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苑(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
看到风暴了吗
很早就开始关注比特币。早先市场不成熟,有大量免费盈利。导师郭庆先生看得很清楚,在交谈中轻松地捡起了钱。一直没看透,只是默默关注,看都不看一眼。然而,作为一名老派的经济学学生,我一直对货币问题着迷。当我看到这个新生事物时,我自然会琢磨它的货币意义,并把它记在脑子里。
2019年6月18日,脸书率先成立天秤币联盟,并发布天秤币白皮书。那一天,有一道闪电撕裂了货币的黑暗。一瞬间,人们仿佛看到了金钱的未来,我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感觉麻木,夜不能寐。为了窥视回归的黑暗,我开始研究加密货币。
当时比特币的价格已经很高了,单价接近2万美元。回调后在1万美元左右波动,总市值相当于一家大型上市公司。因为比特币没有所谓的“内在价值”,价格又那么高,所以很多人认为比特币就是投机,迟早会消失。
因为学了多年金融,对“投机”免疫。投机是金融市场的自然组成部分,不可或缺。对于稍微大一点的市场,有投机不奇怪,没有投机才奇怪。把问题归结于投机,其实是在掩盖问题,而不是分析问题。投机背后的原因是有意义的出发点。至于投机本身,连切入点都不算。
技术信用
在物理意义上,比特币是一串加密的字符,本身一文不值,不存在所谓的“内在价值”。正因为如此,比特币的天价引人深思。
解决比特币谜题的出发点是和* *货币比较,比如美元。比特币没有内在价值,但美元有吗?没有美元,只是精致的印刷。美元的价值来源于美国政府的信用背书,借助美国政府强大的信用在美国和世界范围内流通。其实各国货币都没有内在价值,都是靠本国政府的信用来流通的。
比特币和纸币一样,没有内在价值,在互联网上流通的是一种新的信用,叫做“技术信用”。所谓技术信用,就是比特币借用了一套名为“区块链”的技术系统,创建了一个完全开放、分布式、防篡改、可追溯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任何人都可以查看,是公开透明的,极难篡改。其实是一种不受任何人控制的存在,所以赢得了很多人的信任。
对于任何资产来说,安全不被人操纵都是很有吸引力的。既然政府信用可以支撑几百万亿* *币,那么技术信用可以支撑几千亿比特币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个世界上的财富是万亿,万亿美元。如果在比特币上撒一点点,就是几千亿美元。而且政府信用虽然强,但是可以人为操纵。技术信用比政府信用更有说服力,因为它公开透明,不受人为操纵。
任何资产的价值背后终究是信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比特币和* *币没有区别。最后要比较的是信用的强弱和稳健程度。一种货币或资产,如果能得到更多更强的信用支持,就会更有价值。
* *金钱的毁灭
现代社会,法币是政府发行的,强势政府有很高的法币地位。美元的信用体现了这样一个强势政府的信用。然而,这种功劳并非没有批评。2008年金融危机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美欧日三大央行竞相印钞,让人们对货币超发越来越担忧,对替代货币和资产的需求越来越大。
货币过量有很多危险。这里有两点。一个是通货膨胀,也就是货币贬值。居民辛辛苦苦挣来的收入和财富被货币稀释。因此,人们对超发的货币非常警惕和厌恶。
二是“劫贫济富”。超额货币在人群中分布不均匀。总有人先得到,有人后得到。第一批往往是主流金融机构和大型商业机构,成本很低。后来得到的人要用自己的劳动力和资产去交换,成本很高。而且后来拿* *币的往往是中小企业和普通居民。所以货币过量实际上是“劫贫济富”,会导致更大的不平等。* *钱是政府发的,但财富的分配远非中性。靠近集散地的人会分享这份“铸币税”。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欧日印钞竞争日趋激烈。比特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在设计之初,比特币的总量是固定的,杜绝了货币超发的可能,也让人们隐约看到了“数字黄金”的影子。无独有偶,比特币的诞生,在雷曼倒闭一个半月后,又多了一个“英国金融即将实施第二轮银行紧急救助”的附加标签。所以比特币的诞生就带有抵制传统金融机构的色彩。
比特币诞生10年后,《天秤币白皮书》的发布已经更加清晰地体现了技术主体对传统金融的抗拒。Libra的愿景是建立一种“全球货币”和一种“服务于数亿人的金融基础设施”。依托脸书庞大的网络社区,天秤币给人无限遐想。但正是因为虚空太大,对主流货币的潜在冲击太大。天秤币遭到* *币的抵制,几经周折也未能推出,最终胎死腹中。
未来货币
比特币和天秤币相继向* *币发起冲击,值得玩味。2019年后,主流央行加快了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这是对这种影响的回应。那么,比特币是货币吗?它能代替* *货币吗?
在可预见的未来,加密货币无法取代* *货币。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并不能履行货币的功能,它更多的是一种数字资产,作为人们的投资工具。而且没有* *背书的加密货币无法得到政府支持,无法广泛流通。这从天秤币的死胎就可以看出来。
不可忽视的一种可能是,* *货币会吸收加密货币的优势,变得更加强大。换句话说,* *币如果能得到* *信用和技术信用的双重加持,会变得更加强大。问题是,什么样的货币可以有双重信用的加持?
思考这个问题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二战后,美元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支柱和事实上的世界货币,至今已有70多年。当然,美元对战后的经济繁荣贡献良多,但“我们的美元,你们的问题”这种傲慢的表述,也让人清楚地看到了“傲慢的特权”。美元在一定程度上收取了世界各国的货币税,支撑了美国的繁荣。各国不得不依赖美元,缴纳这种货币税。
未来的货币体系是什么样的?美元作为世界货币还能保持多久?加密货币技术的兴起和成熟对货币体系有什么影响?发展中国家能否利用数字技术提高本国货币的信用?
比如说。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提了很久,但进展并不快,在国际储备、定价和清算中的比重还很低。人民币能否利用数字技术加快国际化进程?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理应在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那么问题来了:数字技术的出现是帮助还是阻碍人民币国际化?过去的经验表明,最强的公司经常使用新技术来提高他们的地位。从这个角度来看,数字技术对美元有利,有助于巩固其国际地位。数字技术出现后,人民币挑战美元地位可能更加困难。
重建的信念
未来的货币体系还是很不确定的。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个系统正在快速进化。为了理解未来的演变,我们必须对货币的本质有更深刻的理解。我们所知道的一切,包括我们坚信的一些信念,都可能是教条,正在被打破。
还记得90年代,我还是大学生的时候,日本因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受到美国主流经济学家的普遍批评。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政府比日本宽松,各种理论被发明出来证明。到2020年,美欧日三大央行将开始印钞,没有任何解释,而是第一次赛跑。21世纪以来欧美央行的实践表明,90年代对日本的批评是不成立的。如果日本当初没有宽松货币,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自2022年以来,日本央行的行为尤其引人关注。在全球通胀的背景下,日本仍然坚持宽松的货币政策,理由是剔除能源和食品的核心通胀仍然较低。事实上,日本的通货膨胀从4月份以来就一直很高,而且一直在持续上升。但是,相比欧美,日本的通胀还是低很多的。2023年,日本央行更换了行长,黑田东彦下台,上田一夫接任。新任行长仍然坚持放松货币政策。
站在30年前,今天的货币政策可以用神奇来形容。在主要大国中,中国是唯一坚持货币纪律的国家,这是如此不同。明确的信号是,信仰变了,历史转了,人类货币体系的未来充满变数。
这个世界上没有真理,只有认知。人类对金钱的认知正在迅速改变。这种变化,加上全球形势的变化,使得情况更加复杂。2018年以来,中美摩擦、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接连冲击全球格局,令未来治理格局扑朔迷离。在全球竞争中,货币竞争是重要的一环。货币竞争的结果很可能决定未来的经济格局。
比特币不是货币,比特币的未来并不明朗,但比特币的出现加速了货币的进化,揭开了未来货币的可能面貌。几乎可以断言,未来的货币一定包含比特币的某些元素。所以比特币虽然不是货币,但会是货币的一个里程碑。在本书中,我们梳理了加密货币的演进过程,提炼了其背后的经济逻辑,分析了对未来货币的影响。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货币历程:历代货币与钱币形式,货币界定":http://www.ljycsb.cn/qukuailian/232221.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投放广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