机构类型是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

此番完成私募基金管理人备案,意味着华为正式进军私募基金行业,未来将可以成立私募基金产品,面向个人和机构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进行股权创业投资。

哈勃投资成立于2019年4月,注册资本7亿元,由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全资持有,法定代表人为老华为人白熠。

公开资料显示,从1997年8月起,白熠即加入华为,历任研发部员工、研究所合作部部长、企业发展部副部长;2007年8月开始在华为企业发展部、资金管理部、金融风险控制中心等部门任职,担任总裁、副总裁;2019年4月,白熠走马上任哈勃投资CEO。

成立近3年来,哈勃投资频频增资,19年注册资本7亿元,次年1月增资至17亿元,同年10月增至27亿元;2021年5月注册资本更是增至30亿元。

天眼查数据显示,成立至今哈勃投资共有78次对外投资,重点投资半导体芯片领域的初创型企业,涉及芯片设计、EDA(电子设备自动化)、封装、测试、材料和设备等各环节。

有产业基金投资人向钛媒体表示,“哈勃投资的风格并非财务投资,并不太看重估值,更看重与华为核心业务的协同。华为常常为被投公司提供订单,同时也会提供技术、管理等其他方面的扶持。”不过这位投资人也坦言,“被投公司在享受红利的同时,也有着过度依赖单一客户的风险。”

截至目前,哈勃已经在财务上收获颇丰。

2020年9月21日,哈勃投资收获了第一家IPO公司“思瑞浦”,发行价为115.71元。招股书显示,哈勃投资在2019年6月以32.13元/股的价格,完成对思瑞浦7200万元的注资。一年禁售期刚满后,2021年9月22日,哈勃投资选择减持不超过16万股,按照市价计算,哈勃通过减持获得了超过9000万元——这已经超过了当初哈勃的投资款7200万元。而即使减持以后,哈勃投资彼时仍然持有大概464万股,市值26.9亿元。

今年4月12日上市的“国内PA第一股”唯捷创芯背后也有着华为哈勃的身影。

招股书显示,2020年10月,华为哈勃以18.85元/股的价格获得3.57%的股份,按照此次股权转让价格计算,唯捷创芯整体估值为10.35亿元。按5月27日收盘价计算,唯捷创芯股价46.75元,市值187亿元,华为哈勃净赚超6亿元。

可以说,不管是产业协作,还是财务回报,华为都已尝到股权投资的甜头。而在成为私募基金管理人之后,华为将采取如何动作,值得下一步观察。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蔡鹏程,编辑|天鹏)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华为有没有推出贷款(华为有贷款业务吗)":http://www.ljycsb.cn/dkzs/100206.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